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中国-中亚国家关系和双边合作走过 了“黄金30年”,今年又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 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10周年。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 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今又成为“一带一路” 首倡之所,而西安古称长安又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这样的时刻,于这样的地点 举行峰会,其历史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中亚地区处于亚、欧、非三大地理板块的陆路交通要冲,因曾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碰撞交汇的十字路口,成为历史上希腊、波斯、匈奴、突厥、 契丹、阿拉伯、蒙古、沙俄和英国军事争夺的焦点。冷战结束后的30多年中,大国 战略力量对比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动和调整,中亚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仍将 是未来地缘战略核心地带之一。 习近平主席在其题为“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 -中亚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 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的中亚、繁荣的中亚、 和谐的中亚。联通的中亚。习近平说,“去年,我们举行庆祝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 30周年视频峰会时,共同宣布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认为,为此,要 做到四个坚持,即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习近平表明,中方 愿以举办此次峰会为契机,同各方密切配合,将中国-中亚合作规划好、建设好、发 展好。要加强机制建设、拓展经贸关系、深化互联互通、扩大能源合作、推进绿色 创新、提升发展能力、加强文明对话及维护地区和平。 在19日发布的《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中,各方宣布,以举办此次峰会为契机, 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正式成立。峰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为一方,中亚国家按 国名首字母排序为一方,双方轮流举办。各方愿充分发挥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作用 (过去10年间,习近平曾7次到访中亚),加强对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顶层设 计和统筹规划。在重点优先合作领域尽快成立部长级会晤机制,充分发挥本国外交 部门作用,研究设立常设秘书处的可行性,全方位推动中国-中亚合作和相关机制建 设。 各方高度评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引领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将以“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15周年为新起点,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同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 政策、吉尔吉斯斯坦“2026年前国家发展纲要”、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国家发展战 略”、土库曼斯坦“复兴丝绸之路”战略、“新乌兹别克斯坦”2022-2026年发展战 略等中亚五国倡议和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形成深度互补、高度共 赢的合作新格局。 各方愿定期举办中国-中亚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升级中国同中亚国家投资协定, 鼓励扩大产业合作,提升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维护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效 率,创造共同价值链,鼓励提高本国外商投资政策的稳定性、公平性、透明度、可 持续性,持续打造市场化、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和营商环境。 各方强调,应巩固中亚作为欧亚大陆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中国-中亚交 通走廊建设,发展中国-中亚-南亚、中国-中亚-中东、中国-中亚-欧洲多式联运, 包括中-哈-土-伊(朗)过境通道,途经阿克套港、库雷克港、土库曼巴什港等海港 的跨里海运输线路,发挥铁尔梅兹市的过境运输潜力。 各方指出完成中吉乌铁路可行性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将推进该铁路加快落地建设。 各方同时指出建设中哈塔城-阿亚古兹铁路以及保障中吉乌公路畅通运行,实现中塔 乌公路和“中国西部-欧洲西部”公路常态化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各方支持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扩大能源全产业链合作,进一步拓展 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领域合作,加强水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合作,深化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实施绿色技术、清洁能源等项目,践行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各方指出稳定能源供应对发展经贸投资的重要性,支持加快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 D线建设。 各方愿继续巩固教育、科学、文化、旅游、考古、档案、体育、媒体、智库等人文 合作,推动地方省州(市)交流,促进更多地方结好(截至目前共建了62对友好城市), 丰富青年交流形式(13所孔子学院、22家孔子学堂在中亚落地生根)。开展联合考 古、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博物馆交流、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等合作。 中方邀请中亚五国参与实施“文化丝路”计划,促进民心相通。 各方支持推动高校和大学生交流,支持举办青年文化节、论坛和体育赛事。 各相关方将积极推动互设文化中心。中方愿继续向中亚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 组织相关领域专业人才赴华参训、进修和交流。各方愿促进“鲁班工坊”职业教育 发展。 中国和中亚国家建交30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与中亚国家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 系,中亚成为中国的“战略伙伴区”,这在中国的周边绝无仅有。30年来,中国与中 亚国家关系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是因为找到了正确的相处之 道:平等、互信、互利、互助和互鉴。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以来,始终坚持平等互 利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双方经济合作快速发展,双边贸易从建交之初的4.6亿美元 增长至2022年的700亿美元,增幅超过152倍。中国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吉乌公 铁联运安全稳定运营,多个工业园区成功建成,途经中亚的中欧货运班列累计开行 超过2.5万列,成为疫情期间驰骋欧亚大陆的“钢铁驼队”,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商、 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在中亚地区开花结果。双方在水利、电力、纺织、化工 等领域实施一大批新项目,农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成为合作新亮点。 从中国首条跨国输气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到中亚第一长隧道“安格连-帕普” 铁路隧道,从中哈合作建设中亚最大风电场扎纳塔斯风电项目,到被称作“中国路” 的吉尔吉斯斯坦新北南公路一项项“第一”、“最大”重点项目成功落地,为中国 和中亚国家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伙伴情谊写下生动注解,为中亚各国产业升级、 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中亚地区作为中国西部周边的重要毗邻区,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上讲,是通过务 实合作共同反对极端主义、分裂主义、恐怖主义的“三股势力”,防范各种安全威 胁因素渗透的缓冲区和隔离带;从促进经济社会建设的意义上讲,是实现国家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外部空间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携手中亚战略伙伴 打造可靠的利益共同体,对中国近期和未来的稳定与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首先中亚地区是中国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外交空间。中国曾是传统的以陆权为主的 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快速走向世界,面向海洋、经略海洋已成为必然的战 略选择。近年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东邻一些国家(地区)频发事端, 对中国和平发展构成挑战。而中亚地区局势相对稳定,各国与中国间双边关系友好 健康,目前均达到战略伙伴水平。另外,中国作为发起国之一的上海合作组织已成 为地区政治、安全、经贸合作的成熟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以平等协商方式可有效解 决地区内共同关注的问题,化解风险。继续用好和拓展中亚地区这一重要外交空间, 有利于中国在发展转型中缓解压力和规避风险。 其次,中亚地区是转化大国博弈能量的缓冲带与合作区。2005年初,美国约翰霍普 金斯大学中亚与高加索研究所所长弗雷德里克斯塔尔(Frederick Starr)提出了 “大中亚”概念。涵盖中亚五国、阿富汗、伊朗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在内的“大中 亚”地区,成为美国实施“改造后苏联空间”和继续挤压俄罗斯势力范围的地缘战 略框架。而俄罗斯则持续启动整合独联体的一体化建设,拉拢中亚国家参与统一经 济空间─关税同盟─欧亚经济联盟─欧亚联盟的梯次进程。中亚国家独立后选择大 国平衡外交政策,巧妙利用大国间地区利益的差异和竞争的缝隙,求得发展空间。 中亚各国的开放性态度,吸引了全球各大权力中心对该地区的普遍关注。中亚地区 与俄罗斯、欧盟、中东、阿富汗、印度和中国相邻,多元、多方向、多形式的发展 对本地区最有利,任何一个大国在该地区都不形成绝对优势地位。从苏联解体后逐 渐形成的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特点和观念,为中国参与地区博弈提供了同等的机会 和条件。适度使用这一机会和条件,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大国力量出现对撞和冲突的 风险,为保障和延长战略机遇期提供重要条件。 第三,中亚地区将成为中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的重要通道。中国能源进口在源头 上主要依赖海湾地区,在通道上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通道的安全存在诸多不确定 因素。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中亚各国自独立,就重点发展能源经济,并希望打破苏联 时期形成的单一输出途径困局,将中国作为能源多元出口战略的重点选项。2005年 12月,由境外通往中国的第一条输油管道(哈萨克斯坦阿塔苏─中国新疆阿拉山口, 境外全长813公里)竣工投产;由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中国新 疆霍尔果斯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基本贯通(境外全长1833公里),中 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由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 坦,境外全长1000公里)也于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塔吉克斯坦时正式开工。四 线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满足中国天然气消耗量的10%。届时,中亚地区将成为中国名 副其实的能源安全通道,在中国新世纪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中亚地区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与核心区域。2013年,习近 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 济带”的倡议。这标志着中国向西开放及与中亚地区各国的经贸合作将进入一个全 新的时期,其意义不仅在于拉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中国整体经济水 平进入与全球化进程相适应的地位,也预示着为改善中亚地区经济结构、突破中亚 各国多年封闭的区域经济发展困境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机会。中亚地区北连俄罗斯 和南欧、西临里海和西亚、南邻印巴可抵南亚次大陆,东连中国和东亚,是推动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中枢地带。同时,中亚各国普遍与中国已经形成多年经 贸合作基础,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主要国家还建立了与中国合作的政府间 专门委员会。近年受乌克兰危机影响,独联体经济区遭受不同程度打击,中亚各国 有意搭乘“中国快车”带动本国经济走出低谷,总体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持积极态度。在较成熟的睦邻合作基础上,选择重点国家务实推动互联互通建设,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和“试验田”,可为在更加广泛的区域中实 现这一重要战略性构想产生示范效应。 第五,中亚地区是维护中国西北地区安全稳定的战略屏障。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 斯坦、土库曼斯坦与阿富汗毗邻,“911”事件后联合反恐军事行动虽重创危害中亚 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解放党” 等极端主义组织,但阿富汗的和平进程依然曲折,一些政府失控的部族地区成为残 存“三股势力”的避难所。坚持颠覆世俗政权的极端主义组织仍伺机作乱中亚,妄 图分裂中国的“东突”势力也以中亚邻国为渗透跳板和蛰伏落脚点。中亚各国深受 “三股势力”危害,对维护地区稳定和反对恐怖主义态度坚决,对国际安全合作也 有高度的需求。现中亚各国已与中国在反对“三股势力”斗争中建立起有效的政府 间合作机制,通过情报交流、人员培训、联合军演等有效方式,使地区整体安全水 平不断提高,缓解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安全压力。 中亚地区在中国对外关系议程中的重要性正在上升,此时召开首届中国-中亚峰会, 主要是基于中国同中亚地区关系不断发展的需求,是“水到渠成”,这一元首会晤 机制已成为常态化、机制化的合作,并推动中国与中亚五国关系走向更高水平。 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合作之际,一些“眼红”的西方媒体竟发出“中国-中亚峰会 是中国试图与俄罗斯竞争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的论调。对此,[俄新社] 称,西方媒 体的相关报道是别有用心的,俄罗斯与中国在中亚是协调,而不是竞争关系,俄中 的共同努力将给当地所有居民带来利益。俄外长拉夫罗夫5月17日表示,俄中各个层 面的关系都处于最紧密、互信的水平,俄方不认为存在来自中方的威胁。“如果在 西方国家中,这样的关系罕见甚至根本见不到,那不是我们的问题。”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奥托尔巴耶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方媒体相 关论调是“阴谋论”,中亚同中国和俄罗斯的接触将是一个三赢的局面。中国和俄 罗斯,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都希望看到中亚是一个繁荣和进步的地区,而不是一个 贫穷和饥饿的地区。因此,如果中亚发展得更快,变得更健康、更富裕,所有邻国 都将受益。 中亚历来被俄罗斯纳入其通往印度洋的核心利益,正如以台海为中心的东海是中国 进入太平洋的核心利益线一样。为了东海的战略布局,中国应当对俄罗斯的中亚利 益在 [上合组织] 的框架内予以特别尊重,并以此换取俄罗斯对中国在东海利益的 特别尊重。在美国战略东移,中国东面、俄罗斯西面和北面的安全压力日增的当下 及今后相当的时期内,中亚是中俄两国必须背靠背地紧紧依靠的地方。习近平主席 3月20日至22日对俄罗斯联邦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举行会谈并发表了《关于深化 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落实了这种依靠。从宏观历史角度看,尽可 能地保持和发展与俄罗斯的良好关系,不仅对中国推行面向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有利,而且对中国避免重蹈战略上受到陆海双方夹击的局面都具有头等重要的战略 意义;尤其当下中国在海洋方向上面临重大的战略压力和挑战时,保持和发展与俄 罗斯的良好关系对中国而言,则更是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重要性。 在俄罗斯的谅解之下,中国大举进入中亚,加上中国高铁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快速 颠覆人们关于空间和距离的观念,以及中欧班列的快速联通,陆权时代的回归变成 一种现实可能性。而陆权时代的回归将凸显中国的地缘战略优势。既然中国紧紧依 靠中亚这个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所说的世界地缘政 治的“中枢地带”,以中国目前具备的资本与制造业优势,它可以推动欧亚大陆经 济整合建立陆权,这种整合将使中国经济受益无穷。这种陆权地缘经济将会化解中 国在海权地缘政治上面临的压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 的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尽管国家领导人先后提出过“两 步走”战略思想、区域协调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 但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初衷并未实现。这种重海轻陆的不均衡开放格 局,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缺乏战略纵深,国家安全具有显著的脆弱性:一方面,经 济发展的滞后不利于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暴力恐怖主义、民 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已成为中国非传统安全领域内的重要威胁。 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东部沿海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无论是在能源和资 源的进口还是在商品的出口方面,都易受美日两国国家政策和对外战略调整的冲击。 “一带一路”是中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它对国家政治经济安 全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有助于中国的西北“治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架构 下,西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支援和被扶贫的对象,而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开放前沿 和外联核心区。这一角色转换不仅赋予西北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也将其与中亚、 西亚紧密地联结为政治经济安全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丝绸之路经 济带建设不仅可在经济意义上为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共同发展提供机遇,而且能在 文化意义上增进彼此的“民心相通”,进而消除“三股势力”的生存土壤。同时, 还有助于在政治意义上增进各方的“政策沟通”,在反对“三股势力”、维护彼此 的政治经济稳定和安全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和深度合作,进而为中国提供一个较为稳 定的周边。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兼顾陆海,实现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平衡。无 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中国的“西进”战略,其重要 意义之一在于有效规避海权大国美国及其海洋盟友日本的海上围堵。通过向西发展 与沿线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能为中国商品的出口提供战略对冲。更重要的 是,通过重点推进六大国际经济走廊的建设,中国有望密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 西亚和俄罗斯的合作,并开拓新的陆海交通运输线,从而确保中国的政治经济安全 具有战略纵深性。 中国既有广袤的陆地,也有一望无垠的海洋,战略上本应陆海统筹,孙中山就曾 提出海陆并重的战略思想:“海权与陆权并重,不偏于海,亦不偏于陆,而以大陆 雄伟之精神,与海国超迈之意识,左右逢源,相得益彰。”美国“海权论”创始人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曾论述海权与陆权相互作用的关系, 他说:“海权和陆权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而是彼此相辅相成。就是说,陆上强 国也需要推进至海边以利用海洋为己服务,而海上强国也必须以陆地为依托并控制 其上的居民。”中国在中亚经过30年的努力耕耘,如今中亚归心,与俄罗斯亦交好, 西北边陲安宁,中国得以回归陆权大国的地位。2012年年底,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 “海洋强国”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 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自此,” 陆海统筹”真正取代“陆海二分”成为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指导思想。经过近 30年尤其是近10年的努力,中国海军实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中国称得上海军强国。 中国成为名实相副的陆权与海权复合型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