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企之) 美國前總統卡特看著他1978年12月14日日記念道,“在中美關係正常化後三天, 鄧小平宣佈改革開放。我一直堅信世界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見 中美建交公報 1/1/1979)。 而在我1947年8月9日日記中則寫道,“人沒有眼還可以活,眼離開了人體,就 活不了了。所以臺灣是離不開祖國的”(見“統一先生”網站www.mrunification.com)。 今(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對外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三十年 已大成。對內改革,以解放思想為重點,三十年將大成。 改革開放的道路,猶如摸著石頭過河,隨著形勢而適應調整。如1979年決定在 深圳試辦特區;1982年確立家庭承包制;1988年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92年 結束“姓社姓資”之爭,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5年結束延續2000多年農 業稅,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6年提出構建和諧社會。 因開放政策,深得人心,人人奮進,不僅人民平均身高增長十釐米,國家也從 “一窮二白”之貧,奔向腰纏萬貫之富。例如外匯儲備1.4萬億美元(70%投資美國 國庫券),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超過美國;國力已從“小米加步槍” 之弱,飛上“神州六號”、“嫦娥奔月”之強。 美國新聞週刊(2007年12月底)報導:“中國這個世界大國的出現,如今已不 是預言,而是現實,不管怎麼看,中國已成世界第二大國。”中國GDP已居世界第三, 財政收入已由2002年不足2萬億增至2007年5萬億多人民幣。 季辛吉認為,世界強權每一世紀皆有一個,以其意志、智慧和道德為動力,並 以自我價值為標準,重新塑造整個世界。如17世紀法國,18世紀英國,19世紀德國, 20世紀美國。21世紀中國,從戰火的灰燼,破碎的山河,和創傷的歷史中,再次浴 血重生,展現鴻鵠之志(“外交縱橫”,1994)。 21世紀,勢為中國世紀,這是世界歷史大潮流。但中國世紀,決不是“強權霸道” 而是和平共榮。中國經過春秋戰國500年內戰之後,“從不主張與外人戰爭,中國的 和平思想,到漢朝(206BC—263AD)已經是很充分的了”,當時“一般大言論家都 極力反對帝國主義”,其中最著名的有“棄珠崖議”(孫中山民主主義第4講)。其 後,中國已無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軍國主義,商業主義等思想體系。 胡錦濤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提出“一條偉大道路和五條具體道路”。“發展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的“五條具體道路”是和平的自主創新道路、和平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和平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和平的城鎮化道路與和平的政治發展道路。 為確保五條具體道路和諧平坦,十七屆中委第二次會議公報,高舉“五有”:“學 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大旗,向人類一致渴望的世 界大同邁進。 這“五有”與孫中山“建國大綱”25條中,第11條五點主張“育幼、養老、濟貧、 救災、醫病”,皆源於“禮記禮運”大同思想:“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 分,女有歸”。“五有”也本於中共黨綱“三個代表”與“情為民系、財為民謀、 權為民用”主張(見“先進的三個代表”11/13/02)。 為創造條件,讓人民更多有效監督政府,以提高工作透明度與公正力,以推動建設 民主與法制(與世界各國接軌),溫家寶特於3/5/08,提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 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即人民“四權”。溫對“兩會”工作報告是對“十七大” 主張背書,使中共的願景成為國家政策,意義重大。 孫中山說,“中國幾千年來,人民的民情、風土、習慣,和歐美大不相同,既和歐 美大不相同,管理的方法,自然與歐美不同,不能完全效仿歐美”,“歐美(流血) 革命,兩三百多年,都是爭民權”。“民權不是天生的,是人工造成的。我們應該 造成民權,不要等到人民來爭。才交到他們”(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五講)。他主張: 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權能分開。 溫家寶提出的人民“四權”對孫中山的“四權”來說,是承先啟後,“與時俱進”; 對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主張來說是“溫固創新”,文化交流。 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認識,十七大提出“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社會”,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等主張,符合歷史 潮流,必成。 以前,臺灣對大陸高呼經濟學臺灣;以後改為民主學臺灣,今後,我看臺灣不僅經 濟要學大陸(開放),民主也要學大陸(改革)。 十七大的精神是:不自我吹捧形勢大好;少講政績,多提問題;針對問題提出改善 之道。這與十五大、十六大大不同。 自汪洋說過“以殺出一條血路勇氣,迎接第二次思想解放浪潮”,以後廣東官員爭 相自我揭短,自暴家醜。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自勝者強,我們也應“解放思想”,以利輕裝奮進,更上一層樓。 3/20/08 作者:華盛頓和統會前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