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僑与辛亥革命百年紀念


(沈已堯)



1911年辛亥革命在中國史上是一件划時代的大事。它結束了二千年的封建君主專政,
打開了現代民主法治的大門。此后歷經艱難曲折的路程,一個古老貧弱,人口眾多
的中國在三十年改革開放中逐步和平崛起,被認為是世界富強國家之一。如果沒有
辛亥革命,就不可能有這种奇跡出現。

(一)海外華僑是辛亥革命的基本群眾
大家知道,辛亥革命前,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這五十年,中國在列強大舉入侵下,
險遭瓜分;國破家亡,無以為生,百姓紛紛出走。以“契約勞工”方式,廣東台山
四邑人橫渡太平洋到北美,潮汕和梅州人南渡七洲洋(南中國海)到東南亞。這些
海外華僑,勤奮工作,卻得不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常遭受白眼和歧視。太平洋周邊
國家以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為馬首是瞻,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先后起來
排華。東南亞各國華僑二百年來被夾在當地政府和殖民地統治者中間左右為迫,飽
受雙重壓榨;這种苦難以1740年印尼紅溪慘案開始就有記載。海外華僑深知:國家
貧弱在家日子不好過,在外也難抬起頭來。當年一听到孫中山宣傳革命,就挺身起
來維護,是順應潮流的景象。

那時海外華僑大多數來自中國南方的農民和小工,不是官員和士大夫那种人物。出
國前其中不少人不滿現狀就曾暗中參加秘密會社,如致公堂、三合會、天地會、哥
老會等;“歃血為盟,异性結拜兄弟,反清复明”是其特征。這些秘密會社,統稱
為洪門;按不同的說法,多成立在鴉片戰爭后。洪門是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的同盟
軍。1851年洪秀全領導兩廣客家農民群眾在廣西金田村舉義,成立太平軍,得力于
廣東三合會。辛亥革命党人如孫中山、秋瑾、陶成章等曾先后加入洪門。李大釗曾
為文稱,天地會是与馬克思親自創建領導的第一國際保持聯系的唯一的中國革命團
体。孫中山曾稱洪門組織為“民族老革命党”。洪門兄弟到了海外,一直站在反抗
殖民地主義的前沿,引起列強的仇視,所以也得保留秘密的面紗。

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譚人鳳在《社團改革意見書》中寫道:“辛亥革命之成(功),
實种于二百年以前之洪門會党。洪門兄弟能守秘密亦能听指揮。人無論遠近,事無
論險夷,人人奮勇,個個當先,卒有武昌起義,各省回應,不數月共和告成,軍人
之功,實洪門兄弟之功(也)。”

(二)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元勳
孫中山(1866_1925)生長于華僑家庭,年少時赴檀香山家兄孫眉處讀中學,及長在
香港澳門上大學,一度行醫;大半生在海外為革命奔走。這可以說明,孫中山本人
就是一位愛國華僑。

1894年夏,孫中山上書李鴻章要求改革,被拒;秋間,回到早年求學的檀香山,見
眾多華僑,均富有革命精神,心喜;同年11月24日創立近代史上第一個革命團体—
—興中會;孫中山草擬會章,其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复中華”。首批入會的20余
人都是華僑。不久,會章重述以“振興中華,挽救中局”為宗旨。

1895年,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會,決定10月10日在廣州起義。失敗后,又在
廣州設立興中會分會,再商議10月26日舉義。事泄,亡命海外;在倫敦被清廷施計
誘捕,幸獲英國友人康德黎營救。1897年,陳少白也在台灣創立了興中會分會。

1903年孫中山再到檀香山時,見華僑數万人,其中90%為洪門人士,共募得革命捐款
21万美元。孫于是稱贊說,“華僑為革命之母”。為了与保皇党康有為展開斗爭,
孫中山由三合會首領介紹毅然決定加入有二万會眾的致公党;被擁為洪門首領(洪
棍)后,即重組致公党章程,為与興中會政綱相應。接著,由致公党大佬黃三德介
紹与安良堂大佬司徒美登相識。此后,洪門致公堂与安良堂協定,共同負擔孫中山
在美宣傳革命的吃喝用住等費用。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到日本東京与黃興等商討,把廣東的興中會、湖南的華興會
和江浙的光复會合并,成立中國同盟會。這是孫中山領導和組織起來的海外華僑為
主的全國性的革命政党。當時到會的約有100多人,多為留日學生、知識分子。在其
机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主張。會上決定在
國內外設立分會,聯絡華僑、會党和新軍。1911年辛亥革命,黃花崗起義的參与及
犧牲者多為同盟會骨干,武昌起義同盟會卻未起領導作用。 1911年5月,孫中山再
赴美,在舊金山与洪門致公堂黃三德協商,決定將中國同盟并入洪門,凡同盟會成
員以前未加入洪門的,一律加入洪門致公堂。這是1903年孫中山加入洪門后又一重
大舉措。

綜視孫中山領導的10次起義,除了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外,其余9次,洪門出力最多,
基本隊伍多來自洪門會党。洪門出錢亦不落人后,從下列兩則事例可以看出來。
1910年夏天,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再到日本与黃興和章太炎等商計卷土重
來,急需15万元。10月又到馬來西亞檳榔嶼密商后,即從東南亞各地洪門會員募得
約五、六万元;加拿大各地致公堂把樓房抵押又得七万元;款項皆用作1911年3月29日
廣州起義之用。

廣州起義失敗后,很多革命同志逃亡香港,急需10万港元解決生活問題。孫中山對
黃三德和司徒美堂說,“國內洪門兄弟正在流血,要一筆巨款才能解決問題。”經
過黃三德的發動,在加拿大的溫哥華、維多利亞、多倫多等地的洪門分堂把樓宇變
賣或抵押,終于籌得數十万元匯出。

1911年3月29日廣州起義,黃興率領部隊攻擊兩廣總督,張鳴歧逃逸;由于清軍反擊
而失敗。為革命戰死及就義的遺体,共有72具,葬于黃花崗。其中29位屬海外華僑
洪門會員,其20位曾長期在馬來西亞從事過革命活動。

1911年辛亥革命包括廣州起義和武昌起義前后兩部分。3月29日(農歷)轟轟烈烈的
廣州起義喚醒了全國上下的覺悟,拉開了革命的帷幕,可作辛亥革命的前奏曲。10月
10日(西歷)穩扎穩打的武昌起義獲得了全國各省的響應,可算是辛亥革命的主旋
律;中經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到2月10日清帝溥儀退位謝
幕為止。

歷史所示,廣州起義的主力軍來自海外華僑洪門,武昌起義第一槍發自國內湖北新
軍。洪門和新軍大都數來自中國農村的勞苦大眾,在孫中山領導下他們為辛亥革命
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無私的奉獻。

(三)海外華僑是中華民族和文化的一面紅旗
中華民族是一個包容寬大、愛好和平的民族;現在共有56個民族,其中以漢族占絕
大多數,共存共榮。大家知道,長城是防御性的,鄭和下西洋未曾占領他人一寸土
地。

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就思想方面來說,經過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長遠以來,孔孟
學說,倆家文化可為代表,歷久不衰。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話,一
直受到世人的肯定和引用。

海外華僑与中華民族血脈相連,同受中華文化的熏陶,与祖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有所不同。有個比喻說得好:華僑是出嫁到海外的好儿女,祖國
有事,從不缺席。

華僑這個名詞,沿用已久;到1955年其含義才有新的規定。万隆會議時,主要出于
政治上的考量,中國政府希望印尼華僑入當地國籍。從此以后,海外華僑入了外國
籍的改稱華人,未入的仍稱為華僑。

現在,海外華僑華人經常相提并稱;他們也都關心中國問題。改革開放30年來,海
外華僑華人首先回來,從建設經濟特區開始,為中國現代化開創新局面。當前,以
“海歸”為名的海外華僑華人正大力為中國和平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注:紐約《僑報》2011年7月6日刊載,台北“孫中山与美國特展”的報道:孫中山
1904年取得夏威夷出生證明書,并獲得美國公民文件。這些文件證孫可以自由出入
美國,公開從事革命活動,免受清廷逮捕或威脅。1912年6、7月間,美國認定孫中
山接任了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職位后,即确定不再具有美國公民身份。特展還報導:
孫中山被困至獲得美國國籍期間,在檀香山致公堂協助下,公開宣傳革命,在舊金
山研制革命金幣券,才能在僑界發展革命力量。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就是在美國
檀香山成立的。三民主義源自美國民主思想。

2011年7月12日于華盛頓


Copyright(c) 2005,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