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統一与和平一樣成為兩岸共識


陶短房




自兩岸恢复正常交流以來,經過起起伏伏、風風雨雨,大陸与台灣、甚至“藍”与
“綠”,對于“和平統一”這一原則,可謂找到了“半個共同點”——和平。除去
個別喪心病狂者,海峽兩岸每一個頭腦清醒、智商正常的人都希望和平永存,戰火
不复。要說分歧,便在于“統一”二字上,兩岸、三方始終達不成這個統一:大陸
要和平,也要統一,台灣的“綠營”要的卻是“和平分裂”,而“藍營”遮遮掩掩,
吞吞吐吐,既不敢說要統一,也不敢說不要統一,可謂尷尬之极。

“履霜,堅冰至”,這种“和平有共識,統一無共鳴”的政治表象背后,是普通台
灣民眾對和平的高度認同,和對統一的莫衷一是,而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形,關鍵
便在于兩岸民眾溝通不足,兩岸社會“接口”不多,兩岸民意溝通不暢。
同為怀疑統一、反對統一的台灣民間意識,其怀疑、反對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有的
是不該恐懼而恐懼,如擔心大陸“吃掉”台灣,懼怕“統戰”,畏懼大陸貨、大陸
勞工,甚至大陸新娘;也有些是本該恐懼而不恐懼,如認為面臨海峽,背靠老美,
中共其如予何,認為不論怎樣激怒對岸,怎樣挑戰對方,都不會触及底線、触發危
机。不論是不當懼而懼,還是當懼而不懼,說到底,還是由于溝通的不足,了解渠道
的不暢。

長期以來,中國官方針對台灣的溝通、宣傳工作不遺余力,卻存在兩個缺憾,一是
上層溝通力度大,民間、社會溝通和交流力度小;二是對政治党派、團体和人物著
力多,對基層民眾著力少。

如果說,在台灣的戒嚴時代,以及后戒嚴時代,這种認党派、認人頭,自上而下的
溝通、交流,具有突破易、見效快的特點,符合當時特定歷史條件的話,那么在台
灣進入選舉政治時代的今天,這种重上層輕基層、重大員輕社會、重党紀溝通,輕
民間交往的方式,就變得越來越不适應時代的需要。

如果說兩岸的隔閡是堅冰,那么民意之不暢、信息之不通,民間疑慮情結之濃重,
就是導致堅冰久不能消融的寒气,如果單純“破冰”,這邊敲,那邊凍,結果只能
是事倍功半;相反,倘從根本上改變寒冷的气候,用溫潤的春風驅走海峽上空的寒
气,則堅冰不融自融,不破自破,一切障礙,迎刃而解。

“台獨”聲音之所以高亢,并非“獨派”大佬能力過人,更非他們天生一副好嗓門,
而是島內社會、民眾對大陸了解不夠、知識不多,疑多信少,讓“台獨”有生存、
發展的土壤,惟有多溝通、多交流,才能轉變這种土壤的物理屬性,讓“台獨”因
失去依托而逐步邊緣化。

在這方面,海外僑胞、僑團可以起到大陸官方、民間難以起到的獨特作用,讓兩岸
民間交流通過這一第三方“中介”而更形密切,讓兩岸信息、民意的互通,在海外
華人這一海峽兩岸都有密切關聯的第三方群体穿針引線下,變得更方便、更密切、
更丰富、更有效果。

在這方面,加拿大中國統一促進會10年以來草萊開辟,貢獻良多。讓統一与和平一
樣成為兩岸共識,是兩岸彌合分歧、融為一体的前提和保證,相信隨著對這一問題
認識的深入,共識的深化,旅加各華人團体、學者將可為中國統一大業作出更大的
貢獻。

(作者為加拿大統促會常委)


Copyright(c) 2005,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