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大陸和臺灣經貿關係發展迅速,據有關資料統計,臺灣有近 一半的上市公司、三分之一的上櫃公司赴大陸投資,投資總額超過1500億新臺幣, 台資企業已經成為大陸繼國企、民企、外企之外的第四大經濟體;兩岸貿易總額2006年 接近600億美圓,其中臺灣對大陸出口就占了500億,大陸不僅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 最大交易夥伴,也是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截止2007年6月底臺灣居民來大陸累計4461萬 人次,大陸赴台150萬人次,預計2007年年底臺灣居民來大陸人次將達到臺灣地區人 口總數2300萬的兩倍以上;目前已在大陸定居的臺灣人口超過百萬,僅上海一地就 有30多萬,如此等等。這樣大的物流、人流、資訊流將兩岸關係緊緊連在一起,真 可以說是“打斷骨頭連著筋”。這種互利雙贏的局面來之不易,是兩岸同胞順應和 平發展的歷史潮流共同奮鬥的結果,更是同台獨分裂勢力不懈鬥爭取得的。實踐證 明,兩岸關係合則兩利,通則雙贏。 2008年是臺灣的大選年,每當進入這一敏感時期,兩岸關係也就進入高危期。島內 台獨勢力出於選情和政治需要,就會變著花樣破壞兩岸關係,每每挑戰大陸底線。 先前搞什麼“憲改”,謀求法理獨立,最近又四處煽風點火,推動所謂“入聯公投”, 以臺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企圖改變臺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這種逆歷 史潮流而動、損害兩岸人民福祉的卑劣行經,理所當然地遭到國際社會和島內外有 識之士的強烈反對。西方一位思想家曾經這樣說過: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 判,物質的力量只能靠物質的力量去打破。對於台獨分子的分裂行經,僅靠國際社 會的施壓和警告是不夠的,武器的批判也是兩岸人民不願意看到的,唯一有效的途 徑就是大力促進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實現互利雙贏的局面,以時間換空間,這是 遏制台獨勢力,實現不戰而勝的法寶。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衣食住行就是民生的第一要義,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和政治家無 一例外地都把民生作為最大的政治。就臺灣島內而言,無論藍的綠的、圓的扁的都 不可能忽視島內民眾的生存需求,民情選情的背後就是民生,誰能擴大民生,為臺 灣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福利,誰就擴大了選情、贏得民心,得民心者則得天下。 近十幾年來,兩岸經貿關係所以發展的如此迅速,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兩岸人民順應 歷史潮流,淡化政治分歧,達觀通變、求同存異,著眼于兩岸民生,把人民的物質 福利擺在首位。特別是2005年以來,大陸為了更有利於台商、以及臺灣老百姓來大 陸投資發展,累計出臺了54項惠台政策措施,其力度之大,覆蓋面之廣,倍受兩岸 人民關注。然而,兩岸互利雙贏的局面對於民生來說是好事,對於以阿扁為首的民 進黨來說就是燙手的“山芋”。道理很簡單,接受大陸的惠台政策,臺灣的老百姓 自然高興,而台獨分子不高興;拒絕發展兩岸經貿關係,去中國化,雖符合台獨利 益,卻無益于島內民生,必然受到選情的壓力。 多年來,兩岸同胞呼聲最高的就是要求儘快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毫無疑問,這 對兩岸民生來說絕對是件互利雙贏的大好事。然而,民進黨當局卻倍感壓力,雖不 敢公開反對,也不願樂觀其成,明裡暗裡橫加阻撓。這種以一党私利裁剪民生的態 度,使民進黨鑽進了死胡同,在兩岸互利雙贏的強大攻勢面前,能夠打倒民進黨的 不是別人,正是民進黨自己。可見,在兩岸互利雙贏問題上,執政的民進黨處於十 分難堪的境地,這也正是台獨分子的軟肋。 因此,當前遏制台獨勢力的最有力武器,就是積極促進兩岸經貿關係,不斷擴展和 延伸互利雙贏的態勢,以此擠壓台獨勢力的生存空間,最終使其失去民眾的根基。 簡言之,兩岸經貿合作越密切,兩岸同胞共同利益越深厚,阿扁之流玩弄台獨的把 戲就越困難,就越有利於最終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大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