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
他的思想和功績將再一次被兩岸人民隆重緬懷和頌揚。
一百年前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永世不忘,永遠紀念。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重在以史鏡鑒現實,照亮未來。周恩來生前曾說:“一個 民族如果忘記了歷史,就會成為一個愚昧的民族。而一個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設 社會主義的。”同樣,一個忘記了歷史的愚昧的民族,也不可能推動和平發展,促 進和平統一,更不可能振興中華。關鍵在于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既要從其前的歷史 去体悟,也要從其后的歷史去正确解讀。 古國夜盡,東方黎明 正确解讀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和啟示,首先要看比前期前人開拓了什么?貢獻 了什么? 數千年文明古國,苦難中閃耀輝煌,輝煌中凝聚苦難。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 閉關鎖國的大門被英國打開之后,遭受西方列強侵略欺凌,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 輝煌難再,苦難深重。一切關切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志士仁人,都在仰天長問:漫 漫黑夜何時盡? 誰能、怎能驅散黑夜?“洋務運動”能嗎?“維新運動”能嗎?都不能!“洋務 運動”發起者是中國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當時是頗為了不起的進步。很不 幸,不得要領,主張“中學為体,西學為用”。不去触動固有政治体制,而以封建倫 理綱常和傳統文化為本,以學習西方科學和技術為用。很快被殘酷現實碰碎。1894年 中日甲午戰爭,泱泱大國敗在島國日本手上,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部分 先進知識分子深入反思:為什么搞洋務、買兵器、練海軍這么多年了,還經不起日 本人一擊?由此省悟,應該棄舊圖新,在保存君主制度前提下改革政治,于是出現 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或維新派,推動近代中國出現了第一次思想解 放潮流。其根本弱點和致命要害是,只要改良,不要革命。戊戌事變失敗,證明了此 路不通。中國依然長夜漫漫。 重大歷史關頭,孫中山先生出現了。他高明在于,明确省悟到唯有革命才能救中 國,且以西方為師而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高度清醒意識到“一种道理在外國是适 當的,在中國未必适當”。杜絕盲目照搬套用,形成适合當時中國國情的“三民主義”。 道路找對了,學說确立了。經過多次嘗試和失敗,1911年農歷3月29日廣州起義失敗 后,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 這場震惊世界的偉大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反帝反封建為明确目標的資產 階級民主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而且從根本上徹底推翻了在中國延 續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中國的民主、進步打開了大門,為中國的民族獨立、人 民解放開辟了光明大道。 挺立富強,東方崛起 黎明后的中國,雖有短暫晨曦,并非旭日照臨,仍舊陰霾滿天,風雨如磐。帝 制复辟,軍閥割据,四分五裂,民不聊生。1920年孫中山在《要造成真中華民國》 中痛心疾首,“現在的中華民國,只有一塊假招牌,以后應再有一番大革命,才能 夠做成一個真中華民國”。從“三民主義”推進到“新三民主義”,就是他謀求新 一番大革命的指導思想。 辛亥革命給中國帶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思想大解放。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 1919年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1921年中國共產党誕生,奠定了“新三民主義” 的現實基礎。1920年,在《致海外國民党同志書》中,孫中山專門向全党發出號召: “自北京大學發生五四運動以來,一般愛國青年,無不以革新思想,為將來革新事業 之預備此种新文化運動,在我國今日,誠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 有賴于思想之變化,兵法‘攻心’,語曰‘革心’,皆此之故。” 孫中山辛亥革命前在西式民主之外廣泛研究其他新學識,特別是馬克思主義, 1896年旅居倫敦已知馬克思。后來稱贊《資本論》“發闡真理,不遺余力,而無條 理之學說,遂成為有系統之學理”。他自詡為社會主義者。專程前往比利時布魯塞 爾第二國際書記處要求接納他為党成員。他說明自己的中國社會主義目標和綱領, 預言“中國從中世紀的生產方式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生產階段,工人不必受資本 家剝削”。辛亥革命后,1912年孫中山在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臨別演講中特別闡述: 西方國家“國內貧富懸殊仍极為明顯,所以革命的思潮常激動著這些國家的國民。 如果不進行社會革命,則大多數人仍然得不到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現在所謂幸福只 是少數几個資本家才能享受”。這是他把“新三民主義”延伸到社會主義的思想淵 源。他特別把民生主義闡釋為社會主義。在《民生主義》第二講直言:“這個目標, 就是要全國人民都可以得到安樂,都不致于受財產分配不均的痛苦就是要共產。” “這個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治,利益是人 民多所共享。”“人民對于國家什么事都可以共,才是真正達到民生主義的目的, 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新三民主義”与社會主義并非全然同一,但确 有所接軌。 另一方面,中國共產党誕生,中國社會主義運動興起,也趨向与孫中山“新三 民主義”逐漸接軌。孫中山推行“新三民主義”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國民党一大召開。 李大釗等中共領導人參与國民党一大。李立三、毛澤東兩位中共新銳最引起孫中山 和國民党元老注意。孫中山親自批准毛澤東為章程審查委員。不幸孫中山來不及繼 續推進,過早逝世。人們對他叮嚀的“革命尚未成功”往往不求甚解。 1924年8月, 他在《農民大聯合》一段話堪稱最好注釋:“革命党為民族、民權兩個主義,奮斗了 十三年;民生主義,十三年來總沒有理過。說到結果,民族主義只有一半成功,民權 主義到今日還覺失敗;因為民權、民族兩個主義還沒有成功,民生主義更沒有工夫 去做”。他沒有完成的,國民党內极右勢力以至繼任的國民党專權者、統治者,不但 沒有完成反而倒退。由國共分裂演變到國內戰爭。政府腐敗、民不聊生使得國民党 和“國民政府”大敗退居台灣。吸取失敗教訓,才在台灣進行某些民生建設,取得 一定成就。民權方面也有所改進和實施。但离孫中山遺愿甚遠。 中共方面,毛澤東等都把新民族主義革命視為“新三民主義”的延續和發展, 真正是孫中山要“造成一個真中華民國”的一場大革命。《新民主主義論》把社會 主義革命分為兩個階段,“新三民主義”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吻合。中華人民共和 國成立以來,在艱難的探索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找到符合中國實情的社會主 義道路。改革開放,明确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上吸取了“新三民主義”符合國情 的因素。總体來說,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實際上就 是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實現了“新三民主義”的大部分。民生建設成就更超 過孫中山的构想。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上真正延續和發展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完成 并超越了孫中山的遺愿。 統一振興,東方圓夢 “复興中華、統一中國”,是孫中山的思想核心,以統一中國、振興中華達到 “大同世界”,先求中國大同,繼求世界大同,堪稱他的壯麗東方之夢。這正是他 与狹隘國家主義和脫离現實的世界主義划清了界線。 辛亥革命后,在《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他第一個喊出這個響亮口號,鄭重 強調“統一是中國全体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 受害。國家一天不統一,就不能說革命成功。” 既有現狀的針對,更有學說的淵源。針對辛亥革命以來的分裂、割据和混戰的 現狀,而強調統一的重要性。從學說角度來看,与他有關民族主義的深層意義攸關。 1924年在《三民主義》中闡述:“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他說,這個說法,在 中國适當,在外國便不适當。因為中國自秦漢而后,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 民族就是國族。在就任臨時大總統宣言中指明“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則合漢 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中華民族就是中國的國族。中國的一族 一國、一國一族,与外國的一族多國或一國多族全然不同。近代沒有結合成一個中 國,實在是一片散沙,“是世界上最貧弱的國家,處在國際中最低下的地位”。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有亡國滅种之憂。他始終把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与 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复興緊密相連,作為至高無上的使命。國家統一是其民族主義 一個重要綱領。 海峽兩岸由中國內戰延伸造成的隔海分离局面,使得中國尚未完全統一。“未 統”与“不統”,是全然不同的概念,也是截然相反的理念。“不統”,自設樊籠, 拒統抗統。“未統”,創造條件,求統促統。 中國實現了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實現了空前團結,振興中華的東方之夢方能實 現。 (作者為全美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聯合會秘書長、美華友好促統會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