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不要發展海權,建立強大的海軍? 中國在去年十二月底,派出兩艘驅逐艦及一艘補給艦從海南島三亞基地出發,至印 度洋亞丁灣(Gulf of Aden)從事保護商船,免於遭索馬利海盜攻擊的護航任務。此 行動不但是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下的行動,而且是世界多國從事同樣護航行動之一部 份,然而它卻引起了世界,尤其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疑懼與關切。為什麼?筆者就此 談談中國發展海權的問題,以及它深刻的影響,自然解答了他國疑懼的道理。 一、未來世界大國的衝突主要在海洋吾人回顧歷史,主要就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世界大國的衝突,以分析未來海權衝突的重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歐洲列強在歐陸的大戰,戰況慘烈,死亡極眾,故另稱歐戰。 更由於歐人感慨於此戰爭之終於結束,應是「終止一切戰爭的戰爭」(The war to end all wars)。然而一次大戰根源於二大因素:一為歐洲舊帝國之解體,德國之興 起,歐陸列強勢力急速重組(奧匈帝國與沙俄均於戰前面臨解體);二為資本主義 急速發展,社會失業,勞資問題嚴重,亦即社會問題嚴重。換言之,是時歐洲列強 政治大局與社會問題共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歐洲大陸的陸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有歐亞兩個戰場。歐洲戰場主要仍是陸戰,是英法與俄,以及後來 加入的美國對德國的戰爭,是列國對德國為爭脫一次歐戰凡爾賽條約束縛,又極具 野心的擴張的抵抗戰爭。而在亞洲的戰爭,陸戰方面是日本對衰弱的中國的侵略戰 爭,而海戰則是美國為遏制日本擴張的反制,其中具體的是美國遏制日本石油等資 源的海運通路,以逼迫日本在中國戰場的讓步,而日本最終採取了偷襲珍珠港的決 絕行動。二次大戰美日之戰,是近代最大規模的海戰,是一個由於基本國際局勢的 衝突而引發的以海權衝突為表現的海權戰爭,是個重要的戰爭範例。 為何能以一次歐戰的陸戰,與二次大戰歐洲仍為陸戰,以及亞洲太平洋的海戰,預 示未來大國的衝突應會是海洋上的衝突,亦即海權的衝突呢?筆者的論述如下。歷 史永遠是決定未來最重要的因素。一次歐戰與二次大戰的歐洲部份戰爭的因素現已 不存在;歐洲之英、法、德諸國既由於兩次大戰的痛定思痛,更由於國小而力不足 以與美俄相抗,故已逐漸結成歐盟,但仍鬆散,以大國戰略衝突之觀點視之,尚不 致於成為一個戰爭之大國;因之,它亦不致於與俄國走向激烈的戰爭衝突;而俄未 來即使進一步壯大,其歷史軌跡與民族心理雖強悍,但具擴張性而不具德國民族的 急風暴雨似的發動戰爭形式的侵略,而是利用國際形勢而作強力但較穩健的擴張。 其重大衝突在可見的將來是不容易產生的。 剩下就是較複雜的太平洋的東亞局勢。中國受了帝國主義一百多年的侵略,如今才 逐漸發展了工業、科技與經濟力量,無可否認的是一個恢復東方第一大國地位的國 家;日本是個高科技、高工業實力而具有野心的國家,亦思恢復其二戰前光榮的國 家,其與中國在地緣、資源、歷史、心理、國際戰略上均具根本性衝突的國家。有 一點看似抽象,筆者卻認為極為重要且具實質性影響的因素:即是日本不認為被中 國打敗,認為中國人民性格鬆散軟弱,在二戰時的表現,以及戰後對日本的種種在 戰略、賠償上以及人民行為上的作為,日本仍然認為中國不足以成為東亞的領袖大 國。這個民族心理的因素,將使中日實質性衝突更難以化解。日本在東亞、琉球、 釣魚台、大陸架海域等等戰略問題上早已佔了機先,也可說早就有了巨大侵略的成 果,除非中國比十九世紀末更忍氣吞聲吃下這苦果,中日的衝突,筆者以為幾乎不 可避免。 此外在東亞,中國南海中的南沙群島被越南佔去幾十個,並在其中海域開發石油, 多年來已因此成為石油輸出國,而中國卻從中東、非洲及南美等國與東亞進口石油, 已成石油進口大國,資源受限於人,中國除非在領海領土資源對越南也嚥下這苦果, 未來中越的衝突,主要也必是海權的衝突。 二、經濟發展使中國需要海權保護中國經濟近三十年來發展甚速,已成世界工廠, 所需原材料及能源需求依賴進口,外銷亦輸往各地,這都必經世界主要海運通道, 如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南海及台灣海峽等。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也必繼續此種情 勢。中國已成經濟大國,國際商業的交流是必然的。如果中國不發展海權則中國將 淪為經貿的奴隸,依附於具有海權國家的保護,而不能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從最近的歷史,我們可舉兩個例子,以說明大國的衝突與鬥爭充分表現在海洋的控 制上。一為二戰美日太平洋戰爭之正式爆發,即導源於美國海軍威脅日本橡膠、石 油等重要物資之海上輸入,換言之,日本如不開戰,即成美太平洋海軍之俘虜,必 須在中國問題或其他重大戰略上讓步,此可見海權之重要。另一例子,冷戰時代, 美國扶持日本,美日的海軍全力阻止蘇聯海軍的力量進入太平洋,未有熱戰,海權 之爭已極尖銳,可見其在大國間之競爭之難以避免。 三、馬漢海權論過時了嗎?凡談海權,沒有不提馬漢(Alfred Mahan)的海權論。他 不是一個有顯赫成就的美國軍人,卻建立了一些與英國的個人關係。他在1890年發 表的海權論,就是英國海權帝國的一些戰略思想,適時地給美國老羅斯福總統將美 國推向世界大國的起步階段提供了理論,也因此使自己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戰略思想 家。 馬漢的海權論的要旨如下:政府平時應該鼓勵人民發展工商貿易與海上冒險犯難, 開拓利益;應建立強大的海軍,與海上商貿、交通相適應,可保護之的海軍;以及 建立安全可靠的海軍基地。馬漢的海權論不正是海權第一大國美國如今仍然奉行的 金科玉律嗎? 四、發展海權:一個大方向的戰略思考 正如文前所論,大國間陸上的入侵在可見的將來不易發生,而真正大國間的衝突應 在海洋之上,尤其在重要的海洋通道控制爭奪上,這是自古已然,於今尤然的戰略 形勢。因之海權的發展乃是大國間最敏感之事,也就是為何中國初次派出三艘軍艦 護航印度洋而世界議論紛紛,中國建航母還八字沒一撇,也早成美日及印度關注的 軍事動態。 中國要不要發展海權,建立強大的遠洋海軍(所謂blue water navy)決定於中國要 不要恢復其歷史不久前的亞洲第一強國,世界當然強國之一的地位。有如下幾個方 面: (1)中國東海海域由於琉球為日本強佔而被日本控制的情況,中國是否要扭轉之? (2)日本已侵佔釣魚台島地區海域,中國領土要不要恢復? (3)南海南沙群島被越南大量佔據,並已多年開採石油出口「創匯」,這相當於多少 對越南的「賠款」?要不要收回南沙群島及南海控制權? (4)印度侵佔藏南地區約兩個半台灣那麼大的環境美好又地處要衝的中國領土,要不 要收回?與印度鬥爭並涉及印度洋石油航海通道,如何對待? (5)上面問題,更涉及美國海權的動向,即其強大海軍的動向,如何對待? 如果上面問題的答案是正面積極的,則中國必須發展海權,建立強大的海軍,但不 可避免地會與日、美、印產生衝突;如果為了避免衝突,則只能與美、日甚至印度 委曲和平相處,以維持中國需要海軍而無海軍保護的經濟,然而即便如此,世界動 亂的風吹草動,中國也難以保證長久如此。中國古人長於謀略思考,有言:「不謀 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以此為本文結論。 後 記:此文成草稿時有友人問道:「怎麼全篇無一字提到台灣問題?」筆者相信 讀者也將會有此一問。寫此後記,以釋不提此問題之緣故,而非遺忘。筆者一向以 為數十年來迷霧般的台灣問題之解決,應是和平統一,政治解決,因為其本質為中 國國內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有人主張武力解決,以為和平統一不切實際;而筆者 以為軍事解決,事及日美,發生戰爭,則更為東亞琉球等問題之一部份,「打台灣」 而不涉琉球及東海問題,實為至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