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美關系解凍悼念基辛格

花俊雄



歡迎閱覽【花俊雄專欄】

	2023年11月29日,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前國務卿基辛格逝世,享年100歲。他訪
問中國超過100次,是唯一一個從毛澤東主席時代起一直能夠接触到中國最高領導人
的美國人。今年7月他最后一次訪問中國時,20日習近平主席在特意安排他52年前他
住過的釣魚台國賓館5號樓會見他,并且特別為他准備了100個壽桃,慶祝他百歲壽
辰,讓他倍感溫馨。他是中美關系的開路人和建設者,中國稱他為老朋友和好朋友。
他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5年來所創造的人類奇跡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他的燦爛事
業始于中國,他的一生在訪問中國4個月后畫下句點,可謂善始善終。

	基辛格輝煌的外交事業,始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秘密訪華。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他上台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要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
“探索重新同中國人接触的可能性。1970年10月25日,尼克松在白宮會見巴基斯坦總
統葉海亞汗時提出,中美關系十分重要,他要走向同中國和好。美國絕不會同蘇聯
合謀反對中國,愿派一高級使節秘密訪問中國。不久葉海亞汗到中國訪問。11月10日
他同周恩來總理單獨會見時傳達了尼克松口信。周總理于11月14日正式答复葉海亞
汗說:“閣下清楚,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外
人干預。美國武裝力量占領台灣和台灣海峽,是中美關系緊張的關鍵問題。如果尼
克松真有解決上述問題的愿望和辦法,中國政府歡迎美國特使來中國商談。”

	因而演出了基辛格在巴基斯坦偽裝肚子痛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秘密訪華這出戲。

	尼克松給了基辛格兩個任務:一是談尼克松訪華日期及准備工作;二是為尼克松進
行預備性會談。在談到台灣問題時,基辛格從撤軍問題談起著重談了:(一)美國政
府擬在印支戰爭結束后撤走三分之二駐台美軍,并准備隨著美中關系改善減少在台
余留的軍事力量;(二)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但希望台灣問題
能和平解決;(三)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灣獨立;(四)美蔣條約
留待歷史去解決;(五)美國不再指責和孤立中國,美國將在聯合國支持恢复中國
的席位,但不驅逐台灣代表。由于美國不反對中國恢复合法席位,不再盡力維護台
灣在聯合國的存在,美國總統尼克松甚且在9月16日下午公開宣布,美國支持中華人
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并取得安理會席位。因此,在1971年10月25日聯大第26屆會
議上,以76票對35票,17票棄權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
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將蔣介石
的代表從它們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1971年7月16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准備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當
時間訪華。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訪問。2月21日11時30分,
尼克松的專机到達北京。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國領導人前往机場歡迎。尼克松走下
舷梯,主動与周恩來熱烈握手。周恩來說:“你的手伸過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
握手—25年來沒有交往了呵!”輿論界稱尼克松訪華的七天為“改變世界的一周”。
從尼克松与周恩來握手的時刻起,“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經過一周的磋商,2月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共同發表了《聯合公報》。雙方聲明:
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
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种霸權的努力。

	雙方都認為,任何大國与另一大國進行勾結反對其他國家,或者大國在世界上划分
利益范圍,那都是違背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的。

雙方回顧了中美兩國之間長期存在的嚴重爭端。中國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場:台灣問
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
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
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制造
“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和鼓吹
“台灣地位未定”的活動。

 	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异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
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确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
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
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雙方把雙邊貿易看作是另一個可以帶來互利的領域,并一致認為平等互利的經濟
關系是符合兩國人民利益的。他們同意為逐步發展兩國間的貿易提供便利。

 	雙方同意,他們將通過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國高級代表前來
北京,就促進兩國關系正常化進行具体磋商并繼續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雙方希望,這次訪問的成果將為兩國關系開辟新的前景。雙方相信,兩國關系正
常化不僅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而且會對緩和亞洲及世界緊張局勢做出貢獻。

在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中,蘇聯因素成為中美兩國接近的催化劑。70年代美國為
了擺脫越戰泥沼和對付蘇聯擴張,開始“尼克松主義”的戰略收縮并逐步調整對華
關系;中國為了防止蘇聯在北邊磨刀霍霍,發動對華大規模進攻,也必須緩和与美
國的矛盾,聯手抗蘇的戰略共識构成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基礎。

1969年3月,中蘇邊界發生 [珍寶島事件] ,4月28日中共召開九屆一中全會。會后
毛主席給四位老帥(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下達了一項任務就是“共同
研究國際形勢”,由陳毅負責,提出書面看法。從6月7日至7月10日,他們進行了6次
共19小時的討論。7月11日由四位老帥簽署,將題為《對戰爭形勢的初步估計》的書
面報告呈送周恩來總理。

報告中,四位老帥全面分析“中、美、蘇三大力量之間的斗爭”,指出反華大戰不
致輕易發生,判定中蘇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蘇矛盾大于中蘇矛盾,明确提出“蘇
修擴張是擠占美帝的地盤”,“它們的斗爭是經常的,尖銳的”,從而勾畫出剛剛
形成并延續十余年的國際戰略格局,為打開中美關系提供了依据。

從7月29日至9月16日,四位老帥對相繼發生的重大新情況又進行了10次共29個半小
時的討論,并提出《對目前局勢的看法》。他們認為,“美要利用中蘇矛盾,蘇要
利用中美矛盾,我們應有意識地利用美蘇矛盾。”報告提出以下几點:

(一)“蘇修确有發動侵華戰爭的打算”,“蘇修的戰略目標是同美帝重新瓜分世
界。它妄想吧我國納入其社會帝國主義的版圖”。

(二)“蘇修雖有發動侵華戰爭的打算,并且做出了相應軍事部署,但它下不了政
治決心”,因“對華作戰是攸關生死存亡的大問題,蘇修感到并無把握”。“蘇修
對侵華戰爭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帝的態度。迄今美帝的態度不但未能使
它放心,而且成為它最大的戰略顧慮。”美帝“絕不愿蘇修在中蘇戰爭中取胜,建
立資源、人力超過美帝的大帝國”。

(三)柯西金的北京之行,是“基于反革命實用主義的需要,試圖改變對我國的戰
爭邊緣政策,打出和談旗幟,借此擺脫內外困境”,“并探尋我方意圖,作為蘇修
決策的依据”。

(四)“周總理會見柯西金的消息,轟動了全世界,使美帝、蘇修和各國反動派的
戰略思想發生混亂。”“我們堅持打倒美帝、蘇修,柯西金反而親來北京講和,尼
克松反而急于同我們對話,這都是中國的偉大胜利。”

在這個報告定稿后,陳毅提出他對打開中美關系的設想。陳毅認為,華沙會談談了
十几年,毫無結果,現在恢复,也不會有什么突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兩次發布聲
明指出,中美大使級會談已經證明不能解決像緩和与消除台灣地區緊張局勢這樣重
大,的實質性問題,必須舉行中美外長會議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切實可行的途徑,
這一重大建議被美國拒絕。現在情況發生變化,尼克松處于對付蘇修的戰略考慮,
急于拉中國。我們要從戰略上利用美、蘇矛盾,有必要打開中美關系,這就必須采
取相應的策略。陳毅說他有一些“不合常規”的想法:

第一.在會談恢复時,我們主動重新提出舉行中美部長級或更高級的會談,協商解
決中美之間的根本性問題和有關事項。我們只提會談的級別和討論的題目,不以美
國接受我們的主張為前提。我估計美國會樂于接受。如果我們不提,我估計美國也
會向我們提出類似的建議。如果這樣,我們應該接受。
第二,只要舉行高級別會談,本身就是一個戰略行動。我們不提先決條件,并不是
說我們在台灣問題上改變立場。台灣問題可以在高級別會談中逐步謀求解決,還可
以商談其他帶戰略性的問題,這不是大使級會談所能做到的。
   第三,恢复華沙會談不必使用波蘭政府提供的場所,可以在中國大使館里談,以
利保密。

陳毅說,他決定將這些“不合常規”的設想向周總理口頭匯報。
1969年10月20日,中蘇雙方在北京就中蘇邊界問題舉行外交部副部長級談判。開始
時雖然蘇方態度頑固,連“爭議地區”也不承認,但正如四位老帥的判斷,蘇中戰
爭并未發生,邊界沖突也未繼續,兩國關系有所緩和。而尼克松則“急起直追”,
他采取了一系列主動行動,導致基辛格秘密訪華,他自己也在翌年与周恩來總理進
行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陳毅說:只有毛主席才會下這個決心,只有毛主席才敢打美國這張戰略牌。主席下
了這著棋,全局都活了。

 美中關系正常化,是美方有尼克松的政治勇气和基辛格的戰略眼光;中方有毛主席
和周總理的運籌帷幄,雙方相向而行的結果。

 10月24日基辛格出席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於紐約舉辦的年會,被認為是他逝世前最
后一次公開亮相。基辛格首先表示,他大半生都貢獻給了美中關系,如今的自己像
50年前一樣相信,美國和中國一定能夠找到克服困難的途徑。他說,美中是全球兩
股最特殊、最強大的力量,和則令全球發展,斗則令全球毀滅。希望兩國能夠明白,
彼此都是世界能否和平的關鍵,只有堅守和平与進步,才是最符合美中各自的利益、
也是最符合世界利益的解法。

基辛格分析稱,當今世界正面臨著四大挑戰,分別是美中關系、台灣問題,烏克蘭
戰爭和科技發展所帶來的隱患,處理不好隨時能使世界陷入沖突。他隨后特別提到
台灣關系,建議美方在此問題上,應該避免給外界會留下放棄 [一中原則]的印象,
要真正遵守《上海公報》原則。

基辛格還對11月舊金山的 [習拜會] 寄予厚望.此外,他鼓勵美中兩國高層保持對話
頻率,寄語雙方能夠找到和平相處、避免沖突的共同語言。

基辛格的去世為中美關系上一個50年畫下了句點,如今中美關系又來到了新的十字
路口,對于今后50年的中美關系該何去何從,將考驗中美雙方政治領導的智慧。基
辛格臨終前的叮囑中美雙方都應該銘記在心。

歡迎閱覽【花俊雄專欄】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