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于[多維網, 8-12-2012] 第八次江陳會(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与陳云林主持的制度化協商)順利落幕, 兩岸簽署了投資保障与海關合作兩項協議。同時,雙方也針對兩會互設辦事處進行 溝通,不排除此議題成為下一次江陳會的重要討論議項,這表明兩岸關系在進入深 水區,政治對話日益浮上水面。 大陸則一直視兩會互設辦事處為提升兩岸關系發展水平的標志。在兩岸關系發展的 當前形勢下,尤其是此次江陳會的召開,兩岸經濟、文化議題的協商已進入尾聲, 兩岸關系的開拓領域應直指政治。台灣接下來要面對的應是兩岸政治議題的協商。 而在兩岸政治議題里,將政治味道不那么濃的“兩岸和平協議”推到前台,無疑是 雙方更适合、更好的政治選項。 政治談判越早台灣越有利 由于,時任國民党主席的連戰在2005年率團訪問大陸,与大陸達成“兩岸和平發展 共同愿景”,踏上了國共兩党交流之路。兩岸局勢也從緊張走向緩和,兩岸終于共 同度過了一段難得的平靜的歲月。 但是,七年前國共兩党達成的共識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在兩岸經濟 談判接近尾聲、政治談判卻遲遲難以推動之際,由于馬英九始終堅持“不統不獨不 武”的政策,兩岸互相猜疑的情緒已經悄然積累。特別是最近東海、南海形勢持續 緊張發酵,兩岸民眾不斷呼吁雙雙合作開發維護祖權的情況下,馬英九卻不斷強調 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絕不与大陸合作,使兩岸合作面臨一次絕好的机會時裹足不前。 經濟、文化議題經過多次談判漸近尾聲,政治議題已無可避免的擺在馬英九面前。 “不統不獨不武”,這“三不”哪一個不是涉及政治層面?又有哪一項不涉及雙方? 其實,無論是國民党還是民進党,都明白台灣同大陸的政治對話是早晚要發生的事。 与其等大陸發展到更強大,把握了一切主動,台灣討价還价的能力俱失而被迫應對 方之威而談,還不如現今在台灣還有相當實力的時候對兩岸政治話題正面迎接,早 作籌謀,以獲取最大利益。即使大陸將來要推翻協議結果,那就要付出极大的誠信 与輿論代价,令其三思而行。 在操作層面,目前台灣社會內部對于政治談判的确存在著不同聲音,如果冒然与大 陸進行全方位的政治接触必然引來強烈反彈。因此,選擇公眾較為能接受、或是反 對聲音小的議題,作為嘗試就顯得极為重要。 目前,台灣的民意最大多數主張維持現狀,其實就是兩岸當前的和平發展環境。但 現狀是不可能永遠不變。台灣擔憂大陸新領導上台后,對台政策有所改變。而北京 雖說“先經后政、先易后難”,也擔心台灣出現不安的政治形勢,一直不放松“軍 事斗爭”的准備。因此將兩岸和平制度化就符合台灣大多數人的愿望,也可以成為 兩岸最容易達成的共識。 和平之意義在于降低發生軍事沖突之風險,以避免形成各种形式的戰爭。過去兩岸 曾在1955年和1958年發生戰爭,1961年和1996年接近戰爭邊緣;因此,兩岸和平協 議應該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互動關系中优先處理的問題。 圍繞著是否簽訂兩岸和平協議,馬英九曾多次強調“民意支持”、“交付人民公投”。 拉近兩岸之間的距离,讓普通民眾對大陸保持好感對簽署協議大有好處。要達到這 种效果,其實不需要特別營造氛圍,完全可以借助目前的文化交流和經貿交流而自 然而為。馬英九將台灣同大陸之前簽訂的一切協議都歸結入“和平協議”,其用意 也為將這一協議的政治性降低,為之后的操作鋪墊輿論基礎。其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但任何的計划及先期的准備都是為著實施。自台灣年初大選后,兩岸從台灣的“一 國兩區”的法理定位到大陸“兩岸一國”的新版“一二共識”,兩岸有了一輪良好 互動。但也存在“好話說盡”,來來回回都是口水,轉來轉去都是生意的傾向,如 此下去,國民党的兩岸政策勢必走入瓶頸。目前這种聲音已經出現,不可小靦。但 如果兩岸透過經濟、文化的互動建立起兩岸民間對中國問題与前途之共識,這樣才 能為兩岸關系的推展构建好新的基礎。 若在馬英九的推動下,兩岸真的能簽署和平協議,不僅意味著在形式上兩岸終止了 長達60年的敵對,同時也是向中國歷史作出鄭重交代。對馬英九個人而言,他也极 有可能將政客所能得到的最高獎項-- “諾貝爾和平獎”收入囊中,達到政治生涯的 高點。然而,如果馬英九進退失据,在如此重要的机會面前停擺,將令人扼腕。 民進党的天王情結只會在兩岸關系上自困 在國共交流陷于瓶頸之時,本有希望在兩岸問題上拉近与國民党之間差距的民進党, 卻一直沒有什么實質動作。民進党自台灣總統大選落敗以后,明顯意識到其在兩岸 政策上處于國民党下風之劣勢。 盡管如此,民進党內就兩岸政策始終停留在口頭功夫上。蘇貞昌接任党主席后,唯 一具有形式上的成果是,針對兩岸成立的“中國事務部”。 民進党雖然希望通過 “中國事務部”了解大陸、与大陸保持著种种溝通与合作。但此舉更像是表面上做 著与大陸“兩岸互動”的小動作,心里卻始終揣著“兩國相隔”的大意愿。 作為民進党內掌權的天王級人物蘇貞昌、謝長廷、游錫_始終都不能跨越民進党在兩 岸關系上的障礙,無法放棄台獨的“神主牌”。 例如,蘇貞昌在7月31日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時重提“台灣共識”。蘇貞昌 重申,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堅持民主的体制,要維護自由開放、尊重人權的社 會,這是2,300万人的共識,也是台灣存在最大的价值。同時,他也針對兩岸政策表 示,民進党在大陸政策上有其堅持,但絕非鐵板一塊;台灣人非常珍惜民主成果, 絕不放棄,并在此基礎上与大陸互動往來,“我們跟它做生意、做貿易都可以,但 我們什么都買賣,只有自由、民主、主權不賣”。 由此可見,民進党在對待兩岸政策上,已陷入台獨死穴。如果民進党始終抱有根深 蒂固的“台獨”心理,不愿在兩岸政治上与大陸展開實質性的對話与行動,該党在 兩岸政策上就永遠無法更進一步發展,也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國民党在此輕取先机。 兩岸關系發展到今天的局面,尤其是第八次江陳會的召開,兩岸在秉持著“先經后 政、先易后難”的原則下,雙方的經濟協商与合作已到了全面啟動的階段。兩岸投 保協議簽署以后,兩岸表示就互設代表處進行協商,這表明兩岸關系在進入深水區, 政治對話正在深化。這意味著台灣要面對的應該是,著手准備并展開与大陸在兩岸 政治問題上的對話与行動。 無論是國民党還是民進党,兩岸政治議題都應是他們搶先著手的政策選項之一。如 果民進党在此問題上仍不能放棄舊有觀念,該党在兩岸政策上會更落后于國民党, 最終甚至被國民党抓住民進党這一死穴狂錘爛打,直至其退出掌權者的競爭。畢竟 國民党已開始考慮如何与大陸展開政治對話,在兩岸關系上有進一步的發展。 台灣要尋求自己的未來發展,絕离不開与大陸的合作,這已是顯見的事實。台灣必 須要面對兩岸關系,而兩岸政治議題又是兩岸關系最終無可避免的重要議題;同時, 兩岸政治議題,也是兩岸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故此,台灣在此形勢下應 積极与大陸進行兩岸政治議題的實質性接触,而在兩岸政治議題上無論是途徑的選 擇還是方式的采用,盡快地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無疑是台灣最好的發展取向。 (蔣言 劉麗鳴 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