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第三條道路
—東盟如何在大國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馬凱碩著 花俊雄摘譯



歡迎閱覽【花俊雄專欄】

曾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輪值主席、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
公共政策學院院長的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教授繼2017年出版《東盟奇跡—
和平的催化劑》(The ASEAN Miracle_A Catalyst for Peace)之后,又在2023年
3/4月份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雙月刊發表題為《亞洲的第三條道路
—東盟如何在大國競爭中生存和發展》(Asia﹀s Third Way_How ASEAN Survives-and 
Thrives-Amid Great-Power Competition)一文,闡述東南亞這個世界上文明交匯
最复雜的地區,如何在中美兩大國激烈競爭中生存和發展,東盟所走的第三條道路
對全球南方所帶來的啟迪。現摘譯如下,以饗讀者。

	30年前,許多分析家認為亞洲終必發生沖突。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事務教授
亞倫弗里德伯格(Aaron Friedberg)認為亞洲比歐洲更可能成為“大國的格斗場”,
他預言長期來講,“歐洲的過去就是亞洲的未來”,但現今亞洲已經享有50年的相
對和平,而歐洲則戰火重燃。盡管存在顯著的种族和宗教多樣性,但亞洲保持非常
和平,避免發生國家間沖突。

	過去20年來美國人和歐洲人的生活水平萎靡不振,而東南亞人民卻取得了顯著的經
濟和社會發展成果。從2010年至2020年,由10個國家組成的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
總的GDP達3万億美元,而歐盟總的GDP達15万億美元,但東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
卻超過歐盟。

	亞洲這段特殊的增長与和諧的時期并非歷史的偶然,這主要歸因于東盟基于務實和
包容的文化建立了一個區域合作秩序。該秩序彌合了該地區深刻的政治分歧,并使得
大多數東南亞國家聚焦經濟增長和發展。自相矛盾的是東盟的最大优勢在于其相對
的弱小和异質性。這确保沒有任何國家將其視為威脅。

東盟管理中美地緣政治競爭的細致而務實的方法,越來越多地被視為其他發展中國
家的榜樣。全世界絕大多數的人口居住在全球南方,其中大多數的政府主要關注的是
經濟發展,它們不希望在北京和華盛頓競爭之間選邊站。中國已經深入非洲、拉丁
美洲和中東。如果美國想保持和深化与這些地區國家的關系,它應該學習東盟的成
功故事。与旨在將世界划分為對立陣營的零和作法相比,全球南方將熱烈接受一种
超越政治分歧并愿意与所有人合作的務實、積极作法。

1967年在美國大力支持下建立的東盟,最初被中國和蘇聯視為是美國新帝國主義的
產物。但是,最近几十年來,隨着中國開放其龐大的經濟,北京已經融入整個區域。
2002年東盟与中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導致貿易急劇擴張。2000年東盟与中國的
貿易僅有290億美元,約等于美國与該區域貿易的四分之一。但到2021年東盟与中國
的貿易擴展到6690億美元,而与美國的貿易僅增加到3640億美元。

与中國和美國的貿易幫助推動了東盟的經濟崛起。2000年區域總的GDP僅有6200億美
元,是日本的八分之一。但是到2021年GDP總額達到3万億美元,而日本則為5万億美
元。預計到2030年東盟的經濟將大于日本。居住在東盟的6.8億人口与中國的14億人
口之間更緊密的經濟聯系,給東盟帶來了极大的益處。2022年1月生效的《區域全面
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未來10年可能會刺激經濟增長更顯著的躍升。

盡管与中國培養更密切的關系,但是東盟也決心与美國保持相等的密切聯系,因此
美國對華政策不免會影響到東盟与中國的關系。在南海問題上,美國不斷地攪局,特
別是挑撥离間東盟的四個南海聲索國文萊、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經常挑事,但
是由于中國的克制以及這几個國家仍然愿意增進它們与中國的經濟接触,美國無法
煽起重大的沖突。

同樣,在美國圍剿華為的行動上,東盟各國也沒有一致響應,而是根据各國自身的
利益采取不同的立場。印尼和菲律賓与華為簽約建立5G网絡,而馬來西亞、新加坡和
越南則否。

美國也同樣堅決反對中國的 [一帶一路倡議] ,但是這种舉動基本上失敗了:東盟
10個國家都參与了 [一帶一路倡議] 的各种項目,該地區作為一個整体一直是最能接
受中國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划的地區之一。截至2020年,東盟各國在 [一帶一路
倡議] 下至少啟動了53個項目。老撾仍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是,多虧
了[一帶一路倡議] 它現在擁有高速列車連接首都万象到中國云南省的昆明。印尼也
向中國求助建造從雅加達到万隆的高鐵。美國根本沒有提出取代 [一帶一路倡議] 
的可行方案,因此選擇接受中國的倡議而不顧美國的反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東盟管理中美地緣政治競爭的方法對發展中國家具有借鑒意義。隨着中國深化与全
球南方各國的貿易和發展關系,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采取類似的務實方式來平衡北京
和華盛頓的憂慮。許多發展中國家尊重和贊揚東盟的成就并且以該區域的經驗為指
導。
像在東南亞那樣,中國与非洲建立了更深層次的經濟關系。西方國家,包括美國,
都警告非洲各國政府要小心中國人的剝削,但是這樣的告誡遭到質疑,尤其是因為
西方有長期剝削非洲的痛苦紀錄。此外,經驗證据表明,中國的投資促進了經濟增
長,并在就業机會稀缺的非洲大陸上創造了新的工作崗位。

自2000年以來,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年增長率達到25%。在2017年至2020年之間,中國
投資創造的就業机會超過任何其他一個外國投資來源,并且占非洲流入資金的20%。
中國的公司并不像一些批評者說的那樣只雇佣自己的人。在中國人的公司,非洲雇
員平均占到全部勞動力的70%到95%。

相比之下,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提供的大多是空洞的承諾,并且無所作為。在過去
1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美國在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落后于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約一半
左右,并且美國給非洲大陸的發展援助,像西方一般的許多援助那樣,大部分最終
都落到西方的顧問和公司手中。美國的發展援助越來越小气也越來越輕蔑,同時,
中國已雙腳踏入全球公共產品博弈。

關于气候變化、腐敗和人權的虛偽說教也損害了西方國家在非洲的地位。美國和許
多歐洲大國長期以來一直就轉移石化燃料對非洲人說教,但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
后,因為他們需要非洲的石油和天然气,這种說教戛然而止。對比之下,中國就沒
有擺出高姿態的說教,中國提供的援助和投資都沒有西方的援助那樣附加許多繁重
的條件。2022年1月,肯尼亞總統烏胡魯肯雅塔(Uhuru Kenyatta)說:“我們与中
國的伙伴關系不是基于中國告訴我們該做什么的那种關系。這是朋友的伙伴關系,
共同努力實現肯尼亞的社會經濟議程我們不需要關于我們需要什么的說教,我們需
要合作伙伴幫助我們實現我們的要求”

中國在深化与拉丁美洲的關系方面,也取得了類似的成功。2002年至2019年之間,
中國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貿易總額從180億美元增加到超過3150億美元。到2021年,
中國与該區域的貿易將上升到4480億美元。這個數額仍然少于美國与拉丁美洲貿易
的一半,但是,美國与拉丁美洲的貿易71%是与墨西哥的貿易,在該區域的其他地方,
中國的貿易超過美國約730億美元。

中國与拉丁美洲最大的經濟体巴西的貿易增長特別引人注目。2000年巴西出口到中
國每年約10億美元。現在巴西出口到中國的貨物和服務每四天就達到10億美元。這种
增長發生在賈爾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總統任內,他与特朗普的關系遠超
過他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使在特朗普与博爾索納羅任期重疊的兩年期間,巴
西也繼續深化其与中國的經濟一体化,這顯示了像東盟那樣的務實文化在巴西利亞
站穩腳跟。

海灣是中國正在取得進展的另一個區域。傳統上,海灣石油資源丰富的國家向美國
尋求保護。但是与美國密切的政治和安全聯系,并沒有阻止海灣各國深化它們与中國
的經濟關系。2000年,海灣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与中國的貿易僅約200億美元
以下。到2020年,增長到1610億美元,中國已經取代歐盟成為海合會最大的貿易伙
伴。同一時期,美國与海合會的貿易僅有些微的增長,從近400億美元增加到490億
美元。2021年,海合會与中國的貿易達到1800億美元,超過美國与歐盟的貿易總和。

海合會國家擁有世界上一些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它們決定在哪里投資并不是出于
對政治的考慮或友誼的概念,而是出于哪個區域可能獲得最大的增長的冷靜算計。2000年,
海合會的主權財富基金几乎完全投資在西方。該年海合會各國的海外直接投資只有
少于0.1%投資到中國。但是,到2020年,大多數海合會主權財富基金都大大加強它們
對中國的投資,但是准确的投資數額并不知道,因為這些基金大多數都不公開他們的
持股。

鑒于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開始采用東盟的作法來管理美國与中國之間的競爭,華盛
頓最好學習東盟的經驗。東盟用來平衡中國和美國(以及其他大國如印度、日本和歐
盟)的關切和敏感性的戰略,也可以使得全球南方其他國家這樣做。中國已將在追
求進一步深化与整個發展中世界的貿易和投資關系。美國必須決定是務實地与這些
區域打交道,還是繼續以零和博弈方式与中國競爭并冒着將它們赶走的風險。

更務實的美國作法會是什么樣子?考慮在与東盟及推而廣之与全球南方其他國家打
交道時要遵循的三條簡單規則。第一是不要要求任何國家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選邊站。
這是有實際原因的:与中國相比,美國對東盟無能為力。財政緊張和國會對擴大對
外援助的抵制,意味着華盛頓只提供了北京向該區域提供的援助的一小部分。例如
在2022年5月美國-東盟峰會上,拜登只承諾在東盟國家的基礎設施、安全、防疫和
其他方面花費1.5億美元。与中國相比,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11月承諾在未來的三年,
提供15億美元幫助東盟各國抗疫和經濟重建。

在國防和武器銷售這些方面,華盛頓的确可以提供更多的幫助。但是,太依賴軍事
而非民間合作的結果可能傷害華盛頓。正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保羅
哈恩勒(Paul Haenle)對《金融時報》說的,“風險在于,該區域的選擇變成是美
國帶着槍炮和彈藥來到談判桌前,而中國則處理面包和牛油的貿易和經濟問題。”
如果將華盛頓与槍炮聯想在一起,而將北京与牛油聯想在一起,那將是一個巨大的
錯誤。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對于全球南方的大多數人來說,首要任務是經濟發展。

美國對抗中國在全球南方影響力的任何努力注定將遭到失敗。

這有充分的理由。我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在新加坡成長,那時新加坡的人均收入
与加納一樣低,我明白貧窮會在心理上使人衰弱。我也明白,一個貧窮國家的人民在
体驗到發展成功時心理上是如何的振奮。在我家購買了抽水馬桶、電冰箱和黑白電
視時,我能感覺到我的生活品質獲得改善的喜悅。

這就是為何美國反對中國的 [一帶一路倡議] 是錯誤的。西方國家政府和媒体將 [一
帶一路倡議] 描繪成誘使各國陷入債務陷阱外交的一個惡毒計划。但是聯合國193個
成員國有140個否決了這种解釋,并且簽署協定加入 [一帶一路倡議] 。許多人從中
獲得的好處凸顯了要求各國選邊站隊的愚蠢行為。

第二條規則就是避免對各國的國內政治制度做出判斷。東盟證明了為什么這條規則
很重要。東盟的10個成員國包括民主体制、專制体制、共產主義政權和一個絕對王權
体制。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政權体制更是多种多樣。因此,拜登決定將世界政治定義
為民主國家与專制國家之間的斗爭是錯誤的。實際上,拜登了解世界是更复雜的,
這就是為何2022年7月他去中東會見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盡管他之前稱沙特阿拉
伯為“賤民”。
通過按政權類型瓜分世界,華盛頓只是在暴露自己的雙重標准,同時許多其他國家
的政治判斷正變得更加成熟和微妙。

与東盟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打交道的第三條規則就是,愿意与任何國家合作應對諸如
气候變化等共同的全球挑戰。即使華盛頓對于北京日益增長的全球經濟影響力感到不
安,它也應該接受中國崛起,作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技術的領導者。中國是溫室气
体最大的排放者,并且今日仍然是煤炭的最大使用者,但是,它在綠色技術的投資
對于對抗气候變遷至關重要。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
地位,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机和電動汽車電池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簡
而言之,如果沒有中國及其全球經濟伙伴的參与就不可能有應對气候變化的可行計
划。

中國的投資對于其他國家在滿足它們的發展和基礎設施需求時,同時能夠履行它們
的气候義務方面至關重要。中國進出口銀行為全世界主要的太陽能和風力項目,提供
資金,其中包括在阿根廷胡胡伊的拉丁美洲最大太陽能發電厂,以及智利科金博的
大型風力發電厂。中國也采取各种步驟使 [一帶一路倡議] 對气候變化更有利。

簡而言之,美國的政策制定者至少應該私下承認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影響力,在解
決共同的全球問題方面可能是一項資產。此外,通過美國和中國更進一步的合作,可
能能夠更有效地應對气候變化、減貧和抗疫。然而,這种合作將仍然是難以捉摸的,
除非華盛頓停止視任何中國的得是它的失,反之亦然。

這三條規則反映了美國必須适應的新興現實: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成熟,更能夠做出
自主的決定。美國犯了一個大錯,就是硬用二分法框定世界,如善良對罪惡、民主對
專制。如果華盛頓只能与志同道合的政府有效合作,它將被全球南方拒之門外,全
球南方的多數人對世界有不同的看法。

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很清楚都愿意与中國合作。因此,美國為削減或對抗中國在全
球南方的影響力所采取的任何舉措,注定終將失敗。美國應該停止試圖切斷中國与世
界其他地區的聯系,并且開始嘗試确定兩個大國可以合作的領域。至于希望与北京
和華盛頓合作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應該向東盟尋求指引。東盟務實平衡的行為或類
似的做法,是其他發展中國家未來必須效仿的。

歡迎閱覽【花俊雄專欄】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