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中東下一盤“戰略大棋”

花俊雄



歡迎閱覽【花俊雄專欄】

	1月10日至14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巴林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
(簡稱海合會)四個成員國外交部長和海合會秘書長先后訪問中國。土耳其和伊朗
外交部長也于12日、14日接連訪問中國。新的一年短短几天內6個中東國家陸續訪華,
這一“盛況”并非突如其來,而是中國与中東國家長年用心經營關系、中國“以發
展促和平”(Peace Through Development)理念取代了美國“以實力促和平”(Peace 
Trough Strength)及“以民主促和平”(Peace Trough Democracy)理念,被中東
國家廣泛接受的結果。2021年3月24到30日,王毅外長曾密集出訪沙特阿拉伯、土耳
其、伊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和巴林等6國,此次中東6國外長接連訪華,也
可以視為是一次友好的“回訪”。

	中東地區盛產石油,接近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地處聯系亞、歐、非,溝通大西洋
和印度洋,以及聯絡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的“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戰略位置极其重要,是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最复雜、最敏感的地區之一,一直被
譽為世界的火藥桶。地緣矛盾、領土爭端、能源爭奪、族群隔閡、文明沖突、宗教
紛爭等致亂因素紛呈。

	中東与中國雖不接壤,但卻是中國“大周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海外能源進
口主要來自中東(約占50%左右),而商品出口、勞務輸出以及工程承包又主要集中
在中東。另外,中東還是中國打擊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极端勢力等
“三股勢力”維護中國西部邊陲穩定的前沿陣地;中東正位于“一帶一路”的交匯
處,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運共同体,是中國与中東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所必需的。
迄今為止,中國同中東5個國家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同8個國家建立了戰略伙
伴關系。這体現了中東多國對中國的器重、信任和認同;同時,也表明了中國對中
東的理解、關切和重視。

	2016年1月21日,習近平在埃及首都開羅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了“共同開創中
阿關系的美好未來”的演講。他揭櫫,中國對中東的政策舉措堅持從事情本身的是
非曲直出發,堅持從中東人民根本利益出發。中國在中東不找代理人,而是勸和促
談;不搞勢力范圍,而是推動大家一起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不謀求填補‘真
空’,而是編織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网絡。

本著這樣的精神出發,中國在中東沒有敵人而盡是朋友。因此,在這次6國外長訪華
的陣容中不乏平常不和的國家如沙特与伊朗,土耳其与沙特、伊朗与土耳其。但是他
們都是中國的好朋友,他們也都信任中國會講公道話而不偏袒,會勸和促談而不是
挑撥离間。中國可能是當今唯一能夠与中東四大民族—阿拉伯民族、波斯民族、土
耳其民族和猶太民族—展開全方位外交的國家。

	多年來,中東地區飽受大國博弈和地緣爭奪之苦,個別西方大國為維護霸權私利,
長期在中東地區挑動陣營對抗,煽動“顏色革命”,推行“民主改造”,甚至悍然
發動戰爭,嚴重妨害地區和平穩定和健康發展。

	習近平在演講中提到,中東是一塊富饒的土地,但令人痛心的是它迄今仍未擺脫戰
爭和沖突。少一些沖突和苦難,多一點安宁和尊嚴,是中東人民的向往。習近平指出,
化解分歧,關鍵要加強對話。沖突各方應該開啟對話,找出最大公約數,聚焦政治
解決。國際社會應該尊重當事方、周邊國家、地區組織意愿和作用,而非從外部強
加解決方案,要為對話保持最大耐心,留出最大空間。習近平說,解決難題,關鍵
要加快發展。中東動蕩,根源在發展,出路最終也要靠發展。發展事關人民生活和
尊嚴。在發展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沒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實踐才出真知。一個
國家的發展道路,只能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依据自己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
社會發展水平來決定。習近平的這一番話可以說是以中國近40年治國理政的經驗諄
諄相告。

	中國主張,中東只屬于中東人民,不是任何人的領地。中東不應淪為大國博弈的受
害者和地緣沖突的犧牲者,地區國家應擺脫大國地緣爭奪,走聯合自強之路。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國想盡快擺脫中東出現的几個“爛攤子”,結束“無休無止的
戰爭”,以集中精力在亞太和印太展開与中國競爭,因而取消了中東的优先地位,
從而削弱了美國對其中東盟友的安全保護能力,盟友一方面對几十年來美國治下的
動蕩不穩定感到厭倦,同時對美國“靠不住、信不過”的印象加深,紛紛開始尋求
“自救”,增強“戰略自主”,減少對美國過度依賴,這為地區局勢趨緩創造了條
件。

	當前,中東仍處于“中東大變局”的后續震蕩期,地區正經歷由“亂”到“治”的
艱難轉型,安全、發展是眾望所歸、民心所向。尤其是阿拉伯世界反思“阿拉伯之
春”10年來的艱難折磨和痛苦轉型教訓,逐漸認清唯有發展才是解決各類難題的總
鈅匙,因而必須將主要精力用于內部發展。阿拉伯國家的頭等關切不再是泛阿拉伯民
族主義的地區建构,而是本國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良政善治和社會穩定。

	另外,地區諸強相互爭斗疲態愈現,開始探索建立新的共存之道。

	沙特和伊朗連年爭斗均已導致各自“戰略透支”,本國財政缺口不斷拉大,當權者
威信受損,傷及政權穩定。沙特等海灣國家正逐漸改變以往對伊朗的正面對抗打壓
策略,轉而尋求与伊朗長期共存的“新常態”。与此同時,伊朗因長期受歐美等西
方國家制裁出現財政、軍費吃緊,近年來有意收縮地區戰線,調整外交政策优先投
入方向,尋求与沙特等周邊國家改善關系。土耳其受困于當前國內政爭激烈、民眾
不滿政府等壓力,在干預敘利亞、利比亞局勢的同時強調政治和外交途徑重要性。

	在以上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平時互相對杠的領導人現在正在探討是否可以做出有
利于各自國家的更具建設性安排。曾經為爭奪地區影響力而成為死對頭的國家也開
始修复關系。因此,外交正在該地區遍地開花,當前,緩和与合作似已不再只是零
星出現的“單調音符”,而是愈發匯成“地區共鳴”,“總体緩和,局部震蕩”逐
漸成為中東地緣主流態勢。

	“求穩定、謀發展”已成為中東地區各國的普遍共識,在此情況下,中國的治國理
政經驗、經濟發展模式,無疑是中東各國借鑒的最好榜樣。這可能是中東6國外長接
連訪華的最主要背景因素。

	在2016年1月發布的《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中,中國提出了,“堅持共商、
共建、共享原則,推進中阿共建‘一帶一路’,共建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
施建設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以核能、航天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
口的1+2+3合作格局,推動務實合作升級換代”的設想。

	中東6國外長訪華期間“深化合作”頻頻成為會談的關鍵詞,展現出中國与中東地
區務實合作未來將更加多元化的廣闊前景。訪問期間6國外長分別表示,愿意加強沙
特“2030年愿景”、科威特“2035年國家愿景”、阿曼“2040年愿景”、巴林“2030年
經濟發展愿景”、土耳其“中間走廊計划”、伊朗第七個“五年計划”等与“一帶
一路”對接。中國和中東各國在5G、大數据、電子商務、新能源等領域將進一步拓
展合作。

	中方和海合會還一致同意盡快完成中海自貿協定談判,一致同意盡快召開第四次中
海戰略對話,共同制定并簽署今后三年戰略行動計划,為雙方合作注入新內容,拓
展新領域。

	在1月14日与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的會談中,王毅表示,伊核問題是非曲直一目
了然。美方單方面退出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一手造成了目前的困難局面,理應承擔
主要責任,理應盡快糾正錯誤。中方將堅定支持全面協議恢复履約談判進程,繼續
建設性參与后續談判,希望各方克服困難相向而行,堅持推進政治外交解決進程。
阿卜杜拉希揚則表示,伊方致力于通過嚴肅談判達成一攬子、穩定的保障協議,贊
賞中方發揮的建設性作用,愿同中方保持密切溝通。

	王毅与海合會秘書長納伊夫、巴林外交大臣耶尼、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分別會談時,
雙方都討論了伊核問題。在与費薩爾會晤期間,王毅表示,國際核不擴散体系必須
得到維護,同時也應照顧地區國家的正當合理安全關切。中方支持海灣地區國家設
立多邊對話平台,聯合自強,把地區問題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中方愿繼續為
此發揮建設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會談時,王毅還強調,中土作為戰略伙
伴,應致力于增進相互信任与相互支持。希望雙方一是支持彼此維護好本國的主權,
安全和發展利益;二是恪守互不干涉內政這一國際關系基本准則;三是不在國際場
合參加針對對方的活動;四是在歷史、民族等認知差异問題上,通過雙邊渠道加強
溝通,增進相互了解。恰武什奧盧表明,土方從未將涉疆問題作為針對中方的工具,
不會允許在土耳其境內出現反華活動。

	2021年是中東地區大國之間矛盾走向緩和的一年,雖然如此,但各方并未從根本上
解決沖突,在這种情況下,中國能夠同時与沙特、伊朗和土耳其三大地區大國,以
及同樣重要的地區國家以色列保持全方位的外交,這一點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
注。在中國和中東國家共同努力下,中東的區位优勢將更好地轉化為發展動能,中
東地區与中國优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大格局有望早日形成。

中國中東政策必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色,同歷史上的大國中東政策有本
質區別。中國不必保護盟國与遏制敵人,而是同所有地區國家保持著友好合作關系。
中國不必推廣“普世价值”,而是希望,建設各國都能探索适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中國沒把中東作為大國競技場,而是呼吁大國停止干預中東事務。美國的中東政策
是冷戰遺產、霸權思維,嚴重依賴軍事手段,過度“軍事化”,給中東人民帶來了
無盡的破坏和災難。中國的中東政策是新時代的產物,是冷戰結束后“總体超脫”
政策的延續和發展。中東和平、發展、獨立、開放是中國最根本的利益,中東政策
著眼于此、服務于此,這是中國同歷史上大國的本質區別。中國沒有意愿主導中東
局勢,中東局勢應當由中東國家主導,外國主導中東局勢的時代應當結束。正如王
毅外長在結束接待中東6國外長及海合會秘書長訪中之后接受媒体采訪所說的:“中
東人民才是中東的主人,中東從不存在權力真空,當然也不需要[外來家長] ”。

同其他大國相比,中國中東政策的核心工具是“軟實力”,融合使用外交、科技和
經濟資源,統籌多邊、雙邊机制,同國際大國合作,讓中東國家和人民發揮更大的
作用,塑造和平穩定的中東秩序,給中東人民帶來了發展和建設。我們有理由相信,
中國和中東國家心手相連、并肩邁步,必將在共同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歡迎閱覽【花俊雄專欄】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