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致公党


(中国致公党中央)



辛亥革命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在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領導下,經過千曲百折,歷盡鐵
火洗禮,終于實現了推翻帝制、走向共和。今年恰逢偉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我們
在重溫辛亥革命百年滄桑歷史,緬怀孫中山先生的丰功偉績的同時,不禁思考起致
公党的建立与辛亥革命的淵源關系:孫中山先生發動海外洪門組織支持國內的反清
革命,海外洪門及廣大華僑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
影響下,海外洪門組織于1925年10月10日在美國舊金山建立了中國致公党。可以說,
辛亥革命与致公党血脈相連。

海外洪門組織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

洪門是清代初期出現的以“反清复明”為宗旨的民間秘密組織,如天地會、哥老會、
三合會、小刀會等。“洪”的含義,歷來有兩种說法。一說是,“洪”是明太祖朱
元璋的年號“洪武”的“洪”,“洪門”意為洪武門下的英雄。另一說是,“洪門”
的創始人是洪英,“洪門”二字即為紀念洪英而來。這兩种說法雖然有差异,但其
意都是“反清复明”。

19世紀中葉,清廷在鎮壓太平天國的同時,洪門組織亦多遭鎮壓,許多洪門革命分
子在國內難以立足。同時,由于長期戰亂,國家經濟凋敝,百姓生活艱難。他們紛
紛被迫背井离鄉,到海外謀生,有的奔向南洋一帶,也有的到美國、加拿大和美洲
其他國家,被拐騙為“契約勞工”,當作“豬仔”被販賣,多數在美國、加拿大修
鐵路、挖金礦,受盡壓迫剝削和种族歧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們生活在异國
他鄉,為了生存和斗爭的需要,沿用了國內洪門組織的形式組織起來。1880年前后,
世界各地凡是有華僑的地方,都有了名稱不一的洪門組織。這些洪門組織都是具有
“華人共濟會”性質的群眾團体,即通過華人互助互濟,團結起來,以幫助解決僑
胞在當地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廣大華僑愿意加入洪門,從而使這個組織迅速
發展。20世紀初,洪門會眾已達到20万人之多,華僑中十之八、九都參加了洪門組
織,尤以美洲的聲勢最為浩大。据梁啟超所著《新大陸游記》一書中的記述,美洲
洪門致公堂是其中規模較大、力量雄厚的海外洪門組織。洪門致公堂有三大信條:
“義气團結,忠誠救國,俠義除奸”。這表明它一方面團結組織華僑,為維護自身
的利益而斗爭;另一方面堅持反清的斗爭活動,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因此,洪門
組織后來成為孫中山發動民主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就与洪門組
織結下了不解之緣。

孫中山引導洪門組織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孫中山自幼熟悉華僑和華僑社會,曾多次赴美國向華僑宣傳革命思想,以取得華僑
在經濟上對革命的資助,与洪門人士也有較多接触。他在組織領導反清救國的民主
革命時,又是從“聯絡會党入手”,因而与洪門組織的接触更為頻繁。他深深体會
到,海外廣大華僑特別是眾多洪門組織成員中蘊藏著丰富的革命潛力,可以作為革
命的依靠力量之一。

孫中山于1904年1月赴檀香山。為了發動洪門人士參加革命并把洪門組織改造成為革
命力量,1904年1月11日,孫中山毅然加入了洪門國安會館(孫中山加入洪門國安會
館的會員名冊至今尚保存在檀香山國安會館中)。孫中山的加盟使洪門的領袖人物
和廣大成員大為振奮,視為洪門的殊榮,除了熱烈歡迎外,還授予孫中山“洪棍”
的崇高職務(“洪棍”為主管紀律的高級職務),大家熱情地尊稱他為“洪門大哥”。
當年3月,孫中山到了舊金山,會見了洪門致公堂的領袖黃三德等人,受到熱情接待。
孫中山為了改變洪門組織“章程陳舊,組織渙散”的狀況,于當年5月,正式向洪門
致公堂提出改革、整頓致公堂的建議,當即為致公堂所接受。孫中山受致公堂委托,
起草了《重訂致公堂新章》,新章共計80條,其中最重要的是:統一了組織的名稱,
一律稱為致公堂,在舊金山設置致公堂總堂;規定了致公堂的宗旨是“驅除韃虜,
恢复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就是以興中會的十六字政綱作為洪門致公堂
的政綱,二者有了完全一致的奮斗目標;規定“本堂以協力助成祖國同志施行宗旨
為目的”,這就意味著洪門致公堂開始把自己的斗爭同國內的革命斗爭融為一体,
正式走上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道路;新章還在組織領導、組織權限、財務制度
等方面作出規定,克服以往“散漫四方”的狀況,以達到“聯合大群,團結大力”
的目的。

孫中山在致公党總堂領導人黃三德、唐瓊昌等人陪同下,到美洲各地向洪門組織和
人士耐心講解改革、整頓致公堂的意義,宣傳和鼓動反清革命。所到之處,孫中山
還幫助改組或創辦致公堂的机關刊物,并指導他們与保皇派開展論戰,使廣大洪門
人士和華僑通過論戰划清革命和保皇的界線,极力廓清保皇派在華僑社會中的影響,
爭取盡可能多的洪門人士和華僑投入革命隊伍,為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海外奠定了
群眾基礎。

1905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聯合組織同盟會成立,并在美洲許多城市建立了分會。
為了使同盟會与洪門組織在反清革命的共同大目標下更好地團結起來,孫中山于1911年
提出建議,全体同盟會會員集体加入致公堂。致公堂完全同意這一建議,并簡化其
入堂手續,刪去一切繁文縟禮。經雙方協商,于1911年5月22日,同盟會在《少年中
國晨報》上刊出布告,致公堂則在《大同日報》上刊登啟事,共同宣布同盟會与致
公堂的聯合。這一舉措不但擴大了致公党的社會基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致
公堂的成員結构,從而為后來致公堂改為致公党打下了基礎。同盟會与致公党在組
織上的聯合,成為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共同力量,為團結廣大洪門組織和人士支持
國內的民主革命事業,起到了積极作用。

司徒美堂(1868-1955)是洪門致公堂中影響很大的領袖人物,曾任致公堂總監督和
安良堂總理數十年,并在1904年孫中山赴美國時,擔任孫中山的保衛員和廚師,同孫
中山同住了5個月,后來成為中國致公党的創始人之一。他在1954年10月所寫《國外
洪門歷史和它的新情況》一文中說:“1904年孫中山第二次自檀香山赴美,用‘洪
門大哥’的身份振刷了洪門,取得美洲二十多万洪門兄弟的熱烈支持,把洪門帶上
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道路。”這一論述可謂言簡意賅,一語破點。

海外洪門組織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

孫中山加入了海外洪門組織并對其進行改革和整頓,使海外洪門組織更加關注和支
持國內的革命斗爭,成為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強大后援,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盟會和致公堂合并后,孫中山向致公堂提議,組織洪門籌餉局,為國內武裝起義
籌集軍餉,對外則用“國民救濟局”名稱。洪門籌餉局成立后,致公總堂立即派負
責人赴美國各地,動員洪門成員為革命捐款,并發布籌餉告示。經過致公總堂和洪
門籌餉局的努力,僅五個月時間,便籌集資金達14万4千余美元,有力地支援了國內
革命事業。辛亥革命前,曾先后發動了十次武裝起義,歷次起義中所需購買槍支、
彈藥的經費,創辦報刊等宣傳經費,以及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領袖奔走各地的車旅
費和生活費,很大部分是海外洪門組織和其成員以及華僑所捐贈。据不完全統計,
1910年至1911年,革命党人所得到的海外捐款約20万美元。在致公堂為革命籌款的
過程中,加拿大洪門致公堂的事跡尤為感人。加拿大維多利亞致公總堂將致公堂的
公產房屋抵押給銀行,所得3万美元全部支援國內革命。溫哥華、多倫多致公堂獲悉
后亦相繼效仿,將其公產抵押,傾其所有,全力捐助革命。

海外洪門組織還積极參与革命与改良的論戰,鼓舞革命風潮,為辛亥革命鋪平道路。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在1903年至1904年、
1905年至1907年,曾展開了兩次激烈論戰。這兩次論戰雖是在日本進行,但論戰的
深入和擴大,都是通過洪門創辦的報刊如舊金山致公總堂机關報《大同日報》、加
拿大溫哥華致公堂机關報《大漢日報》等。這些報刊成為革命党人的重要宣傳陣地,
為革命鳴鑼開道,在美洲華僑中產生很大影響。

辛亥革命時期,海外洪門組織和華僑不僅在經濟上給國內革命以巨大的支援,許多洪
門成員還不遠万里回到國內,不惜流血犧牲,親身參加推翻清王朝的武裝起義,為結
束中國數千年君主專制的統治,創建民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革命党人策划和
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都有海外洪門成員回國參加,有的還是起義軍的領導者和骨
干成員。如1895年廣州之役、1900年惠州之役都是以洪門成員作為基本力量。黃花
崗72烈士中,大部分為洪門志士。

孫中山先生親身經歷和親眼目睹了海外洪門和華僑在辛亥革命中可歌可泣的愛國表
現,感触至深,由衷贊嘆說:“華僑為革命之母”。

建立中國致公党,為真正共和之實現

1911年武昌起義胜利后,海外洪門組織和廣大成員為這一胜利而歡欣鼓舞,立即籌
款歡送孫中山從紐約返回祖國,熱情歡呼擁戴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
總統,并為鞏固和發展這一胜利而不懈努力,渴望祖國走上由孫中山領導的建設國
家的正道。不料,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凱篡奪,袁世凱死后,中華民國的政
權仍由北洋軍閥所把持,奉行獨裁賣國的反動政策,与帝國主義相互勾結,華僑在
國外受歧視和奴役的地位絲毫沒有改善。廣大洪門人士和華僑迫切希望建立一個能
代表華僑利益的政党,繼續參加國內的革命斗爭,領導他們自衛、反抗和謀生。為
此,致公堂曾多次向國民政府提出到國內立案組党的要求。當時,由于政界對海外
洪門組織的歧視,立案組党的申請未果。洪門組織決定在海外建党,待時机成熟,
再到國內發揮作用。為此致公堂內不少有識之士積极進行組党。1920年,司徒美堂
提出了建立華僑政党的主張,并聯絡各方進行組党活動,但沒有成功,他仍不气餒,
繼續醞釀組党。

海外洪門組織及人士,一方面深受孫中山民主主義思想的熏陶,另一方面歷經民主
革命烽火的錘煉,經反复醞釀,建立政党的思想逐步成熟。1923年10月10日,由舊
金山致公總堂發起,在舊金山舉行了“五洲洪門第三次懇親大會”。這次大會著重
討論成立中國致公党問題。大會對于成立中國致公党的宗旨,在會的《緣起》中作
了如下說明:“我洪門為复國而起,為保國而存,為富強國而力圖進取。肩斯重任,
宏濟巨難,舍我洪門其誰与歸?我洪門人士其奮興乎。務使這次懇親大會計划成功,
進行順利,則令中華民國真正共和之實現”。 這一篇《緣起》,87年前的激揚文字,
体現了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顯示出崇高的愛國精神和寬廣的革命胸怀,今天讀
來,仍然使人敬仰和感動。這次大會還續訂《致公堂根本章程》,章程明确規定致
公堂的宗旨是“擁護真正共和,發揚民族精神,擴大人類友愛,促進世界和平”。
這一新的宗旨,一方面,闡明了他們為之奮斗的革命事業尚未成功,要致力于“實
現真正共和”;另一方面,由于他們身居海外,深切体會到,國家要實現獨立和富
強,華僑的生存和發展要得到充分的保證,還要“發揚民族精神,擴大人類友愛,
促進世界和平”。新的宗旨与原有宗旨相比,在政治目標、思想境界上都前進了一
大步。

1925年10月10日,在舊金山召開了“五洲洪門第四次懇親大會”,這實際上就是中
國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決定,以洪門致公堂為基礎,改堂為党,定名為中
國致公党。中國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致公党的成立,這是洪門致公堂
由會党向現代政党轉變的關鍵一步,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現華僑政党,標志著
華僑政治力量的新崛起。10月10日正是辛亥革命胜利紀念日,選擇這一天作為中國
致公党的成立之日,其本身就有弘揚辛亥革命精神的含義,同時也是海外洪門組織
及廣大成員為之奮斗而取得成功的紀念。

致公党現在是中國共產党領導的多党合作總格局中八個民主党派之一,是同中國共
產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党。今天,在紀念辛
亥革命100周年之際,我們重溫歷史,追溯致公党的建立与孫中山民主主義思想的淵
源關系,可以這樣說:辛亥革命孕育了中國致公党。


Copyright(c) 2005,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