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政策調整與美台關係變化


胡淑慧



  特朗普上任三年來,美國對台政策做出一系列重大調整,其對台灣問題的介入、
干預與滲透力度、程度、深度與廣度前所未有,影響重大,堪稱上世紀70年代末以
來美台關係發展的最大變局。①具體來說,特朗普政府對台政策重大調整與美台關
係新變化體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一、美一個中國政策框架日益虛化與空洞化,對台支持力度進一步增強

  首先,美國開始挑戰一個中國政策底線,一中政策有被“虛化”與空洞化態勢。
儘管美國在處理台灣問題上一再表示一個中國政策未變或不變、對台政策從未改變,
強調過去40年來“與台灣關係法”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一直是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
基礎。②然而,美國長期以“一法三公報”作為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及其對華、對
台政策的基調本身便充滿矛盾。對為數不菲的美政府或官員而言,一個中國政策不
變說辭不過是油滑與虛偽的政治藉口。事實上特朗普任內訪台官員數量越來越多,
美台軍方高層往來愈益頻仍,美國通過這些做法不斷蠶食一中政策,把原來的一中
政策逐步掏空,使得原本不夠堅固的一個中國政策正在逐步被“虛化”與“空心化”。
③美對華政策也日漸由原先在大陸和台灣之間極具兩面性的平衡策略,轉變為持續
對大陸施壓,對大陸強硬,向台灣傾斜,甚而一邊倒向支持蔡英文當局,力挺“台
獨”政權。

  其次,美對台政策“法制化”與“內政化”態勢明顯,美台關係的制度性安排
不斷取得新突破。過去40年來美對台政策祇有一個違背國際法準則及強權下的“與
台灣關係法”,如今則大大加快了對台政策的“法制化”進程,2017年12月與2018年
8月,特朗普先後簽署包含“邀請台灣參與“‘紅旗軍演’”與“美台軍艦互泊”等
涉台條款的“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與包含“強力支持台灣獲得防禦性武器,著
重不對稱戰鬥力及水下作戰能力”、“及時回應台灣的軍購需求”、“推動美台交
流,包括進行聯合實戰訓練和軍演,依‘與台灣交往法’推動美台資深國防官員與
軍事將領交流”等涉台條款的“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美國一年一度的國防授
權法案不斷將台灣問題直接納入,實質上已將台灣視為美國法律與治理體系的一部
分。
  2018年4月,特朗普罔顧大陸的強烈反對公然簽署“與台灣交往法”,全面鬆綁
美台高層往來限制,允許台灣各層級官員入境美國。“與台灣交往法”是繼“與台
灣關係法”之後美國又一重大涉台國內法律,事實上日益將台灣問題“內政化”、
“法律化”。

  2018年12月4日與12日,美國眾議院與參議院分別表決通過“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案”,12月31日,特朗普正式簽署該法案。該法案含有對台“六項保證”內容,其
核心是要求總統定期對台軍售、依據“與台灣交往法”鼓勵美國高層官員訪台以及
將台灣納入“印太戰略”體系。④

  2019年上半年美國參議院、眾議院相繼通過各自版本的“台灣保證法”草案,
一致要求總統對國務院關於美台關係的指導方針進行審查,指示國防部長努力使台
灣參與雙邊和多邊軍事訓練演習,支持台灣的不對稱防務戰略、對台定期軍售以及
恢復美台之間的雙邊貿易談判。此外,美國參、眾兩院在同一時間提出“重新確認
美國對台灣及執行‘與台灣關係法’之承諾”決議案,建議美國在防衛武器及服務
轉移上將台灣視為“非北約之主要盟友”。針對以上兩個強化美台關係法案,眾議
院已表決通過,參議院表決日程尚未排定。

  10月29日,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要求美國行政部門以積極行動支持台灣強化與
印太區域及全球各國的官方關係與非官方夥伴關係,以行動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
的“台北法案”。10月30日,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無異議通過“台北法案”。接下
來法案會送眾院院會表決。參、眾兩院提出的“台北法案”版本相同,不乏將台灣
“外交關係”納入美國國內法保障之意味。

  短短不到三年時間,特朗普已簽署4個涉台法案,“台灣保證法”草案和“重新
確認美國對台灣及執行‘與台灣關係法’之承諾”決議案有待參議院表決,“台北
法案”有待眾議院表決,通過後方能經由總統簽署正式生效。據悉,美國會議員還
在動議制訂“台灣安全法”等涉台法案,並有意將美對台“六項保證”法律化。如
“台灣安全法”完成立法並獲總統簽署,將是美台關係的重大突破,給中國和平統
一帶來巨大挑戰。

  美國在逐步將台灣納入美國法律體系甚至“治理範圍”的同時,還對台實施
“境外通關”政策(台灣的“中華民國”護照在台北桃園機場完成通關即可進入美
國),這在亞洲尚屬首例,足見美國企圖將台灣納入“海外版圖”,強化台灣作為
美國的境外勢力範圍。

  可以說,美國將台灣問題“法制化”與“內政化”,美對台政策由原先的在大
陸和台灣之間藉三個聯合公報和一個“與台灣關係法”平衡,轉向用三個聯合公報
和“與台灣關係法”、“與台灣交往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和一系列國防
授權法等多項涉台法案的平衡是未來中美關係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最持久的挑戰。

  再次,美不斷強化對台支持與安全承諾,美台關係顯著升溫。除了以法律形式
確認對台灣的保護與支持外,美國政府官員、軍方人士、議員及學者等紛紛以不同
形式表達對台灣的支持與安全承諾。2017年6月3日,美國防部長馬蒂斯在第16屆香
格里拉對話會大會演講中表示,“要履行對台灣的安全承諾,根據‘與台灣關係法’
向台灣提供必要的防衛裝備”。這是香格里拉對話會歷史上美國防長首次公開提及
台灣問題,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蓬佩奧、彭斯等美國高官也公開發表支持台灣的
講話,要求別國不要和台灣斷交。美國國會議員挺台聲浪高漲,對行政部門的施壓
日漸升高,促使美國行政部門官員在言行上更大膽、明確地支持台灣,批評大陸改
變台海現狀並反制大陸。2019年4月3日,“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孟雨荷高調宣稱
從2005年開始,“美國在台協會”就有包括美軍陸戰隊在內的現役軍人駐守,挺台
意味甚濃。

  與此同時,美國方面也採取逐步行動展現對台灣的更大支持。美國知名台海問
題專家沙特將美國在和台灣的關係上採取的“史無前例”的做法列舉出來,作為美
國正在以“切香腸”方式提升美台關係的例證。這些案例包括:美艦例行且公開穿
行台海;以召回美國駐外大使方式支持台灣保“邦交國”;蔡英文出訪帕勞,美國
駐帕勞大使參加帕勞“國事”歡迎儀式;美國國防部《印太戰略報告》將台灣與新
西蘭、新加坡等並列為“國家”;台灣駐紐約官員受美之邀參加美國在聯合國總部
組織的活動並被公開;將白宮國安顧問博爾頓與台灣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的會面公
開等。

  值得一提的是,“與台灣交往法”生效後,尤其是隨著台灣進入“大選年”,
美台官方高層互動明顯升溫,並且越來越公開、高調。據台“外交部”統計,截至
2019年4月13日,自蔡英文上台以來,赴台的副助理部長層級的美國官員已達18人。
⑤今年以來台灣重要官員鄭文燦、林右昌、柯文哲和韓國瑜相繼訪美,受到美方高
規格禮遇接待。其中,鄭文燦、林右昌、柯文哲均進入白宮、國務院,受到美方高
調的特殊禮遇,美方甚至主動在“美國在台協會”臉書、官方網站和國務院東亞局
官方推特發佈他們與美方高層會面的照片。2019年3月19日,“美國在台協會”
台北處長酈英傑則突破美台斷交40年來的禁忌,公開與台“外交部長”吳釗燮出席
在台“外交部”舉行的記者會,正式宣佈美台共同成立“印太民主治理諮詢機制”
作為美台定期交流平台。4月9日至16日,美國國務院副助卿米德偉訪台,台
“外交部”積極配合“美國在台協會”同步推出新聞稿。7月,蔡英文出訪位於加勒
比海的四個“邦交國”,去程首次“過境”紐約。蔡英文此次“過境”紐約超越其
個人以及前任領導人的“過境”時間與行程內容,隨行記者突破過往禁忌,即時跟
蹤報道,可視作台美關係的一種“突破”。⑥

  第四,美國逐步直接公開干預島內政治活動,公開支持民進黨。美國對台灣政
治與政局影響重大,但長期以來主要是幕後操控,較少直接公開介入,但2018年以
來,美國漸呈直接公開介入之勢。在綠營“九合一”選情全面告急之時,蔡英文當
局打出“大陸介入牌”與“大陸滲透牌”。美國方面則與蔡英文當局裡應外合,一
方面指責大陸介入台灣選舉,另一方面在選前敏感時刻不斷在台海地區展現軍事力
量,不僅派出航母穿越台海海峽,而且拋出美軍在台海、南海軍演的氣球,並在選
前的10月、11月,相繼指派副助理國務卿斯科特•巴斯比、環保署首席副助理
署長西田珍等訪問台灣,毫不掩飾幫蔡英文當局拉抬選情。美國的類似舉動在台歷
次地方選舉中並不多見。

  對於2020年台灣“大選”,美國方面同樣毫不掩飾介入之姿。2019年6月20日,
美國國防部負責印太事務的助理部長薛福瑞稱將“直接協助台灣建立能力防範中國
對台灣選舉的干預”。27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無異議表決通過“2020財政年
度情報授權法”草案。該法案第503條特別針對大陸影響台灣選舉提出“國會意見”,
要求國家情報總監在2020年台灣“大選”後45天內,針對“大陸干預或破壞選舉的
任何行動”以及“美國遏止這類行動所做的努力”,向國會情報委員會提交報告。


  二、美台軍事互動日益密切,美在台海及周邊軍事活動顯著增加

  特朗普上台後,美台軍事人員互動、軍演、軍售、軍事合作等均有了不同程度
的新發展。

  首先,美台軍事交流互動合作範圍逐步擴大,領域不斷拓寬,層次不斷提升。
就民進黨當局而論,2016年以來,蔡英文在發展島內軍事實力上可謂不遺餘力,迄
今已連續三年增加防務預算,還承諾留出“特別費用”專門用來購買武器,加強台
美防務產業合作,在美幫助下發展“國艦國造”、“潛艦國造”等強軍計劃;積極
迎合美方的軍售安排,強化台美軍事訓練,並積極配合特朗普政府所謂的“太空軍”
計劃。就特朗普政府而言,隨著若干個涉台、挺台法案的簽署,特別是“與台灣交
往法”生效後美方進一步放寬了美台軍事高層人員的互動對話交流。事實上,多年
來美台不公開的軍事互動交流非常頻繁,如今則是趨於公開化、常態化。美國方面
則不斷強化美台軍事防衛合作與安全保證。2018年10月底,美主管亞太安全事務國
防部副助理部長大衛•海爾韋在首次回應蔡當局提出的所謂“整體防衛構想”(ODC)
時表示,“美國防部一直協助台灣思考如何在分散環境中提高聯合作戰能力,ODC能
發揮台灣優勢擊敗入侵勢力”。

  其次,美對台軍售有常態化趨勢。美對台軍售是美台軍事關係發展的重要形式,
也是美台軍事合作的重要途徑,是阻礙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重大障礙。多年來美對
台出售武器數量與品質非但未能按中美1982年簽署的“八一七公報”的要求逐年遞
減,反而逐步升級。特朗普上台後,美官員與軍方等不斷製造海峽兩岸軍事嚴重失
衡的社會輿論,要求增加對台軍售。蔡英文當局則以安全考慮與維護台美關係為由
頭,不斷增加軍事預算,爭取對美軍購,蔡英文還公開提出對美採購先進潛艇與F-35先
進戰機等要求。在雙方政治安全經濟等利益需求下,美對台軍售有進一步擴大與升
級態勢。2018年9月24日,美國國防部宣佈對台灣出售總額3.3億美元的武器裝備,
包括F-16等戰機的零部件和後勤支持。這是特朗普繼2018年6月首次批准總額達14.2億
美元(包含“AGM-88 高速反輻射導彈”、“MK48重型魚雷”和“標準二型導彈”等
多項具有進攻性能的武器)的對台軍售案以來的第二次對台軍售。美台商會會長韓
儒伯稱特朗普政府宣佈3.3億美元對台軍售案是美對台軍售常態化的開始。2018年特
朗普簽署的“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 中的“及時回應台灣的軍購需求”條款、

“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中的要求總統定期對台軍售條款均可謂對台軍售常態化的
支持條款。2019年4月15日,美國國務院批准對台總價約5億美元的軍售,主要用於
為台F-16戰鬥機飛行員提供培訓和後勤支援服務。這是美台首度公開具有軍事合作
意涵的項目,也是特朗普任內第三次宣佈對台軍售案。此舉不啻向外界宣佈,美台
軍事全作除了武器銷售、後勤維修及情報分享外,還涵蓋武器作用訓練及戰術交流
等關鍵領域。7月8日,美國防部國防安全合作署宣稱,美國已向國會提交總價約22億
美元的對台軍售案,包括108輛M1A1T坦克,250枚第4度“毒刺”導彈及相關設備,
這是特朗普上台以來第四次宣佈對台軍售案。8月20日,美國務院宣佈,已批准向台
灣出售66架F-16系列戰機,總價高達80億美元。此項軍售是特朗普任內第五度對台軍
售。特朗普政府執政近三年五次對台軍售總額約120億美元。

  再次,美台互邀參加軍事演習活動日益增多,並有常態化趨勢。美“2018財年
國防授權法案”不僅提出評估“美台軍艦互泊”的可行性,而且提出邀請台灣參加
美“紅旗軍演”;“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提出美國國防部長應當推動提升台灣
安全的交流政策,包括適當參與台灣軍演,比如年度漢光演習,以及讓台灣適當參
與美國軍演等。2018年6月,美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葛萊儀透露“台軍將
參加美軍在所羅門群島舉行的海軍演習”,且這不是第一次,祇是“現在正式公開
宣佈”。8月,美台聯合在所羅門群島舉行聯合醫療救援軍事行動。島內綠營媒體鼓
吹,這標誌著“美台軍事交流升溫,甚至是重大突破”。依目前美台軍事互動形勢
判斷,美台聯合軍事演習將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是美台軍事關係的又一重要突破。

  第四,美國軍事力量在台海周邊活動日益頻繁。2018年、2019年尤為突出。2018年
10月,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科研船“湯普森號”第4次(此前已秘密停泊高雄3次,
此次突然被曝光。)以“聯合科考補給”名義停泊高雄港。值得一提的是,這艘美
海軍租借給大學的船,特意不去菲律賓而借道高雄港,且並未選擇停靠高雄左營軍
港,而是停靠高雄港的9號民用碼頭,策略性地用“半軍半民”屬性模糊其軍事政治
意涵,打“美台關係升級”的擦邊球以試探大陸容忍底線。2018年,美軍艦時隔11年
之後再次進入台灣海峽。美航母與軍艦先後於7月、10月和11月連續三次穿越台灣海
峽。其中,10月22日,美軍兩艘“宙斯盾”艦進入台灣海峽,美航母“里根號”則
沿台灣東部公海北上,形成“兩面繞台、協同航行”的軍事行動姿態,顯然有意針
對大陸艦機繞台行動,對台發出強烈的軍事支持訊號。2019年8月22日,美海軍科研
船“沙莉萊德”號停靠基隆港碼頭補給12天。從1月到8月,美國軍艦先後七次穿越
台灣海峽。8月23日這一天,美國兩艘軍艦今年第七次、2018年7月以來第十次通過
台灣海峽並主動公佈照片,《中國時報》評論稱美軍操作台海議題“愈來愈直白”。


  第五,美台軍事工業合作全面展開。2017年4月,美國務院批准了向台灣地區出
售潛艇技術所需的行銷許可證,這是美對台軍售技術與防務產業合作的新發展。2018年
5月10日,美台聯手在高雄舉辦首屆“防務產業論壇”,美、英、德、日、巴西、印
尼等共約20餘家國際軍火商赴台與會,對島內軍工企業嵌入國際軍工產業鏈具有重
要促進作用。這是美台防務廠商首次在台灣公開交流,也是美台各項防務安全對話
平台首次在台灣舉辦,被島內《自由時報》等綠營媒體視作“重大突破”。美台
“防務產業論壇”不僅確立了軍事安全合作與商業行為相結合模式,而且確立了未
來在美台輪流舉行論壇的機制化發展模式,美對台軍售逐步向美台軍事防衛產業合
作方式轉變。

  三、美台積極推進區域安全合作,並取得新進展

  美國與台灣既非“邦交”關係,亦非正式的安全同盟關係,但客觀上美台之間
存在“準同盟關係”。特朗普上台後,美台加快推進區域安全合作,強化所謂的
“價值同盟”或“民主同盟”,美國試圖將台灣納入東亞勢力範圍與“印太戰略”
體系。

  一是美台同時強調“價值同盟”,以所謂的共同民主價值作為加強雙方合作的
重要意識形態或價值基礎。2018年10月,“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處長酈英傑表示,
台灣發展為高科技經濟重鎮與成功自由民主政體,展現美台共享的許多價值,美國
將持續與台灣合作,推動共享民主價值。同年11月,“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表
示,美台之間有全面性持久與互惠的夥伴關係,奠基於雙方支持民主與人權的共同
利益價值上。美國副總統彭斯則公開盛讚台灣是中華文化與民主的燈塔。蔡英文當
局一直延續民進黨對外宣稱的台灣與美日有共同的民主價值,把共同建構價值同盟
作為深化美台關係的重要價值理念基礎。

  二是美台積極推進區域安全合作。儘管特朗普摒棄奧巴馬宣導的“亞洲再平衡”
戰略,重新調整區域乃至全球安全戰略,甚至一度呈現收縮態勢,但並未放棄美國
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存在,相反為進一步遏制大陸,進一步強化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安
全影響力,其中加強與台灣的區域安全合作是重要一環。可以說,台灣日漸成為美
國與日、韓結成安全同盟關係後極力爭取的合作結盟對象,而且雙方實際上業已形
成一種無名有實的準結盟關係。蔡英文稱,區域安全是台美夥伴關係的另一個重要
面向,美國政府持續穩定通過軍購案,讓台灣有能力捍衛民主、自由市場及生活方
式,是維持台海兩岸和平穩定的良好投資。蔡英文當局深盼美國等外部勢力介入兩
岸關係,與台灣共同抗衡大陸,以增強台灣的安全防線。2017年12月,蔡英文在會
見“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時表示,未來在區域安全上會和美國合作,並與美方
在此區域的盟友(日本、韓國與澳大利亞等)深化合作,台灣也將加速軍事建設,
跟美國持續強化雙邊軍事合作。

  三是美台雙方致力於將台灣融入“印太戰略”體系。美國主導推動“印太戰略”,
企圖建構以遏制中國為主要目標的美日澳印戰略軸心。2017年11月初,特朗普在東
亞之行中,宣示“印太戰略”成為美國新政府的亞太戰略,12月18日,特朗普在上
任後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將中國定義為“競爭者”和“修正主義國家”,
在報告的“印太戰略”章節特別強調美國將依據“與台灣關係法”為台灣提供防禦
性武器,以增強台灣反遏制能力。2018年3月初,美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訪台時,將
台灣稱之為“印太區域的典範”。同年6月,美國防部長馬蒂斯參加香格里拉對話會,
將印太地區比作“美國的優先劇場”,宣稱“美國的利益與印太地區的利益密不可
分”。“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則提出,“印太地區安全的關鍵就是台灣的安全。”
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大衛•海爾韋在10月底召開的“美台國防工業會議”閉門主
旨演講中,強調遵守美國在“與台灣關係法”下的義務是確保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
重要關鍵,台灣一向是,也將持續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重要夥伴。12月底特朗普簽
署的“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中明確要求將台灣納入“印太戰略”。

  2017年12月,蔡英文首度向美表達台灣參與“印太戰略”的意願。蔡英文之外,
台“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與外務部門負責人吳釗燮等亦多次表達對台灣融入“印
太戰略”的期待。台灣《聯合報》社論以“兩岸待開新局蔡英文卻拋出印太投名狀”
為題批蔡當局投美國遏制中國(大陸)所好。蔡英文稱台灣是美“印太戰略”的重
要夥伴,“新南向政策”與“印太戰略”不謀而合,且台美經濟互補,“台灣願意
尋求與美國可能的合作機會,跟美國一起推動區域的繁榮與發展”。2018年5月,蔡
英文指示台“各部會”從“外交”、軍事、經濟、“僑務”等方面制定台參與美
“印太戰略”方案。同月,台“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新設“印太科”,作為推動
台灣加入“印太戰略”的專門機構。6月,“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新館落成,
被視作“美在‘印太戰略’構圖逐漸成形”。台涉外人士稱,“新館升級成美國在
亞太具相當規模的海外館處,凸顯台灣在美東亞乃至西太平洋或者說‘印太戰略’
裡成為重要節點的地位”。

  為擴大建構“印太戰略”,美國有意將台灣納入美“印太戰略”佈局,將台灣
打造成對抗大陸的“橋頭堡”,蔡英文當局甘心情願充當美“以台制華”戰略馬前
卒,雙方一拍即合,“印太戰略”業已成為美台區域安全合作的重要目標。8月,台
“外交部”委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與美國智庫“新安全中心”及日本“_川和
平財團”合作舉辦“印太安全對話”會議,特別邀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軍最高司
令部前司令史塔福、美白宮前副國安顧問薛德麗及多名美日議員和學者參會,謀求
以“1.5軌”的方式逐步融入到美“印太戰略”。2019年10月7日,台美首屆“太平洋
會議”在台北登場,美方由國務院亞太局主管澳新暨太平洋事務副助卿孫曉雅出席。
10月16日,蔡英文在會見“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時表示,台美關係在今年達到幾
十年來最好的狀態,未來將持續與美國以及區域內理念相近的國家緊急合作,共同為
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福祉貢獻力量。

  四是美台在東海、南海問題上進行協作或合作,對抗大陸。台灣是東亞地區的
一個重要戰略據點,處於東北亞到東南亞、東海到南海的關鍵地理節點上。近年來,
美國以維護航行自由為名,強勢介入東海特別是南海,旨在遏制中國(大陸)。蔡
英文當局對美國介入東海、南海甚至侵犯中華民族權益之舉非但沒有任何抗議,反
而持歡迎立場,積極逢迎美國宣揚維護航行自由。台灣方面不時傳出在必要時將太
平鳥租借給美國的資訊。蔡英文當局一改以往立場,大規模擴建太平島基礎設施,
台海軍首次在太平島附近舉行防空演習等。輿論認為,蔡英文當局企圖利用太平島
討好美國。可以說,美台在東海、南海問題上漸漸發展出一種默契的合作或協作關
係。

  四、蔡當局積極配合美遏制大陸經濟政策,美台經濟合作新發展

  特朗普上台執政後,走上了一條逆全球化與破壞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道路,不
僅退出奧巴馬政府主導推動的TPP,而且高舉貿易保護主義大旗,對全球眾多國家或
地區徵收鋼鋁等高關稅,尤其是對華發動前所未有的貿易戰與科技戰,對全球尤其
是東亞地區經貿格局產生重要影響。蔡英文當局在經濟戰略上則致力於讓台灣融入
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加強美台經濟交流合作,在美對華發起貿易戰與科技戰時極
盡配合美國之能事。

  首先,加強美台經濟合作,鼓勵台商對美投資,加大對美採購,台對美貿易與
投資雙雙呈現顯著增長態勢。在外商對台投資下降、島內投資不足的背景下,蔡英
文當局連續三年派遣大型經貿團赴美參加“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鼓勵台灣企業
投資美國,並加大對美產品採購。2017年6 月,蔡英文當局上任不久便組織了近三
年來最大規模的 “2017 台灣企業領袖訪美團”,動員包括84 家企業、140 位代表
赴美參加 “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試圖通過投資強化與美國的經貿與產業合作。
當年,鴻海、台塑、燁隆等知名大企業紛紛宣佈對美投資,尤以鴻海集團宣佈在美
投資100億美元興建面板廠最引人注目。2018年,蔡英文當局再度派出一個上百人的
企業代表團參加赴美參加“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該年台商對美國投資比上年增
長了140%(20.4億美元),據稱“初步估計有高度興趣到美國投資的金額達341億美
元”。⑦2018年,台灣中油公司與美國Cheniere公司簽署合作協定,決定從2021年
起台灣每年從美國採購200萬噸液化天然氣,為期25年,採購總金額預計達250億美
元。2019年台灣再次派出由“政務委員”鄧振中率團的大型經貿團赴美參加“選擇
美國投資高峰會”。台電公司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簽署總計達375億元新台幣的天然
氣發電機採購合同。

  此外,在大陸大量減少美國大豆進口之際,蔡英文當局反其道而行之,在2018年
派出大型農業採購團赴美採購,大量購買美國大豆等農產品。“台駐美代表處”發
佈的新聞稿顯示,台灣方面承諾在2018和2019年共計採購1.44億蒲式耳(約合390萬
噸)的大豆,價值約15.6億美元,較2017年承諾的採購金額增加30%。2018年,美國
出口到台灣的農產品金額達到破紀錄的38億美元。美國方面投桃報李,2018年9月,
美國對華事務代理助理貿易代表麥卡廷率團訪台。2019年4月22日至25日,美國農業
部海外服務署署長艾斯里帶領49家美國農產企業及農場組織的代表赴台訪問。“美
國在台協會”稱,這是美國農業部首度籌組貿易團訪問台灣。據台灣當局“農業委
員會”統計,2018年台灣農產品出口美國排名第3(10.3%),僅次於大陸(23.2%)
和日本(16.9%);但美國是台灣農產品進口最大來源,占整體進口的27.3%,超過
大陸(7.9%)和泰國(5.5%)。2018年美國是台第3大農產品出口市場、第1大進口
市場,台灣總計約有3成農產品由美國進口。⑧

  與台灣對大陸、東南亞、歐洲等地出口全面衰退不同的是,台對美出口大幅增
長。依台灣“財政部”統計,2019年1-5月,台灣對美出口181.5億美元,同比增長
17.2%,占台出口總額比重上升到14%,是近13年來新高,特別是台灣對美出口已連
續保持32個月的正增長,創下史上最長增長週期。依美聯儲報告,美國從台灣進口
額從2018年10月增長12%上升到2019年3月的21%。⑨2019年8月,美國多家500強商業
巨頭赴台大採購,台對美出口同比增長22.8%。當月起,台灣對美出口增速開始高於
對外出口平均增速,與大陸出口走勢的下滑形成較為鮮明對比。⑩2018年全年台對
美國出口397億美元,同比增長7.5%;進口347億美元,同比增長14.9%。2016年以來,
台美貿易一直保持較好增長態勢,2016、2017和2018年台美貿易分別增長了2.4%、
8.1%和10.8%。_

  其次,配合美國制裁中興、華為等大陸高科技企業行動,妄圖限制台高科技產
品對中興、華為等大陸高科技企業出口。在美國對中興公司揮起最嚴厲制裁大棒,
要求美高科技企業不得向中興公司出售高科技產品尤其是核心的半導體零部件,以
打擊大陸的新興高科技產業,阻撓大陸在5G領域取得競爭優勢之時,蔡英文當局下
令要求台灣晶片設計公司聯發科、南亞科技等高科技企業對中興通訊公司等大陸企
業出口,必須依據“進出口管制”規定提出申請許可證。同時,台“經濟部”於2017年
4月底公告將中興通訊與中興康訊列入台灣“戰略性高科技貨品出口管制對象”,若
台灣企業向這兩個企業出口產品,需要事先取得“戰略性高科技貨品輸出許可證”,
方可向海關報運出口。惟在台灣企業界的抵制下,這一政策未能有效實施。在美國
祭出全面封殺華為措施後,蔡英文當局積極配合,台灣五家電信商停止在台銷售華
為手機。從2019年1月1日起,蔡英文當局開始實施所謂“資通安全管理法”,全面
禁止大陸資訊設備與軟體進入島內能源、交通等八大基礎設施領域。台“行政院”
要求“行政院”及所屬“部會”與事業員工,“不得使用陸制科技產品”,“禁止
公務使用的手機及電腦下載及連結所有中國社群網站及社群-平台”。

  再次,蔡英文當局配合美國嚴查所謂對美出口的“含中成份”,即不允許大陸
產品通過台灣加工再轉口進入美國。美國先後決定向大陸、台灣、歐洲等鋼鋁產品
進口徵收懲罰性高關稅措施。原本海峽兩岸同為受害者,利益與共,應共同因應應
對。但蔡英文當局卻發佈令人震驚的政治指令,要求台有關部門清查台輸美產品中
的“含中成份”,明令禁止台灣業者進口大陸產品在台灣加工後再出口美國。2019年
以來蔡英文當局加大對陸資入島限制,4月,台灣“行政院”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
例”修正草案,將陸資未經許可在台從事投資、影響資本市場秩序的罰款金額從60萬
元新台幣上調至2500萬元。_5月16日,在中美經貿談判陷入僵局,特朗普再度威脅
對大陸加徵關稅之際,蔡英文當局為防堵所謂大陸產品通過台灣“洗產地”繞道進
入美國市場,通過“貿易法”修正案,對所謂廠商及產證簽發單位違反“貿易法”
禁止之行為的處罰金額從原先的3萬元新台幣以上、30萬元以下,一舉提高到6萬元
以上、300萬以下;對廠商未經許可輸出戰略性高科技貨品到伊朗、朝鮮、大陸等管
制區,罰金從原先的150萬以下提高到300萬以下,並鼓勵民眾舉報。_

  五、美強力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社會,拓展“國際空間”

  提升與美日等“非邦交國”的實質關係,鞏固與“邦交國”的關係,積極爭取
參與國際組織或國際活動,是蔡英文當局的國際參與戰略,美國樂見台灣擴大國際
參與,支持台灣拓展“國際空間”,在國際社會與台灣形成默契合作與支持關係。
特朗普上任以來,台灣在中南美洲的三個“邦交國”巴拿馬、多米尼加、薩爾瓦多
先後宣佈與台灣斷交,與大陸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美國惱羞成怒,不僅攻擊中國,
而且對三國施壓,一度召回三國使節,同時拋出“2019年國防部撥款法案”修正案、
“2018年台北法案”,欲以“立法”形式授權國務院懲罰台灣“斷交國”。美國會
還特別召開美駐蘇里南、洪都拉斯與尼加拉瓜3個中南美洲國家大使提名人赴任前的
聽證會,其中對駐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特別耳提面命兩國準大使助台“固邦”。其
後美方接連邀請蘇嘉全、陳時中等台當局高官訪問華府以示送溫暖,並製造多個突
破。2018年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著名的“討華檄文”,攻擊中國“拉攏三
個拉美國家與台斷交”,“改變國際秩序,威脅台海穩定”,表示將在一中政策基
礎上持續支持“台灣民主道路”。11月15日,彭斯再度表示,美國已對美台關係與
台灣(參與)“國際空間”有所表述,即使美國在未來仍尊重自己的一中政策,但
也將堅定支持所有與台灣有關的協議與條約。_

  2019年1月22日,美國眾議院無異議通過“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
大會”的議案,要求美國國務卿提出方案,協助台灣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地位。
3月,美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波廷傑與國安會大洋洲與印太安全事務主任格
雷訪問所羅門群島,討論美台如何強化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合作,以為台灣“固邦”。
5月,美官員與台灣“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在美共同會見台“邦交國”帕勞、所羅
門群島官員,雙方合作維護南太地區“勢力範圍”的意圖明顯。5月25日,台“外交
部”高調宣佈,經與美方充分協調溝通,決定將台灣辦理美國事務的代表機構——
“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並藉此鼓吹“台美關係
緊密,互信良好”。美國參議院、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新近通過的旨在幫助台灣 “固
邦”和參與國際活動的的“台北法案”,不僅特別提及美國應該協助台灣與日本、
澳大利亞以及印太地區國家的“外交”關係,而且特別針對損害台灣“外交”關係
的國家,提出在“符合美方利益下”,美國可考慮降低對其經濟或外交的來往作為
回應。非僅如此,該法案還要求美國行政部門以“適當方式”支持台灣在所有不以
國家為會員資格、且“美國已參與”兩個條件下的國際組織中成為會員。並建議總
統或總統代表在包括領袖峰會等“任何美國與中國的相關雙邊互動場合中,表達支
持台灣成為國際組織會員或觀察員”,並立即著手與台灣協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友台”動作,被蔡英文當局誇大為美國支持台灣“準國際”
地位、願意為民進黨“台獨”路線“火中取栗”的政治保證。

  結語

  總體而言,特朗普上任以來,在“印太戰略”背景下,美對台政策發生了重大
調整變化,祇是迄今名義上並未脫離一中政策框架,一些新趨向當以引起高度關注。
美台在戰略對接、政治互動、軍事安全、經貿投資、台灣國際參與等議題上的勾連
日益加深,美台實質關係提升,呈現顯著升溫態勢。在中美戰略對抗加劇態勢下,
美國依常理會更加注重台灣在印太戰略中的地位與作用,蔡英文當局為尋求“倚美
抗中”,也會進一步迎合美國的“印太戰略”,台美會有進一步提升和深化關係之
可能。祇是計劃不敵變化,在日前美國眾議院已啟動對特朗普彈劾調查程序的背景
下,美國打“台灣牌”的力度有待進一步觀察。不過可以預見,即便特朗普被彈劾
下野,美國國會系統也不會減弱打“台灣牌”的力度,中美戰略對抗態勢難以發生
逆轉。加之今年台灣“大選”,蔡英文能否連任仍是個未知數,這使得美台關係帶
有一定不確定性,從而也給兩岸關係帶來不確定性,未來發展有待進一步觀察。
  註釋:

  ①王建民:《中美關係大變局下台海形勢之變與潛在風險》,《世界知識》,
2018年第24期,第34頁。

  ②台灣《聯合報》,2018年11月1日。

  ③王建民:《中美關係大變局下台海形勢之變與潛在風險》,《世界知識》,
2018年第24期,第34頁。

  ④潘飛:《“印太戰略”考慮下的特朗普政府對台政策》,《台灣研究》,2019年
第4期,第27頁。

  ⑤江音:《特朗普政府藉TRA強化美台“實質關係”》,《台灣週刊》,2019年
第16期,第4頁。

  ⑥湯紹成:《小英的“美國牌” 美國的“小英牌”》,台灣《中國時報》社論,
2019年7月15日。

  ⑦台灣“行政院”:《美國重大貿易逆差綜合報告台灣評論意見》,2017年5月
8日,https://www.ey.gov.tw。

  ⑧江音:《台美貿易呈現增長態勢》,《台灣週刊》,2019年第24期,第4頁。


  ⑨王建民:《簡析中美經貿摩擦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影響》,《台灣週刊》,
2019年第27期,第1-2頁。

  ⑩柳英:《2019年上半年台灣地區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台灣週刊》,2019年
第30期,第3頁。

  _江音:《台美貿易呈現增長態勢》,《台灣週刊》,2019年第24期,第1頁。


  _柳英:《2019年上半年台灣地區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台灣週刊》,2019年
第30期,第5頁。

  _王建民:《簡析中美經貿摩擦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影響》,《台灣週刊》,
2019年第27期,第5頁。

  _許智翔等:《台海兩岸安全情勢發展》,參見李哲全、李俊毅主編:《2018印
太區域安全情勢評估報告》,第88-89頁。

作者為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  源自“中評社”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