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說到美國的華人華僑,相信許多人對“陳香梅”這個名字并不陌生。 几十年來,她為促進中美之間的交流而奔忙,有著“中美民間大使”的美譽。這位 富有傳奇色彩的女性,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希望看到中國強大的一天。在近日接受 本台記者專訪時,陳香梅說,這一天終于到來了,她祝愿中國更加富強。 中央通訊社第一位女記者,“飛虎將軍”陳納德的妻子,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好友, 第一位進入白宮的華裔人士,等等多重的身份,使陳香梅這位美籍華人的人生故事 充滿了傳奇色彩。 1925年出生于北京的陳香梅,在戰亂中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1944年, 陳香 梅加入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成為中央社的第一位女記者,并被派往采訪當時的美 國空軍志愿隊“飛虎隊”將軍陳納德,從而揭開了一段佳話。1949年,陳香梅隨陳 納德遷居台灣。陳納德病逝后,陳香梅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在1960年移居美國華盛 頓。三年后,她便受美國總統肯尼迪委任,到白宮工作,成為第一位進入白宮的華 裔人士。新中國成立后,中美之間隔絕了近 30年。其間,怀有濃厚“故土情結”的 陳香梅依然關注著中國的發展,她通過報刊雜志了解中國的情況,并保持和國內親 友的通信,特別是和舅舅廖承志常有書信往來。這使陳香梅在尼克松總統訪華以及 隨后的中美建交過程中發揮了積极的作用。 陳香梅說:“因為那個時候我的舅舅廖承志一直跟我有聯系,所以我給他們一些信 息,中美(美國)的情況讓他們多了解一些。那個時候我跟尼克松是老友,我几次 到白宮去給他講一講中國的情況。所以我也做了一些穿針引線的工作。” 1979年的一天,舅舅廖承志向陳香梅轉達了當時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的邀請,希望 她回國看看。于是,陳香梅在青年時期离開北京后第一次踏上了故土。“那個時候 鄧小平先生特別邀請我回去。他是希望我回去看看。他說,你自己去看看,听听各 方面的意見,跟老百姓、跟官方都要接触,然后你自己下你自己的結論。” 在那次訪問中,陳香梅在北京和上海呆了十天左右,三次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上 到政府官員,下到黎民百姓,陳香梅用記者獨特的視角觀察著剛剛開放的中國社會。 雖然生活艱苦,但當時老百姓心中對國家未來所抱有的堅定信念与希望令她敬佩: “我了解了很多,并且沒有回去以前也許有些錯誤的觀感,看了以后就覺得中國實 在進步得很快。中國人勤奮、耐勞,并且國家觀念很深刻。我到其他國家去,我覺 得有的老百姓對于國家觀念非常淡薄,可是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民族的觀念是非 常深刻的。雖然那個時候還是相當艱苦的,可是老百姓對于這個國家的希望是很堅 決的,這點使我非常敬佩。” 此后,陳香梅經常奔波于中美兩國之間,她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也成了她在 全美進行中國問題巡回演講的第一手素材。在不少美國人眼中,陳香梅就是他們的 “中國字典”。 陳香梅說:“很多美國人根本沒到中國去過,只是在報紙上讀到一些消息,所以給 他們多講講還是很重要的。美國的參議員、眾議員里有我很多朋友,我也給他們講 一講。因為有時候他們到中國去,也是走馬觀花,就几天的時間,所以給他們上一 課。從各方面講啦,講中國三十几年來的進步,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呢,就是說中 國領導人對老百姓、對民生的關注。然后就是講到經濟成長、教育方面的問題。大 家都非常有興趣。我講了以后,有些人寫信或者打電話來問一些問題,最多的問題 還是關于民生的問題。” 作為華裔的杰出代表,陳香梅在美國政界和商界都大獲成功。三十多年來,從肯尼 迪到克林頓,先后有八位美國總統對她委以重任。1972 年,她當選“全美七十位最 有影響的人物”之一。而陳香梅不僅利用她的影響力奔忙于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往 來,更是以實際行動來支持中國的發展。“陳香梅教育基金”30年來為中國教育投 入了數百万美元,用于興建學校、提高教師待遇等。每年“教師節”期間,該基金 都在人民大會堂向300多名全國的优秀教師頒獎。陳香梅說,她希望盡己所能為中國 的發展出力。 陳香梅說:“我對中國的教育非常關注,我覺得一個國家人民教育的水平提高了, 這個國家的前途就有希望。我覺得(既然)不能什么事情都幫中國做,我就選擇了 教育這方面。” 自1979年以來,陳香梅几乎每年都到中國訪問。她說,中國30年來取得的成就令世 人矚目,非常了不起,她青年時期的夢想現在已經實現了。 陳香梅說:“首先從老百姓的生活開始。我也跑了很多其他國家,有些其他國家的 進步就沒有像中國這么快。第二呢,中國在教育上做了很大的努力。第三呢,中國 外交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尤其是在中美關系方面。我自己做學生的時候就想到,有 一天中國強大起來一定是在國際上有很重要的地位,這一點我們現在已經做到了。” 今年已經84歲高齡的陳香梅告訴記者,9月底,她將應中國政府的邀請,作為貴賓再 次回故鄉參加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慶祝活動。說這話時,陳香梅喜悅之情溢于言 表。她祝愿中國經濟能有更長足的發展,百姓生活進一步得到提高,教育、特別是 一些貧困地區的教育有更大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