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企之) “聚同化異”“僑務休兵”與“和平發展”於2009年6 月之後形成熱門話題。 三詞之間有一貫性,互補性與連環性。而三者連環中心點,以歷史,世界,哲學, 科學與兵學的綜合觀點來看,則是“九二共識”為表,“一個中國”為心——兩岸 以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兼愛兼利兼善天下之心與力,共創一中,美好的明天。 沒有一中,三者失去重(中)心,不能偏(安)存。有了一中,一個重(中) 心,三者有情有義,有依有靠,互動互信,互助互成。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聚同化異是三者開始第一步,不先聚同化異,僑務休兵 舉步艱難,形同紙上談兵。不先聚同,則又化異不易。不能化異,休兵不易,不能 休兵,和平發展,能不_趄?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物以類聚,我們要聚同對一中同心,對化異同德之 人,眾志成城。 聚沙成塔,聚蚊成雷。聚小同化小異,聚大同化大異。先聚小同(三五人)以 化小異(一地區)。再聚大同(一國)以化大異(全球)。 堯之時(2356BC),“聚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同,天下大治。舜之時(2255BC), 聚“皋、夔、稷、契”廿二人為一同,天下也大治。堯舜之治,不在人多,而在能 辨君子與小人,及“親賢人遠小人”(舜退四兇)。 “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 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弟兄親戚,不能相保”。 “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義,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 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歐陽修)。 聚同,除對傳統品德: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 義、和、平)與九思(見利思義等)有素養外,對兩岸道德規範也應要有認識。 大陸(延安時代)於1940年2月1日宣稱,“陝甘寧”邊區是全國最進步地區, 這裡“一沒有貪官污吏,…….十沒有發國難財”,以“十個沒有”為榮。2006年3月 4日,北京又提出“八榮(八恥)”為全民行為之準則。 台灣(國府)於1935年11月18日通過黨員守則,“一忠勇為愛國之本,........十 二有恆為成功之本”,務期父以教子,師以教弟,共信共行,“親愛精誠”。 對上述傳統與兩岸道德規範,素有“修養”的君子,請以“公誠仁中”為心。 及時聚同,在和平發展大好起步時刻,協同化異,以利僑務休兵,兩岸休兵,無核 世界,天下大同。 仁者無敵,化異之道在一“大”字,化之之道,在一“誠”字。以大慈大悲, 大仁大義,大公無私之心來化敵為友。不誠無物萬事空,“誠則形,形則著,著則 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為天下至誠,為能化”(中庸)。 “傾國(傾城)宜通體,誰來獨賞眉”(古詩)。隻手獨拍,雖急不響。(韓 非) “西方功利強權文化,要服從東方仁義道德文化,世界文化才能日趨光明” (孫中山)。西方功利強權文化,自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已橫行世界517年。今 日正是西方走向東方和平發展,轉型關鍵時刻。我們要把握千載難逢良機,化干戈 為玉帛。 2009,8,3 於華盛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