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花俊雄


歡迎閱覽【花俊雄專欄】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這一概念源自世界銀行2007年發布的報
告《東亞复興:關于經濟增長的觀點》(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 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報告結合世界各國的歷史發展經驗,探討了東亞和東南亞國家
的經濟潛力。其中發現:許多國家有著相同的發展模式,憑借廉价勞動力的比較优
勢發展基礎制造業,最終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的跨越。然而,此后
他們便無法再進一步擴大經濟規模或實現技術革新,從而無力同高收入經濟体的產
品和服務競爭,因此,大多數國家在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出現了經濟停滯,收入水
平徘徊不前,難以實現向高收入水平的跨越,甚至重新跌落至低收入水平。這就是
“中等收入陷阱”。

在世界銀行的研究中,“中等收入陷阱”現象有兩個代表性案例:東亞地區和拉美
地區。前者指日本、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等東亞地區社會,
上個世紀60年代后陸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二戰后全球社會經濟發展
的典范,稱之為“東亞奇跡”。后者指拉美8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之前發展勢頭
都相對良好,但此后社會動蕩,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被視為“拉美之殤”。其中,
在20世紀70 年代已躋身發達國家行列的委內瑞拉(1938年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如今
甚至跌落至低收入國家。而阿根廷(1924年)、烏拉圭(1946年)等“老牌”中等
收入國家,多年來的發展几乎停滯不前。

在《東亞复興:關于經濟增長的觀點》報告中世界銀行指出,一個經濟体從中等收
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創新帶動產業升級,以保持勞動生產率的持續增
長。但是,由于自身創新能力有限,難以實現戰略調整,必然出現資本邊際報酬遞
減導致的生產率放緩和經濟停滯現象。一旦陷入這种狀況,原有的增長机制和發展
模式無法有效應對經濟快速發展積累的矛盾,則容易出現經濟大幅波動或陷入停滯,
各种社會矛盾集中爆發。

世界銀行認為,“東亞奇跡”的經驗是經濟發展模式從出口加工制造升級為知識創
新,走上了現代化發展道路(城市化、服務業与消費)。特別是,在生產技術、流程、
組織与管理理念等諸多方面,東亞經濟体取得了很多創新成就,也成為了全球經濟
一体化的重要建設者、推動者甚至引領者之一。“拉美之殤”的問題是,自20世紀
60年代采取“進口替代”戰略,利用貿易保護和國家補貼來發展民族工業体系。結
果是,搞了几十年“進口替代”,拉美國家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業并不多,勞動
生產率停滯不前,与全球經濟一体化也漸漸脫鉤,致使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掉入到
“中等收入陷阱”。

近年來,受各种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也進入了高增長后的放緩階段,不少
人提出了中國會不會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這一疑問。

對于這個問題,中國國內的理論界里大概有三种說法。一种是認為中國正處于“中
等收入陷阱”的困境中,很難突破1万美元的魔障。不過這一种假設現在已經可以排
除,因為中國的人均GDP在2021年已經達到了12556美元,所以已經陷入“中等收入
陷阱”這一說法已被事實否定。

第二种觀點可能更貼合大家的感受,那就是中國正處于“中等收入陷阱”的中間區
域,原因是“低不成高不就”。具体而言就是,同低收入國家相比,中國的中低端產
業成本优勢正在喪失,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中高端比較优勢仍然不足。

第三种觀點則認為,“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偽命題,沒有普遍性,跟中國也沒有
什么關系。因為之所以陷入這個境地,与一個國家的制度、社會發展以及技術水平有
關。現在中國的技術創新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當達到一定階段之后,應該能
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樣的階段。

就這三种觀點而言,最后一种是目前支持率最高的。因為看中國是不是真的陷入陷
阱,其實最終還是看中國未來靠什么來實現經濟增長。現在中國正在向創新性大國邁
進,也就是靠科技進步來提高生產率,實現增長,只要邁過這個坎,中國就能擺脫
這個陷阱。

這也是為什么這几年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一直在竭力阻止中國獲得高新技
術的原因。因此,我們与其問中國會不會陷入其中,倒不如問中國如何避免更為貼切。


總結這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原因,發現主要有几個方面:1、過于依賴
國際市場的需求。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對本國經濟沖擊巨大。2、沒有克服技術創
新瓶頸,隨著低成本优勢減弱,它在低端市場難以和低收入國家競爭,但是中高端
市場受到技術水平的制約,難以跟高收入國家抗衡。3、對發展公平性上重視不夠,
國內貧富分化嚴重。導致中低收入民眾消費嚴重不足,消費需求對于經濟增長的拉
動作用減弱,社會嚴重分化引發了激烈的社會動蕩。4、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偏差,政
府作用被极度削弱。宏觀調控体系缺乏系統性,政策不穩定,過度依賴負債發展。
5、体制變革嚴重滯后,腐敗現象非常嚴重。

對比這些因素,中國決策層對于中國國情有精准的把握,對于拉美、東南亞經驗教
訓有深刻的認識。首先對于外需,中國依托國內巨大的市場空間提出了國內國際雙循
環戰略,把中國發展的立足點放在了國內市場。對于技術創新中國提出了要加快建
設創新型國家,并且最終把中國增長動力從資源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而且取
得了顯著的成效。對于發展公平,中國一方面通過扶貧攻堅,堅決消滅了极端貧困
人口。另一方面擴大中等收入群体,統籌城鄉區域的發展。中國擺脫了對投資和外
貿的過度依賴,消費已經多年來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拉動因素。對于宏觀調控,中
國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机制,強調精准、逆周期和政策的穩定性。另外
中國在過去几年實施金融去杠杆,對宏觀杠杆率做出了嚴格的控制。另外,中國深
化改革,加強党建,鐵腕反腐,加強社會治理,有效地化解了可能激化的社會矛盾。

中國經濟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中國已經通過一系列產業政策,成功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机會窗口,在人
工智能、大數据、物聯网等數碼經濟領域建立起競爭优勢。國際學界逐漸認識到,与
傳統產業政策不同,政府對新興產業和前沿科技的投入,如運用得當,有利于降低
風險,激勵企業家精神,幫助后發國家實現蛙跳(leapfrog)型發展。

其次,在技術引進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制度引進逐漸成為中國科技進步的重要動力,
以新型舉國体制為特征的中國創新体系,和世界通行做法有很大差別。但事實上,該
体系中隨處可見先進國家的身影。中國的頂尖大學和科研院所,引進了包括預聘制、
首席科學家制度在內的大量源自美國的基礎研究制度。制造業領域備受矚目的專精
特新企業,借鑒的是日德的做法。旨在開發產業共性技術的創新聯合体,對標的是
發達國家發展半導体關鍵技術時,廣泛采用的創新聯盟。,

再次,即使在中美對抗不斷升級的背景下,中國政府仍致力于改善營商環境,吸引
跨國公司,以确保全球价值鏈上學習渠道的暢通。中國美國商會的問卷調查顯示,認
為中國營商環境有所改善的美資企業的比重,從2016年的24%,上升到2020年的50%。
同期有關競爭中性、知識產權保護、強制技術轉移等問題的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
改善。

中國与其他中等收入國家最大的不同之處,同時也是最大的优勢,就在于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的优勢。

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條件包括以下几個方面:
首先,中國具有獨立自主的國家決策能力。世界看起來是“平”的,或是“平等”
的,其實并不是那么回事。我們可以自主決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自主決定
匯率制度改革,自主決定宏觀經濟政策,自主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更不要說任由
西方國家干預中國的內政,在中國內部扶植“代理人”或政治勢力,但這是一般發
展中國家,包括人口大國所作不到的,也是我們一般的中國人自身体會不到的。面
對來自外部,主要是西方大國的各种壓力,中國政府從來不會屈服,而是根据中國
的國家利益做出決定,即使做出必要的讓步,也是局部的,還必須是“交換”的。
這解釋了為什么中國成功地應對了上一次亞洲金融危机和國際金融危机,同樣也解
釋了為什么中國社會內部中的不穩定因素不會轉化為“街頭政治民主”,從而保持
 了 “ 天下大治 ” 。 只有 “ 天下大治”,才能有“經濟繁榮”和“社會和諧”,
否則就沒有一切。

  其次,党中央和國務院領導人有強烈的危机意識和憂患意識,高度重視在中等
收入階段所遇到的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可以說,從政治上堅定社會主義的政
治方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設,發揮中央与地方“兩個積极性”,保
證民族團結,政治清明,遏制腐敗;從經濟上提出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增
長;從社會上提出社會公平、社會正義、社會和諧,強化社會主義因素,實現城鄉
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文化上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中華民
族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 ; 從生態上提倡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綠色經濟,保護我
們的生存与發展的自然支持系統。這些主張不僅反映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
都已成為全國人民的政治共識,是我們能夠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條
件和政治优勢。

再有,中國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优勢。這是鄧小平提出來的。過去我
們把它理解為辦大項目,今天看來實際上是辦民生大事,例如逐步完善符合國情、
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体系,特別是就業服務、義務教育服
務、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公共文化服務、基本社會保障和基本保障住房六大
項基本公共服務。就是利用社會主義制度优勢“強化社會主義因素”、“完善社會
主義制度”,真正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目標。

2021年,中國人均GDP突破8万元人民幣,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551美元,超過世界
人均GDP水平。這一數字与世界銀行2021年最新設定的高收入國家標准(12695美元)已
經十分接近,甚至已經超過世界銀行此前發布的高收入國家門檻標准(12535美元)。
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北京大學發展研究院名
譽院長、新結构經濟學倡導者林毅夫指出,從數据來看,中國距离世界銀行的高收
入國家標准僅一步之遙。他相信,在未來一年、兩年或是到 [十四五]規划(2021-2025)
完成之前,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一定可以實現。林毅夫說,如果按現在的人民幣
對美元的匯率計算,那么應該2022年年底就能跨過12695美元的門檻成為高收入國家,
但是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是按照現价美元計算,美元匯率會波動,所以,留點余地的
話,可能是2023年,最晚也不會晚于2025年,中國一定可以成為高收入國家。林毅
夫指出,跨過這個門檻對中國來說,是中華民族偉大复興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世
界而言,意義也很重大。因為現在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占世界的比重是16%,中
國人口占全世界的比重超過18%,所以如果中國順利跨過高收入國家門檻,全世界生
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就要翻一番多,這在人類歷史上也將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只要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中國的經濟發展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指日可待!
歡迎閱覽【花俊雄專欄】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