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陳水扁政權時期,瘋狂的“台獨”活動導致島內社會動蕩,經濟重挫,台海 局勢一度惡化至瀕臨戰爭邊緣。為緩和兩岸關係與台灣的出路,國民黨主席連戰沖破 “台獨”政權的重重阻撓,頂住巨大壓力,於二零零五年四月底果斷地率團訪問大 陸進行“和平之旅”,國共兩黨以“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為政治互信基礎, 胡錦濤總書記與連戰主席共同發表“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會談新聞公報。國共 之間建立了溝通平台,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走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贏得民 心,國民黨二零零八年在島內重新獲取政權,海協會海基會隨即恢復協商。連續六 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成功舉辦,海協海基兩會領導人五次會談,取得了一係列的成 果。“三通”實現、ECFA簽署,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軌道,開啟全新局面,並展 現強勁勢頭。 隨著兩岸經濟關係日漸密切,增進政治互信顯得極為重要。無需諱言,“九二共識” 作為兩岸建立政治互信基礎進行良性互動,但由於對“一個中國”涵義認知的差異, 這一基礎即顯得薄弱。在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迅猛異常的新局勢下,沒有 雄厚堅實的政治互信基礎,不足於支撐這一大局。在兩岸關係又將進入另一新起點 向前發展的關鍵轉折時期,沒有正確的安全軌道,不堪負載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時 代列車,因而,必須增進政治互信,必須破解政治難題。 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週年座談會提出“六點意見”,首要是 “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四月二十九日在上海會見出席世博開幕式的國民 黨榮譽主席連戰及台灣各界人士,提出了“推動力、生命力、競爭力、凝聚力”促 進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同樣是“要繼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七月十二日在北京釣 魚台國賓館會見出席“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又再次 強調:“兩岸增進在共同政治基礎上的互信,對下一步兩黨和兩岸關係發展至為重 要。” 筆者認為,增進政治互信,即必須對一些“政治符號”,政治議題有准確的認識和 有正確的解讀。諸如“九二共識”的核心,“一個中國”的內涵,兩岸的定位及“中 華民國”身份地位等等。再者,要明確兩岸新局由何而來,如何鞏固,發展的路向 及終極目標。要做到這一些,需要發揮智慧,更新觀念,活躍思維,超脫窠臼,不 受“折磨人的政治符號”所困。 “九二共識”是過去兩岸打破僵局、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基礎,目前是兩岸增進政 治互信不能不加以究竟的議題。也可以說,兩岸關係要深入發展,已是到了必須面對 之前“擱置的爭議”,化解“對於一個中國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所存在的“異” 的時候了。這是增進政治互信重要的切入點,化解這一“異”,兩岸關係將會朝著 和平統一的方向快速發展。 目前的兩岸關係仍然本著“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精神發 展。當形勢發展無可迴避探討政治議題,解決政治難題之時,更應“正視現實”。兩 岸對“九二共識”認知的差異在於:大陸方面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 台灣方面認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筆者認為,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可尊重 “各自表述”,讓台灣當局完整地表述“一個中國之政治涵義”。即使因意識形態 而與祖國大陸對“一中”的認知迥異,只要表述出“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領土”, 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能分割,並願意擔負國家統一的責任,謀求“共同重建一個 統一的中國”。這樣,即基本與大陸詮釋“一個中國”的“新三句”相呼應,在 “一中原則”、“一中涵義”及追求為大目標基本達成一致,“各自表述”殊途同 歸於“一個中國框架”,今後在進入談判之時,即使台灣當局把“要以三民主義統 一中國”、國號應是“中華民國”,要施行資本主義制度作為條件提出也是可以的。 馬英九多次強調“正視現實”,為的是強調“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對此,筆者 認為,一九四九年以前,中華民國政府代表著全中國,這是不可抹煞的歷史事實,國 民黨政權退踞台灣之後,仍然沿用“中華民國國號”,這也是事實。但是,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後取代“中華民國”,時至今日,聯合國、國際社會認中華人民共和 國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更是不能視若無睹的現實。馬英九當局在強調 “正視現實”不應片面,不應以小失大,應從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出發。 另一方面,大陸方面必須理解和正視的是,一部份民眾對“中華民國”的依戀、擁 戴之主要原因在於對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信仰和對三民主義的執著,他們 的理想在於“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雖然意識形態差異,但他們同樣是擁護國家統 一、反對“台獨”、反對分裂的一股力量,這一力量,即以在台灣島內及海外傳統 的國民黨人及支持者為主。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時期,分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 和“中華民國”為正溯的不同意識形態,不同背景、觀點的兩股力量,亦即對“九 二共識”之“一中涵義”認知不同的兩岸雙方,應走到一起,坐下來探討解決政治 難題,求同化異、凝聚力量,振興中華。筆者認為,在堅持一中,反對“台獨”的 基礎上增進政治互信,兩岸在尊重歷史、正視現實,在法、理、情之間,會找到解 決問題的好辦法。 眾所周知,自二零零五年國共“相逢一笑泯恩仇”,兩黨及至二零零八年五月以來 兩岸當局的積極互動,兩岸關係的良好局面六十年來前所未有。但是,如何看待“中 華民國”、“台灣政治地位”,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棘手難題。對此,海內外專家學 者提出了不少的見解和主張,較早前有認為應“互相承認”或“互不否認”;有認 為“一國兩制”不適用台灣,要“一國兩府”;有認為要考慮建立“聯邦制”或 “邦聯制”。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兩岸政治學者在台北的“兩岸一甲子”研 討會,這次被媒體稱為“兩岸二軌對話,重量級人物激烈交鋒”,有關增進政治互 信議題的研討會,兩岸政治學者提出了不少主張及觀點。台大張亞中教授提出“一 中三憲、兩岸統合”,建議以“一中三憲”明確界定兩岸政治定位關係;廈大台研 院劉國深院長提出“國家球體”論述,以“國家球體”涵蓋兩岸現有兩個政權,做 為處理兩岸政治關係依據。並認為“台灣所堅持的‘中華民國政府’在特定場合, 事實上依然行使著代表中國的政治功能。”還有台灣地區其他有藍營背景的學者分 別認為:“如果把‘中華民國’這套法統繞過去,兩岸談統一是沒有根的”;“一 中原則如擺在前面,兩岸什麼都談不下去”;“對於‘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不能 視而不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又在最近,台灣政治大學邵宗 海教授發表在新加坡《聯合早報》“探討馬英九的‘正視現實’”一文中提到,張 亞中教授提出“一中三憲”的主張,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台灣的政治地位”問題, 其構思“應是維護中華民國的合法及合理存在。”邵教授文中也提到他今年開始思 考的一些看法,有兩個維持“中華民國”的建議給兩岸當局思考,其中之一是“回到 ‘一九四九年的中國’,讓台北以‘中華民國’的名義面臨兩岸談判”。 筆者之所以引用這麼多的資料,一則這些基本可反映出國民黨關於政治互信議題和 發展兩岸關係的看法和主張,二則為說明涉及政治議題的兩岸關係之復雜,各種主張 之繁多,破解政治難題,確非易事。 對於上述的一些主張,筆者認為,“互相承認”或“互不否認”不可行,這樣有可 能導致造成“兩個中國”或“一邊一國”,在兩岸尚未走向統一,未可預期的過程中 存在著難於預測的變數及隱患。“聯邦制”或“邦聯制”不足取,台灣與大陸是兩 個地區,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中國無可能先分裂成兩個國家,“中華民國”成 為主權獨立國家,並加入聯合國,然后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對等”的談統一, 或“聯邦”。“聯邦”或“邦聯”不符現實,是行不通的邏輯。也不符合聯合國憲 章和相關國際法,不符合國共兩黨和國際社會長期恪守的“一個中國”。恪守一個 中國,正確看待尚未統一的兩岸,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是有待解決 的中國內政問題。兩岸關係發展要向前看,不能走回原點再次折騰,要懷有要真正 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的誠意。 就現實而言,作為聯合國承認代表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一方,放低身段,以最大 的包容和誠意,作為“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進行平等協商,這樣,既不是“國 與國”,也不是“中央與地方”,滿足台灣方面所要求的“對等”,而不是被矮化、 被吃掉。如果知不可為而強求,要求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合法和合理,“以中 華民國的名義面臨兩岸談判”,這一瓶頸將無以突破。 兩岸關係不可能長期停留在經濟文化領域,增進政治互信,破解政治難題勢在必行。 ECFA成功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將應運而生,隨著希望簽署“兩岸文教合作 框架協議”的呼聲,今後有可能成立“兩岸文教合作委員會”。筆者在“兩會”第四 次會談期間,曾發表文章認為應建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探討包括正式結束 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兩岸政治定位等議題可與國共平台、兩會機制繼續深化 兩岸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雙軌並行,筆者並認為,在擴大各界交流、人員往 來不擔心因啟動政治對話受到沖擊,在探討政治議題可能引起爭議時不影響發展中 的兩岸關係。有“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為基礎,兩岸同胞有足夠的智慧做到 這一點,而且能做得合情合理、恰到好處。 建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此正其時也。“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可就經濟文化 領域之外的相關政治、軍事、法律等著手研議,逐步把成果轉化為政策實施,在實踐 中讓民眾了解,理解、檢驗、認可。兩岸在共同發展經濟和探討政治議題時逐漸磨 合,假以時日,水到渠成,統一成立共同的願望。“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在條件 成熟之時,因應需要,轉換為“兩岸和平統一委員會”,解決政治難題。自家兄弟 坐下來談,協商國號、憲法、社會制度,共同實現國家統一、振興中華。 筆者認為,對於是否承認“中華民國”身份的政治難題,可采取“既無否認也不承 認。”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廢除封建帝制,創立中華民國,一九四 六年中國內戰,“國民政府”戰敗於一九四九年退踞台灣後延用“中華民國”;中 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 主主義革命勝利,一九四九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 國承認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把這一歷史公正客觀地寫入《憲法》序言之中, 這應該是一種較好的辦法。為推進祖國早日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 岸同胞應從長遠利益出發,活躍思維,找出新辦法,好辦法,有效地破解政治難題, 不應長期糾纏於歷史恩怨,不應無休止地讓“政治符號”折磨,耗費中華民族寶貴 的資源和錯失走向復興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