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8月30日以《可以不統一 不能不和平》為題的社論,以及馬英九次日接 受《中國時報》專訪時,重申“不統不獨不武”、“統一的條件不成熟”,並似提 醒對岸不要“呷緊弄破碗”的一番言論,使得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兩者關係為何, 再次成為台灣社會議論的焦點。 其實,自從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發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 之後,台灣各界對於北京當局何以在長期堅守“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政策後,提 出和平發展,就有各種不同的解讀。藍營政治人物、學者、媒體基本上肯定和平發 展,但總不忘強調,和平發展既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大陸不該再以統一相逼。馬 英九本人也指出,大陸已“淡化”或“擱置”統一,只想和平發展,維持台海現狀。 長期觀察兩岸關係,近年來又投身台灣島內統一運動的筆者則認為,和平發展 與和平統一不是選擇題,兩者有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簡言之,要維護與深化兩岸 關係和平發展,就必須以和平統一為目標,而兩岸要達和平統一目標,又必須經過 一段和平發展期;要確保兩岸和平發展確實往和平統一的方向邁進,以及統一後台 灣能長治久安,除需奠定和平統一的經濟基礎,重建島內統一的社會動力,更應發 展強而有力的統一運動。 筆者以為《聯合報》在上述社論所稱:“若將兩岸關係化約到‘和平’二字, 就知道,即使‘反對統一’、 . . . . 或‘不知能否統一’,仍應當並可以維持 ‘和平發展’”,只是毫無根據的臆測。試想:如果台灣人反對或拒絕統一,憑什 麼期待且要求始終堅守和平統一目標的大陸當局繼續和平發展?至於該社論結語所 指:“唯有維持兩岸‘和平發展’,始有可能從長期的、善意的、民主的‘發展’ 中,積蓄條件,找到兩岸永久‘和平’的終極方案”,在筆者看來,也不過是“一 國良制”,或“以拖待變”的新瓶裝舊酒之推銷術罷了! 馬英九一再強調“統一話題在台灣不受歡迎”,卻從不見他深刻檢討,兩岸關 係既密不可分,台灣經濟早已依賴大陸而生存,台灣人也欣然接受大陸的“讓利”, 享受“和平紅利”,何以“統一話題在台灣不受歡迎”。依筆者之見,“拒統”民 意至今不降,與馬英九天天把“正視現實”掛在口上,講“不獨”時又只說“不主 張台灣法理獨立”(難不成他主張台灣已事實獨立?),連大陸海協會重申“九二 共識”中的“一中原則”都未作善意回應,脫不了干係。 從台灣過去60年的民意走向即知,政治領袖的立場影響民意甚鉅。唯有引領民 意走往正確理想方向的政治領袖,才能開創歷史新局。筆者希望,立志要帶給台灣 和平與繁榮的馬英九能清楚認識:沒有目標地維持現狀,既不現實也無法建立台灣 前途的願景;和平發展若缺了統一前景,兩岸之間恐難真有和平發展,更遑論台灣 能長治久安,兩岸人民共同復興中華!筆者也期待,島內自發性的統一運動能更強 而有力,建立統一的話語權,催化統一的條件早日成熟。 (作者紀欣現任台灣的中國統一聯盟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