在后冷戰時代的巨大變局下,中國的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已經全面衰退,固有 文化尚未恢复,在經濟建設与改革開放的號召下,中國人民很自然地全力“向錢看” ,并傾向子信仰各种宗教,搞各种迷信及怪力亂神的花樣。例如,在海外的許多中 國知識分子,對万事冷淡 ,只管“賺錢”,并极度虔誠地信基督教。正處于冷戰結 束,面臨二十一世紀的新舊交替巨變的時代,中國能否安然渡過种种危机,并開創 新的盛世,欲達此理想它還需要什么條件, 一、后冷戰時代國際間斗爭(或稱競爭)的精神動力——民族主義与文化的力量 后冷戰時代以美蘇兩趙強為首的“兩极”世界結束后,后者控制的勢力范圍發 生變化,并且松懈解体了。東歐掙脫俄國的控制而紛紛走向獨立,東德因此方能与 西德合而統一,西德也因此不再像過去由于蘇聯的壓力而屈服于美國。西歐的進一 步統一化才得以實現,同樣,中亞西亞諸共和國擺脫俄國的控制,方促成回教國的 進一步抬頭。中俄大軍對峙的局面消失后,中國才能更獨立地走自己建國的路線。 主要的道理是:兩超強世界的局面因為其一消失而另一強也失去了著力點,受控制 的國家或者直接脫离了俄國的控制,或者固失去了俄國的威脅,也不必依附子美國 的勢力范圍。因此 ,新時代是基本上走向以民族主義与文化的力量為動力的相爭時 代。這是最自然的變化,也是最必然的結果。筆者在蘇聯解体后,會為拙文“中華 民族重開盛世的契机与所面臨的挑戰 ”(綱要寫于一丸九一年,文載子一九九二年 十月海峽評論),即提出此論點,冷戰這几年的變化基本上就是這樣子的。 一种世界性的論點是:后冷戰時代是發展經濟的時代,是經濟力競爭的時代。這 嚴格說來是分析上主題的誤用,并且并未言中要害。冷戰的“兩极”時代是社會主 義与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當冷戰完結后,在未來的時代,什么將取代意識形 態,這是命題的主体。經濟絕不能代替思想与信仰。一則,經濟在歷史上各個時代, 都是社會發展,國際間斗爭的重要力量——物質力量,也就是斗爭的資源,后冷戰 時代并無例外。二則,經濟是沒有方向,沒有色彩的中性的東西,經濟力可服務于 社會主義,也可為資本主義效勞,可用于教育或慈善事業,也可用于吃喝玩樂。故 其不可能咸為人民思想上的思想、信仰而為國家或民族的凝聚力,因此也就不可能 成為新的大時代格局的人類的精神動力。精神動力必然只能產生于精神与思想的范 疇之內。 二、什么是傳統民族主義一一小民族主義 傳統的“民族主義”一辭,源于歐洲的Nationalism。即一個單一民族(NNation) 組成一個國家,即民族國家(Nation State).這种以單一民族為主所組成的民 族國家,產生于中古封建与教會統治勢力長期以來既合作又斗爭的事實,結果二者 均逐漸衰敗,而最自然的各個民族力量壯大,因此較大的帝國——像奧圖曼帝國, 均不能存在,教會的全面影響力亦消失了,因此形成歐洲諸多主要為單一民族的國 家一一英法兩國為先,其次有西班牙、葡萄牙等國 ,后有意、德諸國。 區分不同民族的主要因素是語言、宗教、血統与風俗習慣。這些划分民族的因 素,都是或為先天而無法改變;或為自幼形成而難以改變,都是自我肯定的心理自 尊所不可少的因素 ,因此民族間是极難以融合的。我們也可以据此了解為什么在 羅馬帝國崩潰后,蠻人橫行歐洲,千年多混亂、戰爭,并在基仔教之影響下 ,最 后卻形成民族國家,而產生民族主義的原因。 傳統的民族主義有下列凡個特點与涵義: 甲、好戰的潛在性: 歐洲的民族主義是經由長期慘烈的戰爭所形成,所以在歷史上它是与“戰爭” 相聯系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莫法“百年戰爭”。英法兩個民族經過百年戰火的洗 禮,社會經濟都受到极大的破坏,人口銳減,十室九空,然后才形成穩定的英法兩 個民族國家以及其固定疆域.因此民族主義在歷史上是由戰爭中產生,有极敏感的 要由戰爭去保護的傾向。 乙、強烈叉敏感的自衛性与擴張性: 由于民族國家是長期的戰爭中形成,因此民族國家間的任何沖突摩擦都具有极 敏感的自衛性。為了自衛,就需要強大,強大就可能會自大,自大就會尋求擴張, 擴張也可說成為了自衛。因此肩瞳相接的民族國家間最容易發生戰爭。一次大戰的 歐陸戰爭,以及最慘烈的二次大戰,都是民族國家間的戰爭。因此之故,民族主義 有著极負面的影響力,在二次大戰后的人類心目中有了不良的印象。 三、什么是大民族主義一一文化民族主義? 前面談到民族的因素是長期自然融合形成的,一經形成,卻難以用武力加以融 合。現在再舉一些例子: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世仇。印度信奉印度教,巴基斯但信奉回教,二者水火不 融,英國殖民主義离去后,二者就分了家,并長期斗爭,時有戰爭。印度境內有回 教徒,倍受壓迫。 前凡年印回沖突,印度教徒競將一座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回教寺院夷為平地,筆者為 之詢在美牟的印度教人,其仍忿忿不平答以:該地恰躁百多年前本屬印度教人口云 云。 猶大人与巴勒斯但人之相仇殺。現以色列地區實為二者之老家,惟有和平相 處,方是了局,其理甚淺明。但二戰后五十年來,二者之仇殺与相互不容未有間斷 ,不知伊子胡低。 冷戰后巴爾干半島之塞爾維亞人与波西尼亞人相互殘殺。死亡已達數十万人,將已 有高度物質建設之地區破坏,也在所不惜。英國与北愛爾蘭之斗爭。北愛爾蘭信天 主教,英國人信英國國教(廣義言均屬基督教,均言必稱那蘇),北愛爾蘭欲獨立 ,英國壓迫之。這個例子尤具有特殊意義。英國曾為“日不落”殖民大帝國兩百年 有余,連英倫三島本部之小小北愛爾蘭不能融合,如今尚在相互仇殺之中.英倫建 設甚為先進富裕,北愛爾蘭卻十分貧窮,基督之愛心何在? 從前面舉的一些例子,我們可以隱隱感到傳統的、狹窄的小民族主義缺少一個 重要因素,使得民族之間難以融合,或和平相處,使得民族主義容易造成民族國家 間的戰爭,使得多民族國家的民族間容易產生沖突一一這個因素就是文化的包容性。 什么是文化民族主義的要素?這個核心問題應該包涵三個方面: 甲、文化的包容性 文化的包容性主要根源于該文化哲學思想的包容性。歐洲文化中主要的思想來 源就是基督教。基督教講究“博愛”,但強調“上帝至尊”及唯我獨尊的“一神論” ,國此有极強的排他性。你必須信仰我,我是牧師,你成為羊群,然后才有“博愛” 。基督教為了擴張其“牧羊”領域,因此歷來講究組織,有极強的擴張性及紀律性。 筆者以為這就是為什么歐洲歷史中戰爭最多,殘殺最烈,尤其宗教戰爭不斷的思想 根源一一基督教思想中之缺乏包容性。 世界上最有包容性的文化,就是儒家思想為基礎的中國文化。孔子是人本主義的哲 學家,不是宗教家,筆者認為,孔子甚至是反對宗教的哲學家。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對弟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极不愿談神鬼及來生等問題。儒家講王道,響 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這都是對理想政治与社會制度的追求,因此中國几 千年來可說沒有宗教戰爭,沒有假借對“神”的不同解釋而造成政權分裂或內戰。 猶太人在世界各地流亡三千年均不能同化,道理至為簡單,世界各地文化均缺少包 容比對猶太人及其猶大教加以壓迫,猶太人自然地只能自我團結,同樣以排他的文 化求自存,結果只能是:或是自存,或是被消滅,絕無融合之事。然而猶太人唯有 在中國被同化1道理同樣簡單:以為中國文化能包容而不壓迫猶太人,猶大人也不必 排他以求自存了。 乙、文化的哲學性与倫理性,并具有突出的理性精神及中庸精神。 一個民族的文化,或多個民族混合的共同文化的主要基礎是哲學及倫理的,而 不是偏激的宗教的,則該文化較易成為理性的,以及合于中庸之道的。文化的根源 來自哲學思想,并影響一個民族的政治及社會行為,以及其思想、心態,哲學可以 簡單定義為“講道理的學問”(馮友蘭語),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為“講道理,也 就是追求真理的學問”,因此可以肯定,以哲學為主流的文化必然是圍繞著真理的 文化,雖難說必定是真理,但總不會太偏狹,太排他,這就必然使文化中具有較多 的理性精神。文化中如果突出“倫理”,則這個文化將對人際關系有較實際而穩定 的影響.如果一個文化不以哲學為主,而以宗教教條為主,卻突出倫理的規定,則 這個倫理必定是其宗教的”執行規章”而已如果一個文化的基礎以哲學為主,但沒 有突出的倫理方面的內容,則該文化可以流于過多的理論而少務實的社會意義,換 言之,該文化較不易造成社會的穩定,哲學難以“落實”到社會。 進一步言之,重視哲學与倫理的文化。則校易具有理性及中庸的精神。在世界 事務及國際政治的范圍,則是維持和平的力量。 丙、這文化應是廣大地域与長遠歷史所孕育的。換言之,這文化應具廣博性 与深厚性。這個文化的條件具有兩層意義。其一,這文化由廣大地域与長遠歷史所 孕育,因此基本上具:“驗證性”。這絕不表示這文化處處都是好的,甚至有長遠 留下來的极不合理的坏東西,然而文化的總体与基本精神應是合理可行的,不然早 就被淘汰了.當然,對未來的社會,歷史的遺留需要經過理性的檢驗方能定其好坏。 其二,如此孕育的文化,必具較大的生命力与涵蓋力。在未來的人類社會,在文化 的較量中,必具有較其他文化更大的繼續發揚光大的可能性。 世界上的歐洲文化、印度文化、回教文化与中國文化中哪個文化最具有這個文 化的條件?歐洲文化的源頭希腊羅馬文化,尤其希腊文化,具有极高哲學性及理性 精神,但后來千年的基督教的中古黑暗時代,教會即給歐洲保存了古代言論又加入 強烈的擴張、排他的一种論文化。文藝复興及產業革命后的歐洲文明,同時發展了 理性与擴張排他的兩重性,民主政治及科學就是理性方面好的文化;但倫理方面主 要是基督教,筆者以為有所不足。印度文化以印度教為基本,強調种性階級之不平 等及輪回觀念,向往于來生,現實社會之不合理及虛偽處卻比比皆是,筆者以為印 度文化實難能成為世界文化之領導,其四千年歷史亦證明其文化是_丁醣少動力, 回教文化健蹶有复興之勢,然作為文化的力量去影響別的文化則恐難行。 中國文化具有五千年不斷的歷史,哲學思想是以儒家的“人本主義”及“王道”和 “大同思想”為主,倫理上以“修、齊、治、平”為思想,具有很高的理性精神与 實踐精神。產業革命后歐洲文明的“科學”与“民主”,中國近代經由艱苦努力, 可以說已經會逐步赶上來了。中國文化長遠、廣大,具有包容吐与人文主義的合理 性,應該是可能是未來世界文化的主流。中華民族應以中國文化的繼承人引為光榮, 團結在中國文化之下,吸收其他文化的优良成份,去除固有文化中不良成份而開創 更輝煌的中國文化,并以之貢獻于未來的世界以做為中國之理想,此可稱為”中國 的文化民族主義”。 四、中國文化民族主義的基本內涵 以過去歷史為基礎,著眼于未來二十一世紀廣大的世界舞台,和平的中國文 化民族主義應該是團結中國人,重開中國盛世的重要思想与理論,并且進可貢獻于 世界和平与世界文明的張本。中國有此,則可開創偉大的新的時代;中國如不能發 揮子此,則可能喪失冷戰后的世界格局給中國帶來的契机。經濟建設是中國開創局 面所必須的物質條件,但它不是可以團結中國民族,進而貢獻世界的精神力量,人 類是需要精神力量与理論去開創新的時代。 中國文化民族主義應有下面四方面的基本內涵: 甲、儒家人本主義為主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王道精神。對各种 宗教均有包容性有別于西方的霸道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的“一神獨尊”。 乙、社會主義的公平精神。中國固有文化中即有极強的社會主義公平精神, 周朝的”井田制”中,公私兼顧,中央公田為社會的共同責任將其耕好,收獲歸公。 近代社會主義的風起云涌、中國更當從中吸收經驗,与中國國有文化及政治制度相 結合。中國成功,也足能以之貢獻于世界。 丙、民主政治的精神。中國固有文化中有人類古代思想中极了不起的民主精 神。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國政治制度中有“相勸”、“監察 權”及“考試權“等權力平衡及公平選才的制度,為世界各國所無。然而近代西方 的民主法制思想与精神則中國未來必應吸收,以補固有文化之不足。 丁、資本主義的精神。今天中國大力改革開放,采取許多資本主義發展生產 的方法,社會規章制度与人民思想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必應將資本主義之 諸优點与經驗融于固有中國文化及合理的制度之中,中國建國的理論方能完備,這 亦當是中國文化民族主義的基本內涵之一。 以上由甲、乙、丙、丁四個方面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民族主義,它是王道的, 以大同世界為理想的,以良好的政治、經濟与社會制度為基礎与榜樣的,正義的与包 容的,以此高尚文化為內涵的民族主義。 五、文化民族主義与意識形態、政治与經濟制度的關系 一個民族的文化,其哲學思想及生活習慣,均是經過長時期的孕育累積而成, 對近代的各种意識形態与制度而言一一如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或法西斯主義等等, 它都是一种背景、一种底色,一种基本色彩。不論實行任何制度,它都會給以影響, 而形成一個民族獨特的政經制度。因此,一個文化的民族主義可以實行任何意識形 態的政治制度。問題是,對一個特定的文化民族主義,哪种意識形態或哪凡种意識 形態的政經制度,方能与之有最自然最好的結合。這個固有的歷史文化与意識形態 的結合,方能決定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制度的具体形式与內容。因此,我們可以很 清楚地看到,良好的固有文化,是造成良好具体制度的重要條件。因此,前面論述 的中國文化的优點,才能成為未來凝聚中國人,開創盛世,并進一步貢獻于世界的 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的要素。也因此,整理并發揚固有文化中的优良成份,揚棄其 糟粕——主要是過份家族化及自私的成份,誠懇吸收西洋文化中的好的成价一一主 要是理性主義的科學与法治,以及開拓的精神。將是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的成熟与 成功的重要途徑。 六、文化民族主義的戰略意義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民族主義的力量是狂熱的,文化民族主義的力量是巨 大而狂熱的。但可減低其狂熱,以“王道”及“理性”為主的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 的力量卻是巨大的、服人的及和平的。這正合子西洋的一句話:筆比劍更有威力 (Pen is mightier than sword)。對未來的中國一一整個中華民族的前途,文化 民族主義有下面几個重要的戰略意義。 甲、凝聚中華民族的力量 后冷戰時代是個列國相爭,又以民族主義及文化為主要依歸的時代。如果中 國沒有一個高遠服人的理想作為建國的藍圖,則如何凝聚龐大的多民族的中華民族, 正如前述,國家的理想只談“經濟建設”,落實到個人,也就只是“賺錢”而已。 在未來民族主義与文化思潮風起云涌的大時代,對中國民族是十分危險的。 乙、可化解少數民族的獨立或分离運動 中國的維吾爾人、藏人及蒙古人,都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獨立運動。他們与中 國其他人民主要的不同就是維吾爾人信奉回教,藏人信奉喇嘛教,蒙人亦然。他們 完金基于狹窄的宗教為主的“小民族主義”.這唯有以非宗教性,具包容性的文化 民族主義化解之。堅持宗教自由,尊重其信仰,促進政治与法制的完善,使少數民 族真正感到其宗教受到尊重保護,感到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的理想是讓人心服的更 高層次的共同理想,則獨立運動就沒有意義而自然消除了.首先要完善這“文化民 族主義”及其執行的決心。 丙、化解中亞回教勢力的誘惑一一雙向影響 哈薩克斯但等國家自蘇聯解体而獨立后,自然會對新疆信回教的維吾爾人具有 誘惑力。正如前面所言,在更高的文化民族主義之下,給以充分的信教自由,使其 深感文化的民族主義是偉大的,他們是真正的這大民族主義的一部分。只要合理的 政經制度能充分發展,應該是中國的新疆影響中亞各國,而不是中亞各國影響中國 的新疆,維人在中國有地位,有自由,能發展,他們就會仰望于北京,而不會傾向 于哈薩克斯但或土耳其,這是個雙向交通的問題。 丁、“台獨”將成為不可能 如果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高漲,台灣完全是這文化民族主義下的一部分,它如 何能搞”獨立”,其理至明。也因此,台灣的“分裂主義”正在加強“本土化”的 文化政策,欲使台灣人以為世界上有個“台灣民族”,“台灣文化”等等,正是搞 台獨者練的“基本功”,其用心可為甚苦。 戊、中國在東亞的文化多層戰略(Cultural multi-ties Strategy )。 筆者杜撰這個文化多層戰略的名詞,其意義是以歷史文化的淵源的深淺,將東 亞各國分為三層,最近的一層當包括朝、韓、新加坡等,第二層當包括越、棉、寮 等國,第三層當為日本(硫球或可進入第二層單獨對待).國家民族間的關系是有 親疏,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我們觀察美國与英國之間的關系是如此不同于与其 他國家之關系,便可一目了然。 如果能建立此文化多層戰略關系,則与鄰國的關系將更為密切,層層相衛,疏 遠者將很難分化親密者。此文化多層關系不是同盟的關系,而是在各种政治、或經 濟、或軍事關系之下的一种文化的底色關氛平時誠心培養,關鍵時刻就會產生作用 了。這是一個偉大文化民族主義所能產生的力量。是任何力量所無法代替的。 本文作者來自台灣。現在華盛頓地區任工程師。此文原載《美南新聞》.經作者同 意轉載于此,本刊略有刪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