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辜會談”是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新加坡舉行的,迄今整整二十個年頭了。這 次會談,本來是兩岸關係的良好開端,已達成了若干協議,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因 台灣方面的人為因素被中斷了。1998年10月,辜振甫先生去上海,又舉行了一次 “汪辜會晤”,亦曾達成多項共識,但也都沒有延續下去,更未付諸實踐,留下了 深深的歷史遺憾!直至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這才峰回路轉。值此二十周年紀 念之際,撫今思惜,展望未來,我個人覺得還是頗有意義的。 一、過去二十年主要有什麼經驗體會? 過去二十年,如果就兩岸關係來說,把這方面的經驗體會概括起來,那就是 “溝通、對話”四個字。能溝通、對話,則可消除誤會,增進互信,有利雙方交流 交往;不能溝通、對話,則易增加猜忌,缺少互信,不利雙方交流交往。 在台灣過去20年中,李扁主政15年,由於兩岸不能順利溝通、對話,互不信任、 互相猜疑,情緒對立,情勢緊張,甚至發生像1996年那樣的台海危機。馬英九主政 五年來,在最初的幾年中,由於溝通對話順利,台灣的“海基會”與大陸的“海協 會”恢復運作了,先後八次會談,共達成18項協議,“大三通”實現了,“兩岸經 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簽署了,從而使兩岸關係出現了六十年來所未見的重大 突破。但所可惜的是,馬英九第二個任期就任以來,兩岸關係就基本上停留在原有 水平,未能再邁出新的步伐。 二、目前兩岸關係存在的主要障礙 縱觀以往二十年,凡兩岸關係出現故障時,最主要的就是牽涉到台灣政治定位。 李扁時期,先是李登輝的“兩國論”,後有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對此,過去 的論述文章已很多,這裡就不談了。問題是,現在主政的馬英九,為什麼先期兩岸 關係很順暢,而如今則基本停滯,只能局限於經貿文化,而不能涉足於“深水區” 的政治關係呢?歸要結底還是涉及到台灣政治定位,只是情況與李扁時期有所不同 而已。 這裡,我們可以舉一些近期例子。馬英九讓自己的親信王郁琦出任台灣“陸委 會主委”。台灣媒體說,在兩岸關係上,王郁琦可以視為“馬英九的替身”。最近 王郁琦說了不少關係到台灣政治定位的話,在談到大陸國台辦新任主任張志軍先生 希望訪台時,他一面表示歡迎,一面又提出條件,這個條件就是要稱他為“王主任”, 而不是稱他為“王先生”。問題是,他這個職務並不是“黨職”。前不久,大陸國 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談到兩岸關係時說,台灣和大陸“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他同 樣不以為然地說:“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台灣是我們的家園。” 王郁琦所說,與馬英九先生所一再表示的“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是一致的嗎 ?是馬先生在頑兩面手法,還是王郁琦不聽馬的招呼而自作主張呢? 還有,去年9月1日,《中國時報》報道說,台灣“駐外代表,對內擬改稱‘大 使’”,據說這雖然“名不副實”,但“可以自爽”。這說明,台當局總想在這方 面動腦筋,擺脫所謂“被矮化”,為兩岸關係增添障礙。 三、關於未來二十年兩岸關係的展望 我個人對未來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是非常樂觀的,但鑒於客觀形勢,又覺得 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不可能很快。然而,內因是根據,外國是條件,內因決定外因,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只要台灣人民,兩岸中國人,願意實現和平統一,任 何外國都是無權干涉,也是干涉不了的。 就中國大陸來說,我認為應該掌握三條:(一)穩中求進,不必操之過急; (二)堅決反對分裂,不允許踩我“紅線”;(三)關鍵是發展好自己,因為這是 實現和平統一的最重要條件。 至於兩岸如何突破“深水區”,包括政治接觸和政治對話,我覺得主要還是兩 條老辦法,一是“黨對黨”,二是“民對民”。就“黨對黨”來說,在“一個中國” 框架下,兩岸紅(共產黨)、藍(國民黨)、綠(民進黨)三黨可以同時並存,相 互合作,各自保持獨立自主;但兩岸政權則不可以這樣,應該進行整合,不能搞長 期並存和長期並立,那是違背“一個中國”原則、違反馬英九講的“兩岸不是國與 國關係”的。抗日戰爭時期的“國共合作”,就是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兩黨各 自保持獨立自主的,今天兩岸三黨共存和合作,也應該是這樣。 關於 “民對民”,我認為,學者智庫之間的溝通對話,無論政治性或非政治 性的,都應視為民對民,它同樣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最後,我個人堅信,未來若干年內,或許二十年內的兩岸關係,一定會像溫家 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在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 一大業”。統一後的中國,不僅會傲然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一定會對人類社 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