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520”政權交接,主要特點有:第一位女性當家台灣,第二位民進黨籍領 導人上台,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20年來台灣出現了第四位民選領導人。 蔡英文業已完成交接,開始執政的“第一里路”。上台沒有懸念,但上台後台 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充滿懸念。多數台灣民眾對於蔡政府普遍沒有期待,甚至不斷被 人看衰,英國《經濟學人》斷定蔡尚未上任,她的蜜月期便已結束,①台灣TVBS “520“前夕民調顯示蔡的滿意度只有40%,不滿意度14%,有高達46%未表示意見。 與馬英九2008年首任時民調相較,蔡的滿意度低12個百分點,不滿意也低3個百分點, 未表示意見者高15個百分點。② 固然民進黨已經“全面執政”、“完全執政”,從行政到立法、從中央到地方, 甚至島內高漲的“反中民粹”、“綠色”氣氛都有利民進黨執政。唯因為蔡英文、 民進黨的“基因”與結構性局限,多數預判民進黨政府難以穩定執政,更無法長期 執政。特別是像當前民進黨內所彌漫的那種盲目樂觀氣氛與井底之蛙特質,又因缺 少分贓圖利的免疫機制,蔡英文的執政之路必定坑坑窪窪、動盪顛簸。 對抗摩擦恐成兩岸關係常態 蔡英文“520”講話吊足了人們的胃口,把懸念擴張到最大。如今塵埃落定,打 碎人們原先保存的想像空間。國台辦5月20日當天下午發表聲明:“在兩岸同胞最關 切的兩岸關係性質這一根本問題上採取模糊態度,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和認同 其核心意涵,沒有提出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具體辦法。這是一份沒有完成 的答卷。”③顯然,蔡英文的講話無法過關,難以令人滿意。兩岸關係依然烏雲罩 頂,無法撥雲見日,螺旋下沉、對抗摩擦恐成兩岸常態。 為滿足島內民眾特別是綠營民眾要求,緩解大陸壓力,贏得美方更多的信任, 蔡英文需要一套平衡各方、瞻前顧後的安全論述。蔡英文整篇講話有6000字,主要 講島內議題,涉外事務占的篇幅不少,多達1300字。但攸關台灣經濟發展與台灣前 途命運的兩岸議題則與“區域和平穩定發展”合在一起論述,不到區區400字。蔡英 文調動高參、絞盡腦汁、精心準備的這份答卷,著實令人失望。 蔡英文的“520”講話完全服務、服從於她的執政策略。蔡的執政策略有三。一 是“內政優先”,著重解決台灣內部問題,包括推動經濟轉型,強化社會安全網、 追求“公平正義”等。二是“外交突破”。著重深化與美、日、歐、東南亞、印度 的實質關係,特別以“新南向”擺脫大陸,走向世界,接軌全球,增加對抗大陸的 籌碼。其扮演美棋子的心態昭然若揭。④三是穩定與冷卻兩岸。對兩岸關係實施強 制性降溫,降低兩岸連結與依存度,擺脫對大陸經濟依賴,保持台灣“主體性”。 顯示蔡英文兩岸政策目標只求穩定,不求發展;只管控風險,不增長動力;不讓兩 岸愈走愈近,而是愈走愈遠,日趨疏離、隔閡。如果有發展,也只是有利於台灣經 濟發展、民生改善、國際空間拓展等領域。⑤ 為實現她穩定冷卻兩岸,蔡對政策、人事採取分離策略。蔡採取黨政分離、行 政與立法分離、“中央”與地方區隔。蔡作為最高領導人講話相對溫和,但民進黨 更多扮演刺激、挑戰大陸的角色。甚至動用時代力量搞亂兩岸關係。蔡在行政政策 方面溫和,但在“立法院”、社會氣氛上放鬆管控。包括撤回2014年“微調課綱”、 降低“公投”門檻、納入更動“國土”、把兩岸政治談判納入二階段“公投”。 “中央”政府嚴格管控,爭奪兩岸關係主導權,但地方縣市更為看重實際利益,有 可能施壓中央,甚至偷跑搶灘西進大陸。在“國安”、“外交”、軍事、兩岸事務 人事安排上求穩定、求“外交突破”,呈現“老(年紀大)”、“外”(“外交專 業”)、“藍”(藍營人士)、及“守”(保守穩重)的特色,甚至各部門一把手 非民進黨人還不少。但在“教育部”、“文化部”重用推動“文化台獨”的急先鋒 潘文忠、鄭麗君等人。蔡在兩岸事務相對柔軟,但在涉外領域顯示強硬,積極尋求 突破。蔡英文持續向美、日遊說、示好、交心,尋求美日的保障與支持。 我們發現,2015年以後蔡英文對於兩岸論述與其早年相比,有了重大變化,策略 上高明許多。 一是佔領論述言論的中間市場。由空洞的“台灣共識”轉向“維持兩岸現狀”, 搶佔台灣政治論述市場的中間位置,爭取到了大量中間選民、經濟選民、知識階層 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美國的疑慮、贏得了信任。 二是軟性包裝術。蔡英文採取軟性包裝硬調的策略,把堅硬的所謂“民主原則”、 “普遍民意”、“未來選擇權”、“共同責任論”等透過軟性的“維持兩岸現狀”、 “珍惜兩岸成果”、“持續推動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論調來包裝,較能爭取台 灣輿論、民眾的認可。 三是正面承諾與負面表列組合。蔡英文不斷作出各式正面承諾,如“建立一致 性、可預測性、可持續的兩岸關係”,甚至開出負面表列,承諾“積極溝通、不挑 釁、不會有意外”,降低人們對她搞“兩國論”、“逢中必反”的厭惡與疑慮。 雖然蔡英文兩岸策略有了很多改變,但萬變不離其宗,“理念台獨”不會放棄, “理性台獨”色彩更為彰顯。 蔡英文處理“520”兩岸議題的策略就是重復既有論述,再往前嘗試新的內容、 新的表述,提高安全性。蔡在1月16日當選講話、1月21日接受《自由時報》採訪的 基礎上,大量重復既有論述,包括:既有政治基礎的四個關鍵元素;“1992年兩岸 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 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等等。⑥ 在重復既有論述的基礎上,蔡英文在此篇講話中有四點新內容值得研究關注。 一是首次拋出“憲法說”。蔡英文5次提到“中華民國”,2次提到“中華民國 憲法”,聲稱“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當選”,“有責任捍衛‘中華民國’的‘主 權’和‘領土’”。她首次正式提到東海、南海議題,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但她並沒有如馬英九在東海、南海“和平倡議”中那樣強調“主權在我”。蔡還特 別強調“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 務”,顯示其兩岸定位回歸“中華民國憲法”、“兩岸關係條例”及相關法律,與 此前她據稱的“‘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相比,更加貼近“中華民國憲法”本 文,較可能壓縮“修憲”與變更“固有疆域”的空間。⑦人們沒有更多的證據由此 推斷蔡英文是否真心接受“中華民國憲法”,也無法確認蔡英文所認同“中華民國 憲法”是否為“一中憲法”抑或“統一憲法”,但至少比多數民進黨人、比傳統民 進黨立場更靠向“中華民國憲法”及其體制。多少顯示蔡英文的兩岸理念、政策思 維與傳統民進黨的固有立場有所不同、有所區別。民進黨上下不一定認可、接受及 支持蔡英文的主張。蔡現有的兩岸論述、兩岸主張並沒有得到民進黨體制內的充分 醞釀、討論及通過。民進黨內部充滿了“修憲”、“公投”、更改“國土疆域”的 政治妄想與政治衝動,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 決議文”不動如山,“凍結台獨黨綱”現階段難以做到。 二是提出“維持現有機制論”。針對兩岸之間的對話溝通,蔡英文表示將“努 力維持兩岸現有的機制”。當然包括兩岸兩會談判協商機制、國台辦與陸委會之間 常態化溝通機制。然而蔡只有願景,沒有路徑;只有想法,沒有辦法,沒有提出維 持現有機制的可行辦法。 三是提出兩黨“對話論”。蔡建議兩岸兩個執政黨“應該要放下歷史包袱,展 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蔡英文的態度與願望遭遇到根本障礙就是民進黨的 “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以及“正常國家決議文”等。目前民進黨連 “凍結台獨黨綱”都做不到,遑論處理這批“台獨”文件了,所以兩黨對話的可能 性微乎其微。 四是提出兩岸“區域合作論”。蔡英文特別提出兩岸“就共同參與區域發展的 相關議題,坦誠交換意見,尋求各種合作與協力的可能性”。蔡英文也許預留“新 南向政策”聯結大陸“一帶一路”戰略的空間,但她本意並不在此。事實上,多數 人明瞭台灣在國際上不具備與大陸全面對抗的籌碼與實力,台灣的國際參與、區域 經濟整合無法不與大陸協商。如果繞開大陸、甚至聯手他人、刺激大陸,無論“新 南向”,還是加入TPP、RCEP,最後可能都將徒勞。 蔡英文此篇講話透露其兩岸政策上的“八不”思維,既不承認“九二共識”, 只講“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當然也不公開否認“九二共識”;既不認同“大陸 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也不講清楚兩岸關係本質是一個國家的內部關 係、兩岸關係非“國與國”關係;兩岸關係既不是國共關係,也不是民共關係,究 竟是何種關係,她故意不講清楚、搞模糊;蔡承諾“不挑釁、沒有意外”。此前, 蔡英文表示要建立“一致性、可預測、可持續”的兩岸關係,而且聲稱她的性格就 是“說到做到”。但民進黨政客狡詐、善變,“翻臉如同翻書”,時常“說一套、 做一套”,做的與說的完全相反,民進黨人與大陸嚴重缺乏信任,蔡英文可信乎? 蔡英文演講透玄機 蔡英文通篇講話處處暗藏玄機,可謂處心積慮,隱藏深沉的對抗、反中心態。 蔡用訴求經濟多元發展與“新南向”抵制兩岸經濟合作,突出兩岸共同責任、強化 所謂的“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作為對抗大陸、與大陸翻臉、將責任轉嫁大 陸的藉口。人們更多擔心蔡英文實施“戒急用忍”的升級版本,大肆推動“政治反 中、法理拆中、文化去中、經濟離中、戰略制中”,緊縮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 流合作,從嚴管控兩岸人員交流往來。 一是用“對外關係”思維處理兩岸關係,極力淡化兩岸議題重要性。蔡英文故 意把兩岸關係與“對外關係”、“國際關係”糾纏在一起,她把兩岸議題置入“區 域和平穩定發展”的框架中,而且追求區域和平穩定發展,但兩岸關係只需要“妥 善處理”而已,只需穩定、不求發展。蔡用“區域集體安全”的視角衡量兩岸關係, 把後者當作是“建構區域和平與集體安全”的“重要一環”,尋求兩岸事務國際化。 二是連結美日歐印及東協,對抗大陸心態昭然若揭。在涉外、軍事戰略安全上, 欲與美日結成利益同盟、安全同盟及價值同盟,企圖以所謂的“和平、自由、民主 及人權”普世價值,強化台灣在“全球公民社會”的角色。還要參與國際經貿及其 規則制定,投入氣候變遷等新興議題的合作,在人道救援、醫療援助、反恐合作、 共同打擊犯罪等議題不能缺席,旨在討好國際社會、汙名化大陸,並透過“公民社 會”、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管道擴大台灣的國際參與,與大陸衝撞對抗。 三是遠離大陸,擺脫對大陸依賴。蔡英文分別在經濟與區域兩個部分提到“新 南向政策”,結合美日、引導台商南向東南亞與印度,美其名曰“提升對外經濟格 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 四是以“民主”與“民意”自重,強調“共同責任論”,為其翻臉、推卸責任 預留伏筆。蔡英文試圖建立兩岸政策的防禦機制,其中“民主原則”、“普遍民意”、 “共同責任”、“未來選擇權”是其中核心。此次講話中蔡英文特別提出以“內部 和解、民主機制、凝聚共識”之名,意在“一致對外”,劍鋒所向,不言而喻。雖 然高談持續推動“兩岸和平穩定發展”,但一來不提出穩定兩岸關係的具體做法 (與島內“轉型正義”時間表和路線圖成鮮明對比),二來暗示光譜兩端的國家統 一與“法理台獨”都不過是“歷史包袱”,三來陳述“造福兩岸人民”之高義、假 “普遍民意”相要脅,三管俱下,暗中把責任和罪名甩給大陸、煽動台灣民意對撞 大陸。可見,就職演說已不只是一般所批評的“空心菜”,而是射殺兩岸關係的 “實心彈”。難怪傳統獨派表示不滿意但可接受,而深諳權謀的李登輝卻打出了滿 分。 五是彰顯台灣“國家化”的意象,強化“中華民國”走向台灣。全文僅5次提到 “中華民國”。除了最初“就任‘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之語為按部就班 不得不然外,其餘4次全部涉及兩岸。其餘時候,都以“這個國家”(13次)、“這 塊土地”(2次)、“我們國家”(1次)代替,遑論高達41次的“台灣”,很難說 她所言的“台灣”只是地理名詞。2012年以來蔡英文論述“‘中華民國’等於台灣, 台灣等於‘中華民國’”,但當其盜用民國外衣黃袍加身後連“中表台里”的包裝 都不再是必需品。一方面是“去中”,棄“中華民國”為敝屣,該符號只存在於 “憲政體制”的語境中,也只適用於兩岸問題。另一方面是“趨台”,演講中不斷 透露出“台灣國家化”,如“台灣有很多別的‘國家’沒有的優勢”、“我們成功 渡過了許多新興民主‘國家’必須面對的難題”、“各位‘國人’同胞,兩千三百 萬台灣人民”,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更是微言大義,顯示出其志不在小。 很多人預期蔡英文未來採取“柔性台獨”、“笑臉台獨”、“穩健台獨”、 “漸進台獨”策略,推行一條沒有“台獨”之名但有“台獨”之實的新型另類“台 獨”,實施升級版的“戒急用忍”政策,其核心就是“五中”:政治“反中”,法 理“拆中”、經濟“離中”、文化“去中”、戰略“制中”,⑧盡其所能,特別是 利用政權力量、經濟、軍事、文化、社會資源等消除“中國元素”,強化台灣“主 體意識”,遂行另類“台獨”。預計蔡英文政府將在“轉型正義”、“文化台獨”、 “公投法”修正案、南海仲裁案、參與國際組織等領域進行急行軍,甚至強渡關山, 一定會弄得島內政局烏煙瘴氣,雞犬不寧,兩岸關係則烽煙四起,陷入敵意螺旋。 雲裡霧裡。她對於兩岸議題說得小聲做得很虛,管控是實、發展是虛,甚至根 本沒有發展之念,缺乏誠意與善意;但蔡英文在推動“轉型正義”、“新經濟”、 “新南向”、加入TPP、發展軍火工業(所謂“國艦”“國機”“國造”)、遠離大 陸、降低兩岸經貿依賴方面做得轟轟烈烈、敲鑼打鼓,大陸怎麼會相信她的“善意”? 她在戰略上“依美聯日抗中”,具體就是東擁美國、北聯日本、南向東盟與印度、 西穩大陸。在東海南海議題上兩岸根本無法聯手,民進黨政府更可能配合美日,民 進黨如何與大陸培養互信?蔡英文在兩岸議題上口頭的“善意”,無法包裝、掩蓋 其配合美日、扮演外族棋子、制衡大陸、強行對抗的真心惡念。 兩岸關係將進入寒冬 蔡英文“520”講話儘管在其既有論述上又有所變化發展,往前挪了那麼一點點, 但遠未達標,離大陸設定的低標、底線尚存很大距離,有本質差異。縱使蔡英文回 歸“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但仍未接受“大陸和台灣同屬一中” 的核心內涵,依然回避兩岸關係的本質,沒有確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共同政治基 礎。在此情況下,兩岸關係將會走向不可預知的未來,處於高度不確定、高風險、 強對抗的狀態,風險上升、摩擦增多,動力下降,難度增大,全面冷卻、降溫,甚 至出現冷暴力的冷對抗。如果說2008年-2016年兩岸是暖和平的話,“520”之後兩 岸將會出現敵意螺旋、對抗下沉,進入寒冬。 一是兩岸關係全面冷卻降溫,兩岸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持續下降。 民進黨在不放棄“台獨”立場情況下上台,嚴重傷害陸客、陸生、陸資赴台意願。 事實上選後陸客赴台人數大幅下降高達35%,影響到台灣的旅館、景點、商店、餐飲、 大巴的生意,損失巨大。台灣現有3000輛大巴從事陸客生意,現在已超過1000輛沒 有生意。陸客減少,導致兩岸直航航班減少,兩岸由每週890班降至600多班,台南 與武漢的航線取消。原先上海與台北之間航班一票難求的榮景不再。民進黨試圖招 攬東南亞、中東、日本遊客來彌補陸客,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無濟於事。 二是兩岸涉外領域增多摩擦,意外事件、衝突摩擦增多,台灣國際參與將受到壓 制。選後出現“三亞案”,大陸與岡比亞恢復邦交,未來台灣“邦交“可能出現 “斷交骨牌效應”。台灣電信詐騙犯獲得綠營政客的“反中民粹”縱容、庇護,影 響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損害大陸受害人的權益,結果遭到兩岸輿論一致撻伐。此前 台灣參與APEC領袖峰會、WHA、ICAO經過兩岸協商作出了合情合理安排,如今缺乏 “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這樣的安排難以為繼。這次大陸安排WHA邀請台灣參與, 既顯示大陸繼續和平發展道路的誠意,又釋放善意,體現大陸對於台灣民眾生命健 康的關懷。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台灣方面的邀請函上寫明基於聯合國2758號決議與世 界衛生大會25.1號決議,明確根據一中原則作出的邀請,要求台灣嚴格遵守。如果 民進黨要突破國際社會公認的一中格局,前往日內瓦抗議、鬧場、拆台,等於自討 沒趣,必然遭致國際社會、輿論的譴責。責任全在民進黨。 三是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停滯緊縮。兩岸兩會協商中止,“經合會”停止運作, 兩岸協議執行受到影響。其餘如海旅會、台旅會的“兩岸小兩會”運作也會受到影 響。國台辦與陸委會之間常態化溝通機制無法持續,“兩岸熱線”24小時忙音,甚 至成為兩岸空號。兩岸領導人會面更無法進行。 因此蔡英文、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直接毀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的 政治基礎,造成兩岸政治、經濟、文化、涉外等各個領域交流的全面降溫、停滯與 倒退,民進黨負有不可推卸的全部責任。 結語 現在,兩岸關係下階段能否避免逆轉倒退,球仍在蔡英文手上。是維護體現一 個中國原則的共同政治基礎,還是推行“兩國論”、“一邊一國”的“台獨”分裂 主張;是繼續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路,還是重蹈挑起台海緊張動盪的覆轍;是增 進兩岸同胞感情與福祉,還是割裂同胞間的精神紐帶、損害同胞根本利益,在這些 重大問題上,蔡英文、民進黨當局必須以實際行動作出明確回答,並接受歷史和人 民的檢驗。 (來源:中評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