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者認為兩岸關係的紅綠對抗成為主要矛盾。作者認為:“不可對民進黨 大陸政策調整期待太高,更不要期待所謂‘轉型’。民進黨所有‘柔化’、‘向中 間靠’的調整都是‘去一中’的掩護,是為了讓‘去一中化’軟著陸。而在綠營堅 不承認九二共識和絕不接受‘一中’的情況下,大陸也沒有退縮餘地,這就決定了 兩岸‘拉鋸’的‘新常態’將持續很長時間。”“台灣方面能‘以小敵大’,能讓 體量巨大的大陸拉不動它,並不在其自身有多大力量,關鍵還在於其背後有西方勢 力的援手。從這一角度講,這場較量其實是中國與西方的較量。”“所以大陸對台 戰略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解決台灣問題,而台灣問題的解決將成為中 華復興的高峰成就,因為它意味著在中西幾百年爭奪台灣的戰略拔河中,中國是最 後的勝利者。”) 全文如下﹕ “扁政權”與“蔡政權”的“同” (一)民進黨兩次執政,兩次都在執政前和執政初期予人以“大陸政策調整” 的期待。陳水扁當年曾標榜“新中間路線”、“四不一沒有”、“一個中國原本不 是問題”、“統合論”──等等;蔡英文則提出“維持現狀”、“不橫柴入灶”、 “‘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依據‘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 務”等說法;並間接就九二共識的問題表示:(民進黨承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 實,認同雙方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共識”。 (二)都堅定不移地、始終如一地拒絕“一中原則”,為了拒絕“一中”而否 定“九二共識”,如果去掉“一中”,把九二共識定義為“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 共識”,那蔡英文也能接受。 (三)都在島內利用到手的政權,積極迅速地推動各種“台獨”舉措。扁的作 為人所皆知;與之相比,人稱蔡是“柔獨”,但那是在兩岸領域,在島內則不然。 蔡上台之後,其推行台獨的節奏之快、手法之狠、步驟之頻,比起陳水扁時期有過 之而無不及。 (四)都以“反抗大陸打壓”為藉口,不斷推出新的說法或實施新的政策,使 兩岸對抗逐步升級。扁時期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蔡在克制忍耐了一段時間以後,因 為巴拿馬事件而推出若幹對大陸的報復措施,如限制退休官員和退役軍官訪問大陸、 限制包括所謂“不友善學者”在內的“三種人”入境台灣等等,就是“升級對抗” 的新跡象。 “扁政權”與“蔡政權”的“異” (一)外部大環境不同。國際力量對比:中進美退,使台灣當局“拉美制中” 的戰略效能減弱。兩岸力量對比:大陸對台灣已擁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 扁上台之初(2000年5月),美國正處於鼎盛時期,自認俄羅斯已非對手,中東 也基本搞定,當時亦沒有很嚴峻的恐怖主義威脅,以至美國政軍界不少人將中國視 為“最大假想敵”。扁以為可以通過主動挑戰中國而更加得到美國垂青,美國也必 樂於“打台灣牌”壓中國。不想一年多後爆發“9.11事件”(2001年9月),反恐成 為美國面對的主要矛盾,必須尋求與中國合作。扁在美國人眼中反成了“麻煩製造 者”,最後形成中、美聯手打壓陳水扁的格局。 到蔡英文上台前,她認知到扁的“前車之鑒”;也看到了美國在特朗普上台後 的內外困境,知道中國已非昨日阿蒙、美國已經壓不住中國、在許多事務上必須與 中國合作,所以不能任憑台灣輕易挑釁中國。蔡提出“維持現狀”,其實也是受到 美國的壓力所致。蔡也不斷使出小動作以強化與美國的關係,但不像扁時期那樣大 聲地吹噓其“外交突破”,而是刻意保持低調以避免刺激中國,也避免讓美國感到 “台灣又添麻煩”了。 (二)在堅持“台獨”基本立場的前提下,對大陸的表態基調不同。扁當年是 逢中必反,對大陸的基調是挑釁、輕蔑、仇恨、氣焰囂張得很!而蔡英文則相對比 較克制忍耐,盡量不刺激大陸。目前整個綠營都認為不應該“逢中必反”,從賴清 德到柯文哲,相繼提出要友中、親中、知中、“一家親”好過“一家仇”等等說辭。 (三)扁、蔡都逐步走向與大陸升級對抗的方向,但對大陸挑釁的力度和措施 目前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扁走的是急進台獨之路——搞的是制定新憲法、以台灣名 義加入聯合國、舉行台灣民眾公投——等直接衝撞大陸底線的動作;而目前蔡沒有 搞這些動作。 (四)對兩岸關係的前景設計不同。在“扁時期”,還有民間機構代替兩會談 判的“澳門模式”,有金馬“小三通”和“包機直航”等成果。扁也曾提出建構兩 岸軍事互信機制甚至通過談判簽訂兩岸和平協議之類的議題。而在中共與國民黨的 關係方面,更實現了胡、連的歷史性握手,發表了“連胡五項願景”。雖然當時兩 岸劍拔弩張,但對未來願景的規劃上紅、藍有共同的目標,與綠也有交集點。 蔡執政後兩岸已經沒有任何形式的談判,也未取得任何新的交流成果。不僅民 進黨完全沒有對兩岸關係將如何發展的規劃和構想,甚至國民黨也說不清楚將來要 在兩岸關係上做甚麼?“五項願景”早被束之高閣。雖然民間各種交往仍然繼續, 但更高階的目標在哪里?兩岸其實都在等待觀望,失去了共同的答案。 思考與結論 (一)紅綠對抗成為主要矛盾。圍繞是否承認“兩岸同屬一國”的“拉鋸戰” 成為兩岸關係的“新常態”。大陸的對台戰略思考必須轉向“反獨優先”。 (二)不可對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期待太高,更不要期待所謂“轉型”。民進 黨所有“柔化”、“向中間靠”的調整都是“去一中”的掩護,是為了讓“去一中 化”軟著陸。而在綠營堅不承認九二共識和絕不接受“一中”的情況下,大陸也沒 有退縮餘地,這就決定了兩岸“拉鋸”的“新常態”將持續很長時間。 (三)既然是“拉鋸戰”,出現反復即這個階段你拉過來兩步,那個階段他又 拉回去一步,是正常現象,不必因此就沮喪自責。就這二十多年的過程論,紅、綠 已交手兩個回合,紅拉過來更多些,表現為:(1)綠出現全陣營的從“逢中必反” 轉向“友中知中”;(2)現在是紅堅守底線不退分毫,而綠在為趨近“一中”找說法; (3)紅倡導的“和平發展”綠也必須附和。 但紅得分雖多一些,卻也不能將綠拉過“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分界線,就基 本態勢而言仍屬僵持狀態。 而台灣方面能“以小敵大”,能讓體量巨大的大陸拉不動它,並不在其自身有 多大力量,關鍵還在於其背後有西方勢力的援手。從這一角度講,這場較量其實是 中國與西方的較量。作為中國的東方門戶,台灣是最早被西方勢力染指的地區,它 也是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結合部,因此東、西方兩種文明在這個地區反復拉扯。從荷 蘭人佔領台灣到鄭成功收復台灣,構成這場較量的第一回合;日本人據台五十年, 標誌台灣再次落入西方勢力之手,(日本雖然屬於東方國家,但它是以“脫亞入歐” 的姿態,作為學習西方文明的“優等生”來攻佔台灣。作為“西方俱樂部”的成員, 日本與英美也有矛盾;在二戰中被美國擊敗,此後一直追隨美國。)。1945年,台 灣重歸中國版圖,當時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國民黨是比中共更貼近西方文明的政 黨,這是西方勢力樂於支持它的重要原因。但也正因為中國國民黨身上的中國基因, 使西方勢力必須扶植一個更親西方文明的政黨與之抗衡,這就是民進黨。 所以大陸對台戰略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解決台灣問題,而台灣問 題的解決將成為中華復興的高峰成就,因為它意味著在中西幾百年爭奪台灣的戰略 拔河中,中國是最後的勝利者。 (四)在紅綠對抗的主旋律下,雙方都要追求理想的、既定的政治目標,大陸 要實現國家完全統一、而綠營希望實現台灣法理“獨立”。但在目前,雙方皆知對 自己最有利的選擇,並不是以自己的最終目標直接衝撞對方底線,而是先護住自己 的底線,以追求“次佳目標”為優先考量。 大陸要護住的底線是“不獨”,“最終目標”是統一,次佳目標是和平發展, 其實質是小火慢燉,久久為功的“緩統”。所以大陸不同意無限期地“維持現狀”, 單純的和平也不是大陸的終極目標,只有利於統一的和平發展才是大陸真正的需要。 綠營要護住的底線是“不統”或稱“事實獨立”,最佳目標是法理台獨即所謂 “讓台灣成為真正的‘國家’”;次佳目標是爭取長期執政,在執政時主張“事實 已獨,無需再獨”或“以後擇機再說”即“緩獨”。 綠營希望和平發展能成為孕育“台灣人意識”(區別於“中國人認同”)的溫 床,如果有一天台灣能實現真正的法理“獨立”,那就意味著和平發展的結束。如 果沒有這一天就“退而求其次”,讓“現狀”永遠維持,和平成為無條件的價值。 由於紅綠矛盾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緩統”VS“緩獨”,雙方一方面都以各種措 施向對方施加壓力,但另一方面也都注意限度、拿捏分寸。這就決定了未來三~八年 的兩岸關係可能處在僵持-緊張-衝突但有克制-對抗但無戰爭的狀態。 (五)民進黨現在主要倚仗的是美國的支持和島內所謂“新民意”的捧場。但 民進黨應當明白兩點:(1)美國將越來越“靠不住”;(2)台灣的民意不可能成 為“台獨”的護身符: 幾十年來兩岸交往的經驗告訴我們,由於台灣問題的複雜性,雙方都不能僅僅 以己方的民意為支撐去逼對方讓步。大陸領導人要關注的首先是大陸14億人民的民 意。體現“一中內涵”的“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這是 大陸14億人民要求政府必須堅守的底線。民進黨曾經以為只要台灣人民選我們執政 了,“大陸就會靠過來”,那是徹底打錯了算盤! 如果一定要講尊重民意、服從民意,那也應該是台灣先尊重和服從大陸的民意, 因為大陸的民意承載的是14億人民的心願,是“大民意”,而且在要求統一的問題 上是高度一致的。相對而言,台灣則是只代表兩千多萬人的“小民意”,而且是分 成幾部分,當前主張統一的雖然是少數,但仍有其代表性;而不願統一但也反對台 獨的則佔相當大的比例。 還應指出,台灣民意是會變的,所謂“天然獨”也會變。台灣有大批的民眾對 統一有疑慮,為了抗拒統一而選擇包容“台獨”或利用“台獨”,但他們卻未必是 “絕對獨”、“理念獨”,當他們發現“台獨”只能帶來損害乃至災難時,就會轉 過來支持統一。 (本文源于“中評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