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菲黃岩島對峙使得南海爭端波瀾再起。而上周中日兩國的登島行動又把 釣魚島之爭推到了風口浪尖。而在如何看待中國与鄰國的領海爭端時,美國及西方 國家習慣于三套怪論。 中共為了石油和漁業資源?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認為中國在南海無非想爭奪丰富的油气和漁業資源。這种 說法過于狹隘。在東海,美國的盟友日本也認為中國是眼饞東海的石油才加入到釣 魚島之爭。日本首相野田佳彥8月24日接受采訪時稱,1895年,日本明治政府在确認 釣魚島不歸清朝統治后才將其正式納入版圖,中國則是在20世紀70年代后听聞東海 可能蘊藏石油資源后才提出主權主張。 但這种說法也站不住腳。首先,《開羅宣言》規定日本在戰后歸還台灣、澎湖列島 及其附屬島嶼;再者,美國斯坦福大學斯奈德(Daniel C. Sneider)教授指出,說 爭釣魚島是只為了油气和漁業資源,實在中國人看得太過狹隘。釣魚島之爭實則是 二戰的后遺症,是國家尊嚴之爭,是為了一些無法愈合的歷史創傷。而且釣魚島之 爭部分原因是美國結束占領日本時處理不善,從某种意義上說,美國也應該負責。 重回中心帝國(middle Kingdom)野心? 一些人想當然地說中國在亞太“以大欺小”。美國學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在研究中國近代史時提出了“朝貢体系”, 成為該領域的經典研究范式。天朝秩 序當然早已被西方主宰的國際秩序取代,但一些人還是以“中心帝國”(middle Kingdom) 的觀念來看待中國,似乎中國仍舊以“天朝上國”自視,仍用對“藩屬國”的心態 來對待越南等國。因此,中國是以大欺小。 具体到南海而言, 在南沙群島的230多個島嶼中,越南占了30多個,是占領南海島 礁最多的國家,也是對南海全部島礁提出主權的國家;菲律賓控制了8個島礁。而中 國只控制了9個,其中最大的太平島還是由台灣的海巡署駐防。而在南沙海域一千多 口油气井中,沒有一口屬于中國。 中共為了轉移國內壓力? 近年來,中國內地群体性事件頻發,烏坎、什邡、啟東事件成為這些事件中的典型, 因而吸引了眾多媒体關注。這些事件凸顯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過程的复雜性。 眾多西方輿論的關注,可能和中共的處理手法有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局應對新 時期社會群体性事件的“不适應”或“不力”。但在某些西方主流媒体的筆下,中 國國內似乎已是風雨飄搖,民變四起。 但這种看法更多的是很多西方人的一廂情愿。中共肯定需要發展新形勢下的執政能 力,也亟需能夠嫻熟地處理不斷變化中的官民關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共在十 八大前無法承受這种壓力,更不意味著中共會將這种壓力轉嫁至外交領域。 而且更一种流行的看法認為,中國政治因薄熙來的倒台而受到震蕩,值此18大權力 交接之際,考慮到交權面臨著“不确定因素”,因而亟需要在南海展現強硬的一面, 在國內煽動起民族主義情緒,轉移公眾視線。三沙市及其警備區的設立就是證明。 但這种說法很難成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正是中國在南海強勢出擊的關鍵原因之 一,而非結果。而且如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希爾(Christopher R. Hill)所言,中國 政府對國內事務持之過慎,往往因過分專注內政而在外交中体現出軟弱的一面。所 謂轉嫁內政壓力一說,日本輸出過二戰,美國輸出過各色“革命”,但中國歷史上 從來沒有這种先例。 近年來,國際地緣政治格局正在悄然重整,亞洲崛起使得南海的戰略地位日益重要。 而隨著美國重入亞洲戰略的逐步推行,釣魚島、台灣島以及南海勢必成為美國不可 放棄的戰略要位,勢必會引發中共方面的戰略回擊,刺激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 西方應該從歷史和文化角度,了解中國在南海和釣魚島問題上的主權訴求和民族性。 對于過去長期飽受西方凌辱的中國人而言,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是最优先考慮的, 哪怕它是不毛之地、彈丸之島。 ( 本文原刊與10-04-2012 多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