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 中國統一聯盟文宣部長)
近年兩岸交流勢頭火紅,但台灣民眾支持兩岸統一的民意調查卻與日俱降,對中國國 族的認同日益疏離。面對兩岸越交流,島內中國國族認同越疏離的“認同撕裂”嚴 峻形勢,令海內外許多關切兩岸問題的人憂心忡忡。目前島內藍綠的所有重大政治 紛爭原因,歸根到底就是國族的“認同撕裂”。 皇國認同昨日之夢 提及台灣的國族認同,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五十年,其終極目標 就是同化台灣人民,故在其統治的最後八年,日本人曾經在台灣推動翻天覆地的 “皇民化運動”,其具體方式就是普及日語、強行使用日本姓名、摧毀中國寺廟廣 建日本神社、嚴禁中國戲劇、嚴禁中國習俗、大力推廣皇國歷史,其所使用的《台 灣皇民讀本》等教材,內容主要是皇國史觀的台灣史。故“皇民化運動”就摧毀台 灣民眾的中國民族意識,改變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將台灣人日本化的思想改造運 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灣同胞是自北而南,全島熱烈慶祝台灣回歸祖國。是 年除夕,即使在台灣最南端高雄州阿猴平原稍微靠山的潮州地方,家家戶戶揚棄日 本式的慶祝新年方式,自動自發地改成以貼上中國式的紅紙聯,上面寫的是“還我 河山,祝台灣光復”。日本人寺奧德三郎就感嘆,日本在台灣開拓五十年之文化, 已在一夕間化為昨日之夢,全島各地連這樣的鄉下地方,都在謳歌復歸祖國,令在 台灣的日本人有隔世之感。換言之,當時台灣同胞的國族認同是以中國為祖國的祖 國認同;然而,歷經中華民國政府半個世紀的統治後,台灣出現分離主義及主張台 獨的政黨,後者甚至還曾執政長達八年,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撕裂。 台獨切斷台灣民眾的祖國認同 國族認同的改變,是一個複雜龐大的系統工程,涉 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體育等方方面面,其中尤其是以文化中的歷史為最。 因為,歷史是人類族群的集體記憶,其詮釋蘊含國族意識,形塑現代國族認同。我 們中國人早就認識到歷史的重要性,故云“欲亡其國,先亡其史”。對於台灣民眾 的國族認同,李扁執政時就動用一切可用的公權力及行政資源以切斷台灣民眾對的 祖國認同。眾所周知者,當局教育部強行修改歷史教科書,歪曲歷史,建構台獨史 觀,藉教育灌輸下一代台灣人民的分離史觀。眾所不知者,亦是觸目驚心,1996年 台海危機四個月後李登輝在台灣的國軍八十五年工作檢討會上,對全民國防要求形 成“全民關注、全民支持及全民參與”,在其卸任前的2000年1月29日台灣立法院通 過<國防法>,陳水扁則續於2005年2月由立法院通過<全民國防教育法>,2006年 2月1日正式施行,官方旋訂定<全民國防教育課程架構>,其“全民防衛”項下之 “國家意識”包括國家意識、國家定位、國家認同。此一國防教育課程所投射之主 要假想敵與國族認同為何?自是盡在不言中;與此同時,在歷史科教材中,完全不 提或曲解僅是六十年前台灣人曾強烈認同祖國的史實,其結果是絕大多數台灣民眾 都不知道台灣先輩曾以鮮血和性命相許地認同祖國。 台灣社會中國化 昔日“皇民化運動”主要內容涉及歷史、語言、姓名、宗教、習 俗、戲劇等。就今日兩岸現狀對比,海峽兩岸民眾原本一家,血濃於水,其語言、 姓名、宗教、習俗、戲劇等完全相同。今夏,筆者赴廈門與泉州參加“第三屆海峽 論壇”,發現二地現代化程度與台灣全島相當,二地保存閩南本土文化較台灣有過 之而無不及,。故隨著兩岸大交流的來臨,台灣人與其唐山閩粵原鄉語言文化的再 接續,當有助於兩岸的相互理解交流與融合。此外,台灣也溶入內地各省文化,內 地各省大批知識份子隨1949年國府遷台而移民台灣,迅速填補日人教師離台的師資。 1960年代中葉與日據末期相較,台灣的大專學生增加188倍、高中學生增加22倍。換 言之,光復後新一代台灣子弟已接受完整的中國教育;斯時,蔣介石亦曾舖天蓋地 的在台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長達十餘年。這也是為何陸客來台旅遊,形 同走訪內地,感受台灣是完全的中國化社會。 惟無可諱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雖曾在台灣搞得轟轟烈烈,例如經常舉辦 各種文物藝術展覽,推行國語,編印古籍今註今譯、中國史學論文選集及中華文化 叢書,發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等。但日後李登輝當權,曲解“台灣主體性”, 並以之虛構台獨史觀的台灣歷史,教化一代台灣民眾,居然能在中國化的台灣社會 改變部份民眾的國族認同。 祖國史觀 展望未來,在現階段和平發展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的歷史機遇中,吾人 應高度重視國族認同方面的工作,其方法可依托歷史、接觸現在、建構未來。關於 接觸現在,就是在兩岸大交流中,結合經濟、教育、交通、影視等各領域方方面面 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查找不足,並依托歷史以建構未來。 關於依托歷史,日前習近平講話強調要“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 運用”。在此,吾人學習總結日據時期、國府治理和李扁執政的經驗,可知目前及 未來影響台灣民眾國族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歷史教化。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深 層影響,中國人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文化認同常相互滲透而難以分割。例如日據時期, 台藉菁英就以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廣設“詩社”的方式,力圖傳承中華文化, 維繫台灣同胞內心深處的祖國認同。 因此,以史為鑒,借鏡日據時期文化協會、兩蔣父子與李扁執政時在文化政策上互 動結果的經驗,於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之具體內容上,在高舉中華文化的同時,務必 重視台灣文化,重視“台灣主體性”之歷史表述,連結祖國意識和台灣情,排除 “台灣主體性”內的分離意識,恢復“台灣意識”內原有的強烈祖國認同內涵,亦 即加入台灣元素的祖國史觀,俾突破近六十年來台灣居民不再視中國為祖國的心理 枷鎖,傳承並喚起台灣先賢視中國為祖國的國族認同。 至於建構祖國史觀方面,應與時俱進地從方方面面的角度豐富其新意。無可諱言, 如果以1949年為分水嶺,之前的滿清推翻、民國建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八年 抗戰等國府史觀,似欠台灣人民蹤影,致使台灣人感受其在中國近代史中似頗空白。 同期間島內日據時期台灣人非武裝抗日歷史則多遭埋沒,台籍菁英對後者不乏憤恨 不已。至於1949年後的原鄉中國,在戒嚴反共白色恐怖年代下被妖魔化成“共匪”, 幹部是“匪幹”、首長是“匪酋”、人民則是苦難大陸同胞。關於台灣人參與新中 國建設的歷史,則是從所未見的空白一片。誠如台藉作家鄭鴻生所言“中國的現代 化歷史並非存在於台灣之外,而是存在於不少台灣人心裡頭”,例如台灣先輩在日 據時期文化啟蒙非武裝抗日運動中的中國聯繫。鄭君認為“台灣人的政治或社會活 動不只是與整個中國現代化歷史接得上,也是參與其中的。台灣人只要能夠接受這 段歷史,也就較能心無掛礙地接受中國人身分”。 因此,祖國史觀亦應使台灣人與中國歷史、中國近代史相銜接,使台灣同胞 “瞭解我們偉大祖國經歷的刻骨銘心磨難、我們偉大民族進行的感天動地奮鬥” (習近平語),從而認識感受並認同新祖國,心無掛礙地再接受中國人身份,以我 們偉大祖國為榮,接續台灣先輩“我們的祖國是中國”的祖國認同。 值此兩岸大交流之際,兩岸交流如萬馬奔騰,台灣民眾所接觸的是一個嶄新的新祖 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國族認同不但無法回避而且無處不在,故至盼兩岸有志統一 大業者,在國族認同此一核心領域,把握歷史機遇,助力推動台灣同胞的“祖國認 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