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應謹守一中原則反“台獨”


(董拔萃)



欢迎阅览【董拔萃专栏】

    馬英九在二十四日出席年度國際比較法學大會開幕典禮時,提出“德國統一的模
式可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借鑒。”較之於5.20講話,馬英九完全回避了諸如在進一
步發展兩岸關係必須面對的政治對話、和平協定等問題。二十四日所提出的“德國
統一模式”,反而能說明其對兩岸統一的遠景有某種思考,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
大家知道,“兩德”與“兩岸”性質不同。再次統一前的東德、西德,已是分裂成
兩個互不隸屬的國家。假如其中一方沒有統一的意願,大可你是你,我是我,是各
自主權獨立的一邊而台灣與大陸,雖歷時數十年的隔海分治,但中華民族強大的內
在凝聚力,把大陸和台灣始終牢牢的維繫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之內,中國的主權和領
土未曾分裂。“兩岸複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只要
雙方有誠意,兩岸之間什麼事都好商量。創造自己的“兩岸模式”來實現國家統一
並非難事。筆者認為,“德國模式”不適用於兩岸。借鑒“德國模式”,對中國和
平統一進程而言,是捨近求遠,棄易就難,把單純的家務事複雜化、擴大化,不利
於問題本身的有效解決。

  二零零八年台灣3.22選舉前,針對鬧得沸沸揚揚的民進黨“入聯公投”和國民
黨“返聯公投”,筆者著文指出,中國只有一個,絕不可能讓“中華民國”返入聯
合國,或台灣獨立加入聯合國後再與中國政府進行國與國的談判。今日,馬英九提
出“德國統一模式”也是不可取的。兩岸對立分治,畢竟沒有發展到造成主權和領
土分裂的悲劇。而且,自二零零八年五月以來,國共兩黨、兩岸當局汲取慘痛的歷
史教訓,選擇共同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並取得了初步成果。相信只要發揮智慧,在
此基礎上鞏固發展,開拓前行,必定能創造出最符合中國國情,符合兩岸同胞共同
利益的“兩岸模式”來實現國家統一。今天兩岸之間在尚未正式結束敵對狀態的情
況下走出和平發展這樣的雙贏之路,可謂在古今中外絕無僅有,今後兩岸統一也必
然會不同於任何國家的模式。筆者認為,最佳的“兩岸模式”還是“一國兩制”,
兩岸雙方應該深入研究,提出措施,豐富內涵,朝著這一目標雙向而行,不要走彎
路。

  馬英九在5.20講話中稱,依據“憲法”,“中華民國”主權涵蓋台灣和大陸,
目前統治權僅及於台、澎、金、馬。在這裏,必須嚴厲指出的是,馬英九雖然認同
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但把“一國兩區”演繹為“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
既不正視現實,也沒有謹守“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
之原則”。擱置對“一個中國政治含義”認知不同的爭。保留著求同存異的空間,
以利於逐步聚同化異。馬英九提出“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有缺乏誠意之嫌,
也是不明智之舉。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代表全
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所謂的“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只是國民黨政權在內戰敗
退台灣時,把帶走的“中華民國”招牌在島內繼續延用,但“中華民國”已不是作
為一個主權國家存在著,對於這個問題,聯合國早已有十分明確地認定,也早已成
為國際共識。

  我們不能阻止馬英九有這樣的思維和表達,也願意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中華
民國”和現實中的兩岸關係,並探討解決政治難題的積極辦法,以利更廣泛的團結
愛國力量、最大限度的孤立分裂勢力。兩年前,筆者在提交給香港舉辦的“全球華
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論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大陸方面必須理解和正視的
是,一部份民眾對“中華民國”的依戀、擁戴之主要原因在於對中國民主革命先驅
孫中山先生的信仰和對三民主義的執著,他們的理想在於“三民主義統治中國”。
雖然意識形態差異,但他們同樣是擁護國家統一,反對“台獨”、反對分裂的一股
力量,這一力量,即以在台灣島內和海外的中國國民黨人和其支持者為主。在兩岸
關係和平發展的新時期,分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為正朔的不同意識
形態、不同背景的兩股力量,亦即對“九二共識”之“一中政治涵義”認知不同的
兩岸雙方,應該走到一起,坐下來探討解決政治難題,求同化異,凝聚力量振興中
華。筆者同時也認為,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可尊重“各自表述”,讓台灣當局完整
的表述“一個中國之政治涵義”。即使因意識形態差異與祖國大陸對“一中”的認
知迥異,只要表述“大陸和台灣均是中國領土”,“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能分割”,
並願意與大陸共同擔負起謀求國家統一的使命,與大陸詮釋“一中”的“新三句”
相呼應,“各自表述”殊途同歸於“一個中國框架”,今後在談判中,任何事情都
可以談,任何條件都可以提出來商量。

  對於馬英九的5.20講話及近日的相關兩岸關係表述,筆者認為可一分為二的看
待。值得肯定的是:1.認同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2.認同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
族,都是炎黃子孫,有共同的血緣、歷史和文化。3.強調以“九二共識”為基礎,
開拓兩岸新的合作領域,鞏固和平,擴大繁榮,深化互信。4.對兩岸統一前景的思
考(儘管不同意其提出的“德國統一模式”)。負面消極的方面有:1.表述“一個中
華民國,兩個地區”不利於求同化異。2.強調“三不”政策,兩岸關係難於在政治
領域有所突破。3.強調“國防武力”“活路外交拓展國際空間”而不提兩岸對話,
和平協定無可能達成兩岸真正和解和確保台海和平。

  但是,筆者認為,在“一個中國”的大原則下,在和平發展的歷史時期,可以
再對馬英九當局某種程度的包容。身在其位的馬英九,又其性格使然,有時也只能
這麼說,也只好這麼說。“聽其言,觀其行”,重要的還是“觀其行”。“僧是愚
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不肯改變立場的民進黨“台獨”勢力,仍然是兩岸
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和隱患。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仍然是首要任
務。

  包容並不同於認同。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在現行的國際遊戲規則中,大陸代
表官方機構,台北純屬民間團體的現實必須正視。兩岸之間的家務事與在國際上的
事務中必須有清醒的認知和嚴格的分際。對於“一個中國政治含義”認知的差異,
在今後兩岸可通過談判來得到解決,但台灣方面絕不能以對“一中涵義”的自我認
知,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在國際上製造兩個和中國,分裂中國。

  自李登輝、陳水扁至蔡英文,都無一例外的在“中華民國”上下功夫做文章,
圖謀借“中華民國”之殼實現“台獨”。李登輝在二零零七年接受台灣《壹週刊》
訪問時,曾公開聲稱他“不是台獨教父”,他“從來沒有主張台獨”。但它卻強詞
“大陸與台灣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他不必追求“台獨”的原因是“台灣事實
上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並認為“追求台獨是退步的,而且是危險的做
法,因為這種做法不僅把台灣降格成為未獨立的國家,傷害了台灣的主體性”。這
是李登輝巧借“中華民國”搞“台獨”的一例。日前,李登輝接受《財訊》採訪時
又稱,“喊台獨沒有用”,接著卻說:“只要把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改成民主化和自
由的政府,台灣民主化問題就解決了”。對於李登輝的言論,只要不“斷章取義”
地認真分析,李登輝在此把“台獨”寄望於“中華民國”的圖謀即一覽無餘。李登
輝所謂的“民主”、“自由”是幌子,“台獨”是目的。在“法理台獨”越覺無望
的情況下,他再次對島內的分裂勢力下指導棋,提示要借“中華民國”的保護傘來
實現“台獨”。陳水扁在二零零五年也拋出“中華民國四階段論”所謂的“一九一
二年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成立,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到台灣,前總統李登輝時
代,‘中華民國’在台灣,二零零零年政黨輪替後,‘中華民國’是台灣”。二零
一二年的3.22選舉前,蔡英文也同樣的拋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就是台灣”的分裂論調。從以上可以看出,李登輝沒有“棄獨”,也沒有對“台獨”
絕望,而是把“台獨”寄託於“中華民國”。陳水扁,蔡英文亦均循此途,並屢試
不爽。

  筆者認為,在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中,馬英九應謹守“九二共識”的一個
中國原則,從自我做起,並正確引導民意,肅清“兩國論”及“一邊一國”論的遺
毒,確保兩岸關係能夠健康發展。在兩岸達成“九二共識”二十年後的今天,在
“一中”原則和既有成果的基礎上,國民黨馬英九當局應與時共進,要有強烈的使
命感和責任心,共同來解決政治難題,推動中國和平統一進程。不要使“中華民國”
成為中國統一民族復興的政治障礙,成為分裂勢力進行“和平台獨”的保護傘。應
慎重地把開啟政治對話,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擺上議事日程。筆者相信,
這會是台灣同胞喜聞樂見的,也會受到國際社會的歡迎。開啟政治對話,馬英九不
但不會因此陷入困境,反而會在目前改革受挫,藍綠兩邊不討好,民調支援率跌入
谷底的窘境中脫困。有明確目標,能持續健康發展的兩岸關係,將有助於馬英九當
局推行改革和有益於台灣的經濟繁榮。
歡迎閱覽【董拔萃專欄】


Copyright(c) 2005,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NACPU),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