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應從幻想中走出來


李家泉



  自今年元月14日,民進黨敗選迄今,已50多天了。這50多天來,民進黨內各派勢
力都處在檢討和反思中,然始終在敗選原因上形不成共識,他們中的多數特別是主
流派,不是在路線上、戰略上、大政方針上找原因,而是僅在枝節上、策略上和具
體做法上找原因,不承認失敗,不肯調整“台獨黨綱”。這到底是什麼原因?一句
話,他們對自己台獨這塊“神主牌”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幻想”。 

  幻想“其來有自” 

  在民進黨內一些人看來,“台獨”路線不是導致此次大選失敗的主要原因,當
年陳水扁的兩次勝出,就都是在舉著“台獨”旗幟下取得的。民進黨自2000年以來,
共四次參加大選,兩勝兩敗,即使敗了,得票率仍有上升。 

  這裡且以民進黨四次參與大選情況作一分析:2000年的“陳呂配”,得票率為
39.3%;2004年的“陳呂配”,得票率為50.11%;2008年的“謝蘇配”,得票率為41.55%
;2012年的“蔡嘉配”,得票率為45.63%。 

  在這四次大選中,民進黨2000年是因藍營鬧分裂而僥倖獲勝的,民意並不高;
2004年是在“兩顆子彈”幫助下獲勝的,至今仍留下難解疑點。其他兩次,民進黨
都敗選了,國民黨的得票率都較高,說明民意對民進黨的“台獨”路線還是頗有顧
忌的。 

  在民進黨看來,該黨在蔡英文主持下已大有轉機。例如三次“立委”補選,都
是斬將奪旗,連續擊敗國民黨。最新這一次大選,蔡英文雖敗,但票率仍高達45.63%,
這是除了2004年那次特殊情況外,在民進黨參選歷史上是最高的。與大選同時進行
的“立委”選舉,民進黨的席次更是大幅成長,其中區域立委由上屆的13席成長到
27席,總席位則由上屆的27席上升到40席,從而對國民黨“形成強大牽制”。 
 而這一次,相對與國民黨比較,馬英九雖然戰勝了蔡英文,但他的實際得票則較
上一屆少了一百多萬張;國民黨在“立委”選舉上的得票雖然保住了過半席位,但
總席次率則較上一屆減少15%。他們由此得出結論說:島內總的政治態勢仍是“藍消
綠長”;而蔡英文之敗於馬英九則“非台獨黨綱之過”,而乃“人為操作失誤也”。
他們以為,民進黨的前景仍然看好。這自然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民進黨人的幻想大體有三種情況:一是以深綠、基本教義派為代表,他們確實
夢想建立“台灣國”,即“主權獨立國家”;二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也認識到建立
“台灣國”太難了,但可以“台獨”號召為手段,擊敗國民黨,奪取台灣政權,只
要有了政權就什麼都好說了;三是也有一部分人,並不排除與中國大陸發展關係,
甚至不排除與大陸談統一,但條件是必須排除國民黨,由民進黨獨自參與並主導兩
岸關係。這自然都是不切實際的,尤其是深綠、基本教義派所主張的“獨立建國”,
更完全是脫離實際的“一廂情願”。 

  完全不切實際 

  幻想就是幻想,它當然是脫離實際的,也是決不可能實現的。主要理由如下:

  它是“背理”的。全世界都知道,台灣土地是中國土地的一部分,台灣人民是
中國人民的一部分,兩岸都是中國,血肉相連,不可分割,無論從歷史、地理、民
族、文化、法理、國內外文獻看,都是不爭的事實。有些別有用心者,妄圖利用近
一百多年來不幸的中國歷史所造成的某些複雜情況,蓄意加以歪曲,以圖為分裂中
國服務,這是註定會失敗的。 

  它是“背時”的。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當前的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穩定、求
發展,而少數別有用心者,一味挑撥離間,在兩岸之間,在族群之間,在本省人和
外省人之間,製造不和,製造矛盾,造成相互對立和衝突,從而使社會長期處於動
盪不安狀態,這也自然會影響到社會和平建設與和平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是絕
對不合時宜的。 

  它是“背勢”的。兩岸和好,求同存異,共謀發展,創造雙贏,此乃人心所向,
大勢所趨。但民進黨中的掌權者一味漠視整個世界格局,凡與北京互動者即視為敵
人,罵為“媚中賣台”。台灣《聯合晚報》曾為之感歎說:“台灣在整個世界浪潮
中,不過是一葉扁舟,只能順著波濤,小心翼翼地求取生存的策略”,而根本不存
在“耍狠潑辣的空間”。 

  它是“背利”的。這裡所謂利,自然指的是台灣人民之利。目前中國大陸是台
灣的主要出口市場,主要投資市場,也是台灣最重的貿易順差來源,台灣每年向大
陸出口的貿易額約佔全台灣出口額的40%左右,每年的貿易順差達七、八百億以至近
千億美元,而民進黨竟視這種貿易為漸進的“主權流失”。其對於兩岸簽訂的16項
協定,特別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同樣持反對態度。這完全是罔
顧台灣人民利益。 

  筆者認為,民進黨之所以能在2000年和2004年兩次大選中獲勝,決不是因為它
的“台獨黨綱”和“台灣前途決議文”,得到了台灣多數人民的支持,而如上所述
完全是偶然和特殊的原因造成的。至於今年元月藍營在地區領導人選舉和“立委”
選舉中,雖然雙雙獲勝,而得票率卻反而下滑,綠營雖敗而得票率卻反而上升,這
是由多種複雜原因造成的,決不能解釋為“台獨黨綱”和“台獨路線”仍為台灣人
民所接受。目前的民進黨黨員已從過去號稱40多萬人,而萎縮至最多不過十幾萬人,
大體可以說明其發展前景是不看好的。 

  必須衝破幻想 

  俗云:“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民進黨或許就是如此。筆者認為,民進黨必
須從幻想中走出來,且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思想問題。必須克服三個“情緒化”:(1)對歷史的情緒化。因為不幸的
中國歷史,曾使台灣數度遭外敵侵淩,特別是受日本帝國主義50年的殖民統治。但
不能因此就否認台灣是中國土地,否認台灣人是中國人,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2)對中國大陸的情緒化,不能因為清朝政府和當年國民黨專制政府的統治者都出
身於大陸,並做過對不起台灣人民的事,就把一切仇恨都集中在中國大陸,造成今
天的“逢中必反”,這是完全不對的;(3)對國民黨的情緒化,認為國民黨非本土
政黨,又是歷史上“二、二八”事件的罪魁禍首,從而不顧歷史和現實的變化,長
期與之結怨,對立與對抗,這同樣是非常不好的。還有,從李登輝到陳水扁20年的
“去中國化”,也加重了以上三方面的“情緒化”。 

  二是路線問題。民進黨的這個路線集中在“台獨黨綱”以及後來的“台灣前途
決議文”上。這就是“台獨”路線的本源所在。歷史上的“台灣意識”,具有愛國
愛鄉的本土特色,是正常的,健康的;而後來在台灣分裂主義者操縱下,則逐漸形
成“台獨意識”,並據以建立妄圖分裂祖國的政黨;今天的民進黨就是被極少數分
裂主義的骨幹分子所操縱,執行的是分裂主義路線。他們在“本土文化”幌子下,
推行的本質上是“台獨文化”,用以與中華文化相對抗。李扁時期的“去中國化”
教育,對台灣的“文化台獨”更起了推波助瀾作用。所以,民進黨的“台獨”路線
不解決,一切都會無從談起。

  三是兩岸關係。民進黨在這個問題上已經有了一些進步,例如,未再出現以前
那種“街頭抗爭”的激烈場面;也少見“逢中必反”那種“情緒化”場面;黨內許
多人士發出了要求改善與大陸關係的呼聲。所有這些,都是好的、進步的,應加以
肯定。但這都還只是一種策略性考慮,尚未看到其有本質性的改變。最近一個時期
來,民進黨高層一再表示,願與大陸進行接觸和交流,但又說必須在“尊嚴”、
“對等”、“不設前提”下進行,始終避而不談“九二共識”。而“九二共識”的
核心內容就是一個中國,離開了一個中國原則來談以上這些,實際就是繞著彎子來
搞“台獨”和分裂,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四是與國民黨關係。如前所說,民進黨對國民黨的態度,大都是情緒化的。一
切為反對而反對,錯的對的都反對。過去國民黨搞專制獨裁是錯的,應該反對,但
國民黨畢竟還是愛國的,是贊成“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的。它在維護中國主
權領土完整,抗擊日本侵略,實現台灣回歸中國等方面是有貢獻的。這一切,也許
就是我們與民進黨的根本分歧點。中國共產黨是最講原則的,正是在這些原則基礎
上才支持國民黨,並與之合作的,民進黨所謂國共聯合打壓民進黨和台灣人民的說
法是錯誤的。國民黨的愛國雖不算很堅定,但畢竟在向好的方面發展;而民進黨所
謂“愛台”實際是“禍台”。但只要民進黨能改變立場,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一
定可以改善包括國民黨在內的與各方關係。 

  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民進黨中許多人所希望的“尊嚴、自由、平等、自主性,”
同樣都是可實現的。 

  結束語 

  筆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值北京“兩會”召開,而且即將勝利結束。面對
“兩會”的熱絡氣氛,再看看台灣民進黨的所作所為,真是既好氣又好笑。 

  中國的主體部分,全體大陸人民,正在卯足勁頭,奮發圖強,力圖進一步改變
舊中國面貌,而你們卻吵著鬧分家,搞分裂,妄圖拖住中國前進的步伐,牽制住中
國的發展,這難道不覺得汗顏嗎? 

  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的日益強大,全體中國人民,全世界華人,都感覺到做
一個中國人的光榮,而你們本來就是中國人,卻停留在舊時代,以做中國人為羞,
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是什麼樣的感情? 

  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受欺受壓,歷盡屈辱,中國的台灣就是在這個時候,被
迫割讓給日本的,如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揚眉吐氣了,而你們卻感到那麼不舒服,
與昔日的壓迫者一鼻孔出氣,這不覺得反常嗎? 

  “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反對“台獨”,這幾乎已是兩岸全體中國人的共識,
一切友好的國家和人民也都在支持我們,而你們卻要以什麼“台灣共識”來取代
“九二共識”,這不是明明妄圖在以“分裂”取代“一中”嗎? 

  從整個台灣島內形勢看,從整個中國形勢看,從整個兩岸及世界發展趨勢看,
和諧、和平、合作、發展,乃人心所向,潮流所趨,你們如仍“對著幹”,“逆潮
流而動”,最多不過是要在台灣島內掀起一陣“茶壺裡的風暴”,不會有什麼好結
果。 

  總之,希望民進黨的朋友們,面對現實,審時度勢,認真反思。不要太短視了。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Copyright(c) 2005,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