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活動在華夏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港澳台及海外僑社 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如何看待100年前的辛亥革命對中華民族發展深遠的歷史意義 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為何要紀念,紀念什么;我們認識到什么,要記住什么; 孫中山先生指導革命的思想及其思想核心是什么;為何中山先生能得兩岸四地、海 外華人,不分党派、不同信仰的人士的無比崇敬,巨大影響力与日俱增。再者,如 何正确看待歷史,看待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創建中國 國民党的歷史功績;如何總結歷史經驗,与時俱進,戮力推動中國完全統一,實現 中華民族偉大复興,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認真檢視和深刻思考的。紀念辛亥革 命,最重要的是必須真正領悟中山先生的思想核心是“复興中華,統一中國”。 一、“复興中華,統一中國”是中山先生的核心思想,是中華國族之魂 中山先生之所以成為舉世公認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當之無愧 的民族英雄,原因在于,中山先生發動革命,引領革命,喚起民族覺悟的思想核心 “复興中華,統一中國”与中國國運興衰息息相關,与民族存亡的根基緊緊相連。 中山先生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中華國族的靈魂。所以,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中山先生 的光輝思想和歷史功績,不因時代變遷、政權更迭而遜色。 百年前,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亞洲第 一個民主國家中華民國,這不是簡單的改朝換代,這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積貧積弱, 任由列強欺侮宰割,任由封建帝制殘酷壓迫的絕境中看到复活生存的希望,在屈辱 中覺悟奮起,開創了新紀元。雖然革命成果被竊取,但中山先生的思想已深植于華 夏大地,深入于國人之靈魂而屬于整個中華民族。中山先生思想不局限于某一個時 代,中山先生的歷史功績也不僅屬于某一個政党或某一個政權。“國魂不死”,百 年來,在“复興中華,統一中國”的光輝思想指引下,中華民族走過風雨坎坷,在 奮戰中開創了中華民族自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美好前景。 二、中國共產党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忠實繼承者 沒有辛亥革命徹底砸碎腐朽沒落的皇權机器,打開數千年的封建禁錮,就沒有中國 人民解放思想,爭取當家作主主宰自己的命運形成的民權觀念。沒有辛亥革命,就 沒可能在8年后就有五四新文化運動,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繼之在1921年誕生了 中國共產党。五四運動給古老的中華大地帶來了清新的气息,中國共產党讓苦難中 的國人看到重生的希望和增強了奮斗的勇气。中國共產党作為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 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繼承者,90年來,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奮斗,特 別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摸索著走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道路,走出了在國家尚未統一前的兩岸和平發展道路,這是對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 最好繼承,也是有利于實現中山先生“复興中華,統一中國”的最佳途徑。今日之 中華民族已不再是任人凌辱的“東亞病夫”,而是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民族。兩 彈一星、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神舟上天、航母下海,中國 人一次次地圓夢,一次次地創造奇跡,中山先生擘畫的興邦強國藍圖在新中國得到 實現。 為早日實現國家完全統一,中國共產党站在謀求全民族長遠福祉的戰略高度,以 “天下為公”的無私襟怀,“世界大同”的遠大抱負,主動釋出善意,以最大誠意, 盡最大努力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出惠台政策,讓利台灣同胞,創造促進經濟 共同繁榮的良好環境;以“新三句”詮釋“一個中國”,為兩岸和解、和談創造兩 岸同胞均可接受,特別是有利于台灣地區各界能達成共識的政治基礎。在“求同存 异”“求同化异”的交流合作中不斷磨合、融和,以至實現“大同”最終邁向統一。 歷史證明,中國共產党領導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所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辛 亥革命發展的碩果。尤其是為徹底解決台灣問題,中國共產党不為一党之私,一時 之利,而著眼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与千秋大業,以踐行“复興中華,統一中國”為 己任的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產党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真正繼承者”。 三、“中華民國”不應成為“台獨”的保護傘和拒統的擋箭牌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 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當今世界,誰都明白,海峽兩岸的分治是20世紀 40年代中后期中國內戰遺留并延續的政治對立,絕不是中國的領土和主權的分裂。 無論聯合國或是國際社會,都毫無疑義地承認只有一個中國,恪守一個中國原則。 但是,自李登輝、陳水扁在台灣島內當政的20年至今,分裂言論不絕于耳,“台獨” 活動未曾間斷。李登輝叫囂“大陸与台灣是特殊的國与國之間的關系”,陳水扁胡 謅“台灣与中國是兩個互不隸屬、互相獨立的兩個華人國家”。陳水扁同時也拋出 “中華民國四階段論”,以所謂的厘清 “中華民國”与台灣的關系。陳水扁稱:1912年 中華民國在大陸成立,1949年“中華民國”到台灣,前“總統”李登輝時代,“中 華民國在台灣,”2000年政党輪替后,“中華民國是台灣。”李登輝也曾說過: “我不必追求台獨,因為台灣事實上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追求台獨是退步 的,而且是危驗的做法,因為這种做法不但把台灣降格成為未獨立的國家,傷害台 灣的主体性。”從“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的主体性” “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等等的言論,無論是 出自李扁或其他,若不是謀“獨”就是為拒統。也正是由於諸如种种無視事實或似 是而非的分裂言論充斥台灣島內廣泛流毒,所以,才出現了在島內“台獨”無所忌 諱,統一視若禁區的怪异現象。 20年來的無數事實說明,自李登輝“兩國論”出籠,陳水扁“一邊一國”論叫囂, 并先后進行“正名、憲改、制憲、公投、入聯”等等一系列的“漸進式台獨”分裂 活動,更多的還是把台灣獨立的政治目標設定在“中華民國”的保護傘下來達成。 他們認為這樣不僅有較大的操作空間,風險少,同時因為更具欺騙性而能得更多的 支持。利用“中華民國”“借殼上市”,首先以和平方式達到“實質台獨”,今后 伺机 “修憲”或“憲改”變更“中華民國”領土僅為台、澎、金、馬達到“法理台 獨”,使“兩個中國”,“一邊一國”成為事實,台灣從祖國的母体中割裂出去。 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在1912年創建中華民國,為國家獨立,民主 自由,民生幸福,曾經的貢獻和歷史功績俱在。1949年政權更迭之后,中華人民共 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而1949年,國民党蔣氏 政權退踞台灣,沿用的“中華民國”今日已成為“台獨”的保護傘,拒統的擋箭牌。 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取得丰碩的經濟成果,兩岸關系有待深化、有待新的突破的時 刻,“中華中國”又成為制約兩岸關系深入發展的政治瓶頸。在最近,馬英九對所 謂的台灣認同作了表述:血統上,我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我熱愛中華文化;身份 上,我認同台灣,為台灣打拼,我是台灣人;國籍上,我是“中華民國”國民,而 我也是“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表述“我是台灣人”, “我也是中華民國總統”, 作為中國國民党主席,作為所謂的“中華民國總統”卻不愿意表達“我也是中國人” 及對中國統一前景予以闡明,這是令人十分遺憾的。 筆者曾在2004年發表的《与時俱進,務實推進中國和平統一》文章中,針對陳水扁 借“中華民國”之殼,行分裂中國之“獨”指出, 否認“中華民國”之存在,不影 響世人對“中華民國在歷史上反帝反封建反殖民統治的歷史功績以公正的評价,也 無損于其創建者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地位和同受兩岸同胞崇敬的程度;將有利于國民 党放下歷史包袱,重新确立歷史地位,繼續孫中山先生致力于統一中國的事業,將 有利于杜絕陳水扁之流借“中華民國”之殼行分裂中國之“獨”。惟有深明大義, 客觀、正确地看待歷史,面對現實,与時俱進,以全民族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才能 改變解決台灣問題的膠著狀態,才能務實地推動中國和平統一。一生致力于中國統 一大業的中山先生在天有靈,當不會因“中華民國”走入歷史而悲嘆,而會以中國 最終得以統一而含笑九泉。筆者認為,大陸方面明确表達只要在維護一個中國框架 的原則問題上形成共識和一致立場,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台灣當局應作出積极的回 應,若放任“台獨”分子把“中華民國”當作保護傘,或一昧抱殘守缺,死抱“中 華民國”作為拒絕統一的擋箭牌,即是對中山思想的褻讀,對中山革命事業的背叛。 四、馬英九應闡明“九二共識”,共同致力國家統一 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無私胸怀,“世界大同”的遠大理想在他創建的中國國 民党主流得到傳承。國共第一次合作,推動中國民主革命向前發展。第二次合作, 攜手打敗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戰胜利。2008年國民党在島內重新執政,馬英九當局 表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兩岸關系開啟了和平發展的良好局面。但 遺憾的是,馬英九又不斷強調“不統不獨”,不但与其承認“九二共識”,反對 “台獨”的立場自相矛盾,而且形成妨礙兩岸建立政治互信,促進兩岸關系深入發 展的政治瓶頸。也為“台獨”提供了有利的模糊空間。可以這么說,“不統不獨” 的模糊空間有多大,“台獨”的活動空間就有多大。島內之所以“台獨”無所忌諱, 統一視若禁區,与馬英九所謂的“不統不獨”不無關系。近年來,台灣島內滿天飛 的民調,無不顯示“獨增統消”,維持現狀的占絕大多數。所謂的“維持現狀”, 即長期的保持著兩岸分治,台灣長期分离于祖國。馬英九“不統不獨”錯誤的兩岸 政策 ,導致台灣島內產生了這种怪异的現象,馬英九又誤信這些所謂的民調,一再 重申自以為是的“不統不獨”,造成了嚴重的惡性循環,也導致在執政的3年多來, 處處被動,事事不如意。 馬英九的“不統不獨”,并非國民党及至泛藍陣營支持者的主流民意。筆者認為, 中國國民党的主流,台灣島內的普遍民意是尊崇孫中山先生,信仰中山思想,希望 “复興中華,統一中國”的。在2008年陳水扁“台獨”政權最囂張的時期,為何國 民党的參選人被認為會走終极統一,而海內外也十分明确地表明反對“台獨”促進 統一的立場,支持國民党馬英九的情況下,馬英九能胜選,為何當國民党內部發出 “台獨選項”、或修改党章“去統加台灣”,會引起基層強烈的不滿和反彈,為何 馬英九一旦產生立場搖擺,被認為向“台獨”妥協,政策上向民進党靠攏之時,亦 即受到嚴厲的抨擊,同時產生國民党內部及泛藍陣營的團結問題。諸如這些,馬英 九在看待所謂的民調之時,也應細察外部大環境和泛藍內部的真正主流。 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殊年份,作為對著孫中山畫像宣誓就任的台灣地區領導人, 中國國民党主席的馬英九,應不失時机的宣示,將繼承孫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事業。 為“复興中華,統一中國”共同肩負時代使命。國民党必須找回党魂,必須有浴火 重生的勇气,認人們對百年老店有清新的觀感和認識到是一個愿意為中華民族复興 事業作出貢獻,為中國完全統一而努力的政党。 2012年的島內選舉,也是國民党政權的保衛戰,這應是統獨之戰,反分裂与分裂之 戰,不應是兩個爛苹果或兩個“毒”草果的選擇,更不應淪為“台獨”或“獨台” 的選擇。筆者認為,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時期,人們不應健忘民進党“台獨”政權 造成兩岸關系惡化,台海瀕傷戰爭曾經的危險。蔡英文若能胜選,必是為了選票, 巧妙地偽裝自已,所謂的走溫和路線,少提或不直接提“台獨”訴求,騙過了民眾 的信任。馬英九若敗選,必定是為了爭取所謂的中間選民,不敢理直气壯地表明体 現“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承認“九二共識”,而停留在永遠兜不攏的“各 說各話”的“一中各表”,所謂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不敢表達“台 灣与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對“台獨”的曖睞、妥協,与民進党只是“台獨”与 “獨台”之別,沒有得到支持統一的泛藍陣營最廣泛的熱情支持,即有敗選的危險。 “不統不獨”不是中國國民党主席的作為,口頭表示反“台獨”,更應動真格地反 “台獨”。体現“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是 馬英九在此時期必要表明的。 “華僑是革命之母”,孫中心先生對支持、參与、獻身于中國革命的海外華僑予以 高度的贊譽。“華僑乃兩岸統一的橋樑”,這是時代賦予華僑新的歷史使命。為 “复興中華,統一中國”不懈努力奮斗,海外華僑義不容辭,在民進党執政時期海 外華僑對“台獨”作堅決的斗爭,在不同方面,以多种形式對國民党贏回政權予以 強大的輿論支持。可以說,2008年馬英九的胜選,与海內外中華儿女及至國際社會 堅持一中,反“台獨”斗爭有著极為重要的關系。2012年台灣“大選”將至,始至 今日,民進党仍然堅持“台獨”立場,不肯承認“九二共識”,海外華僑同樣應繼 續堅定地反“台獨”,支持馬英九連任,同時呼吁同為泛藍的親民党、新党團結在 堅持一中、反對“台獨”的旗幟下。我們對在馬英九3年多來順應民意,走兩岸送關 系和平發展的道路和所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和贊賞的同時,也必須嚴厲地指出,兩 岸關系的發展不進則退,無可能永遠停留在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層面,和平發展要 可長可久,必須有謀求和平統一的共同遠景目標。只要明确共同目標,就能建立牢 固的政治互信,就不怕路途有多么漫長,多么艱難,美好的愿景終有一天會達成。 中山先生“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和高尚 人格是永遠值得后人學習的。中山先生“統一是全國人民的事。統一,中國就和平、 繁榮、昌盛;統一,中國就民主、民生、民丰;統一,是中國的前途,使命、歸宿, 光榮”的教誨。兩岸同胞和海外僑胞都應謹記。中山先生“复興中華,統一中國” 的光輝思想和未竟事業,海內外中華儿女要永遠弘揚,戮力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