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面面觀


(沈維新)



歡迎閱覽【沈維新專欄】

終于,我們又看到一個自信,從容和進取的馬英九了。

習馬會 – 筆者寧愿稱它為兩岸高峰會 – 於新加坡時間 11 月 7 日下午閃電般開
始,閃電般閉幕。從習近平,馬英九兩人見面握手開始,經過會談,記者會和晚宴,
都像在瞬間掠過。馬英九當天返台。如此短暫的過程,對兩岸全体中國人來說,卻
像一顆明星在夜空里畫出一道閃亮光芒,久久不會散去。

這次高峰會議獲致的成果,也是來得明快清晰。習近平對兩岸未來的感性期許,等
于開了一扇大門,使馬英九可以從容道出台灣當局和百姓的關切与需求。習近平說
出大陸所期盼於台灣的,就是兩岸關系的和睦,台灣民眾不要舍棄和大陸的血緣親
情。兩岸統一,才是最終目的。

馬英九的談話內容較多。台灣所在意的經濟,安全,平等,尊嚴等議題都已包括在
內。習近平不是當場點頭,就是承諾會研究處理。唯一例外,是馬英九要求撤离
“瞄准台灣”的導彈時,習近平回答說那不是針對台灣的。但是,習并未做進一步
的解釋。這一點可以說是雙方會談的唯一懸案。稍后,馬英九在記者會上指出,導
彈問題他既已提出,習近平也指出這項部署并非針對台灣,今后將仍有有繼續討論
澄清的余地。事實上,此類重大問題,不能指望在短短的議程中詳細磋商。這次馬
英九點到為止,為日后留下繼續交涉的空間,是很恰當的處理方式。

兩位領導人先后在談話中,不約而同地強調了九二共識。等於是先為整個會談過程,
打下順暢交流的基礎。雖然在為時不過 50 分鍾的會談中,各類問題都只能扼要提
出,簡明地回答。但是會后撿視這一籃子內容的成果,可謂丰碩。馬英九憑着這些
成果,有了充沛的底气來面對民進党气急敗坏的質詢,為難和詆毀。

前不久,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在外交和經貿上獲致了一個堪稱重大的成就 – 和 12 
個國家議訂了太平洋自由貿易協定,英文簡稱為 TPP。奧巴馬費了好几年的時間,
和有關國家“閉門”商議這項協定。當他最近才公開宣布 TPP 成局,要求國會批准
時,反對聲音嘩然而起;除了國會議員之外,反對聲音也來自環保界,農漁業,汽
車工業甚至煙草業。但沒有一個政客或厂商對這項經過數年閉門商談而達成的協議,
以黑箱作業為由進行攻擊或杯葛的。反觀台灣,綠營和獨派政客每當台灣和大陸達
成促進兩岸經貿關系的協議時,一定一窩蜂以黑箱作業為由猛烈抗議。諷刺的是,
你若問攻擊者具体的反對理由是什么?回答還是“黑箱作業”。能說出反對哪些具
体內容的,几乎不見一個。

習馬會在台灣所面臨的情況,也不例外。獨派份子先以偷偷摸摸來形容這次會見的
安排,民進党繼之不斷放話,甚至發動街頭游行表示反對。但民進党高層的人士包
括蔡英文本人,除了繼續指責習馬會的安排反民主之外,真的拿不出更新穎的反對
口號,而且,面對習馬會所獲致有利于台灣的成果,在選前也不敢一味反對,引起
選民的疑竇。

這項兩岸划時代的創舉,已經給蔡英文和民進党帶來了空前巨大的壓力。他們斷然
不敢公然否認習馬會面的意義。因為雙方所談內容,都是關系台灣民眾福祉的大事。
習、馬兩人的開場白,馬說的內容比習說的長許多。原因并不是習近平的態度不如
馬認真,因為習是來聆听的,馬是來表達的。因此在接下來的商談中,多半是馬提
一事,習答一事。這一問一答積累下來一籮筐的雙方善意承諾,明年如果蔡英文當
選台灣領導人,要不要整筐承接?如要,民進党勢必得修自己的兩岸政策,那是深
綠板塊無法接受的。如果不接,蔡對選民無法交代。而且,這個接与不接的表態,
蔡必須在選前表明。更讓蔡進退維谷,難于啟齒的,是這次會談的結果,蔡一旦接
受了,以后若執政,就再也沒有回頭的余地。台灣的安全,老百姓的福祉,都是只
能往前推進,不能后退的。馬還有半年任期。如今一場新加坡的習馬高峰會,把馬
英九的一盤死棋下活了。領導人不再坡腳,一般預料,馬在任期屆滿之前親自“登
陸”并非不可能。那么,這未來半年馬還會就兩岸問題作出什么進一步的新建樹?
可要把綠營人士愁死了。

11 月 7 日最興奮的族群,恐怕還是兩岸三地的媒体。當天聚集在新加坡香格里拉
酒店的記者,据說不下六百人。我們可以在轉播鏡頭上,看出記者會現場媒体的忙
碌情形,而且每一個人臉上都挂着緊張中的愉快表情。可是在太平洋另外一岸的美
國媒体,就看不出任何反應。筆者前一天從全國性大報“華盛頓郵報”的國際新聞
版中,看到習馬會的預報,版位排在最下方國際新聞匯編小專欄中。7 日清晨,會
談已過,中文媒体的有關報道鋪天蓋地而來。華盛頓郵報居然隻字不提。由此也反
映出美國官方態度,表面上支持贊許,實際上并不以為然。美國媒体固然強調獨立
客觀,但在國際事務上,還是以美國利益為先,与美國政府一個鼻孔出气。也許過
一兩天,“華郵”的言論版會出現一篇評論文章,將習、馬兩人的會晤揶揄,挖苦
和唱衰一番,也不值意外。不過這是他家事。海峽兩岸只要做好自家事,為人民做
該做的事,別人想攔阻也找不到口實。

兩岸今后要談的事還很多,今天不宜開口提及的,也許沒過多久就可以搬上台面了。
前提是,這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和商談必須成為一項常態的互動。不論誰擔任兩岸任
何一方的領導人,都有責任將這個模式延續下去,形成牢不可破的慣例。形式不變,
目標不變。但兩岸領導人因為任期關系,必有更動。所以筆者建議以后不必再以雙
方領導人的姓氏作為會談名稱,而改以“兩岸峰會”為名。如此名正言順,這項互
動可以長長久久良性地持續下去。直到有一天兩岸真正合而為一,不需繼續商談為
止。

歡迎閱覽【沈維新專欄】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