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已屆百年。孫中山先生同受兩岸人民的 尊崇与緬怀,他是把兩岸的中華儿女聯系在一起的割不斷紐帶。他的遺言:“革命 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至今仍然是鞭策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的 金玉良言。因為我們的祖國尚未完全統一,民族复興尚未完全實現。 興中會誕生于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割讓台灣本島及所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 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之際。1895年春,孫中山和陳少白、陸皓東、鄭士 良等人在香港成立 [興中會] ,隨即派楊心如到台灣宣傳革命主張,指導台灣抗日 革命斗爭。1897年 [興中會台灣分會] 成立,不少台灣精英認同孫中山的思想和行 動,成為中國革命運動的支持者、贊助者和同情者。在孫中山畢生的革命生涯當中, 台灣是孫中山不能忘怀的中國失地。在其各類論述中無數次提到台灣,明确表示 “收复台灣,鞏固中華”。1912年元旦,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他即向中外 記者宣示:“中國如不能收复台灣,即無法立于大地之上。”1925年孫中山抱病北 上与張作霖、馮玉祥、吳佩孚等軍閥商討和平統一事宜,臨終前,就向身邊人談及 和日本有關的三個重要事項,其中就涉及台灣問題。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帶着壯志 未酬的遺憾和對台灣同胞的深切挂念,在北京鐵獅子胡同行轅病逝。當孫中山逝世 的噩耗傳到已被日本殖民統治長達30年之久的台灣島時,台灣同胞悲慟万分,紛紛 以各种形式深情悼念孫中山。 當時在上海大學學習的台灣同胞,后來成為中國共產党党員、台灣共產党創建人之 一的翁澤生,于孫中山逝世的第二天在發給 [台灣文化協會] 的机關報,《台灣民 報》的《哀悼中山先生》的通訊中說:“中山先生雖死,中山主義決不死!中山先 生雖亡,民眾運動決不失敗!”將五四運動的火种引入台灣的台北人、20世紀20年 代台灣新文學運動先驅者、台灣文學家張我軍,以“一郎”筆名在《台灣民報》發 表悼念孫中山的《隨感錄》,在“長使英雄淚滿襟”一段中情真意切地說:“我想 我們弱小民族,只求有人替我們吐露平素的積憤,就能得到無限的慰安了。孫先生 實在是我們所崇拜,他是弱小民族之‘父’。他的一生是革命的歷史,他一生為自 由而戰、為正義而戰、為弱小民族而奔走而盡瘁。他叫出來的聲,就是自由、正義 之聲,又是弱小民族悲鳴之聲。唉!現在他已和我們長別了!我們往后當自奮,以 報先輩的崇高遺志!”被視為最重要的日据時期反殖民運動領袖之一、堪稱台灣史 上“中華民族的台灣人”之典范的宜蘭人蔣渭水(人稱為台灣的孫中山),在[台灣 文化協會] 的机關刊物《台灣民報》發表由他執筆的社論《哭望天涯吊偉人——哎! 孫先生死矣!》,表達了對孫中山最誠摯的哀悼:“想此刻四万万的國民正在哀悼 痛哭罷!西望中原,我們也忍不住淚泉怒涌了!”“呵!你殘忍刻薄的死神喲!你 真的把我們這位自由正義的戰士,歷史上的大偉人奪到死的國去嗎?……泰山頂上 的鍾聲停了,但余聲還嘹亮着。酣睡着了的人們也漸漸地醒起來!” 當時在北京大學就讀的洪炎秋、蘇薌雨等台灣學生,以 [北大台灣學生會] 的 名義撰寫祭奠孫中山的挽聯,共同表達台灣同胞悲痛的心情以及渴望祖國統一的心 愿:“三百万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 分擔!”1925年4月3日,在台灣從事抗日活動与文學創作、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 被尊稱為“台灣的魯迅”的彰化人賴和,在聞知孫中山逝世的消息后,寫下了挽聯 和挽詞,表達他對孫中山的敬仰和哀悼,以及反映台灣同胞渴望中華民族團結一致、 祖國獨立富強的希望。挽聯為:“中華革命雖告成功,依然同室操戈,一統雄心傷 未達;東亞聯盟不能實現,長使天驕跋扈,九泉遺恨定難消。”挽詞中說:“先生 的精神久嵌入在四万万人各個儿的腦中。使這天宇崩、地軸拆、海橫流、山爆裂、 永劫重歸,万有毀絕,我先生的精神,亦共此空間,永遠永遠的不滅。” 孫中山逝世的噩耗傳到台灣后,台北、台中、彰化、新竹、嘉義、基隆等地群 眾自動集會,沉痛悼念孫中山。日本殖民當局懼怕台灣人民愛國意識覺醒,動搖其 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對台灣人民的悼念活動百般阻撓、橫加干涉。1925年3月12日, 即孫中山逝世當天晚上,屏東縣中華會館在當地知名飯店日春樓開追悼會,招請了 包括新聞記者在內的眾多來賓,但日本警察卻“神經過敏,趨于极端,不許台灣人 赴會”,他們看到本地報社記者即驅赶至門外,竟然胡說“除中國人外不許參加”。 引起与會人士的強烈憤慨。台灣的民眾團体 [有志社]決定于1925年3月24日晚7點在 台北 [文化講座] 舉行孫中山追悼會, 准備的悼詞中寫道:“唉!大星一墜,東亞 的天地忽然暗淡無光了!……四万万的國民此刻為了你的死日哭喪了臉了。消息傳 來我島人五內俱崩,如失了魂魄一樣,西望中原禁不住淚落滔滔了。”“你在四十 年的中間……那專制橫蠻的滿清朝廷的迫害,那無惡不為的軍閥的壓迫,那野心勃 勃的外國帝國主義的嫉視,終不能奈何先生!” “先生的肉体雖和我們長別了,然 而先生的精神,先生的主義,是必永遠留着在人類的心目中活現。先生的事業,是 必永遠留着在世界上燦爛!”而日本台灣總督府在追悼會前一天就傳 [有志社] 的 干事到警察廳去訊問, 強令不准演講、不准致辭、不准念悼詞、不准唱悼歌,控制 刁難無所不用其极,但台灣人民仍沖破阻撓,舉辦了一個“盛大而壯烈的追悼會”。 24日夜,台北大雨傾盆,街道十分泥泞,僅能容納3000余人的會場, 竟有5000余人 到來,很多人只能在場外冒雨默哀致敬。“入會場者盡佩一黑布條,態度嚴肅悲戚, 自7時起到10時止,無私行退場者,可見台灣人對先生之熱誠。”准備的悼詞雖然被 日本警察署禁讀了,但它卻很快就傳到祖國同胞的耳朵里,凡是讀到這一悼詞的人, 莫不為台灣同胞愛祖國、愛自由、崇敬孫中山的至誠所感動。 此后每當孫中山周年忌日前后,台灣同胞都會追悼孫中山。1926年12月,在廣 州的台籍學生代表洪紹潭、林文騰、張深切、郭德金、張月澄等20余人,在中山大 學成立了 [廣東台灣學生聯合會] ,不久更名為 [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 ,利用報 紙、宣傳文書等聯絡台籍青年從事革命活動。在1927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兩周年 的日子,[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 發表了《敬告中國同胞書》,大聲疾呼:“中國民 眾團結起來援助台灣革命!毋忘台灣!台灣的民族是中國的民族!台灣的土地是中 國的土地!孫中山先生精神不死!中國革命成功万歲!”1927年,仍有4000多人不 顧日本殖民當局的壓制,慨然參加台灣 [有志社] 在台北 [文化講座] 舉行的孫中 山逝世兩周年紀念會。在這次紀念會上,蔣渭水演講孫中山的歷史与主義時,向台 灣同胞呼吁:“孫先生臨終時,尚連呼和平、奮斗、救中國數十聲,希望今夜出席 的人,深深接納孫先生最后的呼聲:和平、奮斗、救中國。” 1929年,孫中山靈柩 安葬南京,台灣各地又掀起了悼念孫中山的新高潮。這充分說明孫中山對台灣同胞 的影響和台灣同胞對孫中山的崇敬是非常深刻的。 蔣渭水領導的 [台灣民眾党] 得知國民政府將于1929年6月1日在南京舉行孫中山奉 安大典后,派正在上還的謝春木和王鍾麟赴南京,代表台胞敬獻花圈,与此同時, 在台灣島內則有民眾西向路祭遙敗孫中山奉安,而与日警發生沖突。 1945年台灣光复后,台灣社會各界人士自發組成 [台灣光复致敬團] ,由霧峰林獻 堂任團長,團員有李建興、葉榮鍾、陳逸松、林為恭、丘念台、陳炘等15人均為一 時之選,回到祖國大陸參訪,表達對台灣光复、回歸祖國的感激之情。1946年8月29日。 致敬團一行由fb台北飛抵上海,翌日即安排前往南京敬謁中山陵。團員之一、作家 葉榮鍾甚至將謁陵的經歷寫成詩作《南京謁中山陵》:“云海茫茫路几千,首都今 日拜先賢。瓣香默禱邦基固,不訴心酸五十年。” 孫中山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在從事民主革命的過程中,多次談到中國統一 問題。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00周年之際,回顧孫中山關于中國統一的思想与實踐,無 疑具有現實意義。 孫中山認為。“中國眼前一時不能統一,是暫時的亂象”,但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 的必然趨勢。近代以來,各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瓜分中國版圖,統治中國人民,分別 導致組成不同派系的軍閥混戰,導致方“兵災迭見。市廛騷扰,閭里為虛,盜匪乘 隙,縱橫靡忌,百業凋殘,老弱轉徙,人民顛連困苦之情狀怵目恫心”。孫中山認 為。只有實現統一,能使財政、實業、教育等方面步入正軌,實現國家強盛。“能 夠統一,全國人民便zhecizc幸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孫中山還多次談到中國的統一對于整個世界的積极意義。他在接受日本記者采訪時 指出,倘若中國不能夠實現統一,持續戰亂,則東亞便要大亂,世界不能和平。他 進一步指出,將來中國實現統一強盛起來,也“決不能走‘去滅人國家’的帝國主 義老路,而是要把‘濟弱扶傾’作為自己的國策”。他堅信,中國人民完全能夠做 到這一點。因為“中國人几千年酷愛和平”,具有“仁愛的好道德”。 孫中山認為,“使中國成為一個統一、完整的國家”“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的使 命”,“我們正在盡力完成賦予我們的這一艱巨的歷史使命”。中國人民“再也不 能容忍別人瓜分自己的國家,他們希望統一成為一個強大的和不可動搖的民族”。 為此,中國“各政党不應計較彼此間的分歧,應共同致力于全國各方面的團結”。 各政党“惟當以國家為前提,不應以意見相傾軋……固守政爭、私見,借政党之名, 行傾軋之實,報复無已,國家必隨之而亡”。不僅如此,國內政党“如果各自為謀, 不以國家為前提,無論外人虎視眈眈,瓜分之禍,迫在眉睫,即使人不我謀,离心 离德,亦難有成”。 面對中國當時山河破碎、軍閥混戰的局面,孫中山深刻地指出,“中國現在禍 亂的根本,就是軍閥和那援助軍閥的帝國。我們這次來解決中國問題……第一點就是 要打破軍閥,第二點就是要打破援助軍閥的帝國,打破了這兩個東西,中國才可以和平 統一,才可以長治久安”。他嚴厲駁斥帝國主義對中國內政的干涉,指出它們“總是 以那些條約為護身符,總是利用那些條約來扰亂中國,不許中國統一”,但這是辦 不到的,“和平統一是內政問題”,中國的內政不容許列強干涉。 孫中山認為,實現國家統一,首先要盡一切可能采用和平的方式。“竊以為謀 國之道,苟非變出非常,万不獲已,不宜輕假兵戎”。如果“真是和平統一了,全 國人民便可以享共和的幸福”。他多次呼吁,“凡是贊助和平統一者皆吾友,反對 和平統一者皆吾仇”。在辛亥革命中,他為推動統一大業,不計個人得失,將臨時 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并坦言:“謂袁世凱不可信,誠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 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貴族專制之滿州,則賢于用兵十万。縱其欲繼滿州以為惡,而其 基礎已遠不如,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圓滿之段落”。1924年10月,馮玉祥電 邀孫中山赴北京共謀南北統一,孫中山不顧疾病纏身,毅然北上。他對身邊的同志 說:“我身体已不太好,北上不管承擔什么風險,就是犧牲也是心甘情愿的”。他 向國內外宣告,“這次單騎到北京,就是以极誠懇的意思,去同全國人民謀和平統 一”。他表示,為了和平統一,“我在西南所做的兩年功夫可以不用,所籌備反對 武力的計划可以放棄;不但放棄武力反對的計划,并且放棄西南的地盤。”“為謀 統一之故,余當以寬大為怀,不究既往”。這充分展現了孫中山的博大胸怀和為求 統一的犧牲精神。 孫中山雖然力求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但從未放棄軍事准備,并強調革命 的武裝是促成統一的重要基礎。他表示,“國家未定,則吾人須有不可侮之實力, 質言之,即是武力”。如果“和平絕望,轉移之術惟出于戰之一途”,“和平統一, 只為片面之要求,強敵在前,果非文辭所能御……兵為防守,不為爭權,雖折沖疆 場,為興義師,而終不背和平主旨”。“欲統一中國現狀,勢不能不藉武力,…… 藉言論或妥協統一,恰如沙上樓閣,行即崩潰,复陷于四分五裂之狀也,明甚”。 不放棄武力計划,正是為了創造和平統一的机會。“所以籌謀計划,反抗武力”, 目的就是“來造成這個机會”。為此,他強調必須加強革命政權、革命軍隊的建設, 反對任何削弱革命政權和革命軍隊的行為。 武昌起義后,全國許多省份紛紛響應,宣告脫离清政府“獨立”。對此,一些 人主張,中國也應采用美國的聯邦制形式,甚至認為,美國之所以富強是因為采取 聯邦制的結果。孫中山雖曾表示贊同,但极力反對任何有悖于國家統一的主張,認 為聯邦制也必須在一個中央政權的領導之下,确保中國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 “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后獨立。所謂獨立,對于清廷為脫离,對于各省為聯合。 ……行動既一,決無歧趨,樞机成于中央,斯經緯周于四至。是曰領土的統一”。 后來出現了軍閥混戰、國家分裂的局面,孫中山更是深感聯邦制政体不适合中國國 情,一旦實行,只會加劇中國分裂。他認為,“中國原來既是統一的,便不應該把 各省再來分開”。而按照美國的聯邦制,允許各省自定憲法。“質而言之,就是將 本來統一的中國變成二十几個獨立的單位。……這种見解和思想,真是謬誤至极點, 可謂人云亦云,習而不察。……都是一樣的盲從,都是一樣的莫名其妙”。他明确 指出,“提倡分裂中國的人一定是野心家……想把各省的地方自己去割据,……不 是有利于中國的,是有利于個人的,我們應該分別清楚”。他還指出,美國之所以 富強,事實上“不是由于各邦之獨立自治,還是由于各邦聯合后進化所成的一個統 一國家”。因此,今后万不能再有這种主張,“為武力割据作護符”。他認為, “單一制与聯邦制其性質的判別,盡人皆知。吾國今日當采單一國制,已無研究之 余地”。 中山先生1912年1月1日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即提出,中央与各省之間要“調劑得宜”; 8個月后在發表《國民党組党宣言》時又明确提出,“保持政治統一,將以建單一之 國,行集中之制”。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領導成立的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3月11日 孫中山親自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基本体現了中山先生關于中國在民主共 和下“建單一之國”的思想。但隨后接連出現“臨時政府”北遷、“宋教仁血案”、 “袁世凱稱帝”、《時約法》被破坏、軍閥割据等亂象,針對這些亂象及其導致的 南北對峙、地方稱雄等問題,中山先生更加堅定自己保“政治統一”、建“單一之 國”的立場。1922年8月17日,在《孫逸仙宣言》中,中山先生進一步深入闡述:聯 邦制在中國決不可行,是因為“聯邦制將起离心力的作用,它最終只能導致我國分 裂成為許多小國家,讓無原則的猜忌和敵視來決定它們之間相互關系”,并且“中 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种意識才 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被保存下來”,然而“聯邦制則必將破坏這种意識”。特別 是針對一些人极力鼓噪的所謂“聯省自治”,中山先生1924年在國民党“一大”宣 言和自己的“三民主義”演講中,都詳加駁斥和嚴厲批評:“割据式的‘聯省’是 軍閥的聯省”,“中國原本即是統一的,便不該把各省再分開”,中國眼前一時不 能統一,是暫時的現象,是由于武人的割据,這种割据,我們要鏟除他,“万不能 再有聯省的荒謬主張”;所謂“聯省自治”是為“武人割据”作護身符,是把一個 國家弄到四分五裂不能統一的禍首,“提倡分裂中國的人,一定是野心家”,而 “制造分裂中國論調者”是“中國之仇敵”。 事實證明,孫中山先生經辛亥革命后努力創建民主共和、努力謀求民主共和下 的國家統一,旗幟鮮明地反對實行“聯邦制”、“聯省自治”等包藏禍心的政治主 張,其為保“政治統一”、建“單一之國”堅定的信念、堅韌的精神和融會古今中 外的思想理論,在后來中國复雜的歷史進程中,對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產生了重 要影響。 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党人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繼承、發展孫中山和其他 愛國、革命先驅的事業,領導人民繼續奮斗。在辛亥革命38年以后、孫中山去世24年 以后,人民最后推倒了壓在自己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兩座大山。中國歷史重 新走上了獨立發展的軌道。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乃是這种獨立發展的必然結果。民 主革命階段的愛國主義斗爭,到這里,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 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党領導人民繼續奮力前進,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 到強起來。現今的中國可能頗接近孫中山理想的中國。《三民主義》的民族、民權、 民生都得到圓滿的實踐。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及《實業計划》所 描繪的宏偉建設藍圖也一一落實。中華民族偉大复興也是指日可待。兩岸的統一時 机也日漸成熟。 中山先生在其革命生涯中,始終堅持國家統一思想。早在1903年,他就曾抨擊列強 陰謀分割中國領土的妄言,指出中華民族“有統一之形,無分割之勢。在就任中華 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宣言中,宣布新成立的共和國“當成為統一獨立与興盛之國家”, 施政方針是實現“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內政之統一”,堅決反對任何分裂中 國的圖謀。 中山先生之所以將實現中國統一視為“根本要圖”原因有三:一是國家統一早已積 淀為中國的歷史意識,他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 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种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盡管它遇 到了許多破坏的力量。”二是實現國家統一符合全体國民的普遍期望,他指出統一 “是全國人民現在的心理”,因為“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 受害”。三是只有統一,中國才能真正強大起來。他強調統一与否是國之大事,關 系到“中國存亡”和“長治久安”。并且在中國處于積貧積弱的狀況時,他堅信中 國實現統一,“將來定可成為世界一等強國”。 中國共產党最高領導人自毛澤東以下,到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屢次表明:“中 國共產党是孫中山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和最忠實的繼承者”, 稱他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給予他崇高的尊崇。70余年來,每年的“五一”、 “十一”和重大節日時,天安門廣場上都會擺放中山先生的巨幅畫像。每逢孫中山 的生辰和忌辰的逢十周年紀念,每逢辛亥革命逢十周年紀念,都有大規模高規格的 紀念活動。對于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紀念,已經成為70多年來中國共產党和中國 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孫中山是國共兩党都高度評价与隆重紀念的民主革命先驅 ,是兩岸同胞都尊崇和緬 怀的偉人,是兩岸歷史脈絡的唯一共識,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旗幟,是兩岸跨越藩篱 的橋梁。因此1981年的《葉九條》呼吁:“為了盡早結束中華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 局面,建議舉行中國共產党和中國國民党兩党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 成祖國統一大業。” 在紀念和緬怀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之際,我們要鄭重呼吁中國國民党早日回歸 孫中山路線,順從時代潮流,跨越歧見,求同化异,共謀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則民 族幸甚!百姓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