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兩岸對兩岸關系仍處于“敵對狀態”有著共同的認知,為此,大陸官方在 不同場合一再呼吁兩岸共同努力、創造條件,增強兩岸政治互信,在“一個中國” 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進而构建兩岸關系和 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局面。2008年10月馬英九接受日本媒体專 訪時也明确指出,他推動的兩岸政策,“最后目標是要与大陸‘締結和平協定’, ‘終結兩岸敵對狀態’,使台灣海峽走向真正和平与繁榮的道路”。 要結束敵對狀態,首先要結束敵對心態。所謂“心態”,簡言之,即人們對外 界事物做出反映的趨向,它對人的思維、語言、決策、行為具有支配性作用。敵對 心態的存在必然導致敵對雙方在思維、語言、決策、行為上的敵對狀態。在當前兩 岸關系大幅緩和并走上和平雙贏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敵對心態對兩岸深層互信的 建立相當不利,并已經成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程中不能忽視的重要的干扰因素之 一。因此,有必要提出討論以引起足夠的重視。 筆者之所以稱敵對心態為兩岸關系發展進程中的“軟干扰”,是基于這种干扰 因素与其他干扰因素(如“台獨”因素)相比,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潛移默 化)、根源性的(歷史文化心理)、隱性的(外化后可构成兩岸政策利益取向之因 素),盡管它對兩岸關系發展的干扰力毫不遜于“台獨”、外力介入等因素的“硬 干扰”。 要說明的是,總体來看,兩岸間存在敵對心態的表現有兩大特點,其一,從矛 盾的主要方面上看,台灣對大陸的敵對心態是主要方面;其二,從矛盾普遍性上看, 台灣對大陸的敵對心態較為普遍,而大陸對台灣民眾的心態則除了對“台獨”分子 的敵視外,僅是對台一些對大陸的不友好個案的不滿,這种不滿既不具普遍性,更 未上升為對整体台灣人民的敵對情緒。 還要說明的是,有台灣學者認為,目前台灣對大陸敵對心態的歷史要從1895年 開始。但筆者認為,兩岸目前的敵對心態主要是1949年后國共政治斗爭的延續、冷 戰格局的強化、“台獨”理論宣導与政治操作等諸多因素影響的產物,跟清廷割台 后台灣同胞對祖國的失望与憤懣沒有那么直接、深刻的關聯。因為1945年抗日胜利, 台灣同胞慶祝回歸祖國怀抱,簞食壺漿歡迎國民党政權接收台灣的喜悅心情,正充 分表明台灣同胞的民族情怀与國家認同并未因清廷的腐敗割台給台灣同胞帶來的巨 大歷史心靈創傷而失去大是大非之大体。 兩岸敵對心態的主要表現 兩岸敵對心態本身有著諸多層面的表現,產生敵對心態的因素也多元复雜,本 文僅選取兩岸社會中几個主要的、普遍存在的心態及其產生原因分別加以淺析。 (一)台灣民眾對大陸敵對心態的主要表現 1、台灣民眾的“反共”、“恐共”、“蔑(視)共”心態 1949年國民党敗退台灣,也帶去了對共產党的滿腹怨恨与失去大陸的不甘,于 是,不僅頻繁對共產党及其統治下的大陸尋机進行軍事騷扰和特務破坏行動,更對 中共及大陸進行各种詆毀与反面宣傳。同時,為了使台灣成為“沒有共產党污染” 的最后一塊“淨土”、“反攻大陸”的最后基地,國民党在島內實行了長期的“白 色恐怖”統治,嚴防共產党的“滲透”。國民党當局“反共”、“恐共”的心態全 部反映到對大陸的政策及其對台統治之中。這一時期,台灣民眾始終被教育著“共 產党要血洗台灣”;在白色恐怖中,金庸的小說、馬克吐溫的小說、左拉的小說都 以莫須有的可笑罪名遭到嚴禁,作家陳映真只因家有馬克吐溫的小說就被抄家,而 簡体字、西元年號,甚至葵花圖案都能成為“為匪宣傳”的罪證。大興文字獄的結 果是台灣民眾极力避免与“共匪”扯上任何關系,“每人心有個小‘警總’”,因 此,台灣民眾對政治极度敏感,且高度壓抑。 1980年代前后,隨著中美建交、國際形勢的變化、國民党“反攻大陸”之夢碎, 國民党不得不開始做長期經營台灣的打算,在民意的壓力下也不得不開始調整對大 陸的政策。但由于國民党始終未能擺脫國共歷史恩怨,始終不放棄与大陸在國際上 爭奪合法地位,因此,其“反共”政策与宣傳延續至今,特別在軍事上明确把大陸 當假想敵,在宣傳上則將“反共”內容逐漸轉移到經濟發展、“民主、自由、人權” 等价值觀念、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等的优劣對比上來,并將大陸自身發展過程中所 犯的錯誤擴大渲染,以彰顯“台灣完成國家現代化的經驗”及其“不凡意義”,從 而在台灣社會較強的“反共”、“恐共”心態中,又加入了對大陸較強的优越感。 在長期的“反共”教育、白色恐怖余悸,以及對大陸較強的优越感之下,台灣 民眾有了鮮明、固化的“反共”、“恐共”、“蔑(視)共”心態与刻板的習慣認 知。盡管隨著島內民主化的進程、兩岸交流的逐步擴大,特別是大陸綜合實力的提 高及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台灣民眾逐漸淡化了“恐共”、“蔑共”心態,但這种心 態并未完全消失,所以在台歷次選舉中,被淡化了的敵對心態總禁不起政客的挑撥 离間,總能集中的再次表現出來。 目前,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敵對心態主要表現為,其一,提防大陸對台“善意” 之動机。台灣民眾對大陸對台善意一直以“統戰伎倆”視之,質疑大陸對台誠意。 最典型的近例就是當下ECFA大陸對台灣的讓利,在台灣不少民眾甚至不少民意代表 的言談中,都顯露出還在慣性地提防著大陸背后的“政治動机”,而未能對大陸一 再表明的“一家人”立場(詳見下文)進行深入反思。其二,恐懼大陸“武力犯台”, 因此,在對美軍購上,有半數民眾持肯定態度。2008年5月《中國時報》民調顯示, 認為應維持目前軍購,甚至更增加的民眾比例超過50%。其三,不自覺地与“台獨” 分子站在同一立場上說話。如台灣民眾無視大陸一再說明大陸的武力是針對“台獨” 分裂勢力的,將大多數不搞分裂的台灣同胞与“台獨”分子划出界線的良苦用心, 不自覺地与“台獨”分子站到一起,不是反對大陸的“反分裂法”,就是要求大陸 “撤除瞄准台灣的導彈”,甚至認同將撤導彈作為兩岸和談的前提條件。2009年8月 《遠見》民調顯示,71.8%的民眾認為,兩岸要建立政治互信,大陸就應該先撤除瞄 准台灣的導彈;48.3%的民眾認為撤除導彈之前兩岸領導人不該見面。 上述這些民眾看法,如果不是以“恐共”、“反共”的心態為認知基礎,還能 是什么原因呢? 2、台灣民眾的“親美、疏中”心態 在國民党与共產党爭奪中國命運的主導權、爭奪中國國家主權代表權的歷史脈 絡中,無論是解放戰爭還是金門炮戰,台當局以美國為靠山,拉美國下水,為自己 壯膽撐腰的心態使其始終貫徹一條明确的“拉美反共”政策主軸,而美國在“台灣 絕不能落入中共之手”,在遠東要建立一個“遏制共產”的基地等自身戰略利益的 考慮下,也基本延續一條“輔蔣反共”的政策,盡管其間也不乏一幕幕丟棄台灣的 戲碼。中美建交后,美國兩岸交往的重心轉向大陸,使得台當局更需奉行親美政策, 更以親美言行拉攏美國,防范美國与大陸聯手“損害台灣利益”。美國則利用台當 局此种心態,“以台制華”,欲使兩岸維持長期的“和而不統”局面,對台灣的政 治、經濟、軍事支持不斷。因此,台當局將美國視為“真誠的老友与摯友”。在長 期親美政策的熏陶下,台灣民眾有著較強的親美心態。這种親美心態又因長期的國 際冷戰格局而強化。2009年10月底,台灣《旺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對台灣朝野 的“中國觀和美國觀”做出分析。文章指出,“在國民党統治下,台灣只能選擇向 美國‘一邊倒’,這個‘一邊倒’深刻影響了台灣人的世界觀,時至今日,台灣民 眾的世界觀--主要是中國觀和美國觀,卻基本上還是冷戰時代的遺產,台灣民眾 在冷戰体制下确立的世界觀,是善惡好坏對比及其鮮明的,‘大陸=惡,美國=好’ 的二元觀點,一直是台灣政治領導層的主流思維,也是施政基礎”,台灣“對美國 看法負面的民眾比例甚至低于美國自己,台灣無愧是全球最親美的堡壘之一”(2009年 10月30日台《中央日報》网路版《旺報開講:台灣人的中國觀与美國觀》)。与美 國親近的同時,自然是与中國的疏遠,即使在冷戰早已結束的今天,馬英九當局的 對外政策仍然堅持“親美”主軸,對大陸則提出的是“和中”而非“親中”的立場。 3、台灣部分民眾的“反中”、“仇中”心態 島內“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政客看到了台灣民眾普遍的“反共”、“恐共”心 態,認知到台灣民眾渴望政治權利和人格尊嚴的合理愿望,便利用兩岸統“獨”斗 爭,一方面惟恐兩岸情感拉近,便在兩岸之間“砌牆”,將所有推動兩岸交流的人 物全部扣上“中共同路人”、“中國特首”等“紅帽子”,說馬英九“對于中國极 盡卑躬諂媚之能事”,把其大陸政策、對外政策扭曲為“矮化主權”、“出賣台灣 利益”、“外交休克”;同時,對有利于兩岸關系發展的政策,則定性為“傾中”、 “賣台”。去年台灣“八八水災”中,民進党不是造謠大陸捐台災區之活動板房 “甲醛超標”,就是批台灣的民意代表高金素梅接受大陸捐款是“淪為”“統戰樣 板”,將大陸善意誣蔑為“吞并台灣的陷阱”。對ECFA,民進党恐嚇民眾“ECFA是 典型的包著糖衣的毒藥”。長久以來,“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政客就是以如此混淆 是非、挑撥、煽動等手段強化台灣民眾的“反共”心理,制造民眾的“反中”、 “仇中”情緒。另一方面,“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政客以“台獨”理論宣導,諸如 將“台灣意識”引向“台獨意識”以抗衡中華民族意識,以“去中國化”將台灣文 化從中華文化中分割出去,以“兩國論”、“一邊一國”論否定“兩岸同屬一個中 國”的法理事實等,以及政治議題操作,諸如在對內外政策上不斷沖撞“一個中國” 框架等,激化兩岸統“獨”矛盾,將台灣民眾的“反共”心態异化為“分离”意識, 不惜把台灣民眾綁上“台獨”戰車,讓台灣民眾充當“台獨”炮灰。 連戰“登陸”前所遭遇的机場圍堵、張銘清在台被推倒在地、陳云林在台所遭 遇的抗議示威,歸根結底,不正是部分民眾在“反中”、“仇中”心態下才做出的 舉動嗎?為了在國際上達成“兩岸兩國”的“事實”和國際承認,“台獨”勢力及 其政客將大陸為了防止國際上形成“兩個中國”、“一邊一國”、“一中一台”的 情況,在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上針鋒相對,寸土不讓的政策冠以“三光政策”, 以其歷次早就預見到的必然的失敗結果調高台灣民眾在台“國際空間”問題上的期 待度,并將民眾的挫折感轉嫁到大陸身上,引向“大陸欺負台灣”等對大陸的負面 觀感和抗拒心理,引向与大陸的疏离感乃至仇視心理,進而導向台灣民眾的民族、 國家認同。這种心理投射在民調中的結果是,自從1997年9月“陸委會”民調顯示台 灣民眾自我認同為“台灣人”的比例(36%)首次超越自我認同為“既是台灣人也是 中國人”的比例(34.8%),絕大多數民眾對未來兩岸關系發展的期望傾向維持現狀 之后,至今台灣民眾排拒大陸、排拒統一的民意沒有根本轉變。 綜上所述,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敵對心態表現得更為多元复雜,其產生有著更為 深刻的歷史、政治、文化背景。 4、近年來島內對大陸的敵對心態有所變化 隨著兩岸交流的發展,大陸經濟實力的提升,大陸的真實面貌越來越客觀地呈 現在台灣民眾的眼前,台灣媒体開始報導大陸的社會經濟發展成就,人文風光、奧 運籌備、城市發展、青藏鐵路、上海世博會等等都是其熱評的議題,台灣民眾對大 陸的敵對心態也有所改變:其一,大陸對台灣民眾的吸引力增加。2003年4月國民党 “青輔會”委托“就業情報”与新浪网共同進行的“台灣人赴大陸工作意向調查” 結果顯示,84.83%的台灣民眾對大陸未來經濟發展前景表示“樂觀”,73.70%的民 眾愿意赴大陸工作,其中不排除在大陸“落地生根”者達61.26%,18.29%的人愿意 到大陸國企或民營企業任職,19.14%的人表示為了爭取工作机會愿与大陸人同工同 酬。該份民調分析指出,台灣的“外派工作潮”正在擴大為“舉家移民潮”,赴大 陸形態從早期的“單身赴任”轉為“連根拔起”,以解決“不放心家”的后顧之憂。 其二,大陸在台灣民眾心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2006年6月《遠見》民調結果顯 示,台灣人最心儀的地方,大陸躍居美、日之后的第三位,最佩服的地方大陸位居 第三名、最想旅游地方大陸位居第三名、最想移居地方大陸位居第六名、最想游學 地方大陸位居第八名。 2008年馬英九執政后,采行“九二共識”、“擱置爭議”、“維持現狀”、 “和平雙贏”的大陸政策,對外交往以“活路外交”取代“沖撞外交”,降低了 “台獨”風險,也使大陸有了妥善處理兩岸經濟、對外交往等議題的契机和條件, 大陸對台政策隨之向更為彈性与寬松方向調整,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展与制度化協 商的軌道。兩年來,大陸在台灣經濟、對外交往上不斷釋放善意,使台灣民眾認為 大陸對台當局与民眾的友善程度微幅上升。2009年5月《中國時報》民調顯示,認為 兩岸關系友好的民眾比4月份上升18個百分點,達57%,首次多于認為不友好的民眾 (16%認為兩岸仍處于敵對狀態)。政治大學政策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33%民眾認 為大陸對台當局的態度非常友善或還算友善,与認為不太友善或非常不友善者(占 34.9%)比例相當,認為大陸對台灣人民的態度友善的多于不友善的,其中認為非常 友善或還算友善的占41.8%,認為不太友善或非常不友善者占32.4%。“陸委會”對 2009年島內民調的綜合分析也指出,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當局与民眾的友善程度有微 幅上升的趨勢。 但是,2010年5月《遠見》民調顯示,近三分之二的台灣民眾贊成維持現狀,在 “購買美國較佳防御性武器之必要性”上,台灣人民有53%贊成購買,与2009年相較, 還增加了5個百分點。2009年6月台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委托台灣民意學會進行 的民調顯示,48.3%的民眾擔心“在兩岸交流會影響台灣對大陸的警覺心而落入大陸 統戰的陷阱”,比例略高于不擔心者(45.9%);73.3%的民眾希望兩岸關系的發展 要維持現狀。 可見,大陸對台釋放的善意尚不足以根本扭轉島內民眾基本的政治心態,更尚 未深層影響台灣民眾對大陸觀感、國家認同、兩岸統一等問題的基本態度。雖然在 兩岸關系的曲折發展与反思的過程中,在兩岸關系緩和的當下,兩岸各自心態都在 向客觀性調整,但這個過程才剛剛起步,遠未圓滿。 (二)大陸民眾對台心態的主要表現 1,大陸民眾拒絕“台獨”分裂,仇視“台獨”分子及其政客 大陸民眾對台灣從未有所謂“敵對心態”,反而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和好感, 始終把台灣同胞當成一家人。也因此,大陸民眾對台灣來客從不架設心防,從來敞 開心扉、赤誠相待。也正因此,大陸民眾對台灣社會每到選舉期間就有人大肆攻擊 大陸,甚至暴力對待大陸赴台官員,一些民眾還隨之起舞相當不理解,更相當不認 同。每到此時,大陸民眾對台灣人民的滿腔熱情、柔情就會頓時化為滿腹委屈,甚 至憤怒!盡管如此,大陸人民并未將這种不滿甚至憤怒轉嫁到全体台灣同胞身上。 如果說大陸民眾對台有敵對心態的話,那也只是針對“台獨”分裂勢力的,体 現在對“台獨”分裂的高度戒備,對“台獨”分子及其政客絕不姑息,對李登輝、 陳水扁當局的“台獨”施政相當反感。在這方面,大陸民眾与官方的立場、心態是 一致的,也是一以貫之的。大陸朝野視“台獨”分裂勢力為敵我矛盾,因此,對 “台獨”分裂勢力的打擊從未手軟,兩岸關系發展至今,可以看到鮮明的統“獨” 斗爭這條主線。正因大陸朝野有著上述高度共識,大陸官方的反“獨”政策才擁有 深厚的民意基礎。 筆者認為,大陸警惕分裂、仇視分裂分子及其政客的民意基礎,并非官方教育 的結果,而是出于民意的本心。這就是:追求國家統一,維護國家主權、領土的完 整,既是中華文化中以“孝悌”、“忠義”為核心發展出來的愛國信仰使然,也是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擺脫民族壓迫、共謀民族富強的共同追求,其中浸透著近代以來 中國人民的民族悲情、民族振興的強烈愿望。 明清以來,面對西方列強的一再入侵,不論大陸和台灣,兩岸的中國人為保護 國家的領土、主權不被分割而寫下了一頁頁浴血奮戰的光輝篇章。大陸的民眾不僅 知道“三元里抗英”、“義和團起義”,更將把台灣從西方列強手中收复回來的鄭 成功視為民族英雄,不僅為他著書立傳,更矗其塑像于美麗的鼓浪嶼海濱,供更多 的后人緬怀瞻仰;大陸人民不僅牢記“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更沒忘記 “甲午條約”,這些是兩岸中國人心中共同的歷史恥辱与傷痛。正因為西方列強体 認到中國人民宁死不屈于外人統治的堅強意志,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收拾起直接 統治中國之野心,中國大陸才免于淪入殖民地的境地(半殖民地)。但面對台灣淪 為日本的殖民地,大陸人民沒有漠然視之,更沒有幸災樂禍,先有革命志士奮起推 翻腐敗帝制之辛亥革命,后有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而大陸的抗戰与台灣同 胞各個層面、各种方式的抗日斗爭相互輝映,最終共同完成了推翻殖民壓迫的艱巨 的民族使命。 所以,大陸人民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神圣不可分割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的,它 早已深入到中國人的骨血之中。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傳統,對“台獨” 及其它分裂勢力的敵視心態才自然而然的生成了。大陸官方批李(李登輝)、打扁 (陳水扁)、對台軍事演習、封鎖台灣對外交往空間等等,都是在高度的“台獨” 疑慮下,對“台獨”政客祭出的強硬政策和手段。 2、大陸民眾對國民党大陸政策的疑慮与不滿 大陸民眾對國民党的心態有著多种層面,主流還是基于歷史的淵源和兩蔣時期 國民党對國家統一立場的堅持,而對國民党產生的歷史情感与敬佩之心。2005年4月, 當國民党主席連戰以“和平之旅”終結國共兩党60年的隔絕歷史而首次握手時,這 种歷史情感与敬佩之心噴涌而發,大陸人民對連戰一行的熱烈歡迎和高度敬意是發 自內心的,因為大陸人民知道,連戰一行是在島內洶涌的“台獨”逆流与兩岸關系 的嚴峻形勢下,憑著對兩岸關系的長遠思考和作為政治家無比堅定的意志、膽識、 魄力而“登陸”的。大陸人民深知其重大的歷史意義。而大陸游客在台灣偶遇馬英 九時,“熱情地包圍”并以能与馬英九合影為此行最大的滿足,更是對馬英九當局 大陸政策堅持“一個中國”、反對“法理台獨”等民族大義的敬佩之情以及天然親 情的自然表露。 与此相對的,大陸民眾對國民党的不認同面,則主要是對目前國民党當局仍將 大陸作為“假想敵”的不滿,對台向美軍購的不認同,以及對其“拒統”政策的疑 慮。國民党遷台至今,台當局一直將大陸視為“假想敵”,這對大陸民眾的情感傷 害非同一般。大陸民眾對台當局不放棄對美軍購的“挾洋自重”,既遺憾也不齒; 對台灣方面將對美軍購視為“涉及台灣的生存利益”,既無從理解更不能認同。而 除了李登輝執政時國民党的“台獨”“兩國論”路線之外,國民党一路走來,迄今 其大陸政策主軸是“終級統一”目標下的“拒統”路線,這更讓大陸民眾怀疑國民 党人少了民族情怀而多了分裂意識,因此,才有人定位國民党的大陸政策是“B型台 獨”,甚至有人認為馬英九當局的大陸政策是搞“和平分裂”。 此外,大陸民眾對台灣曲解大陸善意相當不滿。ECFA大陸對台灣的讓利,大陸 朝野是真正把台灣民眾的感受放在心的,是百分百誠懇的。胡錦濤總書記指出, “凡是對廣大台灣同胞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去辦,并且說到做到。” 溫家寶總理也以兄弟之間“雖有小忿,不廢懿親”來解說;國台辦主任王毅指出 “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我們愿意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為台灣經濟發展以及增進 台灣民眾的福祉辦點實事、做點貢獻”;國台辦常務副主任鄭立中則一再強調,我 們對台灣人民的讓利“不委屈”,“我們從來沒有考慮過拿出來還要還回去”。這 一切都說明,大陸對台讓利,是基于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振興中華民族經濟的共 同責任,基于兩岸一家人的親情,所以才不以回報看付出,不以感恩論斤兩。這樣 的讓利不是對台的“施舍”,不是出于純粹的“手段”和“動机”。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一方有理,另方也要有節,才能形成雙方誠意的交結。 所以,台灣朝野如果因“大陸欠我們的,對我們讓利是應該的”,甚至欲以“台獨” 阻力為藉口,滋生對大陸“予取予求”的心理,則將貶損大陸對台的善意、誠意, 也讓大陸民眾看不到台灣社會的厚道、骨气与大義,會激化大陸的“委屈”情緒, 而形成兩岸負面心態的惡性循環。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大陸人民對台灣心態之敵我親疏主要是以民族大義而非 以兩岸党派利益政爭為標准的,大陸人民希望台灣的執政當局,特別是國民党的執 政當局,能夠在民族大義的基礎上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兩岸統一,而非以權力利益 之算計、社會制度之爭議、島內民意之分歧為藉口,將國家統一目標口號化、邊緣 化。 調整心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与原則 調整心態是為了兩岸更好的走向融合,目標是為了建立兩岸深層互信,從而為 兩岸政治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筆者認為,在調整心態的過程中,兩岸朝野 都要貢獻力量,特別是台灣官方肩負著更大更深刻的責任。如何調整心態?筆者認 為,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一些原則和方向是可以明确的,即尊重歷史、直面 現實、“一中”框架、兩岸交流協商。這的“歷史”与“現實”,筆者以1949年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分界點,之前視為歷史部分,之后迄今都視為現實部分。我們 既不能以現實情況掩蓋歷史史實,也不能只講歷史,不看現實。而在兩岸調整心態 的過程中,必須維護“一中”原則(暫時可不必強求“一中”內涵的共識),并伴 隨著兩岸交流特別是文化交流以及經常性的溝通、協商,培養、鞏固雙方心態的正 常化。 (一)尊重歷史 筆者認為,尊重歷史是台灣當局帶領台灣人民消除“反共”心態并重塑“中國” 觀念的根本途徑。兩岸的政治現狀根源于兩岸的歷史,特別是國共斗爭史,因此兩 岸關系及其核心的政治定位問題只有回到歷史的脈絡中去找尋答案。尊重歷史不是 重翻國共恩怨的老賬,而是要使心態平和、客觀,從而對現狀有更清醒的認識。以 尊重的心態反思歷史,是當前國民党當局應負的重大責任。 台灣當局要尊重的歷史史實是:經過國共三次內戰,以及抗日戰爭,國民党及 其政權的确失敗了,中華民國的确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國民党有勇气承 認這一點,才是尊重歷史。但是國民党當局在不服輸、不甘心的較勁心態下對此始 終不愿承認,只講兩岸現狀。馬英九歷次給大陸領導人的“16字箴言”都將“正視 現實”列在首位。 不談歷史,只講現狀的結果就是,國民党堅持“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 家”,將“中華民國”看作是与大陸抗衡、競爭的憑藉,因此難以擺脫兩岸處于類 似“階段性兩國”的“一中各表”的政治定位(當然這种“兩國論”与“台獨兩國 論”是有區別的,參見筆者在《中國評論》2009年10月號上的文章《馬英九大陸政 策的本質特點》);追求兩岸“對等的政治地位”,也導致兩岸和國際上的“兩個 中國”的實際效果。這樣的大陸政策与兩岸政治定位,使國民党的大陸政策不可避 免地陷入“台獨”論述的窠臼,不可避免地隨“台獨”勢力的議題操作而起舞,增 加了大陸對國民党大陸政策的疑慮。加之馬英九的“拒統”路線,以及其本身就帶 有較強的“反共”、冷戰思維(參見筆者在《中國評論》2010年2月號上的文章《馬 英九大陸政策的思想根源》),就更不利于國民党自身心態的調整,也就無從引導 深受反共教育毒害的台灣人民化解“反共”心態、放棄冷戰思維,不利于台灣人民 重新認識大陸,重新認識兩岸關系,也難以重塑“中國”觀念。實際上,國民党尊 重歷史,透視現實兩岸政治和國際情勢,并在此基礎上順理成章地提出兩岸新論述, 遠比民進党始終難以自圓其說的“台獨”論述更容易獲得人民的理解与信任。 (二)直面現實 筆者認為,正視“中華民國”架构以及國民党政權的事實存在,是大陸要直面 的現實。大陸要承認國民党政權雖然失敗但并未被徹底消滅,甚至還在中國的國土 (或說“中華民國”的國土)--台灣發展壯大了;同時,國民党將“中華民國” 這個已經被終結的“國家架构”扛到台灣并延續了下來,因此才有了兩岸政治關系 的現狀。 實際上,在直面現實上,大陸的客觀性已經遠遠走在了國民党的前面。因為, 大陸“一國兩制”、新“一中”內涵(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和大陸同屬于一 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的提出,都是在尊重國共兩党歷史恩怨、 正視兩岸政治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可惜前者被污名為“矮化台灣”,后者則沒有 得到台灣正視,沒有做出任何明确的回應。 筆者認為,“一國兩制”是大陸以兩岸各自的現實政治經濟情況為基礎,以和 平為途徑,以統一為框架,所擬定的兩岸統一的路線圖。鄧小平先生早就表示, “一國兩制”是維持兩岸各自現存制度不變,而這個不變將是長期的,他以“50年 不變”為比喻,更明言“百年不變也沒有關系”,因此,“一國兩制”實質上已經 包含了對兩岸兩個政權的承認,也是維持現狀的一個构想,只不過這個現狀要在統 一的架构內來維持,有了統一的架构,兩岸可以長期維持現狀,因為沒有了“台獨” 的威脅,外國也沒有了插手兩岸事務的空間,對兩岸各自尋求發展,進行雙方的互 助合作、共謀雙贏營造了一個根本的安全環境。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与西方人思維方式有极大的不同,就是善用減法而非加法, 大而化之,追求大格局与總体把握,講求名正言順。面對紛繁复雜的兩岸問題,更 需抓住原則,總体把握,先把整体框架搭起來,其他細節問題、難點問題則留待以 后在框架內慢慢解決。“一國兩制”正体現出這樣一個大而化之的大格局,先求 “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之名,之后其他所謂兩岸制度、權力等等現實政治利益、結 构的安排分配都可在溝通、協商中慢慢的逐一商量解決。對台灣方面來說,都是中 國人,“一國兩制”的思路和邏輯就這樣難懂嗎?非得以陰謀論視之嗎?如此明晰 的一個构想,一個仍可以繼續充實深化的兩岸關系發展模式,卻被台當局的不正常 心態所扼殺,不太可惜了嗎?台灣方面污名“一國兩制”,對大陸新的“一中”內 涵不理不睬,根在錯誤心態。 現在,在新的“一中”內涵下,如果大陸明确表示,“一國兩制”中的“一國” 既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屬的未來那個中國”,台 灣會接受嗎?還會認為是“對台灣的矮化”嗎?如果國民党仍然堅持要大陸“正視 ‘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現實”,那就不是真正“正視現實”的態度,而是仍 沉溺于國共兩党的恩怨情仇之中,不愿走出來,當然也有昧于歷史。 (三)“一中”框架与兩岸交流協商 “一中”在國共兩党間是有共識的,因此彼此有政治互信的基礎。有了這樣的 基礎,才開啟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階段。但正如胡錦濤總書記与國民党榮譽主 席吳伯雄7月13日會面時所講的那樣,ECFA之后,兩岸雙方下一階段需要“增進政治 互信”,應該“加強民族認同的力度”。筆者認為,“增進政治互信”的過程就是 深化政治互信的過程,而達成“一中”內涵上的共識應該是兩岸建立起深層互信的 標志,它意味著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從兩岸的“互不否認”上升到了對“未來一個中 國”的“共同承認”,從“一中”內涵的“各自表述”上升到“共同表述”。有了 這樣的深層互信,兩岸才能掃除最大的政治阻礙,排除形形色色的“台獨”疑慮, 兩岸政治協商的條件才臻于成熟,兩岸政治協商的机制、軍事互信的机制、未來走 向統一的模式才可以通過兩岸協商來构建,否則,任何對兩岸關系的積极探討都難 以發揮實際效力。 那么,兩岸深層互信的建立是否有突破口呢?這可以從兩個現象上看。其一, 值得提出的是,大多數台灣民眾在中華民族的認同上是有較高共識的。2009年8月 《遠見》民調顯示,台灣民眾有80.2%的人自認為是中華民族一分子,其中泛藍民眾 比例達到94.5%,中立民眾比例為77.7%,泛綠民眾比例也從2008年的51.5%上升到66.3%, 認為不是的比例則從30.3%下降到20.9%。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至44歲的年輕民眾 中,自認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比例在86%至92%之間。此外,有57.6%民眾認為兩岸都 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筆者也注意到馬英九執政以來的講話越來越多地提到“中華 民族”。就此,筆者認為,在“台獨”分裂的威脅下,兩岸挾中華民族認同的強大 民意共識來促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一中”內涵共識,將民族認同与國家認 同有机地結合起來、統一起來,此其時也!其二,島內媒体已經指出,島內目前新 出現了一股力量,即“對台灣基層民意、對大陸的發展都有客觀認識,瞭解兩岸歷 史進程(包括國共恩怨),看到台灣的籌碼已經流失而需要及早整合台灣內部共識 并提出積极方案与大陸展開政治對話,處理兩岸政治定位与政治走向的問題”。筆 者認為,馬英九要善于引導這股力量,因為這也許是未來真正不具敵對心態、有利 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一股“中間力量”。 兩岸敵對心態的消除還离不開兩岸交流、協商。其之所以必須,是因為不交流、 協商就難以深切体會對方的利益、彼此的感受,難以深入理解對方立場,就難以增 進互信,鞏固互信;是因為兩岸心態的調整過程中仍會有复雜而多元因素的干扰, 除了“台獨”因素的干扰之外,隨著兩岸交流領域的擴大、交流內容的深入,兩岸 价值觀念、生活方式、民眾素質、社會面貌等的差异更會彰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 交流首先會更加強化各自的特性而非共性,從而產生新的負面心理,這些負面心理 也會与固有的敵對心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會被“台獨”等分裂勢力利用,因此, 兩岸社會心態會更复雜多元,兩岸關系的融合還會面臨更多更深刻的挑戰,這就更 离不開兩岸各領域、多層次的交流、溝通、探討,以使負面心態的干扰降到最低。 此外,兩岸交流有助于促進兩岸文化認同,進而深化中華民族認同与“兩岸同屬一 中”的國家認同,有助于兩岸將敵對心理轉化為認同心理,建构共同的歸屬感。因 此兩岸交流、協商是必須的,不可或缺。2009年6月台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委托 台灣民意學會進行的民調顯示,66.1%的民眾歡迎溫家寶先生赴台走訪,充分顯示台 灣民眾對兩岸交流的歡迎与支持態度。 筆者曾在《馬英九大陸政策的思想根源》一文中剖析過馬英九冷戰思維的危害, 指出這种心態“局限了馬英九的气度、格局与政治智慧,弱化了他的政治擔當与政 治魄力,模糊了他本該有的民族自尊与使命感”;“導致其不能對大陸的善意有深 刻理解而倍加珍惜,就不能不看美國的眼色行事,就不可能真正与大陸建立起深層 互信,兩岸政治定位問題、軍事互信問題當然無法獲得突破与解決,其結果將是兩 岸交流有可能陷于短多長空的結果,而真正受惠的則必然是各种反華勢力對中華民 族复興的干扰与阻礙”。可見,敵對心態對兩岸深層互信的建立,對兩岸關系的和 平發展有著嚴重的干扰与危害。兩岸敵對心態的存在,与當前兩岸關系的新局面极 不協調,更難以為后續的兩岸關系的深入發展提供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強大民意動力。 由于消除兩岸敵對心態、建构兩岸認同心態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值得兩 岸高度重視。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