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助選演講時遇刺身亡,消息一出,舉世震惊。 安倍憑借自己創歷史紀錄的超長期執政(第一任2006-2007,第二任2012-2020), 以及對日本保守勢力的強大影響力,在戰后日本政治史上占了一個顯要位置,留下 難以忽視的政治影響。 安倍出身政治世家,外公岸信介、外叔公佐藤榮作都曾任首相,家族名气顯赫。1993年 7月,安倍晉三首次當選眾議員,成為當時日本最年輕的國會議員。2006年9月,年 52歲的安倍當選首相,成為首位在戰后出生的首相,但任職不滿一年即以潰瘍性結 腸炎須調養為由下台。此后經5年的沉潛蓄力,2012年9月再度當選自民党總裁,并 于12月再度出任首相。2020年8月因舊病复發辭職,安倍經短暫修養重新回歸政壇, 聚攏政界保守勢力。2021年11月安倍接任自民党最大派閥細田派會長,細田派因此 易幟為安倍派,繼續強勢影響政壇局勢。政界認為安倍死后,后安倍時代才真正開 啟。 日本會修憲成為正常國家? 再任首相后的安倍率領自民党,連續6次在國會選舉中獲胜。同時,安倍將自身右傾 保守的政治觀与國際形勢,与日本國民心態的變化緊密結合,提出自己的政策理念。 安倍心心念念如何讓日本「重新強大起來」,早在首任首相期間,安倍就開始推動 防衛廳升級為防衛省,再任首相后積极推動修改和平憲法,特別是日本憲法第九條, 「永遠放棄以國家主權發動戰爭和以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留陸海空軍及其戰斗力,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這一源自 二戰后的憲法條文,被日本修憲派視為美國強加的恥辱,要修改為能戰的正常國家。 7月11日,第26屆參議院選舉結果揭曉,對修憲態度積极的自民党、公明党、日本維 新會、國民民主党等獲得82個議席,加上84個非改選議席,已超過248席的2/3修憲 提案所需席次。將在明年夏天結束的國會期間,兩院有可能通過修憲表決,但仍需 付諸全民公投。之前的民調顯示支持修憲的民眾未超過50%,但安倍之死有可能推升 這個百分比。美國固然愿意看到日本重整軍備,以堵截中國,但除非美國撤离在日 本超過88個軍事基地,或放棄美國在日超過3万駐軍享有的特權,日本難稱為正常國 家。 安倍經濟學有三支箭 在內政方面,最為人知者非安倍經濟學莫屬,這也是他得以長期執政的決定性因素。 安倍2012年第二度上台后實施了一系列推動日本經濟增長的政策,它通常簡稱為三 支箭。第一支箭是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第二支箭是靈活的財政政策,第三支箭是 推動經濟增長的結构改革。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成功地修正了全球金融危机后,日 圓對美元過度升值的狀態。讓日圓從1美元兌換75日圓的高位,貶到1:113日圓的水 平。日圓的大幅貶值帶動出口的增長,使經濟連續12個季度增長,GDP也取得連續正 增長(直到2019年疫情爆發),扭轉了1990年代中期以來的萎靡、長期通縮局面。 另一方面,量化寬松政策為政府和企業融資大開方便之門,2020年日本政府債務占 GDP比重達266%,全球最高。數据顯示,日本央行成為日本政府最大的債權人,國債 占總資產比重高達85%。但這些債務都是內債,沒有被逼債的危險。 安倍經濟學在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2014年4月消費稅稅率由5%提高至8%后,日 本經濟好轉的勢頭減弱。2015年9月安倍提出「一億總活躍社會」目標,并亮出「新 三支箭」,分別為孕育希望的強大經濟、构筑夢想的育儿支持及令人安心的社會保 障。但安倍經濟學未能根治日本經濟的痼疾。原因在于:一是2014和2019年兩次上 調消費稅,這其中固然有為財政擴張籌措資金的考慮,但結果是疲靡不振的居民消 費再遭擠壓,通脹也缺乏上行動力;二是結构性改革實施力度不夠。從經濟結构的 深層次角度來看,日本低生育、老齡化嚴重,勞動力市場彈性不足,需求長期不足, 因此低增長、低通脹的「日本病」難以在短期內解決。 安倍最早提出「印太戰略」 在外交領域,安倍積极推動戰略性外交,任內訪問了80個國家,飛行里程達158万公 里,相當于繞地球39圈多,創下日本首相之最。安倍高調提出俯瞰地球儀外交、積 极和平主義和自由開放的印太等概念,力圖在中美間維持總体平衡,在強化日美同 盟的前提下,借助美方戰略資產增強自身的行為能力。安倍還主張融合推進對外政 策,綜合運用經濟、安全乃至文化手段,加強与中等力量國家,特別是歐洲、印太 國家的全方位戰略合作。 安倍2007年訪問印度時,提出以日本、印度、美國和澳洲組成「自由与繁榮之弧」; 翌年安倍与印度取得《日印安保共同宣言》,被稱為「印太戰略的總設計師」。但 此构想初期并未得到美國的響應,在安倍二度任相后,才成功說服美國,共同對抗 中國崛起的威脅。 日本將亞太与印度洋聯系起來的目的,就是要牽制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對于中國 在緬甸實兌港、孟加拉國吉大港、斯里蘭卡漢班托特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等印度 洋沿岸的港灣支持建設,日本認為這是中國基于「珍珠鏈戰略」來确保在印度洋進 出的立腳點。受到中國行動的刺激,日美強化与面朝印度洋的澳洲及印度為首的南 亞國家合作。日本特別擔心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提高對從南海經由印度洋前往 歐洲的海路影響力,因為這條海路与日本從中東進口原油和天然气,以及向歐洲運 輸集裝箱的路線重合。 日本以安全為由提出了印太戰略。安倍說「從海洋安全出發,考慮安全是日本的地 理使然」。日本也認為,自己在印太戰略上有獨特的地理优勢和相關責任。但從本 質上看,日本的印太戰略卻是以安全威脅為借口,以追求自由開放為旗幟,來构建 對抗中國的排他性聯盟,旨在爭奪印太新地區的領導權,這必然會導致地區新的戰 略競爭甚至沖突,并加劇地區緊張局勢。 中國大陸外長王毅表示,美國在自由和開放的旗幟下制定的印太戰略是要形成小圈 子,讓亞太國家充當美國霸權的馬前卒。特別危險的是,美國撕開偽裝,挑起并打 出台灣牌和南海牌,這种戰略無論使用哪种包裝或背心最終都將失敗。 日本急欲主導CPTPP 安倍主導的另一國際戰略是CPTTP。2018年3月,由日本領銜的環太平洋11個國家在 智利簽署了CPTTP。CPTTP脫胎于原先由美國領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美 國川普總統于2017年1月23日以行政令宣布退出,完全否定前總統歐巴馬的外交遺產, 使TPP陷入僵死狀態。日本作為11國中体量最大的經濟体,于同年11月將TPP改組為 CPTTP。CPTTP最終簽署,普遍被認為是日本積极推動的結果,這也是二戰后,日本 首次在國際貿易秩序构建上發揮重要領導力量。 事實上,對于2010年正式啟動談判的TPP而言,日本2013年才加入談判。日本政府當 時一度面臨以農業部門為首的利益集團巨大阻力。日本為何不顧一切,后來居上發 揮主導作用?又為什么在美國退出后執意推動? 首先,貿易立國、投資立國一直是日本戰后的基本國策。2013年6月,安倍政府在 「日本再興戰略」中明确提出,到2018年把自貿區覆蓋率從2013年的19%提高到70%。 為此,日本內閣成立了TPP等自貿協議對策本部,專門統籌TPP對外談判和內部協調 工作。 其次,想借助TPP的外部壓力,「倒逼」日本國內經濟体制与結构性改革。安倍前兩 支箭已進入強弩之末態勢,無法再進一步發揮作用,唯有切實推動結构性改革,才 能實現日本經濟可持續發展。 再者,日本希望通過主導CPTTP,將符合自身利益的經貿規則變成亞太地區乃至國際 的規則,推動亞洲經濟一体化向著對己有利的方向發展。 最后,日美雖是軍事同盟,但雙方之間尚無自貿協議。日本視TPP為強化經濟利益日 美同盟關系的抓手,并希望TPP能搭建以日美為核心,覆蓋亞太的經濟一体化体系。 安倍政策未必會完全實現 安倍稱自己是「開放的保守主義者」,身邊聚集了一大批保守派政治人物,他們會 成為安倍主義的追隨者与執行者。甫于2021年9月辭職的前首相菅義偉与現任首相岸 田文雄,与安倍及其親屬關系密切。岸田積极推動的自主防衛政策、新時代現實主 義外交,其內涵与安倍极其相似,就連「日本式新資本主義」政策,也有退回到安 倍經濟學之虞。 不過,必須看到,安倍的政治遺產不可能完全左右日本的政治現實。在外交与安全 政策領域,安倍探索日本戰略主体性、能動性的主張將會繼續發揮指導作用,但其 中過激的成分,比如日本單獨擁有或与美國共享核武力、大幅提升日本攻擊性軍事 能力等,短期內均不會成為現實。 在台灣問題上,安倍所宣揚的美日軍事介入「聯防台灣」,更難以成為現實政策。 在朝鮮半島、對俄外交上,現任政府也會尋求改變安倍的思路,以适應當前的形勢。 面對俄烏沖突,日本借助國際危机推動國內戰略轉型、擴大對外戰略影響的作法, 顯然有安倍時代的影子,但日本的應對措施不會一成不變,安倍政治遺產中不合時 宜的內容遲早會被舍棄并遺忘。 本文源于“觀察”雜誌 2022-08-02 03:25 Posted on 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