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先生(以下簡稱張先生),在今年《中國評論》六月號發表了一篇題為《多 元視野下的兩岸關係》。總的說,這篇文章寫得很好,材料豐富,根據扎實,說理 充分,甚是贊佩。因文章較長,涉及面寬,我這裡只想就張先生涉及到的,關於兩 岸關係向深層發展的主要障礙問題,發表一點個人感想。 兩岸關係向深層發展的主要障礙,一是島內因素,主要是國民黨和民進黨;二 是外國因素,主要是美國和日本,為表述方便,以下分別就國民黨、民進黨、美國 和日本三個方面來談。 一、國民黨的自身阻力 張先生談到,國民黨在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接班。李在接班後,本以“台灣 主體性”作為意識形態的指導思想,但在權力鞏固後,卻“決心要將國民黨在治權 上‘分治’立場轉向主權上‘分離’的方向”。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馬英九當 權,其在兩岸關係的物質性交流上“采行了開放的措施”,而在兩岸認同與定位上, 卻執行了一個“沒有李登輝的李登輝路線”。馬英九執政五年來,兩岸關係在經貿 方面確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迄今已簽訂了包括“大三通”,《兩岸經濟合作框架》 (ECFA),以及最近簽署的“服務貿易協定”等,共19項協議。這些都是六十多年 來的大突破,從而開創了兩岸關係的歷史性新篇章,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然而,正像張先生所說,由於馬在政治上執行了“沒有李登輝的李登輝路線”, 因而兩岸關係基本上仍一直停留在“淺水區”,不敢涉及“深水區”。張先生並列 舉了三個事實:一是將“九二共識”窄化為等同於“一中各表”,而不提“堅持一 個中國”原則與“謀求國家統一”兩個共識。二是將“謀求國家統一”的內涵異化 為“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三是將“‘一個中國’異化為‘一個中 華民族’”。這些批評,比較準確,也入木三分,一針見血。張先生的態度也是誠 懇的。 張先生文章還指出,馬“在認同的表述方式上,已愈來愈向民進黨靠攏”,他 已幾乎不再提“我是中國人”,且在國民黨內,“‘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認 同者也在快速減少”;張先生懷疑馬是在走“獨台”路線,而“獨台”與“台獨”, “只是國家名稱‘帽子’的不同,而在分離的定義上是沒有差別的”。我有同感。 果如是,這與馬英九先生一再說的“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是完全衝突的。馬英 九先生 豈其然乎?! 二、民進黨的千方抵制 張先生認為,民進黨是從“顯性台獨”走向“隱性台獨”的。所謂“顯性台獨”, 就是類似陳水扁的“獨立建國”、“正名制憲”;所謂“隱性台獨”,就是民進黨 1999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之後,暫時承認國民黨的“中華民國”,以作為未 來“台灣國”的過度。但“兩次大選的失敗,民進黨已逐漸了解,不僅‘顯性台獨’ 是個死胡同,‘隱性台獨’同樣是一個死胡同”。 然則出路何在?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的“台灣團結聯盟”內有人認為,“這個 死胡同一定會有出路”,其做法就是“勇敢往前衝”,即回到“顯性台獨”,然民 進黨內對此似乎誰了也不相信。各派在經過反思後,“認識到‘中國因素’,包括 兩岸經濟合作狀況,以及企業家的支持等,都會對選民投票傾向產生重要影響”。 目前民進黨內存在三大派系,即蘇貞昌系、蔡英文系和謝長廷系。這三大派系, 雖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和做法有差異,但“三者主張沒有本質的不同”。蘇貞昌自出 任民進黨主席以來,雖然“沒有發表太多有關兩岸議題的談話”,但其日本之行則 徹底暴露了真面目,根據其“幾近配合日本右翼的觀點”,“很難為與大陸對話創 造條件”。蘇後來的美國之行,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蔡英文在台灣2012年大選期 間,雖曾提出過一些比較緩和的言論,如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維持 穩定之建設性雙邊關係”等,但她主張的“台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 實際則是“台獨”的變相表述。謝長廷在兩岸關係上是比較積極的,他所提出的 “憲法各表”、“憲法共識”等,與蘇、蔡所提出的觀點是有不同的,但他的基本 主張仍建立在“台灣是主權國家”的基點上,他的“兩憲論”也仍以“兩岸主權互 不隸屬”為前提。 三、美日的暗中作梗 張先生文章中,雖然沒有專門從美日角度來談其對台政策,但在對國民黨與民 進黨的分析中,已多處涉及美台關係和日台關係,完全可以從中看出美國和日本都 是阻撓兩岸關係發展、特別是向深層次發展的重要障礙。 國、民兩黨的對外戰略都是“親美、友日、和中”。從文字用語及排列順序上, 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其親疏遠近的優先選擇”。正像張先生所說,這樣的戰略順 序安排,與其說是馬政府的政策,不如說是“國、民兩黨共同的”政策主張。說明 該兩黨對美國和日本戰略的本質是完全一致的,這當然也是美日兩國所強烈希望和 要求的。 張先生說,自馬英九執政以來,美國根據其國內制定的《與台灣關係法》,每 年向台灣出售的武器金額已超過52億美元,這是“李登輝時期的四倍,陳水扁時期 的五倍。”國、民兩黨對於美國政府的做法都是歡迎的,並都認為還不夠。兩黨對 於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同樣是積極支持的,並認為美台關係“應該高於兩岸 關係”。馬英九本來是贊成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後來改變了。國、民兩黨都 討好地向美國表示,保有這個《與台灣關係法》,“比兩岸簽署和平協議重要得多”。 面對整個中國的領土主權問題,特別是當前的釣魚島和南海問題,台灣主流民 意無不盼望兩岸聯手,共同合作對外,而這又正是美日所反對和最害怕的。在美日 特別是美國的壓力下,馬英九一再表示“不與大陸聯手”,甚至表示“決不與大陸 聯手”。台灣與日本簽訂的“漁業協定”,難道其背後沒有美國的影子嗎?當然, 在日本利誘下,馬當局也是為了迎合和討好少數選民的眼前利益。 四、兩岸關係前景樂觀 以上四大障礙,是不是就不能消除呢?我看完全有望消除。 先就國民黨來說,目前有兩大危機,一是“執政”危機。馬英九的民意甚至已 降至當年的陳水扁之下。民進黨的攻勢凌厲,大有即將取代之勢;二是“方向”危 機。對馬英九和國民黨來說,最終是靠向美日還是靠向祖國大陸?是走“愛國” (含愛台)之路還是“賣國”(含賣台)之路?是堅持舉“中國國民黨”旗幟還是 改易為“台灣國民黨”旗幟呢?這不能不是一個重大問題。危機和轉機,往往都是 相對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國民黨畢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政黨,黨內不泛愛國之 士,馬英九本人也不能因為他一個時期來的民意下滑,就斷定他已經“不可救藥” 了呢?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重大的危機面前,只要馬英九和國民黨愛國之士,能斷 然擺脫一黨之私,一已之私,就會豁然開朗,力挽敗局。“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 次就民進黨來說,目前有兩個“幻想”。一是“再度執政”,不能完全排除這 種可能。但如黨綱不改,路線不變,這種可能還是小的,即使有人仍靠欺騙再上台, 難道就不會是“第二個陳水扁”嗎?二是“獨立建國”,這更是幻想。民進黨內有 些人,就是在靠“幻想”吃飯,不知是什麼原因,它的草根性卻帶來了先天的短視 和幻想症。黨內的“基本教義派”, 說到底就是親美派,是地地道道的外國工具。 然而,僅靠著美國和日本的庇護,就能成就其所謂“台獨”大業嗎?還有一些人企 圖以“台獨”為工具來奪取政權,奪了政權再談其它,這同樣是一種帶盲性的短視 和幻想的綜合性產物。 再就外美、日因素來說,主要是美國。今年六月,中美兩國首腦,在美國加州 舉行的“莊園峰會”,達成了兩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共識,成果是豐碩的。相信 美國方面會愈來愈認識到,處今日之世界,如果繼續走單極霸權主義的道路是絕對 行不通的。我想,未來中美兩個大國關係的改善可能還會是緩慢的、曲折的,但其 發展的大趨勢是不可能逆轉的。台灣問題關係到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中國不可能 讓步,無論是誰要想依靠美國和日本的保駕護航,在台灣問題上搞什麼“台獨”或 “獨台”,都是肯定會落空的。 結束語 最後,我仍想回到張先生的文章來說幾句話。關於兩岸關係的未來,張先生又 一次提到“一中三憲”,因我缺乏研究,幾乎沒有發言權。張先生為了兩岸統一, 真是用心良苦,一片赤誠溢於言表。不能排除,張先生的想法和主張,未來在一定 歷史條件下,可能是有用的。但就目前來說,最迫切、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通過各 種工作和努力,來掃除國家認同方面的思想障礙。兩岸一百多年來的分割,特別是 日本侵略者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留下的後遺症實在太多了,所積累的問題特 別是結下的“思想疙瘩”更是不可小視。這些問題不解決,什麼辦法和方案都很難 付諸實行。 設若通過長期的各種工作和努力,包括中國大陸的進一步發展和富強,使這些 問題能夠基本解決。基礎扎實了,思想通達了,那就一通百通,事情就好辦多了。 在這個基礎上,兩岸再通過協商簽訂和平協議和軍事互信協定,情況就不一樣了。 相信和平統一的障礙會慢慢消除。到那個時候,還是否需要再搞“一中三憲”呢? 我覺得,如果需要的話,那就是兩岸共同商量,制定一個“和平統一憲法”。這也 可能就是張先生所說的“第三憲法”,但原來兩岸的兩個憲法還需要嗎?如果“三 憲並存”,疊床架屋,似嫌太複雜了。我與張先生的想法,可能是所見略同,也可 能是大同小異,不致是分歧很大吧。 總之,我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是十分樂觀的,王安石有兩句詩:“不畏浮雲 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未來的兩岸關係,只要我們站得高一點,就會看得一 清二楚,是不會被眼前的一些浮雲所遮蓋和迷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