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未來地位之利害 基于前述﹐對半島未來地位之思考﹐其變數主要來自中美兩國﹐尤其是中國的 “兩种思路﹐兩個方向”的變數﹔美國只是較單純戰略思考的問題﹔而韓國﹑朝鮮﹑ 日本的利害明确﹐立場應該因之而分确﹐無所謂變數了。故筆者僅就中美變數進一 步申論如下﹕ 中美變數中﹐筆者愿強調一個論者甚少提及的關于未來東亞大局(當然也影響 世界大局)的概念﹐即﹕美國固然為當今世界唯一超強﹐而實際上真正能把握變數、 決定未來大局的是中國,在于其“兩种思路﹐兩個方向”如何抉擇﹐而美國反而是 因之而變的被動態勢。 這個意義的主要表現与分水岭﹐就在于朝鮮半島未來地位問題之解決上。 如果中國固守“第一种思路”﹐即繼續保護朝鮮為中國之屏障﹐并必然以美﹑ 韓為敵。日本無論從歷史﹑地緣戰略及地緣政治方面﹐還是從民族心理以及臣服于 美國以求拓展等方面來看﹐均會做美國“忠實看門狗”﹐而不可能有其他變化﹐因 為這最符合其利益与野心。 因此﹐中國若按“第一种思路”走下去﹐台海兩岸的局面就更不可為﹐中國就會被 困于自堪察加半島﹑日本﹑朝鮮半島﹑台灣﹑菲律賓﹐直至馬六甲海峽(馬來西亞 半島)的重重鎖鏈之中。 在此情況下﹐按“第一种思路”的政治﹑經濟与文化思想基礎的“第一种方向” (不能改革并建立獨立良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尊嚴﹐心理上反美、反西方﹐而實質 上卻全面崇美、崇西方)將進一步惡化﹐矛盾亦更加激化﹐直至中華民族無法承擔 之地步。 其間必有軍備競賽﹑外交沖突﹐分裂勢力猖獗﹐因此更進一步造成政治﹑經濟与文 化建設之困境等。 如果采取“第二种思路”,贊成朝鮮半島統一﹐贊成民主、統一、繁榮的新韓 國(其要統一﹐這是必然的)﹐并為此做出積极主動的努力﹐那么,在歷史﹑文化 地緣的條件下﹐新韓國必然是中華民族最扎實、可靠的盟邦。 在半島統一构想中﹐筆者認為中國應主張以下于己尤為有利的條件﹕ (一)統一的半島是無核區﹐并同時未來日本也是無核區為條件。這是為阻止未來 東亞軍備競賽与和平安定的合理條件。 (二)在國際政治机构如聯合國中﹐新韓國地位應不低于曾犯下沉重戰爭罪孽而未 悔過、賠款的日本。 (三)美國在半島及日本駐軍不妨﹐但基于無核區的基本要求﹐絕不可駐核武器。 以上三個基本條件﹐不但合情合理﹐也同時爭取到韓國全体人民的感情﹐日本 人民也能接受﹐美國最后也只能同意。 這個思路的基礎﹐必然建立在中國對國內、國外的信心上﹐而信心必然建立在 對政治、經濟制度的改革与文化及民族精神的獨立上﹐也就是文前所述的“第二個 方向”。這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分水岭。 換言之﹐如果中國沒有“第二個方向”的气魄﹑決心与藍圖﹐吸引大陸各族及台灣 同胞走向這個政治﹑經濟﹑文化的更上一層樓的建設﹐并因而超越一些現實的障礙﹐ 則中國也不會產生与選擇“第二种思路”去解決朝鮮半島的未來局面﹐中國海峽兩 岸的統一也是難以想象的。 創造中國統一的動力 兩岸統一的動力在哪里?其于朝鮮半島統一的關系如何呢? 1、什么是中國統一的動力? 海峽兩岸的統一問題談了几十年﹐統一問題卻沒有尺寸之進。大陸仍然呼吁和 平統一﹐“台獨”分裂主義的力量卻越來越大﹐主張“台獨”的民進党已上台﹐兩 岸當局未曾為統一進行過一次談判﹐而民間也不見有較大的推動統一的力量。必須 要問﹕什么是中國統一的動力? 筆者以為﹕統一的真正動力在于兩岸人民在國家統一﹑民族尊嚴等層面上有共 同的理想与熱情。在這种層面上的交流互動﹐就會產生出推動中國統一的動力;而 人民只探親訪友、投資作生意﹐是一种不同層次的活動﹐無法產生另一層次的理想 与動力。 另一層次的理想与動力──追求國家統一﹐必須是在這一層次的活動中產生——包 括保衛釣魚台運動﹑發展民族主義与精神的活動﹐討論國家前途与方向的活動﹐鼓 勵民間組織(NGO)討論國家大事的活動等。兩岸同胞在這种活動的交流中方會自然 孕育出感情及推動統一的動力。 2、朝鮮半島走向統一可激勵兩岸中國人推動國家統一。 這個論述有三個方面﹕ 第一,如文前所述﹐中國主動支持朝鮮半島統一﹐就顯示出中國已翻越分水岭﹐ 走“第二個方向”的道路﹐也必然地在政治﹑經濟与文化方面做全面的建設﹐這就 如前面所論給兩岸中國人民從事高層次活動的大環境。于是,兩岸同胞才能培養共 同的理想与感情﹐推動統一的動力才能產生。 第二,筆者愿在此反駁一些論者的觀點﹕認為中國幫助美國壓迫朝鮮﹐解決核 武、飛彈等“第一步危机”﹐就可以達到交換美國促成兩岸統一。這种論點真是太 天真了。 試問當今中國有否決心像半個世紀前那樣堅決支持朝鮮与美國為敵﹐因此方能反過 來壓迫朝鮮以交換台海問題?進一步言﹐即便中國能決心做交換﹐台海問題是牽制 中國的更大的“結”﹐美國會以之去換朝鮮半島問題的“小結”? 在中國翻過分水岭﹐走“第二個方向”的新境界下﹐兩岸同胞創造了統一的動力﹐ 美國方會無可奈何地放手﹐因為那時﹐它真正無能為力了。 (三)兩岸中國人民提高了理想主義精神﹐則臨近的朝鮮半島的統一運動﹐就 必然會激勵兩岸的統一運動。這個運動的力量將是巨大的﹐也就在這時﹐統一才達 到“寄希望于人民”﹐其力量正如孟子說的“沛然莫之能御”。 那時,無論遠近的帝國主義﹑軍國主義或霸權主義就只能退避三舍了。 (全文完,作者系華盛頓華夏戰略研究會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