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美国华盛顿“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
暨“纪念辛亥百年论坛”论文
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倡導國民革命,尤其是領導國民党与共產党合作創建黃埔 軍校的光輝事跡,是中華民族偉大复興進程中的積极實踐。這一實踐,在辛亥革命 百年紀念的今天仍在激勵所有中華儿女繼承和發揚中山先生遺愿,共同促進中華民 族的偉大复興。 一、辛亥革命——中華民族偉大复興的探索實踐 (一)孫中山先生__領導辛亥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_1925年3月12日),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 后改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廣東香山(中山)人, 革命家,中國國民党締造者之一。1892年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赴檀香山成立興中 會,立誓推翻清王朝。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复會等革命團体成立中國同盟 會,被推為總理。 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革命才取 得第一次成功,武漢當日光复,各省同志紛紛響應。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后,孫中山先生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 國臨時大總統。1917年9月,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為陸 海軍大元帥,宣告与北京袁世凱政府對立。 1922年6月,陳炯明武裝叛變,孫中山先生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陳炯明被驅 逐后,才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就任大元帥職。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 党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改組國民党宣言;确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 三大政策;通過新党綱、新党章,把舊三民主義重新解釋為新三民主義;將中國國 民党改組為包含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從而實現了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年11月,應馮玉祥電請北上“討論國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 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主張,并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口號。 當時孫中山先生在天津舊病發作,但仍扶病于31日由津入京并發表了《入京宣言》。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終年59歲。臨終前在遺囑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 “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贊揚孫中山先生“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 新政体,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中國國民党尊稱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党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中國大 陸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民間普遍稱他為“國父”。 先生一生奮斗,光 耀千秋,享“國父”之榮耀。 1956年11月12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90周年,毛澤東先生撰寫了《紀念孫中山 先生》的光輝著作,高度評价中山先生的丰功偉績和光輝的一生。他寫道:“紀念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紀念他在中國民主革命准備時期,以鮮明的中 國革命民主派立場,同中國改良派作了尖銳的斗爭。”“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 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丰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 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丰功偉績。”“孫先生是一個謙虛的人。我听過 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种宏偉的气魄。” (二)辛亥革命是中國革命史冊上光輝的篇章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日。百年前,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大地上,爆 發了一場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革命,這就是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党 人在1911年發動的辛亥革命。在偉大革命家孫中山的領導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開啟了民主革命的偉大進程,是中國近代史 上一次重大的民主革命,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辛亥革命即公元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在清王朝 日益腐敗、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 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樹立了民 主共和的旗幟,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辛亥革命是 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 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 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劉少奇先生曾高度評价說:“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國觀念 從此深入人心,使人們公認,任何違反這個觀念的言論和行動都是非法的。” (三)辛亥革命深刻影響了貴州的近代發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之后,貴州是最早響應辛亥革命的省份之一。1911年11月 4日,革命党人在貴陽發動起義,宣布貴州獨立,成立了軍政府,結束了清王朝在貴州的 統治。 1、辛亥革命加速了貴州近代化進程 清政府為了挽救危局實施的“新政”改革。在貴州,前一階段以編練新軍和興辦新 式教育最有成效;后一階段則以咨議局的選舉和地方官制改革為世人所矚目。這些 “新政”對于貴州辛亥革命前政治生活環境的形成,為革命提供了土壤和准備條件, 有一定的積极意義。“新政”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清王朝封建專制主義的性質,挽 救其必然滅亡的命運。但它激發了新生資產階級政治參与熱情,并促使他們走向成 熟。而長期受壓抑的資產階級下層民眾更容易接受革命思想,轉而成為推翻清王朝 的主力軍。就此來看,封建專制階層和封建主義在資本主義浪潮沖擊下,亦步亦趨 的被動改良正好成了民主革命的催化劑。辛亥革命不僅是中華民族完成救亡圖存的 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在20世紀的偉大開端,從政治層面、經濟層面、 思想文化層面及制度層面講,辛亥革命還是貴州近代化真正啟動的時代標志。辛亥 革命后,貴州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不同程度的進步,特 別是近代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民主与科學的傳播,便是社會近代化的先導。 2、辛亥革命促進了民國初年的貴州發展 辛亥革命引起貴州社會的大震動、大變革。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貴州在護 國運動、反對張勳复辟和護法運動中都能走在時代前列,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辛 亥革命促成了貴州人民首先在知識階層的思想解放。這种思想解放過程一直延續到 “五四”運動前后,甚至可以延伸到新民主主義時期,產生了各种反封建的進步思 想,包括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貴州的傳播。辛亥革命后,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在 貴州社會有了一定的實踐。在貴州,無論是軍政府還是以后的軍閥政府出于不同目 的,都不同程度地注重發展實業。這使得貴州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革命力量都有 所壯大。 3、辛亥革命造就了貴州風云人物 辛亥革命中,貴州涌現出許多風云人物,為國民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此,僅舉 周素園、朱啟鈐兩位先生為例: 周素園(1879年3月7日—1958年2月1日)先生,又名培藝。貴州畢節人。早年加入 同盟會。后參加辛亥革命,參与領導貴州辛亥革命,在貴州響應武昌起義。191 2年任大漢貴州軍政府行政總理。1921年后任黔軍總司令部、定黔軍總指揮部 秘書長,貴州政務廳廳長兼省政府秘書長,川黔邊防督辦公團秘書長。1935年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貴州時,組織貴州人民抗日救國軍,任總司令。1936年 隨紅軍到達陝北,是長征中年齡最大的長者。任八路軍高級參議等職務。受到毛澤 東先生、周恩來先生的多次接見。1937 年 10 月,毛澤東先生致信給他,對他不畏 艱難的精神給予贊揚,稱贊他:“是我們的一個十分親切而又可尊敬的朋友与革命 同志”,“是一個奮斗的人”。1949年10月后,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貴州省 人民政府副主席、貴州省副省長。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朱啟鈐(1872 年 11 月 12 日_1964年2月26日)先生,字桂辛、桂莘,號蠖公、蠖 園,祖籍貴州開州(今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中國北洋政府官員,愛國人士。古建 筑學家、工藝美術家。清光緒時舉人。1903年任京師大學堂譯書館監督。后歷任北 京城內警察總監、東三省蒙務局督辦、津浦路北段總辦等職。1912年7月起,連任陸 徵祥、趙秉鈞內閣交通部總長。1913年8月代理國務總理,稍后任熊希齡內閣內務部 總長。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辦。1919年任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和談破裂后退出 政界,先后寓居津、滬。1920年任《四庫全書》印刷督理。朱啟鈐對中國古建筑藝 術頗有研究,曾組織中國營造學社,自任社長。對織繡、漆器藝術也頗有研究。并 曾經辦中興煤礦、中興輪船公司等企業 。1949年10月后,曾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館館員。學術著作頗多。 4、辛亥革命在貴州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反思 辛亥革命對貴州而言,革命政權僅存三個月便遭顛覆,其特殊原因在于:貴州民族 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和革命派強烈的反滿情緒,模糊了他們的視野,使他們在關鍵時 刻把与滿族貴族站在一起反對革命的漢族地主和資產階級上層代表引為同盟者,向 革命對立面妥協;革命派取得政權后脫离了下層群体更不可能帶來農村社會的變動; 革命武裝力量分散,軍政府內部矛盾重重,給反動勢力以可乘之机。 貴州繼承和弘揚辛亥革命精神,深入研究辛亥革命与貴州社會的變遷,不斷發掘一批 批史料,如發現了辛亥革命前,由日本無政府主義的一個派別——社會主義講習所 在其机關報《衡報》上發表的《貴州農民疾苦調查》,成為研究辛亥革命前貴州社 會的一份重要資料。貴州省博物館收藏的1912年黔東南的一紙契約,上有“大漢貴 州軍政府”字樣,它從一個角度反映了辛亥革命對貴州一個偏遠山村的影響。 二、總結辛亥革命的經驗与教訓,孫中山先生創建了革命武裝的搖籃——黃埔軍校 (一)孫中山先生与中國共產党合作創辦黃埔軍校 八十七年前(1924年6月16日),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 中山先生,在追求民族獨立、民權自由和民生幸福的革命道路上迭起迭挫,歷經磨難, 終于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党的支持与幫助下,總結沉痛教訓,毅然改組國民党, 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為了創立革 命軍隊,用武裝的革命力量同武裝的反革命作斗爭,孫中山先生同以周恩來為代表 的中國共產党人一道,共同創建了黃埔軍校,以校總理的身份出席黃埔軍校開學店 典禮, 并發表了著名的《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的演說》。 黃埔軍校一經建立,就成為當時的革命搖籃。全國各地熱血青年,滿怀報國之志, 云集“革命的黃埔”。一批批革命軍人在黃埔成長起來,成為北伐的中堅力量。國 共兩党的黃埔志士攜手合作,為“打倒列強,鏟除軍閥”浴血奮戰,擊潰了反動的 北洋軍閥。成長起來的一批批革命軍人,在東征、北伐和抗日戰爭中英勇奮戰、流 血犧牲,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愛國、 革命”的黃埔精神。毛澤東先生在抗戰時期曾對黃埔軍校的歷史功績給予高度評价。 他說:“昔日之黃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輝映,彼此競美的。” 黃埔軍校作為歷史上与美國西點軍校、英國皇家軍事學院、前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 齊名的世界四大著名軍校之一,曾培養出30多万黃埔學子(含黃埔分校),有著不 可替代的品牌优勢,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和海外許多國家都曾有黃埔同學, 有著持續恒久的血脈親情和人物資源优勢,“天下黃埔是一家”已成為共識。 (二)黃埔軍校為中國國民党和中國共產党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 黃埔軍校,聚集了當時全國軍界、政界的各路賢達,社會名流,還有前蘇聯的軍事 專家,一時群英薈萃,叱吒世界風云。隨后,一大批將帥之才由此進入歷史的大視 野,名將輩出,國共兩党的眾多高級將領即出自于此。20世紀末,由中共中央、中 央軍委确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36位軍事家”,其中:有16位曾在黃埔軍校任教和 學習。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9月首次授銜時,有5位元帥、3位大將、9位上將、10位 中將、11位少將曾在黃埔軍校任教和學習。其中:元帥有葉劍英(黃埔軍校教授部 副主任)、聶榮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陳 毅(黃埔軍校教官)、 徐向前 (黃埔1期)、林彪(黃埔4期);大將有:陳 賡(黃埔1期)、許光達(黃埔5期)、 羅瑞卿(黃埔6期);上將有:陳奇涵(黃埔軍校學生隊隊長)、周士第(黃埔1期)、 陳明仁(黃埔1期)、蕭 克(黃埔4期)、張宗遜(黃埔5期)、楊至成(黃埔5期)、 陳伯鈞(黃埔6期)、宋時輪(黃埔6期)、郭天明(黃埔6期)。還有10多位黃埔軍 校畢業生任新中國成立后的省、部級以上主要領導職務。國民党軍方面,畢業于黃 埔軍校的高級將領更多,1949年前任兵團司令以上職務的有6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 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關麟徵、黃杰、桂永清、王叔銘、鄭洞國、邱清泉、王 耀武、胡璉、廖耀湘等。黃埔軍校作為中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官的軍事學校,為國 共兩党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 (三)黃埔軍校哺育了一批貴州籍优秀青年才俊 1、上千名貴州藉青年投身黃埔軍校 貴州省積极響應孫中山先生創建革命武裝的號召,先后有上千名貴州藉优秀的青年 才俊投身黃埔軍校,由此走上了波瀾壯闊的人生道路。据統計,黃埔軍校本校第1期 至第23期共有貴州籍師生1183名(詳見《黃埔軍校本校第1_23期貴州籍教職員及黃 埔同學統計表》)。 黃埔軍校本校第1_23期貴州籍教職員及黃埔同學統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