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如何打開與大陸正常交往門


(嚴峻)



2016年台灣“大選”終於落下帷幕,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當選下一屆台灣地區領導人,民
進黨“立法委員”當選人數大幅增長至68人,在“立法院”已經單獨過半,加上顏色比
之更綠的時代力量當選5席“立委”,泛綠已經牢牢控制“立法院”。一個民進黨首次
同時掌控台灣行政、立法主導權的新局面出現了。然而,一個擁有“台獨黨綱”且以
“台灣前途決議文”作為其兩岸政策指針的政黨重新主政,未來兩岸關係將會走向何方?
人們有理由對此心存疑慮。 

  民進黨需認清勝選的緣由 

  此次選舉民進黨何以勝利?國民黨何以失敗?這是兩個問題,但若從台灣選舉制度
角度看,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即國民黨的失敗是民進黨勝利的主要原因。

  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採取相對多數一輪勝出制,這種選制往往形塑兩大黨對決的態
勢,而其中一方的勢微將造就另一方的勝出,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會出現多方參選的局面。
宋楚瑜的三次參選“總統”,除了第一次在選前有三足鼎立一拼高下的意味外,後兩次
的參選都志不在當選,而是看重參選的連帶政治效應,但這客觀上更多地瓜分了原屬於
國民黨的票源。台灣“區域立委”選舉採取小選區單數勝出制,這也易於趨向兩大黨對
決,多數選民在投票給某一候選人時,並不一定喜歡該候選人,也可能因為更不希望另
一大黨候選人勝選而基於理性投給較有實力的對手。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2014年“九合
一”選舉上:一般認為民進黨在該役中大勝,但主要是指民進黨在百里侯之戰中一舉收
獲13個縣市長位置,其中4個還是“直轄市”,而且成功將國民黨從台北市長位置上拉下
來;而在復數勝出制的縣市議員選舉上,國、民兩黨戰績相差不大。縣市長選舉和“總
統”、“區域立法委員”選舉一樣都是單一勝出制,民進黨當時的勝利,並非民進黨此
前做得有多好,而是相當部分的台灣民眾為“懲罰國民黨”,才“票投民進黨”。對此,
蔡英文有清醒認識,她在2014年12月3日“九合一”選舉後的第一次民進黨中常會上指出,
“民進黨得到人民支持,是因人民對執政黨不滿,對改變有期待,而不是民進黨已經做
出了甚麼讓台灣民眾滿意的事。”  

  台灣民眾這種“懲罰國民黨,票投民進黨”的情緒慣性一直延續到這次所謂“中央
級”選舉。台灣選舉制度表面上看已經改為每兩年進行一次選舉,但其實從“中央”選
舉到地方選舉要將近3年,而從地方選舉到“中央”選舉則僅僅一年多一點時間。在“九
合一”選舉結束後寶貴的一年多時間裡,國民黨並沒有痛定思痛,大刀闊斧採取改革措
施,迅速給台灣民眾一個可以重新燃起希望的全新印象。相反,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黨內
初選上眾將懼戰,相互推諉,使黨的形象進一步惡化。特別是“換柱”手法之粗糙、相
關程序正義之爭議,進一步瓦解了黨的團結,削弱了黨的戰鬥力,在選票上的反映就是
眾多原本的支持者拒絕再“含恨、含淚、含血”將票投給國民黨,其中一部分選票轉移
到親民黨、新黨甚至民進黨身上。 

  當然,民眾對國民黨不滿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國民黨執政8年並未使台灣多數人,
尤其是中低收入階層在經濟生活的改善上“有感”。儘管國民黨當局不斷列出一連串還
算亮麗的經濟統計數據,但台灣民眾普遍感到收入不漲甚至下降、生活成本不斷攀升、
貧富差距拉大,特別是年輕人就業困難、薪資偏低,怨氣尤大。 

  在這種氛圍下,“換黨做做看”成為一種必然選擇。可以這麼說,台灣民眾這次選
擇民進黨,並不是民進黨此前做得有多好,做出過甚麼政績可以讓台灣民眾滿意與放心,
而是“國民黨不行,就讓民進黨試試”的大眾心理使民進黨勝選。近年來台灣多家民意
調查機構多項民調結果顯示,儘管執政當局的滿意度一直低迷以及國民黨的支持度不斷
下降,但並不相應帶來民進黨的支持度大幅上升。此次蔡英文雖大勝朱立倫300萬票,
但得票數只比2012年增長80萬票,佔選民總數僅約4%,這說明台灣民眾對民進黨並非十
分欣賞,只是因為它畢竟是國民黨之外的一個選擇。這是一個事實,民進黨對此應該要
有清醒的認識。 

  台灣經濟要改善或者避免惡化  離不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選前多數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認為下一屆領導人最應該優先處理的問題是改善經濟
狀況。可以說,民眾對此有很高的期待,希望“換黨做做看”、“換人做做看”能夠給
他們帶來新的希望。然而,期望越大,可能失望越大。而且由於這次民進黨是行政、立
法都贏得主導權,將“全面執政”,也就意味著必須“全面負責”,未來壓力之大可想
而知。如果民進黨執政後台灣經濟未能起色甚至比原先還惡化,那麼選民與選舉勝利者
之間的蜜月期不會太久,屆時民眾的失望與指責將排山倒海而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
焉,史鑒斑斑。 

  然而,提振台灣經濟談何容易,要使台灣民眾立即“有感”更是難上加難。這次選
前政見辯論會上,蔡英文面對競選對手提出給工薪階層加薪的主張,並未競相加價而是
一再強調加薪不可行,但人們對2012年蔡英文在“總統”競選時也開出加薪的政見支票
還記憶猶新。為甚麼有此變化?因為這次蔡英文已經篤定勝選,競選時她已經以准執政
者的心態面對這些經濟問題,“當家即知柴米貴”,她深知執政後兌現不了這些支票批
評聲將如潮而至。 

  應該說,蔡英文對今後如何發展台灣經濟有一套較為完整的論述,這從其競選期間
推出的系列經濟主張中可看出,儘管其中帶有較多的攻擊對手成分。蔡英文認為台灣經
濟的核心挑戰是經濟發展模式問題,開出的主要藥方之一是兼顧出口與發展內需。在改
善出口環境上,蔡英文認為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TPP)是台灣不容錯出的機
會。然而,台灣必須與TPP每一個成員國都達成協議方可加入,而這12個成員國中多數以
中國大陸為最大貿易夥伴,兩岸關係若能繼續平穩發展,對台灣今後推動相關雙邊談判
是十分有益的;事實上,中國大陸有極大發言權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ECP)
以東亞經濟體為主,佔台灣貿易總額約六成,遠超TPP,對台灣經濟發展更為重要,兩
岸若能排除政治上的障礙,台灣加入RECP並非不可能。 

  在擴大內需上,蔡英文提出了長照、雲端、住宅、新農業、文創等方面的系列計劃,
而要推動相關產業開拓與轉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台灣財政緊張的狀況下,吸引民
間投資非常重要。倘若兩岸關係動蕩不安,台灣不僅無法吸引投資,原有的一些資金還
可能出逃。蔡英文還提出了其它相關經濟改良措施,但這些方案總體上都離不開一個和
平穩定的兩岸關係大環境。對此蔡英文心裡是清楚的,甚至可以說,她其實也清楚2008
年以來大陸方面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但仍基於反對黨希望重新上台的心理抨擊執政黨“過
度傾中”,基於挑動民眾對貧富差距不滿的情緒而誇大兩岸經貿關係與所謂“圖利特定
集團”的關係。 

  對於台灣經濟的成長,中國大陸的支持與配合不是萬能的;但沒有中國大陸的配合
與支持,台灣經濟將面臨更多困難。有著財經知識與經驗的蔡英文隨著“大選”臨近在
兩岸問題上發言較以前謹慎許多,甚至在兩岸政策表述上有一步步往中間靠的跡象,這
應該其是基於一個准執政者對上述事實的清醒瞭解。不過,這種政策調整“還差最後一
里路”,還未能與大陸方面的兩岸政策立場產生交集。 

  明確承認“九二會談”中有“一中共識”是解開民共正常交往的第一步 

  大陸方面當然也希望兩岸關係能夠繼續和平發展,但這種和平發展顯然不是無原則
無底線的,它必須基於“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在去年兩岸領導人新加坡會談後的
記者會上,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轉述習近平的話說:“無論哪個黨派和團體,不論其過去
主張過甚麼,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我們都願意同其交往。”
這是對包括民進黨在內的台灣所有黨派的再一次真誠呼吁。民進黨若真心想改善與大陸
方面的關係,應對此慎重思考,以誠相待。 

  評判一個台灣政黨或者政治人物的兩岸政策立場主要看三個指標:其一,對兩岸現
狀的定位,即兩岸是同屬一個國家還是分別為不同的兩個國家;其二,兩岸關係未來是
走向統一,還是走向分裂,此即通常所謂之“統獨問題”;其三,對兩岸交流與合作的
態度,即主張多交流與合作,還是主張少交流與合作乃至不交流與合作。在有關這三個
評判指標的討論中,人們通常關注的是第二個指標,即有關未來的“統獨之爭”,事實
上,比“統獨之爭”更重要的是有關現狀的“一二之爭”(兩岸是“一國”抑或“兩國”
之爭)。 
  
  對大陸方面來講,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政治問題,因為這直接提問:我們現在正在
交往的海峽對岸一些人到底是自認為同屬一個國家的同胞,還是自認為屬於另一個國家
的外國人?而對待不同的國家認同立場,大陸方面的政策當然不可能相同。從“維持現
狀”這個角度看,“一二之爭”本質上就是“現狀之爭”,而“九二共識”的要義就在
於對兩岸現狀進行界定,對此大陸方面清楚表明:“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兩岸同屬一
個中國”。兩岸之間是甚麼政治關係可以協商,但兩岸關係是一國內部關係是大陸方面
不可退讓的底線。 

  現在蔡英文願意承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但仍然不願承認“九二共識”的歷
史事實。一些民進黨人也認為1992年海協、海基兩會的會談是一系列對話,包括眾多的
口頭對話和往來函件,並無一份“白紙黑字”的雙方共同簽署的文件載明“九二共識”。
對於這一問題,有關討論“九二共識”的文章已經汗牛充棟,但鑒於“九二會談”與
“九二共識”的關係對今後兩岸關係走向的至關重要性,筆者在此願意從“白紙黑字”
角度再行論述: 

  “九二共識”是指1992年兩岸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
中國原則”的共識,但這並不意味當時沒有文字可以證明這一共識。從公諸於眾的史料
上看,大陸海協會在1992年會談中有關“一中之口頭表述內容”最後立場的文字表述是
11月16日發給台灣海基會的函件,其中明確表示:“現將我會擬作口頭表述的要點函告
貴會: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
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這裡要點有二:一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
中國的原則”,二是“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政治含義”;而海基會在1992
年會談中相關最後立場的文字表述是12月3日發給海協會的函件,表示:“至於口頭說明
之具體內容,我方已於十一月三日發佈之新聞稿中明白表示,將根據‘國家統一綱領’
及‘國家統一委員會’本年八月一日對於‘一個中國’涵義所作商議加以表達”。而
“國統會”8月1日在該問題上的表述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
所賦予之涵義所有不同”,“國統綱領”的相關表述為“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
事實也是主張“一個中國”。概言之,台方在此問題上的要點也有二:一是“海峽兩岸
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二是“雙方對‘一個中國’所賦予之涵義所有不同”。由於
可見,“九二會談”中雙方在“要點一”上是完全相同的,即“海峽兩岸都(均)堅持
一個中國的(之)原則”。這是有“白紙黑字”的會談史錄,蔡英文既然表示承認“九
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就應該明確承認當年兩岸會談曾在此要點上達成過“海峽兩岸都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一歷史事實。從法學角度看,共識的物質載體不一定非得
是單一文件,清楚表明最後立場的往來函件亦可成為共識的共同載體,相信具有法學博
士學位的蔡英文對此並不陌生。 

應該說,1992年兩岸兩會在“要點二”上是存在不同意見,但不能因此抹殺雙方在“要
點一”上有相同立場的事實。“九二共識”的精髓是求同存異,這是在兩岸固有政治矛
盾長期存在情況下的務實之舉。蔡英文在“總統”競選政見發表會上也明確表示“民進
黨沒有否認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也認同雙方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
讓兩岸關係往前推進。”那麼,蔡英文這裡講的“雙方求同存異”是否就是本文上述之
“求要點一之同,存要點二之異”呢?這可能需要她進一步清楚說明。 

  此外,阻礙民共交流的兩個文件一是民進黨的“台獨黨綱”,二是“台灣前途決議
文”。前者追求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試問,現在民進黨內還有多
少人主張建立所謂“台灣共和國”?果斷廢除至少先“凍結”該黨綱應是明智之舉,因
為這將被視為民進黨發出有意改善雙方關係的積極信號;後者則在“疆域範圍”上十分
清晰地將兩岸劃分為“一邊一國”,從而使今後兩岸政治關係完全失去彈性解釋與安排
的空間,民進黨若有意改善雙方關係也必須正視這一問題。個人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
鑰匙之一還是在於回歸承認“九二會談”中有過“一中共識”的歷史事實上,民進黨唯
有坦誠面對事實、承認事實,真誠秉持事實所體現之要義,才可能解開民共交流之結,
才可能打開與中國大陸正常交往之門。

本文源自《中國評論》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