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以超越美國為目標

花俊雄



歡迎閱覽【花俊雄專欄】

3月25日,拜登在舉行上任以來的首次新聞發布會上說:「我看到了和中國的激烈競
爭。他們的整体目標是成為世界上最領先、最富有和最強大的國家。但是這在我任
內不會發生,因為美國還會繼續發展和擴張。」拜登的一席話,透露出他內心的焦
慮,同時也讓人不禁想起1950年代末,彌漫全中國的一句口號就是:「超英赶美」。

「超英赶美」是毛澤東于1958年前后提出的,主要指的是鋼產量15年超過英國,50年
超過美國。這句口號曾經被視為過度浮夸,但事實上,15年后的1973年,英國鋼產
量2,665万吨,中國2,522万吨,基本追平;1995年中國鋼產量就以9,500万吨超過美
國,提前12年實現了毛澤東的預言。到了1996年,中國鋼產量首次超過一億吨,坐
上了世界第一鋼鐵大國,至今仍然保有該位置。2019年中國鋼產量9.96億吨,美國
8,790万吨,中國鋼產量是美國的11倍。中國經濟整体上雖仍落后于美國,但在制造
業方面占全球28.4%,美國則僅占16.6%。

中國走出新型現代化之路

中國現在提出的「兩個一百年」目標和「兩步走」戰略,著眼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
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复興,它們都非「超英赶美」那樣簡單量化的指標。中國是
「十億級」的現代化,正走出一條新型現代化之路,它提出构建「人類命運共同体」
的全球治理新型國際社會理念,不可能用「億級」的美國現代化作為衡量標准。

李鴻章道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以中國為主体,言世界之變」,而147年
后的2020年6月29日,習近平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語,則是以世界為主
体,言世界之變,并嘗試為中國尋得應對時下大變局的方式。當中國之崛起与世界
之變同步發生,將會是怎樣的未來之中國和未來之世界。

李鴻章所說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主要指的是鴉片戰爭后,以農立國的古老
中國面對有工業化基礎的列強,所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戰,它要揭示的是一种
亡國滅种的危机和憂患。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則是當今世界格局与國際秩序的
變化問題,所要揭示的是「大變局」背景下的中華民族偉大复興。要從「百年未有
之大變局」的視角,來思考中國复興的征程,并強調這才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最重要的戰略含義。

縱觀人類歷史,曾輝煌一時的歐陸大國發展崛起時都是千万級的人口規模;長期爭
雄世界的美蘇兩國人口規模也只到了億級。中國則是屬于10億級人口規模的國家。
要探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首先應該立足于中國這樣一個擁有龐大人口規模、
保持快速發展的超大型國家本身,對于國際形勢和世界秩序,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如果再將這一點与當今國內外發展大勢,和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孜孜不倦追求复興
的信心、決心、能力、勇气,及其代代相承的民族信仰、奮斗精神相聯系,那么其
戰略意義就更為凸出了。這一點正是習近平所強調,中國處于最好的發展時期与世
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的緣由所在。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党2020年帶領全國人民順利實現了全國脫貧
摘帽,決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習近平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
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2021年建党100年,也是第十四個五年計划開局的一年,
中國共產党在新起點踏上了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即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年目標的新
征程。

在堅持「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又具体划分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兩
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
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把党在1980年代提出的在21世紀中葉實現的基本現代化目標,
提前到2035年。

第二個階段,從2035到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在基本實現現代化基礎上,再
奮斗15年,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新征程上,面對不穩定性、不确定性明顯增加的發展環境,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
數,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复興」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
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复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勇于開頂
風船,不懼逆風和回頭浪,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變局中開新局,努力實現更高
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所言:「中國的目標從來不是超越美國,而是不斷超
越自我,成為更好的中國。」

构建「人類命運共同体」

到21世紀中葉,中國將是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但不走「國強必霸」的資本主
義老路,而是要作「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作「國際社會的建設者而不是破坏者,做架橋者而不是挖溝者」。這既是中國的
「知」,更是中國的「行」。知行合一就是构建「人類命運共同体」。

中國在构建「人類命運共同体」的過程中,既吸收和借鑒了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合
理因素,又超越和揚棄了其不合時宜的成分。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涉及很多与人類命
運共同体相關的內容,如國家主權原則在國際關系中的運用,國家之間權力分配對
于体系穩定的意義,相互依賴對國家間沖突或合作的影響,全球治理的主要价值指
向和基本途徑,國際社會之所以优于國際体系的重要根源,以及多元安全共同体對
共同意識的強調等。但同時,「人類命運共同体」強調要在共商、共建的基礎上,
建立一個「共享」的世界新秩序,因此在价值指向上是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升華。

自2012年十八大報告明确提出「人類命運共同体」的理念以來,習近平在多种場合
不斷闡述「人類命運共同体」思想,并逐步形成了系統的「人類命運共同体」理論。
2015年9月28日,在聯合國大會演講中,習近平不僅號召世界各國「攜手构建合作共
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体」,而且還描繪了一個「人類命運共同体」的
理想圖景和實現路徑。他說:「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
的共同价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世界各國要致力于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主旨演講,進一步闡述打造「人類
命運共同体」的總体設想。他說:「构建人類命運共同体,關鍵在行動。我認為,
國際社會要從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做出努
力。」具体包括: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
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
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洁美麗的世界。習近平強調:
「构建人類命運共同体,實現共贏共享」,就是解決各种全球性問題的「中國方案」。

「构建人類命運共同体」一詞已經加載聯合國四個机构的決議案文中。正如2016年
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彼得•湯姆森所言:「构建人類命運共同体是人類在這個星
球上的唯一未來」。

大變局可概括為四個「新」

有人認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可概括為四個「新」,即新格局、新模式、新工
業革命和新全球治理。新格局指國際格局不再是西方主導,而是逐漸走向東西方平
衡;新模式指西方模式不再是現代化的唯一模式,中國道路提供了新的選擇;新工
業革命指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從跟跑到齊跑,甚至在某些領域領跑;而构建人類
命運共同体可能成為新全球治理的方案。

「立足于中國,放眼世界」,中國的國內發展走的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具有中
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它适合國情,走得通,而且越走越寬廣。對世界,
中國提出了「构建人類命運共同体」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的格局,早已不
是以緊盯美國為目標。
 
(本文源於《觀察》第93期)
歡迎閱覽【花俊雄專欄】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