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堅持其所謂“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在島內自許為“全民總統”。 但是,兩年來,其支持率卻一直在波動中下挫,當選時如日中天的聲望一度跌落谷 底。若不是四月二十五日“雙英辯ECFA”讓人對其刮目相看,支持率止跌回升,扭轉 了局面,馬英九二零一二年爭取連任的行情似已不被看好。 在島內執政兩年的馬英九,看來還搞不清楚,為何其保持廉潔,倡導改革,但仍不 被理解與肯定。不但未能如願做好“全民總統”,反而支持率越滑越低。目前,“台 獨”勢力雖不敢象陳水扁時期那樣明目張膽地叫囂,但深綠基本盤沒有被松動,而 且,曾一度銷聲匿跡的“過氣”政客,諸如蘇謝呂游,均又躍躍欲試,各自圖謀利 用年底“五都”選舉,或爭一席之地,或重回民進黨權力核心。跡象顯示,兩年前 陪葬陳水扁“台獨”貪腐政權的綠營“敗部”有復活的可能。 馬英九在上台兩週年之際,先後多次地為自己的兩岸政策辯護,肯定自己“不統、 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事實上,在字面上解釋,或是對照現實狀況,從某一角 度看,“不統、不獨、不武”有其“務實”的一面,亦即有其“合時、合宜、合理” 的一面,是不應被挑剔的。“不統”,即現在尚不具備統一的條件,應先維持現狀, 不談統一;“不獨”,即不搞“台獨”;“不武”,即不要戰爭。另者,“全民總 統”即要服務於全體民眾,爭取全民的支持。這應該算是“務實”的政策,也是良 好的願望。但是,現實並不這麼單純,現實比想象的複雜得多,殘酷得多。如果對 兩年來,馬英九推行開放的兩岸政策一直是其政績的亮點,並始終保持得到高度的 支持,卻又出現聲望持續下滑不振這樣落差極大的尷尬中找到答案,則必須對其所 謂“不統、不獨、不武”和“全民總統”作一番剖析,馬英九更應認真地評估其 “不統、不獨、不武”的路能走多遠,所謂“全民總統”的意涵是什麼?以及其可 行性。 筆者認為,馬英九民望跌落的原因在於其“三不”的兩岸政策。兩年來,諸多事實 證明,馬英九只有堅持“九二共識”,堅持反對“台獨”堅持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路 的立場明確堅定,才有“用武之地”,民望才能提升。反之,一旦圖左右逢源、立場 搖擺,過份妥協於綠營“台獨”勢力,隨即陷於被動,民望亦即驟降。問題顯而易 見,支持者對“軟腳馬”失去信心熱情,中間者認為其缺乏魄力、能力,沒有擔當, 不足以信賴,自然沒有興趣靠攏。綠營則抓住其弱點,在擁有立足之地及發揮的空 間之時,藉機發難,雖是無理取鬧,卻顯得理所當然,前一階段,馬英九處處受制, 政績不彰的症結莫不在此。 筆者認為,馬英九目前開放的兩岸經濟政策與其“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 前者屬經濟範疇,後者屬政治範疇,對此不能混為一談。隨著兩岸關係必然地要深化 發展,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也必然地會成為制約兩岸關係深化發展的 瓶頸。馬英九“兩岸政策”是其亮點,又是其盲點,他看不清,也參不透。兩年前 是全球華人乃至國際社會反“台獨”,反分裂謀求和平發展的時代大潮流把他推上 了台灣地區領導人的位置。我們並不否認馬英九的清廉形象及其所作出的努力對勝 選的重要,但“時勢造英雄”,大環境、大潮流是更主要的因素。在兩岸關係發展 的過程中,相對而言,馬英九只是明智地順應潮流,但尚缺乏政治家的膽略引領潮 流。這也決定了其目前的格局和境遇。 五年前,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先生在面臨重大阻力和壓力的情況下,果斷地率團 訪問大陸,與胡錦濤總書記在北京舉行會談。六十年來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首次具有 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會談,達成“三個體認”和“五個共識”,“兩岸和平發展 共同願景”拉開帷幕,爾後五年來,逐步形成了目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嶄新局面。 歷史必將永遠記住連戰先生的“破冰之旅”,兩岸同胞也將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刻。 據報導,馬英九在接受半島電視台國際英語頻道駐亞洲特派員專訪,談到兩岸關係 的發展時,馬英九表示,“我們並不排除與中國大陸簽署和平協議”,不過,“沒有 時間表,因為不能確定地預測雙方需要多長的時間來處理彼此之間許多緊迫的經濟 問題。”筆者認為,經濟與政治的關係是相輔相承的,雖然兩岸雙方有著先易後難, 先經後政的共識,但是,在經濟文化交流先行之後,接下來探討正式結束敵對狀態, 簽署和平協議已是不能不面對的問題。眾所周知,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是為 了兩岸雙方共同發展經濟、繁榮經濟。然而商簽“兩岸和平協議”是為了確保兩岸 經濟在發展中有和平、安全的環境。從某一角度看,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是兩岸 經濟發展和確保兩岸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基礎,也是勢在必行的。兩岸間在經濟合 作中必然會產生種種的問題,舊的問題解決後,甚至在還沒解決前,新的問題又已 出現,若是以任期的後二年,或是任後的四年,甚至窮其一輩子的時間,都沒可能 把兩岸間的經濟問題來完全處理好。“先經後政”的“先”與“後”是相對的,而 目前已到了談“政”的歷史關口。 兩年前,馬英九沒有把握好機會,在甫上任時,重啟被陳水扁終止的“國統綱領”, 確立“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錯 失“一劍定江山”的機會。當兩岸關係進入新的起點上,馬英九不能再錯失機會,更 不應“恐綠”,應積極、主動地把“正式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擺上議事 日程。筆者認為,如果就此進行一次民意調查,相信支持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比例 應不會低於支持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筆者更認為,只要馬英九有智慧把簽 署“兩岸和平協議”的道理說清楚、講明白,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對國民黨年底 “五都”選情、對二零一二年爭取連任都會有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在歷史上的定 位可媲美連戰先生二零零五年的“破冰之旅”。 反之,馬英九若繼續堅持所謂的“不統、不獨”,妥協,討好綠營,幻想“全民總 統”,所形成的模糊空間及灰色地帶,只會有利於堅持“台獨”立場的民進黨,自己 卻很難有大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