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5.20講話中的兩岸關係論述要有新意有方向


(董拔萃)



欢迎阅览【董拔萃专栏】

  1月14日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國民黨馬英九勝民進黨蔡英文而成功連任。島內
外輿論一致認為,馬英九勝選的關鍵是得益於認同“九二共識”。2008年5月以來,
“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共同和平發展的重要政治基礎,海協海基兩會經過協商談判,
兩岸實現了全面直接三通,簽署了包括ECFA在內的16項協議並付諸實施,取得了豐
碩成果,形成了大交流大合作的局面。

  在台灣島內,雖然“台獨”勢力仍然存在,分裂活動尚未停止,雖然由於意識
形態差異的“敵對心態”時隱時現;影響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但是,謀求和平
穩定發展仍然是不可逆轉的主流。經歷過民進黨陳水扁“台獨”政權8年的政治和在
國民黨馬英九當局4年來發展兩岸關係所形成截然不同局面的強烈對比,台灣民眾已
經覺醒,已進一步認定“兩岸一中”、“兩岸一家”。同時認識到只有堅持“九二
共識”,反對“台獨”,才能持久和平,才能鞏固成果,發展經濟,造福子孫。在
這樣的主流民意驅動下,兩岸關係又在一次重要轉折中走到歷史的新起點。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如何抓住機遇,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透視更深層民意潛
在的積極因素,以高度的政治智慧,挖掘激活,引領疏導,使之匯流成推進兩岸關
係深入發展的巨大動力,然而借力使力,乘勢一舉突破涉及政治議題的禁忌,坦誠
地展開政治對話,探討共同找出破解政治難題的辦法,實現兩岸關係在新起點有新
突破、新飛躍。“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從民族的整體和根本利益出發,深入思
考和規劃今後兩岸關係發展”。國共兩黨、兩岸當局都不應保守,都應與時俱進,
以實際行動邁出共同開創新局的關鍵一步。

  能否邁出這關鍵的一步,主要有二點。其一,能否準確地判斷民意在變革中必
須做出重要抉擇時的必然趨向。其二,是否敢於擔當,願意奉獻。“苟利國家生死
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或為一黨一己之私,只看到眼前,未能著眼於長遠,因而
瞻前顧後,纏足不前。筆者關注台灣問題多年,觀察島內政治生態的變化。即使在
“台獨”最為猖獗的時期,也堅信廣大的台灣民眾深層意識中保留著對根和源的情
感和在關鍵時刻的作用。在2008年3.22馬英九勝選後,筆者即發表《台灣民眾深層
意識的覺醒》一文,籲請馬英九“應以一個政治家的智慧,在‘一中’的問題上為
這種深層意識能大膽自由表達創造條件,使之匯成一股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有利於兩岸走向和平統一的時代新潮流。”4年後的今天,馬英九已順利地連任台灣
地區領導人,在其即將發表第二任就職演講之際,作為一位關心兩岸關係的海外僑
胞,筆者再次地呼籲馬英九先生,在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中,不應只是消極地被捲
入後的順應潮流,也不能沒有明確目標的隨波逐流,應拿出政治家的智慧和膽魄,
在時代的風口浪尖引領潮流,引導民意,在特殊的重要位置上發揮特殊的重要作用,
為中國統一、民族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5.20的就職演講,馬英九若只是老調重彈所謂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
維持不統、不獨、不武”,所謂“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所謂的“‘中華民國’
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連最起碼的諸如當時“國統綱領”中的“中國的統一,在
謀求國家富強與民族長遠發展,也是海內外中國人共同的願望”“大陸和台灣均是
中國的領土,促進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兩岸應摒除敵對狀態”
“成立兩岸統一協商機構”“共商統一大業”都不願意或不敢於重申闡明,對在陳
水扁“台獨”政權時期遭扭曲,被顛倒的歷史撥亂反正,理直氣壯地堅持一個中國,
確立謀取兩岸統一為終極目標,那麼,盡管今後兩岸之間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能保持
著廣泛的交流合作,沒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兩岸之間政治互信的增進不必然會與
兩岸經濟更緊密的合作成正比。沒有可靠的政治互信,即很難確保可長可久的和平
發展,既有的和平成果也很難得到真正的保障。兩岸關係不進則退。筆者期待馬英
九5.20在就職演講有新意,有明確的政治方向。筆者不否認現在談統一的時機尚未
成熟,也清醒地認識到距實現統一的目標道路還很漫長,甚至是艱難曲折的。但盡
管如此,筆者認為,沒有確立統一的目標萬萬不可。無論是依據台灣地區的現行
“法規”,或綜觀現實中從島內到外的各種因素,馬英九有必要,也完全有條件在
其第二任的就職演講中,明確宣示謀求“中國的統一”為奮鬥目標,並號召台灣地
區2300萬同胞共同努力。

  馬英九的第二任期,正值兩岸關係進入新起點,需承前啟後,克難前行的關鍵
時期。馬英九若不能把握先機,肩負起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俾使兩岸關係鞏固、
突破、發展,所辜負的不僅是其先父馬鶴齡老先生“化獨漸統”的遺願,也辜負國
民黨人和藍營支持者,還有海內外同胞在維護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鬥爭中,
共同把其推上今日的位置及其對其寄予的厚望。“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在“三
不”的模糊空間裏打轉,已更不合時宜。在幻境中自我感覺良好,既不利於兩岸關
係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利於自己的“歷史定位”。兩岸關係正常和平發展,是尋求
和平穩定發展的主流民意,是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成果,絕不是“三不”
和“一中各表”的功勞。相反的,“不統”是極為消極,也是極危險的。其要害不
僅於誤導民意,削弱中華民族統一的認同和追求。在某種程度也很容易被“台獨”
利用於分裂中國。也可以說,“不統”為“台獨”分裂勢力提供了能生存、可發展
的灰色地帶。所謂的“一中各表”,不是1992年海協海基兩會達成共識的歷史事實。
是李登輝在1999年拋出“兩國論”後,企圖以各說各話,把“一個中國”既可表述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可表達為“中華民國”,為其“兩國論”合理法。“海峽兩
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
才是當時真實的共識。今日對於馬英九堅稱的“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大陸不再
明確地強烈反對,一方面是大陸更自信而更加包容,當然也因為是馬英九有表示兩
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大陸才會有這樣的包容。但是,鑒於國民黨馬英九
在陳水扁時期也曾有過“不排除台獨選項”的不光彩記錄,其政治立場的搖擺和政
策缺乏一致性。面對中國統一的問題,在其5.20的就職演講中,更有需要把今後的
兩岸關係及遠景目標講清楚,說明白。

  馬英九5.20的演講,也是在為自己寫歷史的新頁,為自己作“歷史定位”的重
要章節。台灣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兩岸關係的進一步改善至關重要,因而,增
進政治互信已是不能不思考的重要問題。馬英九不能再抱持消極迴避的態度,把
“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等議題長期地拖延下去,更不能不鄭
重地宣示將謀求“中國的統一”。期待馬英九先生5.20就職演講,在兩岸關係的部
分有新意、有明確的目標,讓海內外同胞放心,讓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走得更順暢。
歡迎閱覽【董拔萃專欄】


Copyright(c) 2005,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NACPU),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