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和中國的統一
--試論華僑華人今后100年的新任務


(凌星光)

日本福井縣立大學終生教授
(社)日中科學技術文化中心理事長
全日本華僑華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副會長



辛亥革命招來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誕生。它不但結束了中國2000年封建王朝制度,
而且在整個亞洲也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本文不多談辛亥革命本身,而以300年的
時空從「分裂与統一」的角度,論述辛亥革命的歷史定位。就是說,要闡述辛亥革
命前100年的世界和中國、辛亥革命后100年的中國所走之路、今后100年間中國應該
發揮的世界作用等。

一  辛亥革命前100年:國家面臨分裂和滅亡的危險

    經過文藝复興的歐洲,在17、18世紀得到很大發展,沿著近代化道路邁進了大
步。在其過程中,形成了視國家主權為絕對的、主權領土國民三個標識為特點的國
民國家。在30年戰爭之后,于1648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形成了近代國際政治
的框架。其中含有殖民地合法化等不少不合理的內容。前近代化狀態的非洲、拉丁
美洲和亞洲受到列強的侵蝕,陷入其殖民地。

19世紀是歐美列強加劇對亞洲侵略的時代,印度和緬甸變成英國殖民地,印度尼西
亞變成荷蘭殖民地,印度支那半島變成法國殖民地,菲律賓變成西班牙殖民地。在
1830年代,能夠保持獨立的國家只有大清帝國和日本兩國。泰國還算保持了獨立,
但實際上在英國的影響之下,沒有掌握實權。在約300年的時間里,帝國主義國家在
世界范圍內展開了瓜分殖民地的活動。

1840年,英國對禁止鴉片輸入的大清帝國發動了鴉片戰爭,大清敗北,1842年簽訂
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法國和英國也乘机迫使大清簽訂類似條約,使中國
變成半殖民地國家。1860年,乘太平天國之亂,英國、法國等聯合軍進攻大清,并
簽訂北京條約,九龍割讓給英國。俄國就迫使大清割讓沿海州給俄國。

延續了260年的大清王朝,在17、18世紀采取鎖國政策,未能認識世界形勢的急劇變
化,而實行了「夜郎自大」的傲慢政治外交。1800年的中國經濟規模約占世界的18%,
處于世界第一位。但進入19世紀后,清朝的腐敗加劇,進入了衰退時期。特別是1840年
之后,在列強的壓迫之下,有不少鐵路敷設權和租借地被奪過去,中國的主權嚴重
地被侵犯。這樣,19世紀末,中國面臨被列強完全瓜分,或者國家分裂以至滅亡的
危險。

  為了挽救國家,憂國之士奮起獻計者涌現,康有為、梁啟超等主張改良主義,而
孫中山起初也有過改良主義傾向,但此路不通,無法挽救國家,便變成革命派。孫
中山提倡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的民族主義,由當初的反
滿族發展成為五族共和、反對帝國主義。

二 辛亥革命: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于1895年舉行第一次武裝起義告失敗。經過五年的艱苦努力,1900年發動
庚子戰役亦告失敗。其后的五年,提倡三民主義,致力于革命思想的普及,并在國
內外得到了廣泛的共鳴。1905年8月,在東京合并興中會(廣東派,孫中山、廖仲愷
等人)、華興會(湖南派,黃興、陳天華、宋教人等人)、光复會(浙江派,蔡元
培、章炳麟、鄒容等人)三個組織,成立了革命同盟會。不久,在東京還出版了机關
雜志「民報」。之后五年,革命气氛大為高漲,前后五次進行武裝起義,但都是以
失敗告終。其中,1911年3月的廣州起義最為壯烈,黃花崗72烈士的英雄气概震動了
全世界。這算是第10次失敗。

  20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武裝起義獲得成功,成立了以黎元洪為都督的湖北軍政
府。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一傳開,各省相繼宣告獨立,引起了連鎖反應。截止11月
底,湖南等14個省宣告獨立。當時,孫中山在美國的北部科羅拉多州丹佛得知武裝
起義成功的信息。為了得到列強對革命政權的支持,從美國取道歐洲進行外交交涉,
于12月25日抵達上海。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在就任宣言書中
提到「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政之統一,財政之統一」,并提
出了「振興中華,統一中國」的口號。因為大清滅亡之后,各省有都督為首的軍政
府獨立存在,所以,統一乃是急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盡管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誕生了,
但虛有其名,實際情況是隨時有危險陷入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

當時,革命軍沒有實力來打敗清朝政府軍,孫中山只好以清朝皇帝退位為條件,將
大總統位子讓給清朝大官袁世凱。對袁就任大總統附加了臨時政府設在南京、在南
京就任大總統、遵守參議院制定的臨時約法等三個條件。但袁世凱根本不遵守這三
個條件而獨斷專行。

一旦中華民國誕生,共和制開始邁步,便出現了政党林立局面。1912年8月,中國同
盟會与其他政党合并,改組成國民党。孫中山當了理事長,但實權掌握在宋教仁手
里。在1913年國會選舉中,國民党獲得大胜利,袁世凱對此恨之入骨,竟然于3月20日
暗殺宋教仁。緊接著4月,蔑視國會的袁世凱罷免了反對他的胡漢民等國民党員。
面對袁世凱這一系列的反動行為,孫中山等部分革命派于同年7月發動了第二次革命,
但只有兩個月就被鎮壓,孫中山再次流亡到日本。第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凱進一步
加強其獨裁,并下令解散國民党,使國會自然消亡。同時,袁世凱造起恢复帝制的
運動,并于1916年元旦稱帝。中國各地興起反對袁世凱恢复帝制的運動,袁世凱在
失意憂悶之中,于同年6月辭世而去。之后,黎元洪當總統,但政局混亂,軍閥割据,
國家統一未能告成。

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以舊同盟會的廣東派人士為中心成立了中華革命党,并就
任其總理。1917年7月,孫中山反對張勳解散國會,便舉起「護法」旗幟,在廣東宣
布獨立,并于9月成立軍政府擔任大元帥。但依賴于地方軍閥的政權難以成功,1918年
5月辭職回到上海。之前,在袁世凱去世之后,孫中山將中華革命党總部轉移到上海,
并1919年10月改稱中國國民党。1920年,陳炯明收复了廣東,孫中山于1921年再次在
廣東組成軍政府,但陳反對北伐而發動政變,孫中山再次逃難到上海。

1917年,俄羅斯革命獲得成功,在1919年引起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党誕生。
在列宁的影響之下,孫中山總結屢次失敗的教訓,對革命運動的推進方法做了根本
上的修正。1923年11月,發表「中國國民党改組宣言」,翌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
國國民党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提出「聯俄、聯共、扶持工農」的三大政策,
第一次國共合作得以實現。

孫中山于1925年3月得肝癌而58歲去世。在此前的1924年11月,留下了如下的遺言。
「統一是中國全体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幸福,不能統一,便是受害。」
-
三 辛亥革命后的100年:分裂狀態和致力于統一
  辛亥革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但如前所述,孫中山為首的憂國之士的目
標「統一國家、振興中華」至今未能完成之。過去100年,為國家的統一不斷地作出
努力,但分裂狀態延續到今天。現將其分几個時期回顧一下。

  第一個時期是軍閥割据時期(1911-27)。各軍閥以列強為后盾,實際上可以說是
處于列強各國的半個統治之下。

  第二個時期是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1927-37)。1927年北伐時,蔣介石在上海發
動政變,破坏了國共合作。中國共產党便在南昌進行武裝起義,在江西省瑞金建立
蘇維埃地方政權与南京中央政府相對抗。另方面,蔣介石致力于各軍閥歸順于中央
政府。從這一點說,這個時期是由國民党的主導謀求國家統一的時期。

第三個時期是抗日戰爭時期(1937-45)。第二次國共合作得以實現,中國人民團結
一致,去努力克服民族滅亡的危机。另方面,當時存在以汪精衛為首的日本傀儡政
權和滿洲國傀儡政權,國家的分裂狀態更加嚴重。

第四個時期是解放戰爭時期(1945-49)。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党的主導之下推動了
國家的統一大事業。美國一貫地支持和支援蔣介石國民党政權,但它過于腐敗和喪
失民心而拋棄之。美國國務院發表中國白皮書,并表示希望中國走第三條道路。就
是說,當時還有過解放台灣的可能性。但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美國決定第七艦隊
進入台灣軍港,從此解放台灣受阻至今。

第五個時期是兩岸關系處于分裂狀態的時期(1950-現在)。台灣海峽兩岸的分裂狀
態持續60年之久,可分為以下四個小階段。

第1個階段是冷戰格局下的國共軍事對立(1950-80)。盡管雙方對立极為嚴重,但
在1960年代聯合國席位由大陸代替台灣的趨勢不可逆轉的情況下,當美日兩國策划
使大陸和台灣分离的圖謀之時,大陸方面作為掩護射擊炮轟金門島,使蔣介石頂得
住來自美國的壓力。

第2個階段是兩岸關系的開始和發展(1980-95)。葉劍英常務委員張于1980年1月1日
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接著于1981年10月1日發表葉9條,提出了重視和平統一的方
針。1983年,鄧小平進一步提出一國兩制的設想。1987年,蔣經國解除前赴大陸的
禁令,使兩岸交流進一步得到發展。1992年,海峽兩岸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上達成
共識。

第3個階段是台灣獨立傾向危机(1996-2008年)。1996年1月,江澤民提出8項建議,
對此,李登輝提出6項反建議,并以台灣總統身份訪問美國。兩岸關系走向否定92共
識的方向而接近于民進党台獨綱領。2000年,民進党的陳水扁當總統,台獨傾向越
來越嚴重,兩岸關系出現緊張局面。

第4個階段是和平共同發展(2008- ? )。2002年胡錦濤出任總書記,對台政策進
行了重視現狀的調整,即遏制台獨作為最重要的課題,統一定位為將來目標。其結
果是,2005年4月,胡錦濤連戰會談得以實現,實際上形成了第三次國共合作。接著
2008年,國民党重新執政,馬英九政權誕生。

四  海峽兩岸和平共同發展的課題:由振興中華走向國家統一
  面對台灣居民約70%的人希望維持現狀的現實,中國當局提出了當前的共同課題是
振興中華、在加深兩岸關系的過程中創造統一國家的條件這一漸進方針。對此,國
民党表示基本上贊成。民進党也認為台灣獨立不現實而減弱台獨傾向,重視兩岸關
系的一派開始占优勢。可以說,台灣獨立的危險已經相當減弱了,但是利用這一良
好狀態積极發展兩岸關系是极為重要的。

首先,和平共同發展最重要的是經濟領域。去年,海峽兩岸簽訂了兩岸經濟合作框
架協定(ECFA),兩岸的經濟貿易交流取得了很大發展。還有,中國大陸前往台灣
的旅客大幅度增加,超過日本占第一位。近几年的特點是經濟交流正常化、制度化
有進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經常用「先經后政」「經中有政」「循序前進」等言
辭,可以說對應政策處于相等穩定狀態。

其次重要的是振興中華和加強文化交流。自從采取改革開放政策之后,大陸重新評
价傳統文化,在海外開展建立孔子學院等新活動。談到這里就必須指出,中國大陸
解放后30年間,因受到极左思想的影響,有過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而台灣卻尊重
和維持傳統文化,所以,海峽兩岸加深文化交流和教育交流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据說,最近,簽訂了相互承認對方學歷的協定,這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像經濟交流那
樣,在文化教育方面也需要做出正常化和制度化的努力。

    第三個重要的是促進台灣民意的變化。這是政治上實現統一所需要的最重要的
條件。日本統治台灣60年間脫离于祖國,之后,國民党統治30年間處于与大陸交流
斷絕狀態,其后遺症甚大,彌合大陸与台灣之間的意識隔閡需要時間。然而,近30年
來,兩岸關系得到很大發展,相互交流日益加深。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顯著,
兩者間的經濟差距在縮小,而且在所有領域里相互理解在加深。所以,如果以10年前
或者20年前的眼光看今后兩岸關系是會犯錯誤的。應該正視在發展中的兩岸各方,
對兩岸關系的方向和目標要有明确的認識,并設計好其進程和步驟。

這里必須指出的是,馬英九提出的「不統不獨」政策有問題。「不獨」,就是說不
獨立,是好的,但「不統」,就是不統一,是有問題的。說當前不急于統一,那么
可以理解。但「不統」,也可以理解為永遠不統一,因而是有問題的。當然,如果
形成超過國家范圍的地區集團,國家概念大為減弱,那么在國際上會出現完全新的
形勢,可以另當別論,但這种形勢的到來是遙遠的未來的事情。從當前形勢看,還是
早日實現國家統一為要。為此,一方面要明确提出統一目標,另方面需要設定實現
目標的階段性任務。

胡錦濤主席在2110年12月31日發表的重要講話中說,「兩岸重歸統一,不是主權和
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就是說,所面臨的問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
華民國之間的,而是要解決海峽兩岸間存在的政治對立。「不統」就意味著政治對
立永遠持續下去,因而可以理解為胡錦濤的這句話是針對「不統」的批評。 

五  辛亥革命的第二個100年:大同(和諧)世界的构建
  如上所述,過去100年是分裂的100年。近代國際政治的國民國家終于在中國沒
有形成。精力只用于如何統一、如何謀求本國經濟的發展,而如何貢獻于世界就始
終沒有被提到日程上來。但今后100年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將是充分顯示招來亞洲第
一個共和國的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以及孫中山所追求的國家統一和振興中華基礎之
上的國際作用的100年。 

首先,21世紀國際政治的特征是在尊重國家主權的基礎上漸進地走向「和諧世界」
的過渡時期。過去400年,國際政治的基本框架是歐美為中心的強權政治,而21世紀
將宣告其終結。世界的潮流將是由霸權國家時代走向無霸權國家時代,國家主權觀
念逐漸地減弱,由各自獨立的國家逐步地走向一体化。

在這一潮流的方向性問題上,起決定性作用的將是中國的崛起以及正在發生的國際
政治大變動的趨向。歐美日發達國家主導的時代正在進入南北攜手主導的G20時代。
這里有世界四大文明的發祥地中國和印度參加,它們作為世界大國在世界政治舞台
將重新發揮其作用。本世紀的人們將謀求東西方文明的融合,發自于西方文明的馬
克思主義國際主義和發自于東洋文明的大同思想將融合成一片。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辛亥革命的國際主義思想明示著中國今后要發揮的世界性歷史
作用。孫中山著作「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第4講中講到,「我們是受屈民族,必先
要把我們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來之后,才配來講世界主義。」就是說,反對
民族壓迫,堅決斗爭,不是出于狹隘的民族主義,是為了創造實現大同世界的前提
條件。

  推進戊戌政變改革的改良派理論家康有為撰寫「大同書」,闡述了自己的大同思
想。孫中山在民族主義第6講的最后部分講到,「先要恢复民族主義和民族地位,用
固有的和平道德做基礎,去統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這便是我們四万万人的大
責任。諸君都是四万万人的一份子,都應該擔負這個責任,這便是我們民族主義的
真精神!」。民生主義第2講還講到,「真正達到民生主義的目的,這就是孔子所希
望的大同世界」。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寫到,「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
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的可能性。無論是改良派還是
革命派,或者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非馬克思主義者,實現大同世界乃是中國有識之
士的理想目標,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

胡錦濤主席于2005年9月,在紀念聯合國創立60周年特別首腦會議上提出「和諧世界
論」,呼吁「建設一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是將「和諧社會論」
擴大到國際政治領域的,是大同世界論在當代國際政治的應用。依筆者意見,分几
個階段設定目標為宜,比如初期目標約30年是以和平解決國際糾紛為主要任務,中
期目標約60年為解決南北差距問題,長期目標約100年為走向大同世界等。

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即采取歐美那种強權政治的霸道呢,還是孫中
山強調的和平的王道呢。當然,中國是要走王道的,但現實的國際政治是霸道因素
相當強烈,沒有抑制它的實力是不行的。現在中國的實力還不充分,但今后10至20年
內能夠達到相當的水平。中國在國際政治領域發揮更大作用的條件正在成熟。

如前所述,分裂60年之久的海峽兩岸能夠看到實現和平統一的前景。盡管這是國內
問題,但是它有國際性,作為和平解決糾紛的范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同樣方式
正應用在朝鮮半島的「六方會議」之中。在歐美傳統的強權政治手法走投無路之時,
我國王道的手法在解決國際糾紛問題的運用將越來越受到世界有識之士的注目。

小結: 海外華僑華人的新作用
長期以來,我們海外華僑致力于重建落后的可怜的祖國,并被評价為愛國華僑。然
而,在本世紀,情況完全發生了變化。為了實現和諧世界,我們起到居住國和祖國
的橋梁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客觀形勢要求我們來一個意識上的轉變。我
們一方面要將居住國的情況和輿論反映給祖國,以協助國家更加客觀地掌握居住國
的情況,另方面要將祖國的對外政策和實際情況介紹給居住國,使居住國人民加深對
中國的理解。

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确定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僑務工作六個重點,這就是:
一是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引荐華僑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二是圍繞國家總体外交
戰略,拓展僑務公共外交。三是引導海外僑胞積极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
一大業。四是圍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戰略,加強海外華文教育,弘揚中華优秀文
化。五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依法維護僑胞權益,促進僑界改善民生。六是深入開展
聯誼、服務和引導工作,培育和發展海外對我友好力量。(「人民日報」11年5月26日)
第2、4、6項涉及到筆者所強調的意識的轉變問題,甚受鼓舞。

在日華僑華人,過去100年間,繼承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的精神,為祖國的統一和繁榮
作出了貢獻。在21世紀的新條件下,為繼續做出更大貢獻而共同努力!

2011年8月10日


Copyright(c) 2005,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