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 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捨我輩其誰分擔! ——1925年“北大台灣學生會”悼孫中山先生挽聯 2012年5月20日,馬英九先生在就職演講中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 是炎黃子孫,擁有共同的血緣、歷史與文化,也都同樣尊崇國父孫中山先生。我們 不能忘記國父‘天下為公’的理念,以及自由、民主、均富的建國理想。”①。確 實,孫中山先生是兩岸人民共同推崇的偉大人物。2011年10月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 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②孫中山先生在海峽兩岸既是追 求統一的象徵,也是追求民主的旗幟。 一、追求國家統一是孫中山思想的核心 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成為列強瓜分 的對象。在孫中山主張的“三民主義”中,排在第一的就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 就是國族主義”,孫中山認為,“中國的人衹有家族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 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 貧弱的國家,處國際中最低下的地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們的地位在此時最 為危險。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義,結合四萬萬人成一個堅固的民族,中國便有 亡國滅種之憂。我們要挽救這種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義,用民族精神來救國。” ③可見,孫中山先生念茲在茲的是“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一個中國”不 是共產黨人首先提出來的,而是孫中山先生提出來的。 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有識之士不懈努力的奮鬥目標。 孫中山先生是一個徹底的民族主義者,是一個行動的愛國主義者,孫中山先生至死 都在為中國的統一而奔波努力。早在1894年成立興中會之時,為了國家統一、民族 富強,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孫中山先生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1922年8月17日 ,孫中山在對外宣言中精闢地指出:“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 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儘管它過 去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④192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神戶與日本新聞記者談 話時進一步強調:“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 統一,便要受害。”⑤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 四十周年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台灣問題的產生和演變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休 戚相關。”“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⑥海峽兩 岸同胞在孫中山先生的故里重溫“國父遺教”之時,應當深切體會孫中山先生“和 平、奮鬥、救中國”的遺訓。 二、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早在日據時期,台灣民眾就極為推崇孫中山先生。台灣革命志士羅福星加入同 盟會,參加了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後,羅福星受孫中山之命赴台灣組織同盟會。 1912年5月,孫中山先生對羅福星說:“台灣是中國領土,決心恢復。但乃為時局著 想,必須講求方法。”⑦後不幸為日寇捕殺。羅福星曾寫《祝我民國詞》,宣示: “中華民國孫逸仙救”⑧。台灣光復以後,台灣民眾普遍接受國民黨當局推行的 “三民主義教育”,孫中山作為“中華民國國父”,在台灣社會的地位崇隆。 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族的旗幟和象徵。孫中山先生有容納不同政治力量的寬厚 的胸襟。在興中會成立之初,他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但是辛亥革 命成功後,他又提出“五族共和”的主張,他在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就職宣言中指出: “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 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⑨不久孫中山先生的思想進一步昇華,又提出 了“中華民族”的概念。他說:“我們要擴充起來,融化我們中國所有民族,成個中 華民族。”⑩“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民族融成一個 中華民族。”_孫中山先生民族融合的思想與習近平總書記兩岸融合的主張正是異曲 同工、不謀而合。 孫中山先生也是民主的化身,孫中山先生強烈主張“天下為公”、“主權在民”。 然而,孫中山先生主張的民主主義和民生主義是建立在民族主義的基礎之上的。孫 中山先生曾經說過:“個人不可太過自由,國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國家能夠行動 自由,中國便是強盛的國家。要這樣做去,便要大家犧牲自由。”_ 三、孫中山先生是台灣社會難以消除的不朽的精神信仰 在近代以來的政治人物中,沒有人能像孫中山先生一樣得到海峽兩岸的共同敬 仰,也沒有人能像孫中山一樣得到台灣社會藍綠的共同推崇。中國共產黨推崇孫中 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 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 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 史冊的貢獻。”“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 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_台灣社會則仍然維繫著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將 孫中山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傳統,在重要場合懸掛“國父遺照”。 長期以來,國民黨當局曾把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作為“立國精神”,稱作“國父 遺教”,三民主義是台灣地區中學生和大專院校學生必修的科目,也是台灣地區高 等學校入學考試及公職人員考試的科目之一。但是隨著台灣社會政治的變遷,主張 “台獨建國”的民進黨日益壯大。民進黨和島內其他分裂主義勢力把國民黨當局看 作“外來政權”,在意識形態上有意識地拋棄孫中山先生的理論,批評三民主義教 育是“黨化教育”。1990年7月,台灣當局教育部門決定將大學“國父思想”課程以 “憲法與立國精神”取代,並改必修為選修。經過1995年“司法院大法官會議”的 解釋,“憲法與立國精神”改為民主與法治等“通識課程”,大專院校的三民主義 教育走入歷史。2000年台灣高校廢除三民主義入學考試。2004年,台灣教育部門修 改高中課程綱要,將三民主義、公民與現代社會減並為“公民與社會”一科,台灣 地區的中學終於廢除了“三民主義”的相關課程。台灣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的改革有 意把1945年以前的“中華民國歷史”列為“中國史”,當作“外國歷史”,孫中山 也成了“外國人”。台灣高校入學考試、官方的公務和技術人員考試也不再考“三 民主義”或“國父遺教”。甚至孫中山是不是“中華民國國父”的問題在島內引起 爭議。 孫中山作為一種政治象徵,涉及台灣社會的“國家認同”和統獨分歧,已經成 為島內政治鬥爭的工具和對象。台灣泛藍陣營的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仍以孫中山 先生的忠實信徒自居,把孫中山先生當作共同的偶像、共同的精神領袖,把“三民 主義”當作泛藍合作的意識形態基礎。民進黨人雖然內心不甘願,但是出於執政的 實際需要,面對現實,當選公職後也必須依法面對孫中山先生的遺像宣誓就職。藍 綠兩大陣營都曾在選舉中利用孫中山的政治影響製作選舉文宣。陳水扁陣營在2000年 參選“總統”的過程中,曾利用孫中山先生的意識形態影響製作文宣廣告,讓孫中 山戴上扁帽,出面“肯定”阿扁“幹得不錯”,意圖緩和外省族群對他的嚴重的排 斥心理。2004年11月,陳水扁面對島內關於“國父是誰”的爭議,不得不公開宣示: “孫中山就是國父”,“大家都看到了,我背後就掛著國父遺像,還有‘國旗’, 這就代表一切,不必扭曲,不必抹黑。”_ 2004年12月,台灣第六屆“立委”選舉過程中,國民黨也打起了“孫中山牌”, 他們在投票當天的12月11日的《中國時報》上登了大幅政治廣告,把孫中山的像登 出來,以孫中山的口氣表示:“如果要我繼續當國父,今天一定要投票!投‘中華 民國’一票!”選舉結果,泛藍過半,國民黨比第五屆多出11席,12月13日,國民 黨又在《中國時報》登出整版廣告,同樣是孫中山的頭像,表示:“謝謝你們讓我 繼續當國父,讓我們繼續為‘中華民國’打拼!中國國民黨感謝您。”2020年6月份,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回應輿論有關“大綠、小綠”的質疑時表示:“當初國父革命 是基於推動三民主義中民有、民治、民享的民本理念,以人民為本的理念,這是國 民黨最根本的核心價值,找回這個核心價值是今天最重要的改革初衷。”_ 四、孫中山構想的“五權憲法”是台灣社會維繫“一中框架”的法理基礎 孫中山先生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意識形態中,而且體現在當代台灣的政治制度 中。當代台灣的政治制度是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政治制度的延續。1949年國民 黨政權從大陸退到台灣,也把國民政府的一整套政治制度搬到了台灣,特別是以蔣 介石和蔣經國為主導的國民黨政權,堅持“中華民國法統”。國民黨政權對內仍自 稱為“中華民國”,沿用“中華民國憲法”,在台灣維持原有的一整套“‘中華民 國’中央政府機構”不變,同時又頒佈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主張“反共 復國”;對外堅持“代表”全中國,在國際上與中共政權是“漢賊不兩立”,與中 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爭奪在國際上的“中國代表權”。時至今日,台灣當局在政治體 制、內外政策、意識形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李登輝主政之後,廢除了“臨時條 款”,從九十年代以來進行了六次“修憲”。2004年8月23日,台灣當局“立法院” 又通過了第七次“修憲提案”,2005年“任務型國大”表決通過。 多數民進黨人信奉美國式的“三權分立”民主體制,他們認為“五權憲法”已 經不適應台灣社會,他們主張要制定“新憲法”,甚至提出“公投制憲”的主張。 但是從總體上看,目前台灣政治體制的基本結構仍然保留了原有的“中華民國憲法” 體制,現行“憲法”仍然是以1947年1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公佈的為文本。台灣 現行的“中華民國國歌”歌詞也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影響,歌詞是這樣唱的:“三 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台灣“陸軍官校”的校歌也保留了 “黃埔軍校”校歌的傳統:“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對於這樣 的歌詞民進黨和島內其他獨派勢力難以接受,仍想棄之而後快,但目前仍維持了現 狀。 孫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對“中華民國”政治制度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直接體 現在一直延用至今的“中華民國憲法”中。比如“中華民國憲法”序言就直接指明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 遺教,為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制定本憲法, 頒行全國,永矢咸遵”。這個“序言”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表明“憲法” 的制定機關——“國民大會”,而“國民大會”的權力來源於“全體國民”。二是 表明“憲法”所依據的原則——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孫中山先生 的遺教很多,而“三民主義”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立國建國之最高原則”,因 此在“中華民國憲法”總綱第1條規定:“‘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 民享之民主共和國。”有些台灣學者認為這是關於“中華民國國體”的規定,大陸 則認為這衹是關於政體的規定。三是表明“制憲”的目的。另外,該“憲法”第2條 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這也直接體現了孫中山先生極力主 張和堅持的“主權在民”思想,這是從民國初年的《臨時約法》中一直延續下來的 孫中山先生思想的基本原則。當然,也有台灣學者(如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李震山 等)提出:“憲法前言不應該將‘意識形態’,如三民主義、國父遺教等價值觀納 入,否則將有限制思想、信仰、言論等自由之虞。”_ 1956年,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的時候,毛澤東說過:“現代中國人, 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_孫中山先生的精神是 歷史留給中華民族的珍貴財富,在新的歷史時期,應當高舉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 “天下為公”的旗幟,實踐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不懈奮鬥的精神,推進海峽兩岸統 一的歷史進程,使中華民族真正實現偉大復興的理想。不管有多大的困難,無論有 多少阻力,兩岸統一始終是海內外中國人矢志不移的目標。 注釋: ①台灣當局“總統府”新聞稿,參見: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 itemid=27200&rmid=514 ②《人民日報》2011年10月10日01版。 ③《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617、621頁。 ④《孫中山全集》第6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28頁。 ⑤《孫中山全集》第11卷,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73頁。 ⑥習近平: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在《告台灣 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2019年1月2日),《人民日報》2019年01月 03日02版。 ⑦王瞅雄等編:《孫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77頁。 ⑧羅福星《祝我民國詞》:“中土如斯更富強,華封共祝著邊疆。民情四海皆 兄弟,國本苞桑氣運昌。孫真國手著光唐,逸樂豐神久既章。仙客早貶靈妙藥,救 人於病身相當。” ⑨同5。 ⑩《孫中山全集》第5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92、393頁。 _《孫中山全集》第5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94頁。 _《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722、723頁。 _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11月11日), 《人民日報》2016年11月12日02版。 _“府院定調:孫中山就是國父”,《中國時報》2004年11月14日。 _《聯合報》2020年06月19日。 _“新世紀台灣憲改研討會”,《中國時報》2004年11月1日A11版。 _毛澤東:“紀念孫中山先生”,《毛澤東著作選讀》,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754頁。 本文源于中評智庫網 2020-11-29 張文生,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