締造華人商圈的共同繁榮
是反獨促統新時期的使命


(蔣泓峰)



                               
(作者簡介:蔣泓峰,經濟學碩士,均衡管理學創始人,資深企業管理、策划、國
際商務專家。卡爾迪國際商務集團(北京)有限公司總裁。并兼任中國西部經濟發展
研究中心副秘書長、歐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主席助理、歐洲華人華僑社團聯合會駐
中國辦事處主任、中國食品質量報社副總編輯,孔子文化全球傳播委員會秘書長、漢
字文化全球傳播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務。著有《均衡管理》、《策划与發展》、
《立体人生》(哲學版)、《立体人生》(故事版)、《區域經營》等管理和人生激
勵類書籍,并在各類雜志、報紙等刊物發表近百篇調查報告、專題報導、管理類文
章。)

關鍵詞:華人商圈  反獨促統

概要:海外華人作為中華民族构成不可獲缺的一部分,為所在國的經濟与中國的聯
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海外華人對于推動國內的經
濟發展招商引資等經濟發展既有現實价值,又有歷史意義的工作。對于反對台灣獨
立、促進海峽兩岸統一這里歷史課題而言,締造華人商圈的共同繁榮,將是從物質
文明的角度來闡示其對反獨促統新時期的作用。而對物質文明之上的精神文明而言,
海外華人商圈的經濟活動,將為今后海峽兩岸的精神統一打下基礎。 

第一章 華人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以及華人的權利圈

    目前居住在海外的華人約5000万,其對所在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
華民族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聰明才智,在海外華人身上得以集中体現。海外華人在
所在國的經濟、科技、文化方面都已經擁有了相應的地位,讓所在國的居民刮目相
看。這為提高華人的綜合形象作出了貢獻,同時,海外華人心系中國,從經濟、科
技、文化上為中華民族的母体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血液。

一、优秀的華人正在協助中國的崛起并制造著世界影響力
中國經濟的崛起為海外華人提高自身地位創造了可能性,同時优秀的海外華人也使
身邊的所在國的居民,對中國產生了良好的生動的認識,所以二者之間利益是同一
的。

在研究海外華人与中國之間的利益關系前,我們有必要先分析海外華人的生存狀態。
目前海外華人的聚居情況可謂是分散与集中并存。曾有人說“有海水處就有華人”、
“有人煙處就有華人”,這形象地指出了華人華僑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但是華人在個別國家和地區的分布又存在著相對集中的特性。首先,有80%的華人
華僑集中于東南亞國家,其次華人華僑多集中在某個地區、某個城市。如菲律賓的
馬尼拉和宿務,印尼的雅加達、泗水、棉蘭,馬來西亞的檳城、吉隆坡、怡保,泰
國的曼谷、泰南,越南的胡志明市,日本的東京、橫濱、神戶,韓國的漢城、仁川
等,華人華僑尤為集中,華人區也相對較大。在美國,43%的華人華僑居住在利加里
福尼亞地區,17%居住在紐約地區。

据相關資料統計,美國紐約有名的“唐人街”,居住有華人華僑15万人。在各個城
市中“唐人街”、“華埠”、“中國城”,又是華人華僑聚居區。值得一提的是,
在這些華人華僑的隊伍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華人華僑代表。如楊鎮宁、李政
道等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美國一流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教授中,四分之一是華人;
在硅谷的工程技術人員和阿波羅登月工程高級工程師中,華人就占了近30%。物理學
家丁肇中,建筑學家貝聿銘,生物學家于寬仁,光導纖維之父高錕等等,都以其驕
人的成就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華人在科技上的优勢也
會逐步轉化為經濟优勢。

此外,華人華僑的政治地位也逐漸得到改善,參政意識日益強烈,開始在當地政壇
尋求自己的位置。在絕大多數華人取得了居住國的國籍后,他們逐漸合入主流社會,
參与到住在國的政治生活中,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
現總理吳作棟、總統黃金輝都是華裔,內閣成員和部長有80%是由華人擔任的。在泰
國政府官員中,華人占70%。馬來西亞國會議員中,華人占四分之一。菲律賓前總統
科‥阿基諾也是華裔。1957年,加拿大的鄭天華成為首位華人議員;1988年,華裔林
思齊被加拿大聯邦政府任命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總督。在澳大利亞,沈慧霞1988年
成為第一位華人州議員,劉威廉1990年成為首位華人聯邦議員,陳赫利、鄺鴻銓都
曾任達爾文市市長。在美國,華人參政更具代表性。早在1838年,鄺友良就被選為
參議院議員,成為華裔和亞裔進入聯邦參議院的第一人。1946年,鄧悅宁當選亞利
桑那州眾議員,成為第一個進入州立法机构的華裔。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出現了第
一位華裔女市長、蒙特利爾公園市市長李婉若等。目前,在聯邦政府、議會或州縣
政府、議會擔任要職的華人已有上百人。他們作為華人的代表,顯示了華人卓越的
政治才華,也表明華人已經成為美國社會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二、海外華人對我國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發展作出了貢獻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惊喜地發現,海外華人在中國大陸已經逐漸展露出頭腳,
并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關注。

2004年6月29日,時任國務委員的唐家璇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以邱維廉為團長的澳
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訪問團一行,他說,澳洲和統會自2000年成立以來,廣泛團
結當地華僑華人及團体,反對“台獨”,為促進澳中友好、支持中國經濟建設和社
會公益事業、推動中國和平統一等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無論台灣島內局勢如何演變,中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
意志和決心是堅定不移的,我們將繼續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祖國的
和平統一,決不容忍“台獨”,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將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

此外另一個現象不容我們忽視,歸國華僑為加快故鄉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以福建舉例來說。目前,閩籍海外華僑華人十年間增加了二百三十一万人,其經濟、
科技實力進一步增強,對所在國貢獻更加突出。福建的重點僑情了解結果顯示,閩
籍海外重點人士和新生代优秀人才不僅數量增多,而且層次明顯提高,既有身家過
億的商界巨子,也有卓有建樹的科技專家,還有步入所在國政界的才俊。印尼商務
部長馮慧蘭、泰國下議院第一副議長蔡百山、美國科學院院士陳天健等均為閩籍人士,
他們在所在國有著較大的影響。

福建省僑辦發表調研結果顯示,十年來,福建海外僑情發生了深刻變化,閩籍海外
僑胞總數為一千二百六十四万人,比一九九六年增長了百分之二十二點四,其中新
華僑華人逾百万人,增長逾一倍。閩籍華僑華人海外生存和發展區域亦不斷拓展,
遍布一百七十六個國家和地區,除傳統聚居東南亞仍占主体外,移居歐美等發達國
家明顯增多,新僑區不斷涌現。
 
近年海外閩籍新華僑華人和華裔新生代迅速崛起,日益成為華僑華人社會的主体。
華僑華人社團在傳統的同鄉、宗親性社團繼續發展和更新的同時,出現了更多以中
青年華僑華人為主,以專業、商務、文化、福利等為內涵和紐帶的新社團。他們在
團結鄉親、維護權益、增進交流与合作、促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推動居住國与祖
籍國友好往來等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影響力不斷增強。 目前福建九個設區市
均有相當數量的旅外僑胞,最多的泉州市達七百五十万人。

近期,中共中央党校主辦的《學習時報》系統闡述了海外移民在三方面對中國作出
的巨大貢獻:成為幫助中國融入世界的重要“推手”,為實現全面小康作貢獻;反
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開展民間外交、傳播中華文化、
擴大中國人民与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

三 形成世界華人“經濟共同体”是大勢所趨
海外華人雖然身在海外,但是,由于民族的文化已經成為血液流淌在他們的血管中,
所以民族團結是中國民族固有的潛意識。

我們可以欣喜的看到,海外華人也意識了需要不斷加強中華文化的底蘊,這為我們
所強調的世界華人“經濟共同体”的主張提供了机會。

“海外華人必須保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与价值觀,并且重新認識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
社會,以加強彼此的聯系,并且維持海外華人社會對中國的价值。”??新加坡前總
理李光耀說。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還指出,“全球各地的海外華人應互相加強聯系,不但要認識
早期華人移民与中國家鄉的傳統聯系,也應研究華人傳統价值觀与習俗在中國如何
演變,并自我調整适應。 今日的中國已經不僅依靠海外華人回國作出貢獻,而是直
接向世界學習,這一點是海外華人必須明白的。
 
在過去,當中國還沒有多大變化時,海外華人可透過到中國工作或投資來幫助中國。

也因為這樣,海外華人甚至能連續几代人把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帶回中國,為中國的
發展作出貢獻。
 
今天,中國已直接向外國學習,而且變化迅速。很快地,海外華人回中國旅游或工
作時,可能已沒那么多新的事物能貢獻給中國。”

他同時指出,能講華語是海外華人的象征,中國經濟的崛起已引起各國對華文的重
視,海外華人如能保留華文華語,將能更好地保存華族文化遺產。 現在許多在美國
出世或移居美國的華人、在英國和歐洲的海外華人都在進修華文。東南亞的華人則
向來都具有保留華語文的意愿,現在泰國、印尼和菲律賓已放寬對華文的限制,允
許出版華文報章、設立華語電視台及在學校教導華文,營造了更好的華文學習環境。
  
由于環球化已促使各地文化与价值觀互相影響、混合与整合,世界各地的華人,尤
其是海外華人都認識到自己的身份并非一成不變,李資政因此也呼應他們重新認識
自己同今天在中國的華人的關系。 他也留意到世界各地華人和非華人通婚的現象日
益普遍,而血緣的混合對族群認同的影響,也是個有趣而且值得研究分析的課題。
 他舉例說,如果一個人的母親是華人,他可能跟從父親的外國姓氏,由母親向他傳
承華人的价值觀。不過,即使秉承華族价值觀,他也未必認同自己的華人身份,而
配偶的宗教信仰,也會影響他的身份認同。

在這些海外華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重視的情況看,我們可以斷言,華人的商業文
化已經隨同各种文化一起根治在華人心中。隨著中國的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溝通
的通暢,在中國國土以外,進行与中國相關的經濟活動已經具有可能性。對這一領
域最感興趣的經濟人士,無疑是海外華人。

第二章 歷史證明華人商圈需要共同繁榮
中華民族歷來以和平和睦和諧為榮,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愛國興邦、和睦為鄰的歷
史。和諧博愛是中國人民安邦興國、穩定繁榮的重要社會基礎。
領袖鄧小平曾用先富与后富的理論來形容經濟特區与內陸之間的關系,我認為,這
一觀點同樣适用于海外華人与中國的關系,先富起來的海外華人圈將為我們共同富
裕的道路作出貢獻。

一 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优良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是歷史融合的產物。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歷史最悠久
的民族之一。早在新石器晚期,在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已經出現了許多部落
和部落聯盟,產生了互不相同又互相影響的文化。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戰胜炎帝、
擊殺蚩尤,炎、黃聯合戰胜太昊、少昊,以及堯、舜、禹禪讓,都是中原先民各部
落在向外發展中互相沖突、融合的歷史痕跡。
 
考古發現已證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山東龍山文化,
已經對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后繼者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發
生相互滲透的聯系。与河南龍山文化階段大体相當的良諸文化(長江下游)与山東
龍山文化關系更為密切。 

夏、商兩代,漢民族的發展已具雛型。据有的史學家考證,夏的先民是從長江下游
發展至黃河下游,商的先民是由遼河下游發展至中原,周的先民是由渭水流域向黃
河下游發展。夏、商、周三代已經形成統一的分封制的奴隸制國家。中華民族的先
人,在一万年前已有百万之眾。至夏初(公元前21世紀)已有1 355万人口。在西周
(公元前11_前8世紀)全盛時期人口約達2 000万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_前221年)中華民族的融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經過500多
年的戰爭兼并,原來的東夷、西戎、南蠻、 北狄都与中原華夏族相互融合,形成
“五方之民共构天下”的局面。原來的秦、楚、吳、越,都已華化。盡管戰爭連綿
不斷,由于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加上疆域的擴大,到西漢初年(漢平帝元始
2年,即公元2年),人口數已達5 959万人。漢代繼秦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實現了空
前的統一。漢族在漢代已基本形成。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_589年)是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
這一時期,不僅中原地區的居民融合程度更深,而且西北和北方的大量少數民族与
中原進一步融合。五胡十六國時期,由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少數民族先后建
立的13個政權,使東北、內蒙、甘肅、宁夏、青海等地的居民与中原居民得以廣泛
深刻地交往、融合。至唐代(公元618_907年),中華民族的活動疆域和人口,都空
前地擴大和增加起來。盛唐時期,人口總數約8 000万左右。
 
宋、元、明、清(公元960_1911年)的近千年時間里, 中華民族的發展更趨成熟。
宋代(公元960_1279年)北方先后建立的遼、 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使長城以
北的廣大地區得以進一步統一、融合。其中女真人建立金國(公元1115_1234年)曾
將勢力推至淮河以北,先后在北京、開封建都。元朝(公元1271_1368年)是由蒙古
族建立的朝代,清朝(公元1644_1911年)是由滿族建立的朝代。少數民族入主中原,
擴大和密切了他們和漢族的關系,還帶動了其征服地區各族和漢族的融合。
 
近代(公元1840年以來),在与帝國主義列強的斗爭中,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更加
覺醒,民族意識不斷增強。“四万万同胞共赴國難、共御外侮”,成為一致的呼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更標志中華民族的完全成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的
半個世紀中,由56個民族构成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國家的徹底統一和民族的真正平
等,各民族的融合也發展到嶄新的階段。這是一個既有鮮明個性又有深刻共性的民族
共同体,這是一股積蓄了近万年而形成的偉大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尤其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的融合進入
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全國各地區、各民族日益緊密地結成一個
經濟利益整体。從90年代開始的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使遙遠的西部
和濱海東部的關系空前密切起來。這一趨勢還將在深度、廣度上日益加大。一個民
族只有在經濟結构、生產方式上形成內在的利益關系和統一整体,才能保持其牢固的
聯系和持久的統一。再過几十年、几百年,中華民族的統一性,將達到今天難以想
見的高度。

中華民族的优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并包括
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
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
的倫理傳統。

首先,中華民族奉行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
倫理結构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
 
其次,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
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构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气氛。
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
“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
 
第三,要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与“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
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
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
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与不足,這种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
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這些民族歷史和文化底蘊都為海外華人團結一心提供了文化基礎,与之下行的經濟
協作自然不在話下。

三 澳門、香港的成功回歸對中國的社會發展推動作用、“推倒柏林牆”事件的原因

1997年,對于中國并且對于亞洲,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不言而喻,因為7月1日
香港回歸。至此,由于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由于1860年
的《中英北京條約》將九龍割讓給英國、由于1898年的《中英拓展香港界址專條》
強行租借新界99年,這些在中國近現代史上155年屈辱的歷史終于降下幃幕,歐美列
強的殖民地從亞洲消失了蹤影,因此,這的确是銘刻史冊的一年。恰逢亞洲振興之
時,象征著世界發展的潮流正在從大西洋向亞洲、太平洋大轉移。
 
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這种史無前例的統治方式回歸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除外交、軍事之外高度自治,保證50年不變,開始了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共存的一大實驗。“一國兩制”的宗旨是國家統一,不是意識
形態合并。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一貫追求的是中華世界的統一。“一國兩制”原是
為解決台灣問題而构想的。相互有效利用長處,實現在國家這一旗幟下的統一,在細
微之處避免相互干涉而尋求共存,治理中國這樣廣闊多樣的國家,盡可能避免摩擦,
相互有效利用長處而統一,這是中國人的智慧。這一點對于西歐來說是很難理解的,
或許可以說是東方的世界觀。為了今后推進中國整体的改革開放,香港對于中國也
是必要而不可缺少的。同時,中國需要香港的資本主義經營方法。那對于亞洲的和
平与穩定,對于冷戰后建立世界新秩序是有貢獻的。

從1849年中國喪失在澳門的實際主權,到1999年中國對澳門恢复行使主權, 歷史走
過了整整150年。澳門的回歸在世界范圍內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首先,澳門回歸祖國在亞洲解放史上具有划時代的意義。從1553年葡萄牙入居澳 門,
到葡人獲得統治權,再到現在已近500年。如今中國恢复行使主權,洗雪了中華民族
恥辱的一頁,不僅意味著西方在中國的殖民主義的結束,而且最終結束了白人在亞
洲統 治的歷史。為了使澳門早日回到祖國怀抱,中國歷屆政府曾作出過各种努力。
但只有在今天,中國一發出收回的聲音,葡萄牙政府即順應了潮流,這足以說明現
在中國的強大。而且中國在解決澳門這個歷史遺留的問題上,又表現出了体諒和現實
態度,將在本世紀內收回澳門的具体時間,放到了本世紀最后一年的最后一個月,
充分反映出一种寬宏的气度。
 
其次,澳門回歸祖國奠定了中葡兩國關系發展的新基礎。中葡聯合聲明妥善地解決
了 歷史遺留下來的澳門問題,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為葡萄牙同亞洲國
家,特別 是同中國的關系開辟了前景。中葡聯合聲明既重視中國對澳門的主權,也
尊重葡方的利 益,是相互理解和友誼的典范,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歷史性文獻。中葡
兩國的友好合作是澳 門順利回歸的保證,而將來澳門回歸后,兩國關系將進入一個
新的發展階段。澳門也將成 為中葡兩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的紐帶。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證明了“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确性。“一國兩制”是鄧小平理
論 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同中國國家統一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是用辯證 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在客觀地分析了台灣、香港和澳
門的歷史和現實 之后得出的正确結論。香港問題、澳門問題的圓滿解決,充分顯示
了按照“一個國家、兩 种制度”實現中國統一大業指導思想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所
以,“一國兩制”方針將能推 進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和民族
的全面振興。

這不禁讓人們想起,另一歷史事件??柏林牆的倒塌。
1 961年8月13日,一夜之間,一道高4米,長約160公里的高牆猶如從天而降,把這
個血脈相連的國家一分為二。從此,這座柏林牆阻斷了兩側德國人的來往,至親骨
肉再難想見。1989年11月9日,全世界的電視觀眾目睹了在柏林上演的偉大一幕,長
久以來作為東西方對抗最有力標志的柏林牆最終被推倒了,有1%的東德公民涌入西
德与他們自1961年因關閉邊境而被迫分离的朋友和親戚們再度團聚。
柏林牆自建立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西方的強烈反對和指責,邊境事件層出不窮。西方
常以“違反人權”為由,要求拆除柏林牆。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就此指出,他不
反對拆除,但這必須是在導致建牆的因素消失之后。進入80年代后,隨著東西方關
系的緩和及兩德關系的改善,柏林牆一帶的緊張气氛大為緩解,埋在兩德邊界上的
自動射擊裝置和地雷被拆除,往來人員明顯增多。
 
1989年,波蘭和匈牙利刮起了“改革”和“自由化”的旋風, 民主德國的萊比錫等
地也爆發了要求“自由化”的群眾游行。民德執政的統一社會党內部斗爭激烈,昂
納克被迫辭職。在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影響下,新上任的民德領導人克倫茨作
出了突破性的決定—開放柏林牆關卡。
 
1989年11月9日,在宣布民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牆的那個晚上,約10万人象潮水
一般從柏林牆的東邊涌向西邊,所有的護欄全部被挪走,28年的人為阻隔就這樣消
失了。
 
1990年6月13日,民德政府開始拆除全部柏林牆。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統一,標
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以德國分裂為基礎、蘇美分治為特征的“雅爾塔格局”
徹底完結。

四 台獨勢力的起源及台灣民眾心態
從歷史延伸到今天,我們試圖在可以看出一些必然聯系。當一個國家的兩個地區發
生經濟斷裂后,其意識形態將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我們有必要了解台獨勢力的起
源。

(一)兩岸歷史隔閡
自從甲午戰敗,清政府割台灣予日本,致使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長達五十余年。
抗戰胜利,民國政府接管台灣,但在隨后的內戰中敗給了共党,不得以退守台灣一
隅,兩岸分裂又追加了六十余年。也就是說,除抗戰胜利后短短的三年內兩岸能夠
政經文化相連外,自甲午之后的近一百二十年的時間里,兩岸是相互斷絕的。因此,
從歷史上看,兩岸人民間的情感紐帶和利益紐帶都极為薄弱。

(二)殖民情結
清政府割讓台灣后,台灣人民极為憤慨,紛紛自發地組織起來,反抗殖民者的占領。
但是,缺乏清政府幫助和支援的情況下,台灣熱血民眾最終被強大的殖民者鎮壓下
去。其后台灣便進入了漫長的被殖民統治時期。

日本為了更好地殖民統治,不斷想法設法排除華夏一邦理念,試圖將日本皇民思想
強行灌輸給台灣人。漸漸地,日語成了台灣的官方語言,台灣人上學不再學習漢語,
日語成了唯一的語文。為了拉攏和分化台灣人民,殖民統治者培養了一大批台灣本
土的代理人,這些人不僅借助日本勢力成為台灣新貴,而且逐漸地從精神意識上接
受了日本皇民身份。那時,稍有些身份的人大都會起個日本名,以示對日本的認同和
臣服。李登輝就起了個“岩里正男”的名字,而且至今仍以“岩里正男”為榮,以
“李登輝”為恥。

日本潛移默化的長期統治,使得大批台灣人認同了日本文化和日本天皇,他們以成
為日本人為榮,以還是中國人為恥。盡管日本最終戰敗了,日本的殖民統治終結了,
但盤桓在台灣人心頭的被殖民意識還未褪去,其最初對國民党統治的反抗中,有不
少因素源自這一殖民情結。甚至登上了民國總統高位的李登輝,醒里夢里都念念不
忘“岩里正男”。李登輝的被殖民情結絕非個別現象,擁有這一情節的台灣人其實廣
泛存在,尤其是在陳水扁強行撕裂族群中脫穎而出的所謂“本省人”,其實就是被日
本殖民統治過的台灣人。

(三)意識形態的分界。
兩岸之間意識形態分界极為鮮明而強烈。國民党敗退台灣后,國共隔海相斗,兼之
國際大環境中意識形態挂帥的冷戰激勵,兩岸人民精神意識上對對方的排斥极為猛
烈。記得改革開放之初,大陸人還對海外關系尤其是台灣關系极為敏感,接触這些
人時無不顫顫惊惊誠惶誠恐。其實台灣人也一樣,兩岸長期的意識形態爭斗,使得
台灣人發自本能地拒絕和排斥大陸人。

冷戰結束了,全球性的意識形態爭斗終結了,兩岸也隨著各自体制的革新,使得意
識形態的強大對抗急劇降溫。然而來自意識形態的紛扰并未完全消失,隨著台獨勢
力的活躍和美國反華抑華的需要,意識形態對抗又呈激化趨勢。比如民進党慣用的
“投共”、“聯共”大帽,台灣大多數民眾對“一國兩制”的堅決反對,中間選民
對現狀維持的渴望及對民主价值普适兩岸的期望

為什么“一國兩制”不能被大多數台灣人接受?就是因為在統一的選項里,台灣不
少人覺得可以使用民主方式。如果僅僅“一國兩制”,以大陸的龐大和台灣的渺小,
多數台灣人覺得,台灣的民主价值和成果早晚會被吞沒。基于這种想法,及台灣人
對過去國民党獨裁的憎恨,他們對大陸當局也相當抵触,“一國兩制”只會讓他們
更沒有安全感,這就是多數人宁可選擇維持現狀的根源。

(四)獨立的誘惑。
台灣人謀求獨立的想法,一開始是基于國民党的暴政,少數人屬于日本殖民情結作
祟。隨著李登輝肢解并迫使國民党下台,以及兩岸和國際政治環境的演變,原先的
獨派大佬,不少已放棄了當初的台獨立場,有的甚至直接投奔了國民党。可是為什
么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支持獨立呢?百草止水認為,這緣于台獨領袖們開列的台獨美
景,使得獨立對台灣人產生了難以抑制的誘惑。

通常來說,台灣綠營民眾認為,獨立可以獲得主人翁的地位,作為中國的一個省低
人一等;台灣經濟實力雄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遠高于大陸,他們不僅瞧不起大
陸人,反而擔心因為統一被大陸所累;台灣綠營民眾還認為,台灣是民主的,大陸
是獨裁的,民主与獨裁勢不兩立,因而台灣只能獨立。當然了,日本殖民統治和國
共長期內戰,使得兩岸分离了一百多年,不僅隔膜了兩岸人的情感,而且成為台獨分
子獨立的理由——“看,兩岸始終是分离的,獨立是理所當然的。”

來自國際反華勢力的撐腰打气,不僅使得台獨分子膽气倍壯,而且台獨的群眾基礎
愈發深厚。這些勢力以美日為首,它們曾自兩蔣時期就鼓動台灣獨立,只是因為兩
蔣的拒絕和壓制,才使得台獨勢力沒能過早地形成气候。媚日情結深厚的李登輝上
台,使得台獨勢力內外勾結相互呼應,終于占据了天時和地利,才在台灣島內得以
茁壯成長。蘇聯解体后前加盟共和國的獨立大大鼓舞了台獨分子,南斯拉夫的逐步解
体和北約對科索沃獨立的保駕護航令台獨分子欣喜若狂,近在咫尺的東帝汶獨立更
為台獨分子注入了強心劑在綠色台灣人的眼里,獨立能夠獲得西方主導的國際勢力
的認可和保護,獨立意味著光榮,獨立意味著時髦,獨立是自由合法的人權。如今
的台灣年輕人,將獨立當成時尚來追捧,總覺得“統一”觀念過時、老土和落后。

台灣之所以有很多人支持獨立,就是因為有著极深的國際國內和文化政治的緣由。
但是,兩岸畢竟同种同宗同文,統一肯定是大勢所趨,台獨勢力演奏的小插曲注定
只是歷史反复的一部分。

五 華人商圈的共同繁榮將對反獨促統產生推動作用
為了和平統一台灣,中國政府一再伸出橄欖枝。
2006年04月15日 經國務院批准的3項對台政策措施如下:
一、為擴大台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自今年5月1日起,對台灣水果檢驗檢疫准入品
种由18种擴大到22种,新增柳橙、檸檬、火龍果和哈密瓜4种水果准入。
二、為幫助解決台灣產蔬菜丰產季節出現的銷售困難,開放甘藍、花椰菜、絲瓜、
青江菜、小白菜、苦瓜、洋蔥、胡蘿卜、萵苣、芋頭、山葵等11种台灣主要蔬菜品
种檢驗檢疫准入,并實行零關稅。

三、為擴大台灣捕撈和養殖的水產品在大陸銷售,對台灣部分鮮、冷、凍水產品實
行零關稅优惠措施和檢驗檢疫便利。對台灣籍漁船打撈的部分遠洋、近海水產品和
在台灣地區養殖的部分水產品進口,實行零關稅措施;具体品种為鯧魚、鯖魚、帶
魚、比目魚、鯡魚、鱸魚、蝦和貽貝等8种。對來自台灣漁船自捕水產品輸往福建,
參照大陸自捕漁船做法,憑公海自捕魚許可證、貿易合同、發票等資料向檢驗檢疫部
門報檢,不再要求提供台灣主管部門出具的衛生證書。

此外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12項政策措施如下:
(一)為進一步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在現有五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的基礎上,
農業部、商務部、國務院台辦決定,新批准在廣東省佛山市和湛江市、廣西區玉林
市設立兩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農業部、國務院台辦批准在福建省漳浦縣、
山東省栖霞市設立兩個台灣農民創業園。

(二)為幫助台灣農民解決水果、蔬菜丰產時出現的銷售困難,供銷總社等將根据
台灣農民和農民組織反映的情況与要求,适時組織由有實力的農產品供銷企業和行
業組織組成的台灣農產品采購團,赴台采購。

(三)為方便原產于台灣的水果進入大陸,降低台灣果農和台商的經營成本,福建
省廈門市建立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對入駐集散中心的進口台灣水果經銷商,給
予免交保鮮冷庫儲存使用費以及經銷場地免一年租金的优惠。

(四)為降低台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的運輸成本,交通部決定,開放台灣農產品運
輸“綠色通道”;台灣農產品在大陸運輸,享受部分地區過路、過橋費減免的优惠
政策。

(五)為進一步促進兩岸交流,教育部決定,自即日起,正式認可台灣教育主管部
門核准的台灣高等學校學歷。

(六)為促進大陸居民赴台旅游早日實現,國家旅游局、公安部、國務院台辦已制
定《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游管理辦法》,將于明日公布。該辦法規定,大陸居民
赴台灣旅游,由指定的大陸旅行社作為組團社組織,以旅游團形式整團往返。組團
社由國家旅游局會同有關部門,從已批准的特許經營出境旅游業務的旅行社范圍內
指定。這些旅行社大多是大型旅行社,信譽好,服務質量有保證。台灣接待大陸居民
赴台旅游的旅行社也就是接待社,須經大陸有關部門會同國家旅游局确認。該辦法
還規定,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游實行配額管理,配額由國家旅游局會同有關部門
确認后,下達給組團社。組團社在開展組織大陸居民赴台旅行業務前,須与接待社
簽訂合同、建立合作關系。組團社須為每個旅游團選派領隊,領隊要經過專門的培
訓、考核,并申領赴台旅游領隊證。大陸居民須持有效的《大陸居民往來台灣地區通
行證》及旅游簽注赴台灣地區旅游。

(七)為進一步方便台灣同胞來往大陸,公安部決定,在原有開放海口、三亞、廈
門、福州、上海五個口岸簽注點(即“落地簽注”)基礎上,增設沈陽、大連、成
都三個台胞口岸簽注點,并將繼續增加新的口岸簽注點,為未辦妥入境手續直抵大
陸的台灣同胞辦理簽注手續。

(八)為滿足在大陸工作的一些台灣同胞希望取得報關員資格的愿望,海關總署決
定,開放台灣同胞參加報關員考試,成績合格者在報名地海關即可申請報關員資格
證書。海關總署將制定并公布具体報名辦法,以利台灣同胞報名考試。

(九)為了給在大陸居住的台灣同胞提供良好、便利的醫療服務,衛生部采取積极
有效措施,開展适合台灣同胞就醫習慣和特點的服務。衛生部決定,繼續在台灣同
胞較集中的廣東、福建、江蘇、上海等地醫院指定相對固定的診區,為台灣同胞提
供醫療服務。在有條件的地方,挑選一些資質好的醫院,如心血管、腦神經、口腔
醫院等,設立專門門診部,接待台灣同胞,實行“一條龍”服務。接診醫師可以是大
陸醫師,也可以是按規定經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取得在大陸行醫許可的台灣醫師。

(十)為有利于兩岸醫療衛生交流合作、方便台灣同胞在大陸就醫,將為台灣同胞
在大陸就醫后回台灣報銷醫療費用提供便利。大陸醫院在按大陸有關規定書寫和保
存醫療文書的同時,据實給就診的台灣同胞提供一份符合回台灣核退費用要求的醫
療文書.

(十一)繼續歡迎和鼓勵台灣醫療机构与大陸合資合作興辦醫院。台灣投資者最高
股權可占70%,合作期限暫定20年,合作期滿可申請延長。

(十二)衛生部決定,准許符合規定條件的台灣同胞在大陸申請職業注冊和短期行
醫。台灣同胞可在大陸申請參加醫師資格考試、注冊、執業或從事臨床研究等活動。
在大陸取得醫學專業學歷、考取醫師資格的台灣學生,如需要在大陸執業,可在各
地衛生部門辦理職業注冊手續。台灣地區醫師申請來大陸短期行醫,在履行相關手
續后,可在大陸從事為期1年的職業活動,期滿后可申請延長。

 通過以上逐項地分析我們可以作出以下結論:
1、前大陸、以及海外在与對台灣的聯系上,已經在最大程度的減少阻礙。
2、國大陸對台灣表現出和平、美好的姿態。
3、海外華人在促進台灣回歸問題上,是可以有所作為,并可能受到中國政府嘉獎的。
4、當台灣有越來越多的利益与中國大陸以及海外反獨促統的人士相聯系時,台灣對

中國大陸以及海外反獨促統的人士將更加依賴。

第三章  華人商圈將各种資源緊密地整合在一起

    我們說華人經濟共同体對于反獨促統的意義在于無形之中的有形力量,許多中
國政府想做又不便于做的事情,為華人商圈一顯身手提供了机會。

一  世界反獨促統大會成果及和平統一促進會的网絡机构和人員組成
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正是我們所說的華人經濟共同体的重要載体。
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在100多個國家設有常駐机构,作為世界各地華
僑華人基于“自發、自愿、自費”的原則搭建起來的“反獨促統”運動的平台,從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先后在柏林、華盛頓、東京、悉尼、莫斯科、曼谷、維也
納等地舉行,在最大程度上凝聚了海外推動中國和平統一的華僑華人力量,為反對
“台獨”、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在2006年12于14至15日澳門舉行的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會議的有來
自四十八個國家和地區的一千多名華僑、華人領袖与世界各地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
會負責人。大會以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為主軸,高舉“反獨促統、和平穩定、
共同發展”的旗幟,凝聚海內外中華儿女,促進中國和平統一的愛國情怀和全球華
僑華人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共同意志,促進全球華僑華人及兩岸四地在經貿和
文化領域實現更為緊密的交流与合作為宗旨。

大會舉辦了兩岸關系論壇、經濟論壇、和統會會務論壇、文化論壇、澳門回歸七周
年圖片展;發表《澳門宣言》、參觀澳門世界遺產景點等活動,使參會的嘉賓在暢
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同時,能夠實地了解澳門“一國兩制”的實施情況。

《澳門宣言》表示,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促進國家和平統一責無旁貸。所有中
華儿女要一如既往地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台獨”活動,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
展,最終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 “台獨”理念和行為是和平穩定發展兩岸關系的最
大現實威脅,是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的現實威脅。為了維護和平,必須一如既往
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台獨”活動。大陸、台灣都是中國固有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兩岸民眾都是我們的骨肉同胞,最終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我們的堅定信念和強烈愿
望。 

二 民族激情、网絡資源轉化經濟資源進而推進“反獨促統”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對于民族激情以及愛國主義的理解,我們可以借助鄧小平同志的理論。

什么叫愛國者?愛國者的標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复行使對香
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只要具備這些條件,不管他們相信資本主義,
還是相信封建主義,甚至相信奴隸主義,都是愛國者。我們不要求他們都贊成中國
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要求他們愛祖國,愛香港。——鄧小平:《一個國家,兩种制
度》(1984年6月22、23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第61頁。

     我們不是有個口號叫“中華民族大團結万歲”嗎?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場上,維
護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觀點,包括罵共產党的人,都要大團結。__鄧小平:
《 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1984年10月3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
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76頁。

 大陸同胞,台灣、香港、澳門的同胞,還有海外華僑,大家都是中華民族子孫。我
們要共同奮斗,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鄧小平:《共同努力,實現祖國統
一》(1990年9月15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第362頁。

經濟學家也看得很清楚。“中國的第三大优勢在于它的海外華人。這些海外華人帶
來了資金和技術,但是他們真正帶來的最有价值的是參与資本主義賽局不可或缺的
知識和聯系。”

海外華人經濟對其祖籍國——中國的意義不僅僅是在有形的資金引進方面,或者市
場經濟的管理和運作技巧方面,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引導中國國民經濟逐漸融入全
球化經濟方面。特別是后者,從歷史和發展的眼光來看,怎樣評价都不為高。

由于海外華人經濟的積极參与,中國國內的經濟体系在沒有正式簽署WTO之前就已經
加入了全球經濟体系。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高速增長靠外貿帶動的貢獻經常保
持在2%以上,其中許多是由海外華人的投資和貿易完成的。海外華人經濟在中國大
陸的積极參与,對于中國經濟納入全球化經濟的軌道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
產品進入全球市場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功效,對世界接受中國經濟的現實和中國人對經
濟全球化的認同都是功不可沒的。

海外華人作為中華民族构成不可獲缺的一部分,為所在國的經濟与中國的聯系作出
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海外華人對于推動國內的經濟發展
招商引資等經濟發展既有現實价值,又有歷史意義的工作。對于反對台灣獨立、促
進海峽兩岸統一這里歷史課題而言,締造華人商圈的共同繁榮,將是從物質文明的
角度來闡示其對反獨促統新時期的作用。而對物質文明之上的精神文明而言,海外華
人商圈的經濟活動,將為今后海峽兩岸的精神統一打下基礎。

華人商圈的建立,代表我們可以從經濟上率先“登陸”台灣,而台灣作為資本主義
社會,國家政權控制了經濟利益人士的手中,當我們有能力控制這些經濟領袖的時
候,那么真正的台灣回歸還算遠嗎?

三 世界華人及愛國“反獨促統”領袖對中國的貢獻點評
2006年7月10日舉行的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
主席胡錦濤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胡錦濤指出,在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地
位重要、作用重大,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宁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
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极因素,為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
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服務,為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祖國和
平統一服務,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服務。 
胡錦濤強調,要把鞏固和壯大統一戰線,作為提高党的執政能力的一項重要任務,
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項
重要任務,擺到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抓緊抓實抓好,努力把統一戰線建設成
為堅持以人為本、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統一戰線,建設成為具有空前廣泛性和巨大包
容性的統一戰線,不斷鞏固全体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
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聯盟,共創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
好未來。

     在政府鞏固統一戰線的過程中,我們确實可以看到楷模人物,為我們指引著航
標。 
孫中山先生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愛國主義者、中華民族英雄 。1866年11月12日,
孫中山出生在廣東香山縣(中山市)翠亨村。他的長兄孫眉是該村華僑資本家,1877年,
夏威夷政府鑒于孫眉的卓著成效,准許他多召華人來島大興墾務,這樣,在大批鄉
親涌向夏威夷的人潮中,剛滿十二歲的孫中山也陪著母親登上了海輪投靠哥哥。也
就是在此時,孫中山“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 在其兄資助下1886年至1892年又先后在廣州、香港學醫。1892年,孫中山畢業于
香港西醫書院,隨后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聯絡有志之士,准備創立革
命團体,致力于救國的政治活動。 

經過十几年在海外學習与工作,孫中山不但結識了許多愛國華僑,也較系統地接受
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94年11月孫中山上書李鴻章遭到拒絕后,再度從上海赴檀
香山,在華僑中創建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小團体--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
恢复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1895年2月,他在香港聯合當地愛國知識分子組
織輔仁文社,建立香港興中會。同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泄失敗,孫中
山被迫流亡海外。1896年10月,通過海外華僑關系,經英國、游法國詳細考察歐美
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學說,并与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触,
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复會等海外革命小團体,建
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党--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复中華,創立
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同盟會的成立,推進了民主革命形勢的發展,標志著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06年,同盟會在新加坡的晚晴園成
立了東南亞總部,1908年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支部在新加坡成立。
 
二十世紀初期,南洋華人約六百万人,占全球華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孫中山利
用其廣泛的海外關系,走遍東南亞各地,每到一地,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到處講
演,寫文章揭露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主義路線,當時超過半數的革命經
費均來自南洋華僑的捐助。

牛滿江 世界著名生物學家 華人領袖。牛滿江原籍博野縣程委鎮東呈召村。生于1
912年。青年時期求學保定同仁中學,后留學美國,畢業未回,加入美國籍。現
任美國費城坦普爾大學生物系教授,博士學位。是世界著名生物學家之一。河北大
學名譽教授。
 
1972年,中美簽署上海公報以后,牛滿江攜夫人當年來華省親。到1991年
十多次來華。其中五次是應邀來華進行短期工作。在華工作期間,牛滿江和我國著
名生物學家童弟周教授共同研究的動物胚胎移植獲得成功,填補了世界空白。牛滿
江除進行科研、講學外,還向我國引進先進試驗技術,贈送一些儀器、試劑等。牛
滿江在美國團結美籍華人學者,宣傳我國在中國共產党的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的偉
大成就,號召美籍華人為中國的經濟出力。他還關心我國留美學生,幫助留美學生
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困難;給留學生提供學習、科研的教材和儀器,為我國留美學
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科研和工作條件。牛滿江在華訪問和工作期間,曾多次受到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党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陳嘉庚 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教育事業家
1874年 10月 21日,陳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縣仁德里集美村。9歲人讀南軒私塾,17歲
赴新加坡,陳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于國
民,國民之發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他開始廈門大學,聯絡新加坡
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
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  他身居异邦,心怀鄉國,經營實業,不謀
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以盡國民天職,故積資千万,全部用于興學等公益
事業,不遺子孫財產。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國,其理甚
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時候都需
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机,他不惜傾資辦學。

陳嘉庚在解放后,不余己力,擴建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親自指揮工程進展,檢查
工程質量,群眾稱他為“超級總工程師”。陳嘉庚傾資興學,他希望有志之士,聞
風繼起,振我中華,故雖企業收盤,仍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估計
他一生用于辦學的款項,約達美金一億元以上。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
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极為深遠。

孫炳炎  新加坡著名的企業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和華人社會領袖。
孫炳炎先生(1912-2002)自1938年起就追隨陳嘉庚先生參加抗日救
國活動,孫炳炎旅居新加坡長達77年之久,而且在1965年加入了當地國籍,
成為所在國公民,但他暮年常說,“我這個人是會想的,我想怎樣幫助中國強大起
來。我是有感情的,對故鄉的感情越來越深”。直至生前最后的日子里,他對故鄉,
一直殷殷地戀著;他對祖籍國,一直深深地愛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孫炳炎對于
祖先和故鄉的依戀,使他一直都想得更多、更遠。他對故鄉的牽挂綿延在他离別故鄉
的几十年間,特別是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階段,每年都要回來好几次,他在家鄉總
有做不完的事。他在神志還十分清楚的最后日子里,仍然對海內外的鄉親、族親寄
托著殷切的希望,希望大家齊心協力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孫炳炎先生的一生,是近代中國人民移居海外成為華僑,又由華僑入籍居住國成為
外籍華人的歷史縮影。他以自己畢生的智慧和汗水,滋養著他的祖國新加坡,卻又
魂牽夢繞著遠隔重洋的祖先的國度——中國。我們不難触摸到這位老人那永遠不變
的中國心。在他走到人生旅程的終點時,他仍然那樣殷殷地戀著自己的中華故土,
仍然那樣深深地愛著故鄉的親人和孩子們。

張曼新  歐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
張曼新1944年出生于貴陽,原籍青田仁庄鎮三溪口村人。1951年隨父返回故鄉,1954年
寄居瑞安莘塍鎮華表村姨夫家。1959年作為支邊青年遠赴宁夏,在前進農場從普通
農工干起,成為宁夏自治區党委落實政策辦公室處級干部。1982年辭職經商,創辦
實業貿易公司。1986年去菲律賓,1990年攜家眷赴匈牙利經商,創辦長城有限公司,
短短三四年即躋身匈牙利華人企業“十佳公司”行列。并創建歐洲信息貿易服務中
心,擔任董事長。
張曼新十分熱心僑團工作和海外反“獨”促統工作。1993年12月創建匈牙利華僑華
人社團聯合會,出任會長,時為東歐地區第一個僑團。1998年8月,布達佩斯舉行的
歐洲華僑人社團聯合會第六屆大會上,被推選為“歐華聯會”主席。
 1999年9月籌備,成立歐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任會長。2000年8月26日至27日,在
德國柏林舉行的首屆“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張曼新是發起人暨
組委會總召集人。這次大會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此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反
“獨”促統的海外運動,形成了反對分裂、促進統一的海外統一戰線,張曼新也成
為世界矚目的國際性新聞人物。隨后,他還組織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系列
活動,受到党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价和贊賞。在2004年9月27日,在中國和平統一
促進會第七屆大會上,張曼新當選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會長為全國政協主席
賈慶林)。
張曼新還投資國內,建有多家合資企業,熱心祖國公益事業,在宁夏捐資興建“曼
新希望小學”,多次帶頭為安徽和浙江等地區的水災捐資捐物。并擔任中南美洲中
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名譽會長、中匈人民友好交流協會主席、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副
主席、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名譽理事、宁夏自治區政協常委、河北、貴州、宁夏、
廈門和青田的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浙江大學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等榮譽職務。
在歐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成立后,世界各國、地區的華人統一促進會相繼成立。
隨著中國領導人的頻繁出訪,世界華人組織也隨之登上世界舞台。華人工商業界的
熱情款待,使領導人有了賓至如歸的感覺。

五 美好的預測与發展前景
2005年8月16日,全球華僑、華人在維也納召開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胜利60周
年暨全球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上,發表的“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中國統一”的共
同宣言,更加能夠代表我對未來的美好預測。眾所周知,台灣問題原本是中國國內
戰爭中遺留的問題。盡管海峽兩岸尚未統一,但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
未改變。長期以來,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中國政府從國家和民族的根本
利益出發,并著眼于維護世界和平与發展的大局,提出了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政策主張。
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20多年來兩岸關系取得了長足發展。面對兩岸關系的复
雜形勢,海外同胞在持續多年積极“反獨促統”的奮斗中,欣然看到今春以來祖國
大陸相繼推出的一系列重大創舉。從胡錦濤主席創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理念,到
全國人大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再到促成兩岸政党間的對話与交流,及照顧台灣同
胞的一系列政策舉措,使廣大海內外同胞和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清楚地看到中國政
府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的善意和誠意。海內外同胞為此感到歡欣和振奮。

回顧二次世界大戰后進步人類追求和平、追求發展的歷程,展望經濟全球化、文化
多元化的世界大格局,我們這群生活在海外的炎黃子孫,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奉行獨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賞,領略到祖國的發展与強大,
對于海外華僑華人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這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在逐漸成長為
經濟強國的歷史性突破;這是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后,取得港澳回歸、奧運主辦權、
載人宇宙飛船升空等一系列奇跡后,必然要實現國家統一与民族复興的偉大飛躍。
處在這一歷史發展階段,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和平的發展空間和合作机遇,中
國人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愿意同各國人民發展友好交流關系。

處在這樣一种歷史關頭的海外中華儿女,理當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呼喚,為促進祖國
統一而奮斗!這正是今天聚集一堂的海外僑領和兩岸四地精英們,怀著祖國統一、
匹夫有責的使命,怀著團結奮斗、振興中華的理想,自柏林大會發出“反獨促統”
第一聲吶喊伊始,從華盛頓、東京、悉尼、莫斯科一路走來,發展到今天近160個和
統會組織的動力源泉。愛國主義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于世界。我們在維護國家尊
嚴与領土完整的洗禮中,實踐著自己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在本次維也納大會成功
召開之際,我們要再一次共同發出同一個聲音:為整個世界和平祈禱,為中國的統
一大業祝福。

參考文獻:
施行 《看台獨心理的起源与發展》
單 純《略論海外華人經濟 》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中國統一”的共同宣言
漢邦《海外華人華僑之生存》
吉林大學馬列教育中心《思想道德修養》


Copyright(c) 2005,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NACPU),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