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 何故惹塵埃 國語通行已久年 何因今日受株連 溯源台獨出花樣 如此作為難逞強 據聯合晚報三月廿日第二版記者黃國樑特稿︰語言問題原本就不應是政治問題,但 很無奈地,在台灣,語言問題就是政治問題,要不然湖南籍的宋楚瑜與馬英九為什 要學閩南語,又為什麼選舉時刻一到,一大堆政治人物都宣稱自己是「客家人」。 因此,行政院算是用心良苦,制定了「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原意可能只是文化 保存的概念,但還是變成了一個觸動敏感神經的政治立法。 不要用政治角度去看這個問題,讓它回歸本有的面貌,就用語言的復育與保存的概 念去談,這部法律仍然是不足與欠缺的。 首先仍然是國家語言與官方語言混淆的問題,如果這部法律一旦立法完成,所有的 族群都可以高聲地去使用自己的母語,因為每個人都將宣稱他所說的是法律保障的 國家語言,別人不應有任何的歧視與干預。政院似乎無意去用另一個配套,確認哪 一種語言叫做「官方語言」。 最易發生爭議的地點,可能就是國會,由於它是政治秀場,各種語言紛呈,從文化 角度看,也許美妙,但從政治角度上,它卻可能變成了災難,特別是某些政黨如以 某一族群的代言人為號召,就算有通譯的編制,仍將使已為人詬病的立法效率,雪 上加霜。 同版記者黃國樑台北報導︰行政院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引發爭議。政務委員林萬 億上午表示,過去所謂的「國語」,是將官方語言的概念,與國家語言的概念混合 在一起,好像整個國家只有一個語言,其他的語言就不是國家的語言,這是不正確 的,至於官方語言究竟是什麼,他表示,這不在本法討論的範圍。 林萬億表示,制訂這個法是因為聯合國已將我國的幾種母語,都列為瀕臨消失的語 言,因此制訂這個法,將這些可能會消失的語言,予以發展,是有必要的。 他表示,現在官方的語言應該就是所謂的「國語」,就是北京話,至於以後因為原 住民語、客語與閩南語都已稱為「國家語言」後,原來的「國語」應如何稱呼,以 避免跟「國家語言」混淆,他認為改稱為「北京話」或「普通話」都可以,但這些 並不是「國家語言發展法」應該去處理的。 筆者認為國語在台灣通行多年,與閩南語及其他語言並存,不該為了當前政治原因, 多此一舉。可謂︰「語言本無事,政治惹塵埃也。」 (二00七年三月廿一日發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