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
他的思想和功績將再一次被兩岸人民隆重緬懷和頌揚。
中國台灣以紀念“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的形式進行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活動, 這除了筆者在菲律賓《世界日報》所發表的《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與正名》所指 出的三大原因之外,還有兩個可以加以補充的原因:一是中國國民黨傳統錯誤的歷 史因素。二是馬英九政府那些算術能力差的政客和媒體的看法。 台灣紀念基金會在去年3月29日公佈識別標誌時,參與設計的籌備委員範可欽表 示,最早討論時,主標語原有“建國”較為敏感字眼,但討論過程中,大家希望主 標語更為“中性”化,不要聚焦在“建國”二字,也希望寬廣一點,最後把“建國” 拿掉,變成“精彩一百”。他並且說,“精彩一百”一方面凸顯百年的意義與歷史 位階,也有百分百的意思,希望未來一百年也一樣精彩。藍綠“立委”聞訊紛紛痛 批馬英九,無限上綱地咒罵他“沒骨氣”的“特首”、“兒皇帝”。 台灣學者王曉波建議過,馬英九應考慮以台灣地區領導人身份或黨主席的身份, 或在今年10月10日,重新楬櫫“憲法”明文的國家統一目標,告訴台灣人民,馬英 九任內雖承諾“不統不獨”,但“中華民國”的國家目標,根據“憲法”仍然是要 “國家統一”,兩岸人民除了共同都是炎黃子孫外,也共同擁有兩岸中國的領土主 權。 這是一個依法辦事的好建議。 孫中山先生曾有一句名言:“華僑乃革命之母”,形象地說明瞭華僑和孫中山 先生畢生奮鬥事業的不解之緣。從辛亥革命到討袁革命,菲律賓華僑緊緊追隨著中 山先生。在全國各地掀起反對袁世凱賣國、復辟帝制的浪潮中,菲律賓華僑林翰仙 在菲律賓華僑中募捐2000元,于1916年夏回到廈門,與許卓然、陳允洛等合作,創 辦《民鐘報》。該報旨在反映民眾心聲,反對袁世凱稱帝。孫中山堅持反袁的武裝 鬥爭,為此,他多方努力在福建華僑比較集中的南洋各埠籌集軍費。1913年10月, 孫中山派遣李其、葉廈聲等到蘇祿、怡朗、馬尼拉發展組織,鼓動反袁鬥爭,籌集 反袁鬥爭經費;1914年秋派胡漢民等到菲律賓南部僑胞中開展活動;1915年又派許崇 智、宋振、鄭洪年、朱卓文到馬尼拉指導中華革命黨黨務,募集反袁護國經費。這 些活動在福建華僑支持下取得很大成績。1914-1915年共募得經費36萬比索。從1915至 1916年,孫中山致宿務革命黨人的信函就多達15次。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也有許 多有關菲律賓華僑追隨中山先生,艱苦奮鬥的記錄。 是以,菲律賓華人華僑舉辦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紀念,格外有歷史意義。經筆者 建議,菲律賓華人華僑已決定隆重地舉辦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紀念活動,緬懷為復興 中華民族而赴湯蹈火的革命先驅和前輩英烈,追思兩岸人民共同敬仰的偉大民族英 雄中山先,弘揚中山思想,學習中山先生堅忍不拔的革命意志、高瞻遠矚的世界眼 光、務實開明的思想主張、順應歷史潮流的先知先覺、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無私胸 懷。 筆者認為,中山先生思想高遠雄闊,千頭萬緒,歸根究底,就是:“反對分裂, 統一中國,復興中華”這十二個字。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他第一個喊出“復興中華、統一中國” 的口號,把追求國家富強、實現國家統一,作為他矢志終身的兩大奮鬥目標。 在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鑒於清王朝仍然存在,南北議和正在進行這一特 殊時期,有位別有用心的美國記者告訴中山先生說:“假如你們與北方協議把國家劃 分為二,每邊各自建立一個政府,你們就會得到承認。”中山先生高度敏感地意識 到這是劃江而治一國兩府的論調,當即斬釘截鐵回答說:“不,那不行,我國人民 的感情是一致的。所有的人都站在我們一邊。北京並沒有政府。” 為了南北的和平統一,中山先生在就任臨時大總統的翌日致函袁世凱雲:“文 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舉,並不反對。雖民主、君主不待再計,而 君之苦心,自有人諒之。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志願,保民族之調和,清 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是公論。”一月五日又發表《告北軍將士文》 稱:“一俟國民會議之後,政體解決,大局略定,敬當遜位,以待賢明。”後來, 孫中依諾遜位,袁世凱卻背信竊國。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伐割據北方,中山先生堅 決反對分裂國家。他在《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四講》中說:“我們推翻清朝,承繼 清朝的領土,才有今日的共和國,為什麼要把向來統一的國家再來分裂呢?提倡分 裂中國的人一定是野心家,想把各省的地方自己去割據。” 中山先生于1912年和1924年兩次北上,與政治對手會談,這是他為爭取國家的 和平統一而進行的兩次意義重大的實踐,尤其1924年由廣州,經香港、上海、日本、 天津至北京的北上活動,其主張是召開國民會議,以解決國是;廢除帝國主義國家 在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以爭取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 正如上面所指出的,當前,在台灣的馬英九和國民黨因患上了台灣變種的斯德 哥爾摩群候症--台獨群候症,所以他們雖然仍認為是中山先生的信徒,尊中山先生 為“國父”,並堅守“中華民國”,但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張、對國家統一的認識 逐漸偏離了中山先生關於國家富強統一的政治主張。中國國民黨雖然堅守“中華民 國”旗號,以“中華民國憲法”為依歸,但同時不斷強化台灣與“中華民國”的同 質性或同一性,強調“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民決定”,甚至還要在國際上“一中各 表”。 胡錦濤總書記在12.31重要講話中指出:“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 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兩岸關係已走進了和平發展軌道,ECFA簽署後,兩岸經濟邁 向了統一,在這種形勢下,中山先生親手締造的中國國民黨應如何領導台灣同胞在 思想感情上祖國化?這種重大的責任正落在謀求連任的馬英九肩上。在今年10月10日, 台灣的中國國民黨要拿什麼做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的獻禮?是期許“百年和平” 和“百年生機”--力爭“中華民國”名號再存活--力圖兩岸關係維持現狀一百年不 變,或是有勇氣地接納了王曉波的獻計獻策?中國國民黨必須要有選擇。 在這種特殊情勢下,海外華人華僑隆重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通過弘揚中山 思想,讓中國國民黨重新回到中山先生指引的國家統一的正確道路上來。中國大陸 同胞和海外華人華僑把中山的思想核心--“反對分裂,統一中國,復興中華”與兩 岸政治形勢相結合,對中國國民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警視,要中國國民黨人牢記中 山遺囑。必須回到國家統一的正確道路上來,否則就是徹底背叛孫中山及所追求的 國家統一,將成為歷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也許有人會認為我們這樣想,太過天真了,其實,這也不是太過天真的想法。 筆者在2009年就為文指出,蔣介石先生是堅決反共的,九二八事變後,他不但對日 不抵抗,而且還執意要“先安內後攘外”,然而在多方面促成下,蔣介石接受了抗 日。 最近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已經提出了新黨兩岸政策主張,即追隨孫中山理想, 恪遵“憲法”一中前提,和平、繁榮、均富,是人民福祉所需,主張“和而求統”。 因此,在這個時刻,我們隆重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大事弘揚中山的思想核 心--“反對分裂,統一中國,復興中華”,確實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推進中 國和平統一進程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與重要的歷史意義。 (中評社特約作者吳建省係菲律賓華文報專欄作家、菲律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 會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