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任迄今不滿百日,但他認為美國沒有時間浪費,因此迫不及待地在《國家安 全戰略》年終定稿之前于3月3日發布了《暫行國家安全戰略指南》(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以下簡稱《戰略指南》),傳達他對美國將如何 与世界打交道的看法,作為美國政府各部門行事的指導方針。 仔細閱讀《戰略指南》,不難發現其中的觀點和思維可謂与拜登在2020年3月/4月的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志上發表的題為《為什么美國必須再次領導: 在特朗普之后拯救美國外交政策》(Why America Must Lead Again : Rescuing U.S. Foreign Policy After Trump)一文,一脈相承。兩文中對華戰略政策總結起來就 是美中兩國是“競合”關系,用新任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話 來說就是:“該競爭時就競爭,可以合作時就合作,必要敵對時就敵對”。 拜登認為中國是一個特殊的挑戰,是唯一“同時擁有經濟、外交、軍事与科技力量, 能夠持續挑戰國際体系的穩定与開放”的國家。不同于前朝的是,特朗普“美國第一” 的政策,疏离了美國的盟友和伙伴,使美國陷入單打獨斗、孤立無援的窘境。拜登認 為,應對中國挑戰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美國及其盟友的統一戰線。以美國自身經濟体 量約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當它与其他民主國家聯合起來時,力量就會加倍。中國 無法忽視全球一半以上的經濟力量。這將給美國很大的影響力,使美國能夠在從環 境到勞動、貿易、技術和透明度等所有方面制定規則,使它們繼續体現民主的利益 和价值觀。 拜登提出,他上任后將盡早召開 [民主峰會] ,會議的目的表面上是頌揚民主价值, 實際上是要建立所謂的 [民主聯盟] 來遏制中國。与會的國家主要是所謂D-10,即原 來的G-7(美、日、德、法、英、意、加)再加上印度、韓國与澳大利亞。拜登的构 想是拯救特朗普之后的美國外交政策,讓美國重新領導世界。但從2020年年底東盟 10國以及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14個國家与中國簽訂了《區域全面經濟 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歐 盟27國与中國簽訂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EU-China Comprehensive Investment Agreement)的情況看來,拜登的“美夢”能否成真頗堪質疑。 拜登1972年就當選國會參議員,在2009年出任奧巴馬政府副總統之前曾在參議院 外交委員會長期任職,外交經驗极為丰富。但拜登所闡述的外交政策計划并非他個人 的构想,實際上,這項計划是由20多個工作小組研究制定的,有2000多名外交專家 和安全顧問參与了咨詢和撰寫。預計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不确定性將大幅降低,將 在很大程度上有別于特朗普式的反复無常,更有可能遵循一般的外交基本原則,避 免“不按牌理出牌”的情況發生;從拜登外交團隊的人員构成來看,大部分成員畢 業于哈佛、耶魯和哥倫比亞等名校,且多數曾在奧巴馬政府任職,其對華態度基本 保持一致,因此了解他們的思維和觀點就可能對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有一個較為清 楚的輪廓。 拜登的“中國問題智囊團”主要包括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 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國安會印太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國防部長特別助理伊利拉特納(Ely Ratner)和國家安全助理托馬斯 多尼輪(Thomas Donilon)等。 布林肯畢業于哈佛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他与拜登的淵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近 20年前兩人在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共事時期。自那時起,布林肯一直是拜登在外交 事務上的臂膀。在奧巴馬政府時期,布林肯先后擔任了副總統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 和總統奧巴馬的副國安顧問,并在2015至2017年間擔任國務院副國務卿。布林肯還 是一家為企業提供地緣政治和政策咨詢的公司—WestExec Advisor 的創始人之一。 這家公司的業務包括“在戰略競爭時代管理和中國相關的風險”,為美國企業在中 國市場的經營活動提供策略建議。 3月3日,就在《戰略指南》發布之前的几個小時。布林肯在就任國務卿后的首次外 交演說中,將中國列為8個外交优先事項之一,他形容美中關系是“本世紀最大的地 緣政治考驗”。他主張對華采取預防性外交政策与威懾,但不贊成脫鉤,認為兩國 存在合作空間。布林肯指出,美國要以“优勢地位”來管控与中國的關系,這需要 美國与盟友和伙伴合作,而不是詆毀他們;美國需要參与外交和國際組織,因為美 國退出之處,中國已經“趁虛而入”;在香港和新疆問題上美國必須站出來捍衛美 國的价值觀。布林肯支持奧巴馬時期的“重返亞太”戰略,他和國防部長勞埃德奧 斯汀(Lloyd Austin)將于3月15日訪問日本,与日方進行有關外交政策和安全問題 的2+2會談。這將是拜登內閣成員首次訪問日本,出訪重點是修補結盟与伙伴關系, 也為了加強軍事力量,确保擁有能力和作戰計划,得以對中國或其他任何想挑戰美 國的一方构成可靠威嚇力量,之后還將前往首爾和新德里,落實3月12日,美國和印 度、日本及澳大利亞四國領袖視頻會議所達成的共識。布林肯回程將于3月18日与沙 利文在阿拉斯加會見中國對口官員楊洁篪和王毅舉行會談。 沙利文、坎貝爾和拉特納因對華觀點一致,經常聯名發聲。坎貝爾和沙利文聯名在 2019年9月/10月《外交事務》雜志發表了《沒有大災難的競爭—美國如何才能与中國 既挑戰又共存》一文。他們認為,“接触”政策的基本錯誤就是想當然地認為, “接触”可能根本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和外交政策。今天華盛頓有可能犯類 似的錯誤,即想當然地認為“競爭”可能成功迫使中國屈服或崩潰。盡管兩國之間 有很多分歧,但兩個大國都必須准備共存。美國必須謙遜地認識到華盛頓的決定, 無法改變北京的長期發展方向。 坎貝爾和沙利文都認為中國不同于蘇聯,中國已經深度融入世界,与美國經濟也密 切交織,而蘇聯則非常孤立。中美沒有發生美蘇那樣的代理人戰爭,也不存在意識形 態對立的兩個陣營。世界問題如气候變化、全球疫情及全球經濟危机和核擴散等在 中美兩個大國合作的情況下已很難解決,中美兩國敵對將給世界帶來災難。中美兩 國合作的必要性絕對不同于美蘇冷戰時的情況。 与美蘇冷戰時期的全球軍事競爭不同,中美兩國的軍事競爭將僅限于印太區域。南 海、東海、台灣海峽和朝鮮半島都是可能擦槍走火的熱點。盡管中國一再表明太平洋 夠寬大足以容下美中兩國,但美國怀疑中國要將它排除出太平洋,而這些熱點地區 都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都是中國不會容忍美國跨越的紅線,為了避免誤解、誤判, 中美兩軍高階層必須保持密切接触。 拉特納与新美國安全中心首席執行長和已故參議員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的外 交政策顧問理查德方丹(Richard Fontaine)聯名于2020年7月2日在《華盛頓郵報》 發表了《中美對峙并不是另一個冷戰,而是新情況》(The U.S.-China confrontation is not another Cold War. It’s something new)一文。他們指出,有些專家和 知名人士認為,与中國發生新冷戰將是歷史性錯誤,必須极力避免;有些人則建議 与印度結盟或与俄羅斯改善關系就有可能打贏這場冷戰。他們強調中美之間正在出 現新的競爭,但不是冷戰重演。中國并沒有建立“東方陣營”,而美國的聯盟网絡 是軍事性而非經濟性的。美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就是它的最大地緣政治對手。美國的 盟友并沒有准備与北京展開全面對抗,几乎每個盟友都希望從美國和中國獲得安全 和經濟利益。美國与中國在某些具体問題方面將會与中國競爭或進行遏制,但在一 些全球性的重大問題上還可能甚至必須与中國合作。中美之間正迎來新而不同的競 爭時代,華盛頓必須改變它的冷戰思維。 2019年6月25日,多尼倫在《外交事務》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特朗普的貿易戰爭是 与中國競爭的錯誤方式—聚焦于更新而非保護主義》(Trump’s Trade WAR is Wrong Way to Compete With China —Focus On Renewal, Not Protectionism)的文章。 多尼輪認為,應對外來的經濟和技術挑戰者的最佳戰略是振興國內投資而不是增加 關稅。特朗普政府的戰略錯誤是緊盯着中國而完全忽視國內的振興。与其對中國貨 物增加關稅不如投資美國的科技、教育和基礎設施,發揚美國的關鍵价值,加強美 國的聯盟,改革美國的移民制度,吸引企業家和技術工人。 美國政府研發在GDP所占的比例持續下降,從1960年的2%下降到今天只有0.7%。而中 國的研發在1991年至2015年增加了30倍,自2000年以來每年以18%增長。美國國家科 學委員會估計,2018年中國在研發方面的開支可能超過美國位列世界第一。 如果美國要維持世界最吸引人的投資和創新國家地位,就必須翻新其基礎設施。2016年 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估計,由于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到2025年美國的GDP將損失3.9万 億美元和250万個工作崗位。 多尼倫認為美國最优先的事項是把國家治理好。但即使如此,美國也無法單獨与中 國在全球經濟、技術和軍事競爭。美國的領導地位不是靠防御性的保護主義政策,而 是靠建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引擎奠定的。 就截至目前拜登及其中國問題智囊團就中美關系所發表的看法,大約可以歸納出以 下三個主要取向: 激烈競爭但不失控。必須為与中國的長期戰略競爭做好准備,并預言這將是非常激 烈的競爭。最好的競爭手段不是減緩中國崛起的速度,而是要美國自己跑得更快, 要振興國內的建設才能在有力的地位進行競爭并胜出。拜登把中國稱為“競爭者” 而非“敵人”,并聲稱兩國是否走向“敵對”取決于彼此的互動。未來拜登政府或 實行遏制与接触并舉、競爭与合作并存的對華政策。強調加強危机管控,防止出現 “擦槍走火”以及軍事沖突升級的風險。 聯合盟友,對華整体施壓,維護美國的全球領導力不會變。美國外交的終极目標是 維護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任何崛起的大國一旦被美國視為挑戰,就會遭到全力打 壓,當年的蘇聯和日本都是如此,今日的中國也不例外。拜登會首先修复与歐洲和 日韓傳統盟友的關系,并拉攏印度和澳大利亞組成印太四方聯盟。如果說美國過去 的亞太政策是以“美日同盟”為軸心,那么未來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存在將更依賴印 度和日本雙支點。拜登還宣稱在任內第一年要召開全球民主國家峰會,构建“民主” 國家“朋友圈”。 此外,美國還會重返多個國際机构和協定,加強美國主導國際机构在全球治理的作 用,在多邊框架內,對中國進行約束和限制。拜登已宣稱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協定》。 美國會陸續重返世界衛生組織,回歸世界貿易組織,并可能討論重新加入日本主導 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強調“人權外交”,因此拜登政府將重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民主党政府慣常拿 “人權議題”來干涉關乎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香港、西藏、新疆等地。考慮到美 國參議院通過了所謂的《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西藏政策及支持法案》和《香 港人權与民主法案》等,中國在以上問題一定會寸步不讓、堅決反擊。因此拜登政 府在涉及“人權”問題上會對中國更為強硬。 我們可以借布林肯說的“該競爭時就競爭、可以合作時就合作、須要敵對時就敵對” 來概括中國應對之道。 首先,必須有“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的戰略定力。 拜登要組織 [民主聯盟] 對中國集体施壓,中國大可不必惊慌。盡管美國有很多盟 國,但中國朋友遍天下。美國的盟友都是軍事性的,而中國的朋友都是經濟性的。美 國老大慣了,聯盟可能是美國做決定,人家遵循,不像中國那樣“共商、共建、共 享”。經過特朗普四年來的折騰,美國已經不再是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攸關方”。 拜登組建 [民主聯盟] 的构想,部分盟國雖然口頭上表態歡迎美國“回來了”,但 不愿主動迎合、全盤接受。歐盟各國意興闌珊,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默克爾 甚至發出了“有差別的聲音”。 3月12日舉行的美、日、印、澳“四國机制”領導人首次(視頻)峰會,有外媒稱, 這意味着美國牽頭的對華封鎖网強度在增加,四國正在形成一個“圍堵中國的堡壘”。 但究其實,它架构松散,向心力不強。特別是作為該組織內最大短板的印度和希望 擴大對華合作的日本,正成為中國爭取的對象。無論是“對抗中國”還是“印太戰 略”,印度的立場都談不上積极或堅定。印度利用該机制“漁利”的心態很重,只 想從中撈取更多地緣政治和經濟實利以及“大國身份”認同,印度并非真心与美日 澳靠攏或實現深度捆綁。峰會會前和會后措辭都非常謹慎,深怕引起峰會是針對中 國的揣想,可能會加劇与中國的緊張關系,而這對日、印、澳來說都不是好事,因 為中國是它們最大的貿易伙伴。 3月18日,中美高層會晤將在阿拉斯加舉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沙利文和國 務卿布林肯將与中國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洁篪与國務 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會晤。會前美方表示雙方將進行“艱難會談”,而中方希望透 過對話,按照兩國元首通話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 展。這將是拜登政府上台后,中美外交部門最高負責人的首次對話,對中美關系未 來的走向將產生決定性影響。雙方在安全、人權和經濟等廣泛領域發生激烈交鋒。 中方在涉疆涉港問題及台灣地區局勢,表明了一貫堅決明确的立場,指出這些問題 攸關中國國家核心利益,是不可逾越的紅線。美方針對那些威脅到美國与盟國的安 全、繁榮和价值觀的行動表達擔憂。雙方都表示在全球疫情防控、气候變化、核不 擴散等領域尋求是否有合作的途徑。雖然一次對話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展開對話 即是一個重要開端。通過對話增加相互理解、探索重建對話机制來管控分歧,本身 就具有重要意義;希望中美有多領域、多層次的對話,即便一時達不成共識,也可 以交換意見、增信釋疑,這有利于管控和化解分歧。 其次是擴大改革開放。 “發展是硬道理”,而進一步發展需要擴大改革開放。中國必須更加積极尋求國際 合作,深化与他國的經貿外交關系。繼續鞏固亞洲、東盟、拉丁美洲、非洲与“一帶 一路”沿線等區域合作,同時通過積极推動与歐盟、英國、俄羅斯等世界主要經濟 体的合作,鞏固中國“朋友圈”,維護“平等合作、和平發展”的世界經濟格局。 中國最大的优勢是它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全球有約128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是其最大 的貿易伙伴。中國有超過4億多的中產階級,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因此中國是全 球經濟增長最大的火車頭。憑借這個优勢中國建立了朋友遍天下的國際關系。 3月7日,王毅外長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十三屆全國人大十四次會議視頻記 者招待會時,鏗鏘有力地表明:“反對世界上的霸權霸道霸凌,堅決頂回對中國內 政的無理干涉。中國的主權不容侵犯,中華民族的尊嚴不容詆毀,中國人民的正當 權利必須維護。”對于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的造謠誣蔑,王毅外長擺事實、講道理 堅決回懟,即使被扣上“戰狼外交”的帽子也在所不惜。 王毅說:“過去一年來,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告誡世人,人類是命運相連、 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當今世界已無法承擔分裂的后果,更不能重蹈沖突的覆轍。中方 堅定地認為,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特征,制度差异不應成為對立對抗的理由,交 流互鑒可以增進相互了解,激勵共同進步。中國文化中,和而不同是君子之德。西 方文化里,尊重別人是紳士風度。‘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000多 年前的中國就有了這樣的包容哲學。”我們希望今天的美國也能培養這樣的气度和 修養。中美兩國應當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在這個星球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