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源漪) 這次座談會,希望大家提供促成兩岸良性互動意見,以化干戈為玉帛。現在離 台灣 總統大選還有7個月,可是選戰早已開打。民進黨與陳水扁更是處心積慮, 頻頻出 招,或叫囂全民公投,或濫開建設與福利支票,或空口許愿兩岸三通, 等等。花樣 翻新,不一而足,目的是在繼續蒙蔽欺騙群眾,以獲取選票。種種 跡象表明,他們 中的頑固分子,已走上了台獨路線的不歸途。為此,欲求兩岸 良性互動,當務之急 是實現政黨的再輪替,這就要求打好面臨的選戰,依筆者 管見,特向一切反對台灣 獨立的政黨與個人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是掌握主動。選舉前的一切活動,舉凡 政策的攤牌和宣傳的內容, 以及對競爭者的批駁等,都是為了贏得選票。而贏得選 票的實質在于爭取群眾。 對群眾工作一定要有力度,有扎實充分的事實作基礎,能 先聲奪人,才能獲得 就是與群眾切身利害關系最緊密,又為群眾所普遍關心的問題。 人們常說, "民以食為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在一般情況下, 絕大 多數群眾是以經濟政策能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工作的力度和經濟形勢的 好壞來衡量政黨的。選舉階段,政黨要爭取群眾,群眾也要選擇政黨。民進黨 出 于無奈,在主席走訪基層系列活動 ,7月6日到雲林縣時,陳水扁大言不慚 地說, 他執政下的台灣經濟成長率為3.54% ,相較于美國的2.4% ,日本的 0.3% ,有顯著 進步。眾所周知,美國、日本經濟近年陷入衰退,上述評比實 乃自欺欺人,愚弄群 眾。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將台灣經濟同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 相比較。今年六月出席韓 國漢城"新亞洲領袖"會議的56位人士,關于今天和未 來對亞洲經濟有重要影響的國 家和地區的回答,分別是中國大陸、日本、韓國 與印度, 沒有一人提到台灣。同 時公布的另一個調查是,韓國英文報紙刊登, 449個在日本投資的外商公司,針對 亞洲各國企業投資環境所作的評分,台灣 竟屈居末座,比泰國和馬來西亞還差。曾 幾何時,台灣經濟在亞洲的排名竟一 落千丈到如此地步。難怪島內有的經濟學家沉 痛地慨嘆,昔日的經濟奇跡隨著 政權的轉移,仿如一江春水全向東流了﹗ 以上是 第三國所作的問卷調查,不涉及政治因素或"中國干預",証明 台灣經濟確實在往下 沉淪。當然,這種沉淪受害最深的是台灣人民。有一項調 查稱,台灣一般民眾,20% 的家庭收入倒退七年, 80% 的家庭收入倒退三年 以上。就連行政院主計處6月30日 公布的2002 年國民生活指標綜合指數也是 98.06,系1989年以來的最低點。由此可 見,經濟工作是民進黨和陳水扁執政 的極其薄弱的環節。只有以此為重點,窮追不 放,才能動員群眾,抓住要害, 壓倒對方。 其實,民進黨與陳水扁心中有數,他 們總是絞盡腦汁,把群眾的注意 力往別的方面引,妄圖既煽起狹隘的民粹思潮,又 避開自身的致命弱點,遇到 這種情況,明眼人應當將計就計,反守為攻,比如公投, 在正常情況下是尊重 人權,但運用不當,容易引發兩派群眾情緒的對立,影響社會 的穩定,最終還 是沖擊經濟;花納稅人的錢,在外交上謀求有所突破,不如處理好 兩岸關系, 對發展經濟更有利;現在提三通三階段論,完全是2001年召開經發會騙 取立委 選票的翻版,只在拉抬總統選票,根本沒有拚經濟的意愿,等等。總之,所 有 問題都可以而且應當歸結到民進黨與陳水扁的最痛處。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強 有力的輿論,去爭取勝利。 第三是敢于勝利。要掌握主動,把住重點,必須有敢于 勝利的堅強決 心與大無畏勇氣。這裡需要弄清三個基本事實。, 一是近年來,大 陸經濟的迅 速發展與崛起,對亞洲乃至世界都有重大影響,而且可以斷言,愈往后 走,中 國的作用愈強大。二是台灣赴大陸經營者和工作者近百萬人,投資近千億美 元, 全台出口產品的四分之一輸往大陸,尤其是高科技產品的三分之一銷大陸,外 匯儲備也實際全來自大陸,如此緊密的經濟聯系說明台灣經濟與大陸已經捆綁 在 一起了, 一點也不為過。三是民進黨執政已三年多,其基本票源仍維持在 原來的 三成多一點,沒有明顯的 增加,足見其堅持執行的台獨路線,不能得 到更多群眾 的贊同。有此三者,如能善加運用,則勝利可期矣,因此應當具 有必勝的信念。 要敢于勝利,在樹立信念的同時,還必須消除一些思想障礙,最重 要的是弄清賣台 與救台、害台與愛台的實質與根本區別。任何不被一黨私利 蒙住眼睛的人都應敢于 面對現實。今日之台灣,只有處理好兩岸關系,才能 得到正常與迅速的發展,否則 就有可能被邊緣化而日益沉淪下去。這是經濟、 政治發展的客觀規律所使然,已成 為中外包括島內明智之士的共識。陳水扁 與民進黨使盡渾身解數,恣意惡化兩岸關 系,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以徹底 失敗而告終。現在他們既然敢于提出這次選舉是 "一邊一國"與"一個中國"的 對決,一切救台、愛台人士就應理直氣壯地為改善兩岸 關系而努力,爭取雙 贏,為兩岸同胞共同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多做貢獻。 (本文 系作者八月十六日,在華盛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關于 " 台灣公投 與兩岸關系座 談會"上的發言) |