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聚同化異”論與“一國兩制”方針


郭偉峰



   一、習近平首次提出“聚同化異”論   

  “聚同化異”,這一名詞在中國古籍中也難於尋覓到,就更不要說用於中共的
國家治理政策當中了。但是,習近平非常重視這一名詞,不僅常常用於中美關係和
國際關係、外交政策的論述中,還用於兩岸關係的論述中。可以說,“聚同化異”
論是習近平的辯證思維的體現與方法論的創新。 

  2015年5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朱立倫主席率領的中國國
民黨大陸訪問團。習近平提出了四點意見,其中第四點是: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要
著眼大局,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不僅要求同存異,更應努力“聚同化異”,不斷
增進政治互信。對兩岸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難題,國共兩黨都要勇於面對,匯
聚兩岸同胞智慧,積極探索解決之道。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平等協商,
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關鍵是要“慮善以動,動惟厥時”。衹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
兩岸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來。 

  在此,“聚同化異”的提法十分突出,成為了中共對國民黨的新要求,與過去
常提的求同存異有所不同,因而引起了兩岸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對於求同存異
之說,大陸官方過去用得很多,各界都非常瞭解其意思,但是,對於“聚同化異”
的認識,就比較貧乏,更加談不上統一的認識。 

  2015年5月2日,朱立倫與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會面時就提到:希望兩岸除了求
同存異,更能“求同尊異”,尊重不同的聲音。其實,早在2014年6月26日國台辦主
任張志軍拜會新北市長朱立倫的時候,朱立倫就當面表示,兩岸交流要發揮同理心,
不止“求同存異”,更要“求同尊異”,尊重台灣人民的想法、尊重台灣人民的決
定,就是在不同聲音、多元社會裡的最大共識。他說,兩岸關係過去強調“求同存
異”,但在同理心思考下,應該“求同尊異”,尊重台灣人民的想法及決定,這是
他的基本態度。 

  顯然,習近平不同意朱立倫的“求同尊異”之說,並以“聚同化異”論來回應
了國民黨提出的問題。共產黨的堅持與國民黨的蛻變,在此一刻已經展現。此後,
“求同尊異”之說即告偃旗息鼓。 

  在討論“聚同化異”之前,必須瞭解和而不同以及求同存異之說的歷史淵源。
和而不同是孔子的光輝思想,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求同存異則是周恩來的辯證思
維方法之要津。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強調多樣性的統一,也
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民主精神,以及互相尊重的平等精神。大陸專家比較一致的解讀
是: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和基本價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對
“和”這一理念的具體闡發。和而不同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
和一致。 

  中國共產黨對和而不同思想是高度重視、高度肯定的,在外交領域長期作為指
導思想來貫徹運用。2002年10月,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喬治•布什
總統圖書館發表演講說:“兩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君子和而不同
的思想。和諧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
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係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
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發展的真諦。”於此,可知中共對和而不同的標
準的哲學解讀。 

  至於求同存異之說,則非古人的原句流傳,它是現代的中共領導人、思想家周
恩來的思想創新。 

  根據資料,中共中央統戰部研判,求同存異這一重要思想是周恩來在大革命時
代前後提出來的。1923年7月,周恩來在《旅法各團體敬告國人書》一文中指出:凡
是“不甘為列強奴隸軍閥鷹犬的人,不論其屬於何種派別,具有何種信仰,都應立
即聯合起來”,推翻帝國主義和軍閥卵翼下的北京政府,這條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
衹求反北京軍閥政府之“同”,而存各自派別、信仰之“異”。1945年在中共七大
上,周恩來作了《論統一戰線》的重要講話,指出要懂得統一戰線的“統一性和區
別性”,“‘右’的觀點就是不主張區別,抗戰的武漢時期,有人主張我們是‘求
同而非異’,就是說衹有同而沒有異,這是不知道我們無產階級和別的階級不同”。
“那就是和人家混合在一塊”,“‘左’的觀點是天天講區別,不去和人家共同行
動,把整個隊伍推出去,把自己孤立起來”。周恩來用“統一性和區別性”的辯證
統一,第一次對統一戰線求同存異思想進行了理論概括。中共建國初期,周恩來又
指出:“每個黨派都有自己的歷史,都代表著各自方面的群眾,有人要求各民主黨派
都和共產黨一樣,如果都一樣了,則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又何必聯合呢?正因為有所不
同,才需要聯合。”“另一方面,如果衹是為了廣泛聯合就不講原則,凡是要求我
們承認的我們就承認,那又會渙散了統一戰線。”周恩來把求同存異思想貫徹於中
共統一戰線的運作中。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這是亞非地區舉行的沒有殖民主
義者參加的第一次歷史盛會。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總理在大會發言,闡明了中國
政府的立場和政策,並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為各國普遍接受,為會議成功奠定了
基礎。亞非會議是亞非各國人民民族解放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求同存異
是周恩來的創新,萬隆會議的精神最終導致了1961年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萬隆會議
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涵蓋了與會國在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
附屬地人民問題、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等多個方面所達成的共識。公報中“關於促
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載入史冊的十項原則,是亞非國家對國際關係
準則的重要貢獻,是世界歷史進程中劃時代的里程碑。 

    求同存異從此成為中國處理國際事務、外交關係的基本準則。   

  中國前國務委員唐家璇評價周恩來的求同存異說:“求同存異既是一種思想,
也是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基本方法。在處理與各國關係上,求同就是努力去
尋求擴大雙方的共同點,存異就是正視並允許雙方有一定的不同點。周總理不僅提
出並倡導求同存異的思想,也非常善於協調各方面的不同意見,在複雜的矛盾中尋
求共同點”。① 

  同時,唐家璇還指出:“周總理求同存異的外交思想在中國對外關係中一直不
斷地得到繼承和發展。鄧小平同志關於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
以及針對我國與一些鄰國存在島嶼歸屬和海域劃界爭議問題提出的‘主權在我,擱
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都是對周總理外交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直至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首次提出
了要用“聚同化異”來促進中美關係。 

  2014年7月9日,在當天舉行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五輪中美人文交
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上,習近平發表題為《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致辭。
習近平表示,中美雙方衹要堅持相互尊重、“聚同化異”,保持戰略耐心,不為一
事所惑,不為一言所擾,中美關係大局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此後,在涉及國家關係的領域上,習近平頻頻使用“聚同化異”一詞。如前所
述,在2015年5月4日則首次用於兩岸關係上。 

    二、“聚同化異”論是習近平哲學思想的創新   

  “聚同化異”論充滿了哲學新思維,是在和而不同的基礎上,與求同存異之說
的辯證統一互動,更是傳承了毛澤東如何解決矛盾的哲學思想。 

  專家分析說:周恩來求同存異思想體現了辯證思維豐富內容。“求同”就是尋
找共同思想、共同要求、共同利益,是構建和諧的基礎;“存異”就是保留不同觀
點、不同主張、不同利益,是構建和諧的條件。求同存異又可稱為“辯證求同”。
⑴異中而求同——同一性與鬥爭性相統一。⑵求同不求異——“兩點論”與“重點
論”相統一。⑶求同又存異——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⑷存異以待同——質變與
量變相統一。周恩來強調“存異”,既不是對差異置之不理,更不是有意去“求異”,
而是“存異以待同”。它有兩層含義:其一,引導差異向共同點轉化。其二,防止
“小異”向“大異”轉化。 

  習近平“聚同化異”論則可以稱為“辯證化異”,在求同存異的哲學思想基礎
上,關鍵在於如何掌握好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第一,在經過了求同的基礎上,把已經基本形成的共同點予以強化,“聚同化
異”是求同存異的升華,求同存異是“聚同化異”的基礎。沒有求同存異,也就不
可能進行“聚同化異”。衹有“聚同化異”,才是求同存異的目的所在。求同存異
不能靜止不動,靜止了,就無法進一步解決問題。經歷了求同存異的階段,“聚同
化異”就有了發展的可能。習近平2015年7月15日會見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副總理
加布里爾時說:“展望未來,我們應謀求從求同存異升華到‘聚同化異’,聚利益、
責任、挑戰之同,化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發展階段之異,打造順應時代發展的新
型黨際關係。”這一段話,清楚地闡述“聚同化異”與求同存異之間的辯證關係。
 
  必須指出,周恩來的求同存異的存異是不存原則之異,在原則性的問題上決不
能讓步。習近平的“聚同化異”同樣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要求化解已經存在的
有害原則之異。所以,周恩來重點在求同,習近平側重於化異,甚至如意識形態、
政治制度這樣的以前絕對認為必須存異的異,習近平也要求化解。 

  第二,存小異,化大異。也就是要認識矛盾的特殊性,要抓住主要矛盾。習近
平對朱立倫的講話中,重點突出了兩岸關係存在的大異為何,即為:政治互信與政
治分歧。兩岸長期以來沒有鞏固政治信任基礎,導致政治分歧難於彌合。習近平在
另外的場合還進一步說明:“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夯實共同政治基礎,是確保兩岸
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
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事實如此,兩岸關係中的主要矛盾就是政治
互信與政治分歧的矛盾。至於其它方面的矛盾,則有可能是小異了。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說:“由此可知,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
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於次要和服從的地
位。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
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習近平
“聚同化異”論,正是要求兩岸必須共同捉住主要的矛盾。 

  第三,把阻礙同的小異遏制在成為大異的轉化過程中。也就是要把握矛盾的主
要和次要的方面互相轉化關係。習近平這一段論述,是精闢的註解:“由於歷史和
現實的原因,兩岸關係存在的很多問題一時不易解決,這也不要緊,我們共同努力
解決,但不應讓它們影響兩岸同胞發展關係、合作交流。”這些一時不能解決的問
題又是什麼呢?⑴是暫時的不要緊的問題。⑵是次要的矛盾。但是,不應讓它們影
響兩岸關係這樣的說法,就是要把兩岸現存的次要矛盾控制好,絕對不能又轉化為
重要矛盾,使得原有的主要矛盾更加突出。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這樣論述矛盾的特殊性:“研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
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須在其聯結上、在其總體上去看,而且必須從
各個階段中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有其新舊兩個方面的矛盾,
形成為一系列的曲折的鬥爭。鬥爭的結果,新的方面由小變大,上升為支配的東西;
舊的方面則由大變小,變成逐步歸於滅亡的東西。而一當新的方面對於舊的方面取
得支配地位的時候,舊事物的性質就變化為新事物的性質。由此可見,事物的性質
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
方面起了變化,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 
/
    習近平“聚同化異”論,就是要求兩岸一起把握好矛盾的發展變化規律。   

  習近平“聚同化異”論長期使用於國際關係中,但是,在兩岸關係中用得還是
比較少,究其原因,兩岸關係目前仍然處在反復期,台灣政黨輪替周期導致兩岸難
於進入求同存異階段,因而“聚同化異”的運用時機還有待發展與成熟。然而,習
近平“聚同化異”論已經在大陸一方開始實踐,必然對今後的兩岸關係發揮越來越
大的決策影響。 

    三、兩岸關係與“聚同化異”   

  習近平“聚同化異”論不是憑空而來的,其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的理論創
新與實踐創新成果。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舉行正式
會談,會談後國共兩黨發布了《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會
談新聞公報》。這是60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主要領導人首次舉行會談,
是一次歷史性會談,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胡連會達成五項共識:⑴促
進儘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⑵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⑶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⑷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
與國際活動的問題。⑸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此後至2013年,胡錦濤與連戰會
面達12次之多。 

  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國民黨贏得選舉,重新執政。在國民黨之後執政的8年
中,胡連會五項共識,除了第二項之外,其它4項都基本完成與正在構建中。至此,
和平發展的形勢與和平發展的理論,都進入了創新期。到了蔡英文民進黨奪取政權
之後,兩岸關係何去何從?和平發展何進何退?從中共與大陸方面來說,更是有待
新的理論與新的實踐。 

  民進黨蔡英文執政至今,因為堅拒“九二共識”,導致原來兩岸之間的由國共
共同構建的政治互信基礎被破壞殆盡,原來兩岸不斷在縮小的政治分歧,又重新被
擴大,被撕裂。故此,在這樣的兩岸對峙對抗階段,在兩岸政權體系之間,別說
“聚同化異”不可能,求同存異也不可能,和而不同也不可能。因為出現了這樣的
問題:⑴對於兩岸分裂之主張,大陸絕對不可能和此而不同。⑵對於台獨主張之異,
大陸絕對不能求同存此異。⑶如是,“聚同化異”就必須暫時擱置。 

  習近平早就描述了這樣的兩岸危機:“九二共識”對兩岸建立政治互信、開展
對話協商、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兩岸雙方的共
同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互信將不復存在,兩岸關係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
路上去。我們常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們始終把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台
灣當局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衹
要做到這一點,台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都不會存在障礙。 

  習近平的話清楚地表明,沒有一個中國之同,兩岸關係政治之異就會成為摧毀
一切之同的主要矛盾。

  怎麼辦?兩岸政治關係就理所當然進入了鬥爭期,通過鬥爭轉變矛盾,轉變異
同。然而,在兩岸關係中的民間層次,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乃至“聚同化異”,都
應該是不離不棄的哲學思考。 

  習近平說:“台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著特定的心態。我們
完全理解台灣同胞的心情。熨平心理創傷需要親情,解決現實問題需要真情,我們
有耐心,但更有信心。親情不僅能療傷止痛、化解心結,而且能實現心靈契合。我
們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願意首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
發展的機遇。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在另一個場合,
習近平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
的心靈契合。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
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
胞的心理距離。同時,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
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這兩段話,深刻地表述了習近平在關於異與同的方面,對台灣同胞的多重並舉
思維。 

  第一,尊重歷史差異。這個差異是既有的存在。習近平說過:“歷史就是歷史,
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因為歷史而存在的台灣特定社
會心理,也是歷史的組成部分,必須正視,不可無視。這就是存異之意。 

  第二,尊重社會心態差異,但是,這個差異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可以通過方
式方法拉近的,也就是可以化異的。 

  
  第三,尊重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差異。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
式,沒有什麼必要去否定之,和而不同即可。“一國兩制”方針就是確定台灣的社
會制度與大陸的社會制度可以共存,沒有要用一個取代另外一個的意思。 

  第四,在存異上求同,在聚同上化異。“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
來可以開創”,習近平還說過:“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
現實是未來的歷史。”“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關係存在的很多問題一時不
易解決,但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
的願景,這是推動相互理解,攜手同心,一起前進的重要力量。”這其中的四個
“共同”,來自歷史,也來自現實,更是連接未來。所以,這四個“共同”,實際
上包含了和而不同之同、求同存異之同,更是彰顯了“聚同化異”之同。有了這四
個同,就能夠讓兩岸同胞化解心結、迎接超越差異的未來。 

  不過要強調的是,如前所述,在重大的政治原則方面,習近平是不贊同尊異的。
因為一旦尊異,就有可能陷入“一邊一國”、“兩個中國”的分離主義思想陷阱中,
在兩岸關係中變成無為而治,更加突出了兩岸關係中的主要矛盾。 

    四、“一國兩制”方針與“聚同化異”   

  “一國兩制”是求同存異思想的結晶。如果沒有周恩來力倡及推行的求同存異
思想,沒有中共長達數十年的求同存異實踐,就沒有可能誕生、形成並在港澳地區
率先落實“一國兩制”。 

  但如果用習近平“聚同化異”論去重新認識“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當有新悟!
 

  “一國兩制”方針既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方式方法,又是兩岸統一之後的具體政
策安排。“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一國兩制”指的是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台灣實行資本主義。
是共產黨為解決祖國大陸和台灣和平統一的問題以及在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中國主
權的問題而提出的基本國策。 

  也就是說,“一國兩制”之同,在於一個國家之同,“一國兩制”之異,在於
兩種制度之異。“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為求一國之同,存兩制之異。一國與兩制
之間,存在著辯証統一關係。對此,習近平有深入的、系統的、全面的論述。 
  北京專家對“求同存異”、“聚同化異”與“一國兩制”方針的辯證統一關係
有過深入分析,可供參考:求同存異與“聚同化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兩個既有諸
多聯繫又有一定不同之處的範疇。它們之間的聯繫在於,都承認事物之間的差異,
在一定條件下要尊重這些差異;它們之間的不同在於對待差異的處理方式,或者是
保存這些差異,或者是以適當的方式縮小或消除這些差異。與求同存異最為接近的
範疇則是“和而不同”。它們都是在“求同”、重“和”的基礎上“存異”、保留
“不同”,以開放性促進事物之間的相濟相生。西周思想家史伯最早提出“和實生
物,同則不繼”。在此,“和”蘊含著開放性與包容性。而“一國兩制”方針的提
出,則是在追求統一的大前提下承認差異和包容性的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它的目
的是實現新的“和”,以達到新的境界——“聚同化異”。我們可以把“聚同化異”
看成是“求同存異”發展的一個新層次、一種新境界。與其相關聯的中國傳統文化
思想範疇是“中庸之道”。“聚同化異”與“中庸之道”的關聯主要在於正確把握
事物對立統一的發展規律,力求在對立兩端之間找到內在的共通之處和適當的解決
辦法,聚其“同”,取其“中”,執兩用中,讓相同的正確的東西得以不斷聚合、
擴大,使不正確的東西和不同的見解逐漸化解、消除。九二共識的達成是實踐求同
存異思想的結果;推進這一共識得以健康發展,又有賴於“聚同化異”的貫穿。
“聚”,要有耐心和智慧,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出發,在交流中增進理解;
“化”,要講求自然順暢,疏通引導,通過各方不懈努力,化解異見。衹有這樣,才
能由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升華到執兩用中、“聚同化異”,努力形成和擴大以“九二
共識”為主體的共識群,將這一共識群推向一個新的層次,進而在新的層次上實現
求同存異,並由此到達更高層次的新的“聚同化異”。如此,在不斷往復發展共識
群的良性循環中,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事業的深化展開。② 

  此一論述,可以讓大家更加充分地瞭解不同時代的中共領導人對中國傳統哲學
思想的繼承與創新、實踐。與此同時,還可以從習近平的具體講話中觀察其辯証思
維在“一國兩制”方面的運用。 

  習近平任職以來首次在會見台灣客人時提及“一國兩制”,是在2014年9月26日
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的時候,習近平這樣說:“在涉及國家統一和中
華民族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我們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會有任何妥協和動搖。
1949年以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
不可能改變。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我們認為,這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
佳方式。我們將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以和平的方式
實現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具體分析來看,習近平這一段話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實踐“一國兩制”的“聚同
化異”辯證統一關係:

  1,必須聚合三個認同,一是國家統一認同、二是民族發展認同、三是兩岸一中
認同。這三個認同必須是兩岸一致的,如果有不一致,也必須向聚合推進。這樣,
一國的認同才牢固,“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的落實才有依靠,才有共同基礎。否則,
就不存在落實“一國兩制”的可能性。 

  2,必須化解兩岸之間對“一國兩制”最大的歧義,即兩岸統一與領土和主權的
關係。在這裡,兩岸統一是否為領土和主權再造,當為目前兩岸彼此之間最大的不
同認知。這個異,不可能留存,必須化解之。如果容納了這個異,就會導致原來的
存社會制度之異,質變為存領土和主權之異,變為存兩個國家之異,導致一國的基
礎蕩然無存。 

  3,“一國兩制”的前提是和平統一,也最符合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在此,中華
民族整體利益就是“一國兩制”最大的同,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心願、共同的未來。
 
  從港澳地區對“一國兩制”的實踐來看,是非常成功的,主要表現在:⑴港澳
居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護。⑵民主政制依法穩步推進。⑶經濟保持平穩
發展。整體經濟保持增長。⑷包括教育事業在內,各項社會事業邁上新台階。⑸對
外交往和國際影響進一步擴大。 

  但是,香港的“一國兩制”問題也不少,尤其在同與異的關係方面,把握是不
精準的。2017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
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講話時論道:始終準確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一
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一國兩制”的提出首
先是為了實現和維護國家統一。在中英談判時期,我們旗幟鮮明提出主權問題不容
討論。香港回歸後,我們更要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在具體實踐中,
必須牢固樹立“一國”意識,堅守“一國”原則,正確處理特別行政區和中央的關
係。任何危害國家主權安全、挑戰中央權力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權威、利用香
港對內地進行滲透破壞的活動,都是對底線的觸碰,都是絕不能允許的。與此同時,
在“一國”的基礎之上,“兩制”的關係應該也完全可以做到和諧相處、相互促進。
要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香港特別行政區
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
何時候都不能偏廢。衹有這樣,“一國兩制”這艘航船才能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其實,在這段話中,習近平指出了“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中遇到的最大的問
題,就是沒有及時有效地通過“聚同化異”,使得回歸後的香港在一國的原則方面
更加鞏固,在兩制的維護方面更加和諧,有效遏制異的惡化。事實說明,在“一國
兩制”實踐中,僅僅求同存異是不足夠的,如何“聚同化異”,是遏制新的矛盾產
生的必然的哲學思考。 

  由此可以歸納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國兩制”理論在兩岸關係中的實踐,必須
通過“聚同化異”的辯證統一方法。聚大同、才能化大異。要由被動到主動,再由
主動到行動,才能聚、才能化。無論是在推進和平統一的進程中,還是在統一之後
兩岸實施“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的運用中,習近平“聚同化異”論是最為重要的指
導思想。“一國兩制”大政方針今後要在兩岸關係中獲得成功,需要具體的政策內
容支撐,更是離不開哲學的深度思考。 

  對於如何在台灣宣導與運用“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台灣統派專家紀欣有非常
精闢的分析意見,值得在此一記:“一國”除可表明兩岸根本是一個國家,還有以
下幾項作用。⑴“一國”是檢驗台灣朝野政黨是否真正支持“九二共識”、反對台
獨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例如,國民黨既表示支持“九二共識”,就不能不承認
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否則又與台獨、獨台有何差異?⑵“一國”標示出兩岸的政治
分歧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不應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這可排除美、日等國對兩
岸關係的不當干預,也可杜絕台灣有人幻想以美日作為“抗中”、“拒統”的靠山。
⑶兩岸既是“一國”,兩岸同胞自是一家親,而且任何一邊都應給予另一邊同胞享
有同等待遇。大陸正全面朝此方向大步邁進,台灣當局即使暫時做不到,至少應停
止處處歧視刁難陸配、陸生。⑷除“一國兩制”外,政學界提出的邦聯、歐盟或大
屋頂一中等統一模式,都有先把中國拆成兩個國家,再來進行統合之虞,吾人應謹
慎對待,加強溝通。③ 

  關於兩制問題,紀欣的分析如下:⑴台灣大多數人反對“一國兩制”,除因
“一國兩制”被政治人物刻意污名化外,也在於對“一國”或統一有所疑懼,而非
對“兩制”有意見。⑵台灣在經濟上長期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在政治上採多黨政治、
普選制度,雖已產生諸多致命的弊端,但大多數人仍相當堅持維持現有制度及生活
方式。衹有當兩制獲得保證及保障時,制度之爭才不會再是台灣民眾“拒統”的理
由。⑶兩岸實行不同制度,就不必在制度上競爭,尤其,台灣不應對大陸的制度說
三道四,更不應受外部勢力利用,刻意干擾大陸實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陸相
關單位有必要更積極,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台灣同胞解說大陸當代政治體制、社
會主義民主、人權保障、少數民族政策等,台灣同胞也應抱著學習的態度虛心瞭解。
 
  可知,“一國兩制”方針政策乃至理念不被污名化,並且要為台灣同胞接受,
當前還存在很大的困難。唯有採取“聚同化異”的方式方法,逐步地、堅持不懈地
進行宣導與實施,才能夠日久見人心,終將被理解。 
註釋: 

  ①《唐家璇談周恩來外交思想:求同存異是突出特點》,中國新聞網,2011-09-07。
 
  ②《“求同存異”與“聚同化異”》,光明日報,2015-10-23,作者:王耀華。
 
  ③《“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中國評論》
月刊2017年12月號,總第240期,作者:紀欣,台灣《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