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中同表”的現實基礎與發展願景


潘佳瑭



  長期以來,台灣島內對“九二共識”一直存在錯誤的解讀,國民黨人士普遍傾
向於“一中各表”,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提出要走向“一中同表”,民進黨人士否
認兩岸有共識,普通民眾的認知則比較模糊和混亂。鑒於島內對“一個中國”存在
各種認識誤區、錯誤言論和思潮,有必要釐清事實和真相,權衡利弊得失,凝聚兩
岸“一中同表”的共識,營造有利於和平統一的輿論氛圍。 

  一、“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 

  1992年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
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達成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
中國原則”的共識。2000年台灣當局陸委會主委蘇起將這一共識表述為“九二共識”,
獲得兩岸認同並沿用至今,成為兩岸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政治基礎。 

  (一)國民黨的立場。大多數國民黨人士把“九二共識”曲解為“一中各表”,
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少數人士甚至無視“九二共識”的模糊空間,把一個
中國表述為“兩個中國”。1995年李登輝訪美期間聲稱,“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大陸,一個中華民國在台灣”,導致兩岸協商中斷。1999年李登輝正式提出“兩國
論”,把兩岸關係說成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2001年馬英九提出,“中華民國”接受“九二共識”一點困難都沒有,因為此
一說法是“一中各表”,大陸方面說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我方則說自己是“中
華民國”,既然雙方意見不同,予以擱置,談別的,希望大陸方面不要只提“一個
中國”,也應提“各自表述”。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提出堅持“九二共識、一中
各表”,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明確反對“台獨”,認為兩岸不是
“國與國”的關係,也不是“一邊一國”。對於兩岸關係的定位,馬英九提出“互
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呼籲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2013年馬
英九再次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在回覆習近平總書記的賀電中指出,“1992年,海峽
兩岸達成‘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本黨自五年前在
台灣重返執政伊始,相關部門立即在此項‘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中斷近
十年的和解與合作__”,這實際上可視為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的再確認。 

  2015年洪秀柱參加台灣地區領導人黨內初選,提出“九二共識”的階段性功能
已經完成,在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時,必須認真處理兩岸的政治定位問題。洪秀柱
主張深化“九二共識”,提出應該從“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
具體內容是“兩岸均是‘整個中國’內的一部分,其主權宣示重疊、憲政治權分立”。
洪秀柱還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主權宣示重疊,但不能說中華民國存在,
否則就變成“兩國論”。洪秀柱的主張在黨內引起巨大爭議和強烈反彈,以致引發
後來的“換柱風波”;時任黨主席朱立倫公開表示,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堅持“九
二共識、一中各表”。 

  2017年國民黨主席選舉期間,候選人圍繞兩岸關係展開交鋒。吳敦義主張“九
二共識、一中各表”,目前“‘統’、‘獨’都不能談”,談“統”不切實際,
“獨”也不可能,“唯有和平最好”。洪秀柱則主張“一中同表”,簽署兩岸和平
協議,終結敵對關係,兩岸未來走向和平統一。郝龍斌認為,“一中”是兩岸的共
識,“各表”是台灣內部共識,“一中同表”在國民黨內部沒有共識,國民黨的核
心理念思想是捍衛“中華民國”,反對“台獨”。吳敦義當選黨主席後,多次強調
“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表示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於它的涵意(含義),
雙方同意用口頭聲明方式做“各自的表述”,“你(大陸)表你的,我(台灣)表
我的”,並在新的“黨綱”草案中刻意強化“一中各表”。對此,銘傳大學教授楊
開煌表示,“一中各表”是台灣的片面說辭,“一個中國”是兩岸的共識,“各表”
不是共識;曾連任三屆台灣省議員的童福來直言,“一中各表”原來就是國民黨自
己說的;國台辦原副主任王在希直接指出,“一中各表”實質上是“特殊兩國論”,
大陸對此始終不贊同。 

  顯然,“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不是一回事,國民黨人士普遍主張“一中
各表”,實際上是遊走於“一個中國”與“兩個中國”的中間地帶,既有對兩岸同
屬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政治宣誓,又有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
提並論的曲意解讀,個中原委值得玩味。 

  (二)民進黨的立場。民進黨長期堅持“台獨”路線,拒不接受兩岸同屬一個
中國的“九二共識”。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鼓吹所謂的“住民自決”和“主流民意”,
其立場集中體現在“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三個
文件裡。1991年,民進黨通過的黨綱公然提出“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
主張獨立建國,制定新憲。1999年民進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聲稱“台灣是
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
式決定”,“‘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台灣”,台灣主權領
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對外不再堅持使用“中華民國”。2007年民進黨
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互不隸屬,互不治理,“國號”應正名為台灣,儘速制定台灣“新憲法”,
破除“憲法一中”迷障。蔡英文當選民進黨主席後,多次聲稱“中華民國就是台灣”。

  陳水扁執政時期迴避一個中國原則,把“九二共識”歪曲為“沒有共識的共識”,
企圖用所謂的“九二精神”來取代“九二共識”,破壞兩岸協商和對話的政治基礎。
2016年蔡英文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後,僅表示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
對“九二共識”始終採取模糊立場。民進黨“明日之星”、現任行政機構負責人賴
清德則公開宣稱“主張‘台獨’不會改變”,“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 

  縱觀民進黨的立場,其實質是堅持“台獨”路線,企圖製造“一中一台”,不
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三)台灣民眾的認知。從1895年清政府割讓台灣至今120多年的漫長歲月裡,
台灣先後經歷50年殖民統治、50年專制統治和20多年政黨惡鬥,受日本“皇民化運
動”、國民黨反共宣傳、“台獨”人士和媒體長年累月洗腦的影響,台灣民眾的政
治認知比較混亂,普遍不瞭解兩岸關係的真實現狀,多數認為“九二共識”就是
“一中各表”,少數認為是“一個中國”,有的只知道有“九二共識”這個名詞,
說不清是指什麼。 

  台灣民眾長期處於封閉的政治生態,形成對中國、對大陸的複雜情感和根深蒂
固的刻板印象,直接影響對“九二共識”的認可程度。 

  一是疏離感。台灣當局一直宣稱“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早年的國民黨
對中共持續進行妖魔化宣傳,民進黨成立30多年來,不斷製造大陸在國際上打壓台
灣的輿論,導致民眾不清楚“中華民國”的性質,心理上排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
中共和大陸沒有好感,形成“仇共”、“疑共”和“反陸”、“抗陸”的敵對意識。
李登輝、陳水扁上台後推行“文化台獨”,通過修改教科書,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分
開,把大陸稱為“中國”,使年輕人從小就把台灣視為與中國並列的概念,形成
“一中一台”的政治認知,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二是優越感。“台獨”人士及其控制的媒體日復一日對島內民眾醜化中共和大
陸,島內電視、電台、網路和報紙每天有關大陸的話題幾乎全是負面新聞,其中大
多是歪曲事實的片面報導,即使有少數客觀的正面報導,也很難引起關注。民眾普
遍認為台灣社會民主自由,經濟水準和人文素質較高,科技、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
而大陸沒有民主自由,經濟發展落後,人權狀況不好,文明素質不高,即使對大陸
有所瞭解,往往也不以為然,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 

  三是恐懼感。多數民眾對統一懷有強烈的抗拒心理,擔心統一後會失去民主自
由,現有利益得不到保障,面對大陸的“軍事威脅”,希望永遠維持“不統不獨”
現狀,同時懷有僥倖心理,認為即使台海開戰,台軍也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而且
美國一定會出兵保護;支持兩岸統一的民眾可謂鳳毛麟角。 

  二、“一中各表”的狹隘性 

  任何政治共識都是當事雙方共同認可的立場與主張,如果相關立場與主張只是
單方面所宣誓或堅持的,沒有得到另一方認可,則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而不是共識。
“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在特殊歷史條件下通過對話和協商達成的共識,其核心意涵
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至於國民黨提出的“各表”,則是單方面的解讀,從未獲得
大陸方面認可。 

  國民黨主張“一中各表”,希望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或許背後
有其邏輯和顧慮。一是希望保住國民黨的面子。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後,在島內
長期一黨獨大,連續執政50多年,而且謀求“反共復國”,當時如果承認“中華民
國”不存在,必然面臨“法統”危機,只得抱殘守缺,堅稱“中華民國”是“客觀
存在”。民進黨上台後,國民黨淪為在野黨,在國民黨人士看來,“中華民國”是
國民黨在100多年前締造的,是國民黨的政治榮耀和重要資產,儘管“中華民國”的
政權落入民進黨手裡,但“中華民國”的牌子與國民黨有歷史淵源,只有“各表”
才能為“中華民國”留出模糊的空間,一旦“同表”,“一中”只能是中華人民共
和國,國民黨將一無所有。 

  二是怕丟選票。受台灣當局長期反共教育和“台獨”勢力“去中國化”的影響,
台灣民眾心理上抗拒兩岸統一,國民黨擔心如果不提“各表”,就會被“台獨”勢
力攻擊為“賣台”,很多選民可能不再支持國民黨,造成選票流失,無法奪回政權。
台灣前行政機構負責人郝柏村表示,“九二共識”的內涵就是“一中各表”,如果
“貿然把‘一中各表’改成‘一中同表’,那就危險得不得了”。 
  
  三是“中華民國”名稱的存廢也是個難題。對於是否保留“中華民國”的名稱,
國民黨面臨一種兩難選擇:一方面,國民黨人士口頭上堅稱“中華民國”是主權獨
立國家,其實內心知道這不是事實,一個偏安政權怎麼能稱為“國”?另一方面,
“中華民國”不能更名,否則就觸及法理“台獨”的紅線,也就是說,台灣當局既
不該使用現有名稱,又不能改名,那怎麼辦?況且,國民黨強調兩岸交流與協商必
須對等、尊嚴,如果台灣當局沒有“中華民國”這塊牌子,那麼將來以什麼名義與
大陸進行政治談判? 

  誠然,中華民國是國民黨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歷經一次次失敗、最終推翻兩千
多年封建帝制並創建的第一個共和制國家,對國民黨來說,這是不容抹殺的政治榮
耀和歷史貢獻。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已取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不是
國民黨的現實資產,而是歷史遺產,特別是民進黨奪取政權後,國民黨與“中華民
國”之間只剩下歷史淵源,不再有現實的政治連結。況且,受“台獨”思想影響,
島內民眾對“中華民國”的認同度也很低,據2016年3月台灣指標民調公司公佈的數
據,“兩岸同屬一中”如果是同屬中華人民共和國,81.6%民眾不接受,9.2%能接受,
9.2%未表態;如果兩岸同屬“中華民國”,竟然有60.0%不接受,僅28.8%接受,11.2%未
表態。國民黨作為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重要政黨,要想在未來兩岸大勢中佔有一席
地位,最好的選擇是走出狹隘的政黨意識形態,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為重,
堅守“一中”底線,切實承擔起促進國家統一的歷史使命,而不是只顧眼前的選舉
利益,繼續強調“各表”,作繭自縛。國民黨唯有從台灣民眾福祉和中華民族長遠
利益出發,正確看待“九二共識”與兩岸關係,把“統獨”問題向民眾講清楚,讓
民眾瞭解兩岸的政經現實,讓選民知道統一給台灣帶來的安全、政治、經濟、民生
等多重利益,才能贏得真正的鐵票,重新取得政權,帶領台灣前行,讓台灣越來越
好,而不是越來越糟。 

  三、“一中同表”的可能性 

  應該看到,兩岸達成“九二共識”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同時也有模糊性和局
限性,最大問題是沒有對“一個中國”的含義進行討論,更沒有就具體的含義達成
共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誌,為促進
兩岸關係良性互動,切實維護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確有必要從現實出發,探討“一
中同表”的可能性。 

  “一中同表”作為對“九二共識”的鞏固和深化,其要點可以分為現實基礎和
發展願景兩個層面。在現實基礎層面,兩岸可圍繞“一個中國”與“中華民國”的
政治定位,對以下基本事實進行確認:一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和大陸都是
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
府;三是“中華民國”是一個政治實體,不是主權獨立國家;四是“台獨”嚴重損
害兩岸民眾利益,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台灣的現狀不是“獨”,
未來也沒有能力“獨”;五是反對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
“中華民國”這一名稱可以且僅限於台灣當局在與大陸簽訂和平統一協議時使用,
不得在國際場合使用。 

  在發展願景層面,兩岸可圍繞以下內容探討兩岸關係,逐步形成基本共識:一
是實現祖國統一符合兩岸民眾的切身利益,是台海永久和平的可靠保障;二是兩岸
應當就終止敵對狀態進行政治對話,達成和平協議,共同謀求國家和平統一;三是
兩岸應當深入探討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與“一國兩制”的可行性。 

  兩岸達成“一中同表”,需要遵循先島內、後兩岸的時序。海峽兩岸分隔已近
70年,形成不同的制度環境,兩岸民眾的政治認知堪稱天壤之別,特別是島內民眾
普遍不瞭解兩岸關係的真實狀況和“統獨”的利弊得失,在此情況下,島內任何政
黨提出“一中同表”均需循序漸進,否則不能贏得民眾支持,反而會使自身陷入孤
立狀態。兩岸達成“一中同表”,可按以下時序推進: 

  一是舉辦專題辯論,澄清思想障礙。目前島內大多數媒體被“台獨”勢力所控
制,“台獨”人士與這些媒體沆瀣一氣,以各種政治謊言欺騙民眾。國民黨則缺乏
戰略眼光和應對策略,常常拿香跟著拜,被動地迎合被民進黨等“台獨”勢力誤導
的民意,不敢與“台獨”勢力正面交鋒。結果普通民眾難辨真偽,於是民進黨成功
地騙到了選票,上台後胡作非為,嚴重損害民眾利益。民進黨不學好,國民黨不爭
氣,正如洪秀柱指出,民進黨天天說謊話、國民黨天天不敢說真話,國民黨長期有
很多問題不敢辯、不敢提出自己的論述,話語權不知不覺就給了對手,整個社會變
成是非不明、價值混淆、民粹當道。民進黨確有超強的騙術和主導議題的能力,從
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鬧得熱火朝天,到同年11月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慘
敗,再到2016年1月民進黨贏得台灣地區領導人和立法機構選舉,無不顯示國民黨在
比拼騙術方面根本不是民進黨的對手,國民黨如果還不說真話,將會更加邊緣化。

  應該看到,謊言固然容易擴散,也有“見光死”的特徵——容易被事實和真相
揭穿,對付民進黨的謊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舉行公開辯論。在這方面,國民黨有
成功的案例:馬英九曾就ECFA議題與蔡英文舉行電視公開辯論,結果蔡英文大敗。
後來馬英九多次邀請蔡英文舉行辯論,蔡英文每次都嚇得不敢應戰,躲躲閃閃,以
各種理由敷衍過去。當然,馬英九也有怯戰之時,如張亞中邀請他就“‘一中各表’
是否為台灣最佳選擇”進行辯論,馬英九就沒有正面回應。事實上,道理越辯越明,
真理終將戰勝謬誤,國民黨可從台灣當前利益和長遠發展出發,圍繞“一個中國”
的政治現實、兩岸實力比較、台灣的國際空間和尊嚴、“統獨”的利弊得失等議題,
利用電視、電台、網路等媒體舉辦一系列黨內(黨際)辯論會,打響輿論反擊戰,
讓不同觀點正面碰撞,激烈交鋒,牢牢掌握話語權,進而形成黨內共識和社會共識。
如果針對同一主題舉辦一、兩次辯論不夠,可以多舉辦幾次,通過深入持久的充分
辯論,告訴民眾真相,揭穿“台獨”謊言,講清“獨”之大害和“統”之大利,必
然會贏得越來越多的民眾支持。 

  二是廣泛開展宣傳。民眾是否理解和支持“一中同表”,對兩岸關係發展極其
重要,而島內政黨的政治立場與民眾的政治認知是相互影響的,可以說,在民眾不
理解、不支持的情況下,島內任何政黨都不可能與大陸達成“一中同表”的共識,
除非打算繼續在野或準備下台。為了讓民眾瞭解有關兩岸的簡單事實、真相和道理,
國民黨可結合辯論的議題,與平面媒體結合,配合通俗易懂、簡潔明瞭的文宣,用
客觀、理性、平實的語言擺事實,講道理,批駁錯誤的政治觀點,闡述正確立場和
主張,同時發動中常委、黨籍“立委”、黨工和青年團成員舉辦專題講座,或者上
電視、進社區、進校園,勤走基層進行宣傳,讓“台獨”謊言無處藏身,讓正確輿
論成為社會的主流聲音,讓民眾知道兩岸關係如何發展對台灣最有利。 

  三是明確政治路線。面對當前兩岸關係,國民黨念念不忘“一中各表”,只是
消極維持現狀,把“不統、不獨、不武”作為口頭禪,一味強調“不”怎麼,沒有
說清“要”怎麼,路線模糊,完全沒有方向感,感動不了人心,動員不了民眾,這
正是國民黨的最大危機。相對來說,民進黨有“台獨”黨綱,儘管對台灣有害,但
方向感極強,反而騙取了大量民眾支持。路線清晰是重振國民黨的必由之路,只要
相關辯論和宣傳到位,讓民眾意識到兩岸是命運共同體,體認到“兩岸一家親”,
屆時調整兩岸路線可謂水到渠成,國民黨可適時提出追求兩岸和平統一的“和統”
黨綱,進一步凝聚民心,一舉扭轉在政黨競爭中的被動局面。 

  四是推動政黨協商。國共兩黨可適時舉行正式會談,發佈新聞公報,闡述“一
中同表”要點,形成政黨協商成果,做好配套宣傳,夯實民意基礎。 

  五是進行政治談判。條件成熟時,由兩岸政府進行平等的政治談判,簽訂和平
協議,確定和平框架,共議統一後的相關法律制度等重大問題。 

  四、“一中同表”與和平統一 

  大陸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把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寄託在台灣
當局和台灣民眾身上,體現了最大的誠意和自信——隨著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和大
陸瞭解的不斷深入,支持和平統一的民眾將越來越多。應該看到,兩岸實力和影響
力是不對等的,大陸以大事小,賦予台灣當局對等談判的地位,這是對台灣當局和
台灣民意的尊重。談判不是“投降”——“獨派”拋出的“投降說”,本身是弱者
心態,是敵對思維作怪,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強大的大陸給予弱小的台灣以平等談
判的地位,豈不是大陸對台灣“投降”?需要指出的是,大陸尊重台灣民意是有條
件的,這種民意應該是有利於台海安全和民眾福祉的民意,而不是被“台獨”勢力
誤導的民意。 

  在尋求“一中同表”方面,國民黨可以做,民進黨也可以做,誰搶得先機,誰
將掌握輿論主導權,並最終贏得民心。對民進黨來說,不放棄“台獨”理念是死路,
放棄才有活路。對國民黨來說,應勇於承擔“反獨促統”的歷史使命,造福兩岸同
胞。 

  對大陸來說,只要和平統一還有一線希望,就會盡最大努力爭取,不到萬不得
已之時,絕不會“武統”台灣。當然,如果“台獨”政黨政客敢於觸碰大陸劃定的
“台獨”底線,如果島內沒有任何政黨能擔負起正確引導民意的責任,如果兩岸永
遠沒有達成“一中同表”的可能性,那麼,最終帶來的將是台灣的災難。 

  台灣未來的路該怎麼走?這個問題值得整個台灣社會深思。 

  註釋: 

  〔1〕“洪秀柱提‘一中同表’:整個中國內部憲政治權分立”,鳳凰網,http://news.
ifeng.com/a/20150515/43766830_0.shtml,存取時間2015年5月15日。 

  〔2〕“和平政綱讓吳敦義畏懼?洪:可派人說明”,中評網,http://www.crntt.com/
doc/1045/4/0/6/104540609.html,存取時間2017年1月12日。 

  〔3〕“台媒民調:自認是中國人的民眾竟然僅11%創20年來新低”,觀察者網,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6_03_14_353909.shtml,存取時間2016年3月14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4月號,總第244期)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