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本華僑華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副會長
回顧百年前,孫中山先生于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以華僑為主体的興中會,起草的 《興中會章程》第一個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1895年在橫濱成立興中會橫濱 分會。孫中山先生1905年在東京聯合“華興會”、“光复會”等革命團体成立了 “中國同盟會”,以橫濱華僑社會為革命的主要基地,在橫濱著述了《三民主義》 和《五權憲法》,奠定革命理論,使日本成為孫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策源 地。 1906年后發動了八次武裝起義,著名的廣州黃花崗起義,72位烈士中有29位是從海 外去廣州參加起義的華僑,另有8位是曾經留學日本的義士。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 軍事告急,上海軍政府向日本華僑求助,由中華民國僑商統一聯合會主辦,在橫濱、 神戶、長崎、廣島四地招募青壯年110名(其中橫濱24名)組成敢死隊,1911年12月 6日乘日本“宮崎輪”向上海出發,這是日本華僑又一次以生命奉獻給祖國。1923年, 孫中山先生著《中國革命史》時,在總結辛亥革命前的起義經驗時指出“其慷慨助 餉,多為華僑;熱心宣傳,多為學界;沖鋒破敵,則在新軍与會党”。 孫中山先生曾說“華僑為革命之母”,包括日本華僑華人在內的廣大海外華僑為辛 亥革命所作的突出貢獻已載入史冊。 孫中山先生自革命之日起,就將祖國的統一放在首位,將“恢复台灣,鞏固中華” 作為革命的目標之一。1895年指派興中會會員楊心如赴台灣活動,探摸情況,1897年 又派興中會會員陳少白到台灣開展革命的宣傳和組織活動,年底在台北成立了興中 會台灣分會。這是中國革命党人首次在台灣建立的据點,也是台灣同胞直接參与祖 國革命活動的開始。1910年同盟會福建支會派會員王兆培赴台發展革命組織,成立 同盟會台灣分會。1912年1月孫中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南京招待中外記者 發表談話時明确表示:“中國如不能收复台灣,即無法立于大地之上”。辛亥革命 的胜利,給予台灣人民的武裝斗爭以极大的影響和鼓舞,僅1912年至1915年的4年中, 大規模的反抗運動就有9次,斗爭目標都是“收复台灣”。其中,以羅福星為首的抗 日運動就是在同盟會直接領導下進行的。 孫中山先生說:“統一為中國全体國民的愿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能享福, 不能統一,就要受害”。辛亥革命以來的百年,是我們多災多難的祖國從黑暗走向 光明,從屈辱走向富強的百年。1949年以后的六十多年,兩岸走過了不同的發展道 路,各自取得建設成就。2008年馬英九當政后,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經 過兩岸共同的努力,使兩岸關系得以和平發展,實現了兩岸“三通”直航。兩岸簽 署的“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使兩岸同胞的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 起,為實現兩岸共同繁榮創造了條件。鄧小平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政策濃縮 了中華民族的智慧。香港、澳門回歸10余年來保持了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充分驗 證了“一國兩制”決策是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創舉。這為推動兩岸關系全方位發展, 為兩岸和平統一先試先行提供了一個參考模式。在兩岸和平統一過程中起著不可替 代的政治垂范作用。 對我們海外華僑華人而言,過去,華僑是革命之母,而今,華僑是統一之橋。我們 作為孫中山先生的后繼者,在海峽兩岸關系邁入和平發展新階段后,更應該繼續堅 持“一個中國”原則,不為制造兩個中國等分裂中國的圖謀提供方便。應該向任何 公開的或暗藏的台獨或藏獨、疆獨等一切有害中國統一的勢力做斗爭,而不是以一 己私利,与他們勾搭或相互利用。應該在所在國努力宣傳中國和平統一的思想及政 策主張,努力宣傳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后保持了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及提升了居民 政治權利的事實,不應面對海外勢力不利于中國統一的言行不聞不問,甚于給予迎 合、奉承。 我們身在海外,都應該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以促進祖國統一,實現中華振興為己 任。只有實現孫中山先生的遺愿,我們才可以在面對百年前為了建立共和國而奉獻 青春乃至生命的先烈先哲們時無愧于心。我們相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海外華僑 華人一定會發揮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為“振興中華”“統一中國”作出更大的貢 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