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參加第二屆論壇的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前所長余克禮接受了中評社記者的 專訪。 中評社記者:您在去年的首屆中華文化(復興)論壇上曾發表了有關日本殖民 時期台灣人認同的論文,請問您今年談了些什麼? 台灣認同演變的階段性 李扁時期是今天台灣社會產生認同錯亂的轉折點 余克禮:今年我的論文還是就台灣社會的認同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因為我 認為今天台灣社會所出現的認同問題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重大問題,如果不正視台灣 社會所存在並且還在進一步惡化的認同錯亂問題,不僅會嚴重地影響到兩岸關係的 發展,而且更會使兩岸和平統一變得困難重重。從1895年淪為日本殖民地至今的一 百多年來,台灣社會的歷史文化認同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化。我初步整理分為四 個發展階段:在台灣沒有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前,台灣社會不存在社會認同的問題, 因為台灣基本上是由中國大陸移民開發的社會,無論是歷史記憶、文化認同,還是 國家認同,基本和祖國大陸是一體的,沒有任何問題。 189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後,日本殖民統治者開始割裂台灣同胞對中華文 化、中國歷史與國家認同,逼迫台灣同胞認同日本的大和文化和大和民族。1945年 回歸祖國後,當時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特別是1949年國民黨當局遷台之後,應該 說在弘揚中華文化、徹底清除日本殖民文化、恢復中國歷史認同與民族文化認同上 下了很大功夫,而且很有成效。應該說,經過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台灣同胞對中 國的歷史文化和國家認同基本上是很牢固的。 然而,李登輝執政之後,由於李登輝受“皇民化”教育影響,他本人從小學開 始到中學、大學也是接受“皇民化”教育,再加上他的“台獨”意識,所以他執政 之後,開始著手顛覆台灣同胞的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使台灣社會認同開始出現了 混亂。陳水扁執政時期,延續並全面推行李登輝時期的“去中國化”與“文化台獨” 教育政策,進一步造成了台灣社會在歷史文化與國家民族認同上嚴的重錯亂。 21世紀屬於中國 中華文化的創新是歷史使命 這次(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的舉辦很有必要,也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就中國 大陸而言,我們正在為實現幾代人夢寐以求的“中國夢”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 奮鬥。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不僅體現在要有強大的經濟、軍事與政治等硬 實力方面,而且還要體現在軟實力上,即要有引領世界風潮的先進科技文化與精神 文明思維。回顧歷史,英國是19世紀國際上最強大的國家,英國的那一套文化價值 觀對當時的國際社會影響很大,20世紀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美國的文化直到今天基本上壟斷了整個國際社會,美國的好萊塢、迪士尼、高科技 和網絡文化非常強大,與其硬實力是相配的。 而21世紀世界的中心要轉移到亞太,很早就有人預測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 今天的中國領導人正在抓住機遇,率領全體中國人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我們 在經濟、軍事與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已經不斷地展現了中國的風貌,但坦率地說,在 文化方面和世界大國的地位還存在不小差距。雖然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博大精深, 有很大的包容性,並且對人類文明曾作出過很大貢獻,但是還遠未成為當今世界的 主流文化。因此,在這個背景之下,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特別結合 當今世界發展潮流,大力進行開拓創新,這是我們在實現“中國夢”偉大的歷史進 程中所面臨的一項迫切的戰略任務。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讓中華文化更加燦爛, 並為當今國際社會所能普遍認同與接受?我想這也是本次中華文化論壇所討論的一 個重要議題。 中評社記者: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文化是兩岸交流的根源與基礎。但這幾年 來,雖然兩岸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蓬勃發展,但對解決兩岸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看似 沒有太多突破性的作用,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 但“去中國化”文化教育製造了台灣社會認同的錯亂 這是我正要談的第二層意思。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紐帶,中華文化 是兩岸同胞共同創造的,是兩岸及所有炎黃子孫的寶貴資產。台灣社會是中國人開 發的社會,其文化底蘊基本上就是中華文化,這是歷史事實,是誰也否定不了的。 不過,與大陸其它省份相比較,台灣社會也確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文化,這是因為在 歷史上,台灣曾被外敵入侵統治過,西班牙、荷蘭先後統治過台灣,日本殖民統治 了長達五十年之久。這些殖民統治者在台統治期間,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對台灣社會 進行文化滲透,因此留下了他們的一些文化痕跡。但是,這並沒有、也無法改變中 華文化在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主體地位及台灣同胞對中國歷史文化與國家民族的認 同。這是因為台灣同胞的根在大陸,兩岸同祖、同源、同文化、同血脈,是打斷骨 頭連著筋的一家人,“兩岸一家親”的歷史淵緣是任何殖民入侵強權者都是無法割 斷的。 李登輝在權力地位得到鞏固之後,開始在全台灣的中小學所推行 “去中國化” 教育,而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更是全方位地推行“文化台獨”及其教育,對台灣社 會的歷史文化與政治認同造成了嚴重惡果,台灣的年輕一代尤其深其受害。馬英九 執政八年不僅沒有進行撥亂返正,並且完全延續了李扁“去中國化”教育,從而使 其更進一步地予以“合法化”、“固態化”。從李扁到馬當局所實施的20多年的 “去中國化”教育,所造成的惡果是使台灣年輕一代對祖國及祖國的歷史文化越來 越陌生,在很大程度斷裂了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記憶。 兩岸敵對狀態不結束 難以很好地彰顯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的影響力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兩岸的文化交流與經貿互動與合作一直很很熱絡, 應當說這對化解兩岸之間的隔閡誤會、增進雙方的相互了解、理解與化解兩岸敵對 情緒發揮了很大作用,對此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在兩岸之間的政治問題特別是敵 對狀態依然存在的情況下,想要通過兩岸的經濟合作、文化交流與人員往來打破兩 岸政治僵局,乃至促成兩岸的統一,應該說是很難做得到的。因為只要兩岸敵對狀 態沒有結束,島內以民進黨為首的“台獨”分裂勢力,就會借此操弄民意,製造台 灣民眾對大陸的敵對、甚至是仇視的情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4年發生的所謂反 對服貿協議的“太陽花學運”。本來兩岸服貿協議,對台灣是百益而無一害的,但 由於兩岸敵對狀態的存在,台灣還有不少民眾對大陸不了解,甚至還有很深的隔閡、 誤解與疑慮,“台獨”分裂勢力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把服貿協 議歪曲成損害了台灣的利益,操弄與煽動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反對服貿,製造了“反 中、仇中、拒中”情緒。 所以,我覺得要使兩岸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真正發揮作用,還是要先解決兩岸 的政治分歧問題。因此,兩岸都要為結束敵對狀態作出積極努力。首先應在一個中 國原則下,就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政治議題進 行溝通、協商、談判,尋求共識。這是從根本上化解台灣同胞對大陸的隔閡、誤解 與誤會的辦法,如果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兩岸的文化交流、經貿合作就會更 加順暢、有活力,更能凝聚兩岸同胞共同認識、增進兩岸的政治、文化、歷史認同。 兩岸政治問題不解決、兩岸敵對狀態一直存在,兩岸即使在經貿合作有更多突破、 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台灣同胞在政治認同問題上所出現的偏差。 所以,我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扭轉台灣同胞在認同上的錯誤傾向,還是要從解決兩 岸政治分歧問題著手。 馬英九唯美國馬首是瞻、討好綠營的做法 使兩岸喪實了突破政治僵局的機會 回到兩岸文化交流議題,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 表三十周年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兩岸應該簽訂文化教育交流協議,大陸方面為此一 直在不懈地努力,但是,馬英九執政八年對此未有任何的回應。因此,確切地說, 馬英九執政不只是“只經不政”,他還“只經不文”。究其原因,我認為不外以下 兩方面: 首先是美國的因素。美國雖然不支持“台獨”,但也不希望台灣往統一的方向 走。馬英九執政八年一直掛在嘴邊的所謂“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 也就是實質上的“不統”政策,這本身就是美國人的政治主張。眾所周知,馬的這 個所謂“三不”政策,最早是由克林頓執政時期的重要幕僚李侃如在1995年所提出 來的。馬英九上台執政之後,為了向美國表白他會忠實地執行“不統”的政策,是 言必稱“一中各表”,強調“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也是我們的國家”。 事實上“不統、不獨、不武”的實質就是要將台灣與大陸分而“不獨”的狀態固定 化、永久化。 所以,馬英九只經不政,不去碰政治議題、甚至連簽訂兩岸文教協議議題都不 願碰,就是為了忠實地執行美國的要台灣分而“不獨”,實質上是要兩岸永遠處於 分離狀態的政策。台灣既不要公開地鬧獨立,又不要與中國大陸統一,這是最符合 美國戰略利益。基於此,國民黨在台灣執政,美國對台灣當局的政策重點是放在防 “統”上,而民進黨上台執政,其政策重點是放在防“獨”上。這就是陳水扁不得 不講“四不一沒有”、馬英九言必稱“三不”的原因之所在。 馬英九執政八年死抱著“不統、不獨、不武”、“一中各表”(即便已下台, 依然如此)不放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心中只有自已個人的一己私利,什麼國民黨的 理想信念、國家的核心利益、民族大義都應服從他個人的一已私利。這就是他在2008年 一上台,不顧泛藍陣營的強烈反對,大量啟用綠營甚至是深綠人士出任關鍵崗位上 的要職、延續陳水扁將“國統會”、“國統綱領”束之高閣的做法、向民進黨、李 登輝、陳水扁所鼓吹的所謂“台灣主體性”、“台灣主體意識”等分裂主張論述靠 攏的另一重要原因。馬英九執政八年,不僅沒有對民進黨、陳水扁大搞“文化台獨”、 去中國化教育進行撥亂反正,反而把民進黨很多分裂國家的論述基本上照單全收, 包括“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前途由 2300萬人決定”等等。更有過之的是,他是在台灣第一個提出“台灣路線”概念的 人,誓言要“生生世世為台灣奮鬥到底”,聲稱這是他“對台灣最莊嚴的承諾”。 據郭正亮的觀察,馬英九執政八年來,從來沒有說過自已是“中國人”,卻高呼 “燒成灰也是台灣人”。馬英九的下述言行也印證了郭正亮的這一說法。 早在2006年2月,馬英九擔任國民黨主席不久,他就以中國國民黨的名義,在 《自由時報》上刊登名為《台灣的務實道路》的大幅廣告,宣稱,“台灣獨立也是 國民黨兩岸政策的選項之一”。2007年6月,在國民黨召開的十七全會上,馬英九主 導通過的黨章修正案,刪除了國民黨一直主張的“統一”二字。2008年大選時,馬 英九在台灣各大媒體刊豋《台灣前途應該由台灣人民決定》的巨幅廣告,馬的競爭 對手民進黨參選人謝長廷立即回應稱:“我們歡迎馬先生不斷靠近”。 2011年11月2日,國民黨行動中常會在屏東東港舉行,馬英九致詞時稱,台灣是 我們的家園,也是我們的國家,大家都熱愛,這不是民進黨的專利。一個月之後即 12月3日,馬英九在台灣領導人選舉電視辯論會上再次聲稱,“台灣是我的家園,中 華民國是獨立的國家、台灣也是我們的國家”。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當場回應說, 很好呀!歡迎跟進。她還反問馬英,既然台灣是我們的國家,你還要“不統、不獨、 不武”嗎? 馬英九任內 讓兩岸政治議題成為政治禁忌 由上可見,由於馬英九在理念的論述方向上,已基本上放棄了國民黨的核心政 治主張,因此,他的所作所為就不可朝向兩岸統一的方向。這就是馬英九執政八年 不要說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就是連談兩岸文教協議都不願意的根本原因。更為不可 思議的是,馬英九執政八年竟然將兩岸政治溝通、協商、談判,簽訂和平協議,建 立軍事互信機制等這些政治議題,變成了今天台灣社會誰都不能磋碰、不敢碰的最 大政治禁忌。我們往前追溯,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 制,在台灣社會曾有較高的民意支持度,因此,也就成為台灣一些主要政治人物的 重要政治主張與政見。李登輝在1996年競選領導人時都明確的一再宣稱,任何人當 選台灣領導人都必須正視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的問題,陳水扁、馬英九竟選時也都將 其作為自己的主要政治政見。而島內支持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的民調 支持率一直很高,我的印象中,最高時曾經衝到百分之七十多,幾乎快接近百分之 八十了,但馬英九執政不僅沒有把握機遇,順勢打破兩岸政治僵持局面,反而變得 更困難,這是十分可惜的。 所以我一直講,馬英九執政八年,雖然在三通、兩岸交流與經濟合作方面做了 一些事,但在政治關係上是後退了。在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講兩岸和平協議、 政治談判、結束敵對狀態等政治議題都沒有問題,但到馬執政時要談這些認題反而 都成了問題,再也無人去碰它了!民進黨執政後甚至提出要修改“公投法”,把兩 岸政治談判與簽訂和平協議列入“公投”議題。事實上,這也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 的,因為馬英九早在2011年10月底就已提出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只有在台 灣公投通過後,兩岸才進行政治談判,那麼在台灣目前這種政治生態下,兩岸什麼 時候才會有進行政治談判,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的機會? 因此,我認為,馬英九八年執政,無論是客觀上也好,還是事實上也好,他已 把民進黨的分裂主張合理化、合法化、固定化、長期化了,使兩岸通過和平談判的 方式結束敵對狀態變得更加困難。從這個意義上說,馬英九執政八年對兩岸政治關 係傷害是很大的,也讓兩岸的政治關係實際上是倒退了。他直到今天還死抱著所謂 “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不放,真是匪夷所思。 兩岸若沒有確立以政治共識為基礎的和平架構 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成果隨時 都有可能付諸東流 兩岸關係要全面正常化,首先必須要突破兩岸政治僵局,也就是兩岸只要結束 敵對狀態、正式簽訂和平協議_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才能真正完全回歸到“兩岸一家 親”的正常狀態。顯然,馬英九的所作所為背離了國家統一的大方向,對兩岸政治 關係造成了很大傷害。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再到今天的蔡英文,一直不肯 結束兩岸敵對狀態,打破兩岸的政治僵局。在這種情況下,僅靠民間的文化交流、 經濟合作與人員往來是無法扭轉台灣民眾在文化、歷史、國家認同上的錯誤傾向。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大力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與經濟合作,因為這是符合兩岸同 胞的實際利益的,也能夠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同時還可以為解決兩岸政治問 題營造氛圍。因此,這些工作不僅要做,還要把它做好、做扎實、做出成效來。 當然,從根本上講,政治問題只能通過政治方式來解決。就台灣問題、兩岸統 一而言,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政治問題。其解決的方式,不外是和平與非和平兩種方 式。非和平的方式,不符合中華民族和兩岸同胞的利益,不到萬不得已我們不會輕 易使用非和平方式,這一點我們對台政策的大政方針是非常明確的。所以,最佳方 式就是通過和平的、政治談判的方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通過簽訂和平協議,將兩 岸的和平架構建立起來,兩岸雙方共同承擔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在此基礎上 大力推進兩岸和平發展,為最終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創造條件。正因為國民黨執政八 年雖然兩岸在經貿文化交流方面往前跨了一大步,但由於沒有確立共同的政治架構, 所以民進黨重新執政後拒不接受“九二共識”,使兩岸和平發展紅利一夕之間付諸 東流。這也進一步證明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建立兩岸軍事互信 機制,對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穩定與發展是何等的重要。 自從1979年大陸對台大政方針進行重大調整以來,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 議是大陸的一貫主張,因為兩岸敵對狀態不結束,島內“台獨”分裂勢力隨時都可 以拿兩岸敵對關係操弄島內民意,製造島內不明真相的民眾對大陸的敵視和仇恨。 在兩岸交流發展到今天,在這麼大好的形勢下,還會發生“太陽花學運”這種對大 陸敵視的事情,應是馬英九當局“只經不政”的深刻教訓。 民進黨重返執政有備而來 改走“實質台獨”路線 中評社記者:距離今年520民進黨上台執政已經過去半年了,您怎麼評價這半年 的兩岸關係與台灣政局?您認為這半年可以折射出今後的政治走向嗎? 余克禮:基本上,我覺得此次民進黨、蔡英文上台執政和2000年民進黨、陳水 扁執政最大的不一樣是,那次執政民進黨、陳水扁是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靠 僥幸倉促上台執政的。所以上台後,陳水扁的政策一直搖擺不定,一會兒是“新中 間路線”,一會兒又是“統合”,一會兒搞“法理台獨”,一會兒又搞出“扁宋會”, 他們執政的基本目標和方向還是往“台獨”方向走的,但是在如何實現“台獨”, 在戰略上並沒有清晰的定位和設計。但這次蔡英文不一樣,蔡英文是在民進黨2014年 “九合一選舉”大勝,基本上已經奠定大局的情況走上執政舞台的,因此,蔡英文 這次是有備而來的。這是她與當年的陳水扁執政一個很大的不同點。 同時,我們還要看蔡英文是“理念型台獨”,而陳水扁是“政客型台獨”,這 個不同點。“政客型台獨”是以眼前利益為取的,故政策會是處在搖擺狀態。而蔡 英文是“理念型台獨”,再加上她是一個非典型的民進黨、並且受李登輝 “實質 台獨”路線影響很深的一個政治人物。因此,她的“台獨”意志堅定,目標遠大, 不為眼前的利益與困難所能輕干擾的。“實質台獨”指的不喊“台獨”口號,但卻 實實在在、扎扎實實做“台獨”的事。所以,她在勝選後就立即接受《自由時報》 專訪,闡述她的政策主張包括她的兩岸政策,520講話只不過是進一步地加修飾,將 其系統化、條理化而已。 蔡英文的520就職演講的立足點,不僅僅是這四年任期,而是放眼於未來八年乃 至民進黨更長遠的戰略目標。其戰略核心與戰略縱深思維要是從經濟、政治、涉外、 軍事、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擺脫大陸對台灣的影響或限制,尤其是在某些領域 已形成的台灣對大陸依賴。為了爭取台灣一步一步走出中國、邁向“實質獨立”的 時間和空間,她以“維持現狀”、不赤裸裸挑戰大陸的底線,來維持兩岸某種和平 的局面。她這是效法李登輝所講的“摩西”出埃及記的做法,來完成一步一步實現 台灣“實質獨立”的使命。 寧可犧牲台灣民眾利益 蔡也要擺脫對大陸經濟依賴 民進黨、蔡英文此次執政的最大戰略目標,是要在經濟及涉外領域進行她的所 謂“撥亂反正”。為此,蔡英文當局已經作好了寧可讓台灣經濟發展付出巨大的代 價,也要設法構建脫胎換骨的台灣經濟新發展模式與新方向,以告別對中國單一市 場的依賴。蔡英文稱,這是她必須承擔的艱巨使命。因為她深知,如果她做不到這 一點,也就不可能實現“實質獨立”的戰略目標。蔡英文的所謂“新南向政策”也 是為實現台灣“實質獨立”所設計的一項重大戰略。“新南向政策”一方面,旨是 要為台灣經濟發展尋找到新的出路,另一方面,設法借此全方位地擴大台灣對外生 存空間,以走出受制於中國大陸的困境。很多人都認為李登輝搞的南向政策失敗了, 蔡英文所推的“新南向政策”也難有作為,雖然這種說不無道理,但切記不可輕忽 了蔡英文所搞的“新南向政策”是全方面的,不僅僅是經濟,應予重視可能對兩岸 關係造成某種干擾。 總之,蔡英文是被輿論界和專家學者所公認的一個理念型的“台獨主義者”。 已故的美國前駐華大使李潔明和中國時報駐美資深記者傅建中對她均有過評論。據 傅建中在中國時報撰文透露,李潔明生前曾對他說過,那個小女人(指蔡英文), 是個非常堅決的“台獨”信仰者。而傅亦認為,“台獨”是她(指蔡英文)的天然 成分,也可以說是她的DNA。因此,如果有人對蔡英文執政後,有可能會調整其“台 獨”基本立場與政策,就很不切實際。 本文源自《中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