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聯合國成立75周年,推動國際社會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体系,團結一 致深化國際減貧合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促進共同發展繁榮,[中國日報社] 于9月 16日舉辦了主題為“中國与聯合國:消除貧困,和平發展”的線上“新時代大講堂”。 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受邀發表了主題演講,題目為 “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可能的中國道路”(Making Mission Impossible Possible China Way)。 馬凱碩指出,過去中國人民生活在外敵入侵、內戰、飢荒、缺醫少藥、無法享有現 代教育和大規模失業的悲慘境況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在居民人均預期壽命、 受教育情況、經濟生活和健康醫療等方面飛速進步,充分体現了中國是實現公民基 本權利最快、范圍最廣的國家,這是史無前例的人類發展故事。 馬凱碩指出,1980年,几乎百分之百的中國農村人口處于貧困之中,在過去40多年 來,中國通過不斷的脫貧攻堅,使得8.5億人脫貧,占全球脫貧貢獻率達70%,到今年 年底,中國將完成脫貧,使全社會進入小康。1980年中國總人口中有超過90%,9億 8千1百万人,每天生活費低于3.2美元,2016年這個數字下降到5.4%。中國的小學入 學率達98.58%, 中學學生從1980年的43%,上升到2010年的88%,大學教育人數從1980年 的1.13%上升到2018年的50.6%。1980年中國約有1万家醫院,2018年上升到3.3万家 以上,每千人擁有的醫院數量從1980年的2.23所上升到2012年的4.2所(在美國每千 人擁有的病床數量卻從1980年的6張,下降到2013年的2.9張)。中國的人均預期壽 命從1980年的66.8歲上升到2018年的76.7歲。 到目前,全世界仍有約20億人,占全世界人口的26.4%生活在极度貧困中,其中南 亞53.9%、東亞12.5%、撒南非洲68.1%、拉美10.4%。 馬凱碩認為,世界上沒有比減貧事業更崇高的使命了。他從自己幼時貧困的生活經 歷出發,闡釋對人權概念的理解。他表示,享有安全生活、充足食物、基本醫療、受 教育机會、工作收入是公民的五項基本人權,而中國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都 更快、更全面地將這五項基本權利賦予了中國人民。 馬凱碩強調,直到最近,許多經濟學家還認為消除貧困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中國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減貧方面,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以成為可能”,他說: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應該把中國的故事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 馬凱碩認為,中國為世界樹立了一個好榜樣。他說:“如果全世界都能借鑒中國在 減貧方面的經驗,我們就能實現人類有史以來人類狀況的最大改善。” 馬凱碩將中國成功實現減貧目標歸功于中國采取了正确的國內和國際政策。 在國內方面,中國一直遵循“神奇的M-P-H公式”,“M”代表“選賢任能”(Meritocracy), “P”代表“實用主義”(Pragmatism),“H”代表“誠實守信”(Honesty)。 “選賢任能”意味著中國政府确保最优秀的人才在政府机构工作和服務,以提高治 理水平。有了良好的治理團隊,才可以實施改善人民生活的正确政策。 “實用主義”用鄧小平膾炙人口的俗話說就是“不管黑貓、白貓,能夠抓住老鼠的 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中國具有獨特的能力選擇世界上最好的政策,學習 最好的做法,并以務實的態度去執行。 “誠實守信”就是遵法守紀、廉洁奉公。取得成功的國家是那些能夠懲治貪贓枉法 的國家,是那些能夠确保國家資源用于幫助人民而不是流入私人口袋的國家。習近平 雷厲風行的打擊貪污腐敗,及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滌請了“政風”和 “党風”。 在國際上,中國則融入了以自由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倡導自由貿易,實施正确 的國際貿易政策,幫助大幅減少了貧困人口。根据數据,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之后,隨著國際貿易的快速增長,貧困人口急劇下降。 同為主講人之一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行動网絡領導委員會主席、哥倫比亞大學可持 續發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認為,中國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做出了重要貢獻,打贏脫貧攻堅戰更具有世界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